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日本戰國被當年明月調侃是縣長打縣長,情況真的如此嗎?

在小雨中


先聲明一下,當年明月寫得《明朝那些事兒》我拜讀過兩遍,不得不說這本書的確好看,第一次感受到原來歷史也可以這麼有趣味通俗易懂的說出來,記得在萬曆援朝戰爭中,當年明月說,日本引以為傲的戰國時代也就是縣長打縣長,村與村之間的械鬥。

不可否認,日本從15世紀進入到戰國時代,林林總總總共出現了66個國家,大名之間經常會為了利益而相互討伐,但國有大有小,人有多有少,大部分的戰鬥就如當年明月所說,規模不大,類似於村民之間的群毆。


然而在中國春秋時期,大大小小的國有上百個,除了秦晉楚齊等大國之間的戰爭,誰又能說其他的小國之間的戰爭不是村民械鬥呢?

其實,我想當年明月的意思並非是說日本因為人數少而顯得戰爭規模不大。他應該受到了明朝《皇明法傳錄》著作的影響,明朝人的書中極盡嘲諷日本乃是彈丸小國,整個國土面積不如大明的一個省,當然他們的戰鬥也就是縣長打縣長類似的規模了。


然而,在日本戰國時代,大國之間的戰鬥還是能拿的出手的。

1560年,應川之亂中,上衫軍投入8.6萬。

1575年,長篠合戰,織田、德川聯軍以10萬人戰勝2.5萬武田軍。

1586年,豐臣秀吉在九州征伐中調動了10萬大軍。

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總兵力達到31萬。

豐臣秀吉死後,其部下分為東西兩軍,最後西軍以12.8萬戰勝東軍7.5萬,德川家康勝利,戰國結束。


可以看出,日本的戰國時代並非只是當年明月所說的完全都是村民之間的械鬥,其戰爭規模放在中國也算是不大不小的戰爭。

要不然當年日本侵略朝鮮,萬曆皇帝幾次從國內調兵,最終才艱難取勝,當時的日軍實力可見一斑。

我們分析日本,並不是為了要讚揚日本,而是我們應當摒棄盲目自大的一貫作風,靜下心來仔細分析,這樣才能在今後的發展中立於不敗之地。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首先就問題而言縣長打縣長並沒有毛病,因為在日本的縣就相當於中國的省級行政單位,日本戰國時期各大名掌控的領地和現在日本的一個縣差別並不是很大。我國網絡上其實“村長打架”的說法更為流傳。


我們可以從日本戰國時期各大戰役數據來了解當時各大名的兵力。

下面列舉幾個著名的戰役。(開始碼字,嘖嘖)


1.川中島合戰

武田軍陣營:

武將:武田信玄、武田信繁、山本晴幸、諸角虎定、馬場信房、高坂昌信、真田幸隆。

兵力:10000-20000

傷亡:2000-3000

上杉軍陣營:

武將:上杉謙信、柿崎景家、齋藤朝信、甘粕景特、宇佐美定滿、村上義清。

兵力:8000-13000

傷亡:2000-3000

2.桶狹見之戰

金川氏陣營:

武將:今川義元、岡部元信、朝比奈秦朝、井伊直勝、鵜殿長照、松平元康、葛山元康、淺井政敏。

兵力:25000-45000

傷亡:2500-3907

織田氏陣營:

武將:織田信長、佐久間信盛、佐久間信重、森可成、丹羽長秀、飯尾定宗、簗田振政綱、千秋季忠、佐佐政次。

兵力:約24700

傷亡:2000-3000

3.姊川之戰

織田德川軍陣營:

武將:豐臣秀吉、柴田勝家、池田恆興。

兵力:40000

傷亡:800陣亡2400受傷

淺井朝倉軍陣營:

武將:磯野員昌、前波吉繼、遠藤直經。

兵力:13000-23000

傷亡:1800陣亡、5400受傷

4.三方原合戰

武田信玄軍:

武將:小山田信茂、山縣昌景、武田勝賴。

兵力:27000

傷亡:500

德川家康軍:

本多忠勝、瀧川一益、酒井忠次。

兵力:18000

傷亡:1000

5.長蓧之戰

織田德川軍:

