04.02 这是八条神奇的天路

这是八条神奇的天路

这是八条神奇的天路

对西藏最初的向往来自于朋友的博客,那些关于西藏的描述和照片,让生活在距离西藏不远的成都的我感到惊叹。于是,去西藏这件事,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这是八条神奇的天路

班公错 摄影/姜曦 图源:《入藏八线》

恰逢那时候《转山》掀起了一股骑行到西藏的热潮。一时间,西藏成了好多人梦牵魂萦的地方。越来越多的人踏上了去西藏的旅途,而我也不例外。但那时候虽然网络发达,却很难找到有专业的人总结的经验和可参考的攻略。大家只能一边互相分享经验,一边又从别人的经验中寻找到可用的信息。

这是八条神奇的天路

“蜀山之王”贡嘎山。 摄影 / 姜曦 图源:《入藏八线》

没想到时隔多年,会有这样一本书问世,它叫《入藏八线》。

这是八条神奇的天路

上周六(3月30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副社长才华烨在成都海明威书店(金沙城店)进行了线下分享,首次披露了《入藏八线》背后的故事。资深科考探险家、本书的编者之一杨勇以及为《入藏八线》拍摄了精美图片的资深摄影师姜曦也进行了分享。

八条入藏线,总有一条属于你

这是八条神奇的天路

珠峰公路连环发夹弯 摄影 / 姜曦 图源:《入藏八线》

《西藏八线》邀请到了行走在西藏,最专业,对这些线路最熟悉、最了解的作者来编写。总结出了八条现在最适合去西藏的线路。

在这本书中,不仅介绍了线路,还撰写了沿途非常多的人文知识。不仅告诉你怎么去,更告诉你去的是哪里,有着怎样的故事和背景。旅行不是为了去拍个照片就回来,而是去探寻这个地方背后的故事。

我们来看一下这本书里具体规划了哪八条线路。

青藏线

这是八条神奇的天路

青藏线手绘图 刘昊冰/绘 图源:《入藏八线》

新藏线

这是八条神奇的天路

新藏线手绘图 刘昊冰/绘 图源:《入藏八线》

滇藏线

这是八条神奇的天路

滇藏线手绘图 刘昊冰/绘 图源:《入藏八线》

川藏南线

这是八条神奇的天路

川藏南线318国道手绘图 刘昊冰/绘 图源:《入藏八线》

川藏北线

这是八条神奇的天路

川藏北线317手绘图 刘昊冰/绘 图源:《入藏八线》

克里雅古道

这是八条神奇的天路

克里雅古道手绘图 绘/刘昊冰 图源:《入藏八线》

川藏驿道

这是八条神奇的天路

古代官道手绘图 绘/刘昊冰 图源:《入藏八线》

唐竺古道

这是八条神奇的天路

唐竺古道手绘图 绘图/刘昊冰 图源:《入藏八线》

才华烨Q&A时间

这是八条神奇的天路

Q:《入藏八线》历经多年才出版,为什么需要花这么久的时间?

A:想做一本内容扎实的书,它其实不是快消品。但也不是说是经历了十年才出版。这本书从立项到筹划安排出来,大概有一年半的时间。因为要出一本内容扎实的书,确实需要这样一个过程。之所以能在一年半时间内推出这本书,其实也是基于我们对这个区域的了解,而且我们能找到每一条路线,最专业和最熟悉的作者。这点非常重要。

Q:才老师请问您觉得《入藏八线》这本书有什么亮点?

A:中国国家地理的定义是: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我们不是说简单地去旅游,而是要有深度,我们会在路上告诉你行和知的故事,告诉你科学知识的故事。

这是八条神奇的天路

Q:中国国家地理给大家推荐了很多小众的地方。你们会有担心说这些地方会成为下一个被游客占领的景点吗?

A:对于我们做旅游宣传的媒体来讲,有义务和责任把这些美的地方推荐给更多的人。因为酒香也怕巷子深嘛。我以前去过一个生态环境特别好的山,当时看到一些从城市来的驴友,他们就说:“唉呀,你们别报道这个地方了。就让我们这些人知道就好了,不需要让太多人知道。”

其实我们不能用一种自私的心态去想。最重要的不是要把这样的地方隐藏起来不告诉别人,而是我们每一个旅行的人,素质是不是够高,去一些生态脆弱的地方,我们能不能够把握好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平衡发展的度。

这是八条神奇的天路

我们在城市里,可以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到达和离开,但是你不能要求在那些生活在比较偏远的地区的人永远是要住在帐篷里面,永远点煤油灯、永远出行要靠骑马对吧?我觉得这是不公平的。

我们去一些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都非常好的地方,当然也希望当地的老百姓能够富裕起来。并不是说就要他们保持一种原生态,等大家来参观。

这不是原生态,原生态应该是它的自然生态环境能够保留下来,是它的文化和民族的传承能够保留下来。让当地的老百姓能够通过旅游扶贫和旅游宣传的方式富起来,我觉得这是作为一个媒体人的责任和义务。

这是八条神奇的天路

西宁 摄影 / 姜曦 图源:《入藏八线》

这是八条神奇的天路

— THE END —

图片来源:《入藏八线》、中国国家地理、海明威书店

这是八条神奇的天路

这是八条神奇的天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