兵力:38000

傷亡:不明

武田軍:

兵力:15000

傷亡:7000-12000

6.九州征伐

豐臣軍:

武將:豐臣秀長、黑田孝高、加藤清正、片桐且元、石田三成、小西行長、大友宗麟、小早川隆景、鍋島直茂、長宗我部元親、宗義智等。

兵力:200000-220000(最大動員)

島津氏:

武將:島津義弘、島津家久、新納忠元。

兵力:20000-50000

7.關原合戰

東軍:

武將:德川家康、黑田長政、福島正則、井伊直政、藤堂高虎。

兵力:75000-104000

傷亡:4000-10000

西軍:

武將:石田三成、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上杉景勝。

兵力:80000-120000

傷亡:8000-32600

8.大阪冬之陣

德川幕府:

兵力:160000

豐臣氏:

兵力:100000

9.大阪夏之陣

德川幕府:

兵力:150000

豐臣氏:

兵力:60000


由上可以看出,在戰國前期交戰雙方陣營往往都是各兩三萬兵力,參加作戰的各大名或家臣估計也就能動員幾千人都算不錯的了,但也絕不是“村長打架”。到了戰國中後期由於互相吞併和吸收形成了少數強大的勢力角逐,動輒數十萬的戰爭動員也是常有(如“萬曆朝鮮之役”豐臣政權動員的兵力達到了30萬之多)。



兩極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日本戰國很多時候戰爭規模很小,尤其是相鄰的大名之間爭奪利益。

但戰國也有規模很大的戰爭,主要是實力強大的大名試圖統一全國,擊敗對手。

我們一個個說。

日本的大名是世襲制度。由於日本領土面積小,所以大名的領地並不大,大體上是以一個城池為單位,周邊一些農村而已。

很多實力弱小的大名,用今天眼光來看,也就是中國的鄉長而已。

這種大名往往會爆發戰爭,主要是爭奪各種利益。

但是,他們的戰爭往往規模不大,甚至會出現一二百人對殺的情況。

為啥?原因很多。

一是大家沒必要死拼,兩敗俱傷,畢竟大名很多,不止你們兩個。你們互相拼光了,讓其他大名趁虛而入,把你們地盤都佔了。

二是不能隨便驅使農民死拼。因為農民是大名的財產,同土地一樣。一旦農民都死了,誰來種地交稅?你如果把農民都編組起來作戰,就算打贏了戰鬥,農民死傷殆盡,你也是虧大了。

三是臨近的大名多有姻親關係,也沒有把事情做絕,也算都是一家人。

還有很多原因,所有很多時候大名之間戰爭都是豢養的職業武士參加,規模不大。

甚至,還有那種一騎討,就是兩個武士單挑決勝負。

但是,日本戰國也有很多規模的戰役,基本都是超級大名之間為了統一全國的決戰。

其實日本人口並不算少。

自古以來,除了蒙古以外沒有外敵,日本人口是比較穩定的。

戰國時代日本人口是1500萬,就日本國土面積來說不錯了。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總人口也沒有1500萬。

所以,大名出兵幾萬還是完全可行的。

1560年桶狹間之戰,“東海道第一弓”今川義元的手下有著4.5萬人,信長軍2000人

1575年長篠合戰,武田軍1.5萬人對陣織田德川聯軍3萬人

1577年手取川之戰,上杉軍2萬餘人對陣信長軍5萬人


薩沙


談到日本戰國,不免想起我們十分熟知的一個人:聰明的一休。一休法名一休宗純,便是戰國開端時期北朝小松天皇的兒子。一休本人也經歷了戰國的一部分時期。

日本是彈丸之地,但自古入口基數並不少。歷史上國內戰爭的規模和烈度自然不能與我天朝上國,而且我們自古及其擅長和喜好窩裡鬥(其實歷代戰爭中,政權和政治的原因只是社會矛盾激變的載體,戰爭並不是由政權更迭的需求導致的,事實恰恰相反)。

據史書載,2000多年以前的戰國時期,諸侯國戰爭的規模就已經以十萬計,更不必說漢、唐以來的大規模戰爭了。

有人拿後漢三國與日本戰國時期相比較。後漢三國距今1800餘年,從黃巾起義、諸侯混戰一直到三分天下,經歷了大大小小無數次戰鬥戰役和戰爭,萬人級別戰役有文字記載的便數不勝數。

反過來看日本呢?日本戰國起於15世紀即14XX年中葉,到17世紀初德川幕府建立,歷150餘年。戰爭結束時日本人口是多少呢,大約1200萬人。

中國三國時期的人口呢?約1000萬人,比東漢末年損耗人口4000萬,佔40%;元末混戰戰死人口150萬人;與日本戰國幾乎同一時期的明末混戰,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導致13000萬人死亡,1100萬人死於饑荒,清朝屠殺大約850萬人。觸目驚心吧?還喜歡你們的甄嬛和小燕子嗎?

自然,所謂日本戰國只是不計其數的大名政權之間的爭鬥,戰爭烈度和頻率無法與同時期的明朝末年的混戰相比,只看實力最強的織田信長以2000人馬擊敗今川義元的40000人馬的輝煌戰績,日本戰國時期像樣子的戰役應該不會太上檔次,故此,不能單純對比同時期或按人口比例分析日本戰國的戰役規模。





容我漫溯


這句話透露了極為無知、傲慢乃至愚蠢的主觀情緒。

當時日本的國內兵力高達三十萬之多,而且許多都是經過戰火洗禮的老兵。就軍事實力而言,除了大明,西洋諸國也沒有與日本比肩的。

織田信長在對付一揆時,曾調動了十萬兵力。豐臣秀吉討伐北條時,調集了二十萬大軍。1600年的關原合戰,東西雙方在戰場上集結了十五萬人,整個國內被捲入戰爭中的士兵數量不少於三十萬。豐臣秀吉在入侵朝鮮時出兵十四萬,而國內還有不少於十五萬的預備軍。從數量上就已很明顯,日本戰國時的體量絕沒我們想象的那麼小。

站在另一個角度上來看,如果日本真的那麼弱,在朝鮮戰爭中,明朝為何不以遼東駐軍來對付小小的日本,何必要從大同 山東 浙江 四川乃至貴州調動各地精銳?明軍中甚至還有葡萄牙人的火槍隊,還有黑人部隊。此外,明朝還打算調動滿洲兵參戰(被朝鮮拒絕),甚至還要聯合泰國水師合圍日本。如果日本真的那麼弱,明朝何必如此大費周章?

無知傲慢從來不會帶來強大,知己知彼、自強不息、謹慎客觀才是立足之本。


臨瀛殿


說的不對。很多時候哪有縣長手下那麼多人。也就是村長級別和鄉長級別而已!


亂來金大師


從幾個方面對比中國三國、日本戰國,你就不會再對那種調侃當真,否則無異夜郎


1、【傳播途徑】:三國是古人寫“三國演義”引發大家興趣的,史實成分也就四成。日本戰國是現代人引用“非官方史料”(各大名家族記載)借用很多“演義”的手法引發大家興趣的,史實大多考證模糊說三成就不錯了。由於日本沒有官方修史的習慣,沒法比較。

2、【精彩程度】:古人的“演義筆法”必定不如現代人“融會貫通”。日本令制國分的足夠零碎,勢力數量遠超三國各路諸侯(漢十三州、一百一十郡國、一千一百二十三縣,一共也就那麼幾個知名勢力,對比60餘令制國大名、豪族、地頭之間爭霸背叛,精彩程度必然不如),演義起來當然更是精彩紛呈。

3、【戰爭規模】:談到演義(物語)的文學創作,中國有83萬人馬詐稱百萬之眾,日本有幕府200萬大軍討伐楠木正成赤坂城。如果談史實,公元200年前後的戰爭規模VS公元1560年前後的戰爭規模,國人還好意思笑談村長械鬥?三足鼎立時,曹魏人口=蜀吳總和,三國加起來700萬人口(蜀國也就百萬規模)。壬辰倭亂日軍渡海侵朝出兵近20萬VS天朝陸上援軍4萬。更不必談三國時期漢民族內訌: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面對漢民族最危險、最頑強的敵人,容不得夜郎,笑談村長械鬥可以,聊的當真輕視日本,就距離下次抗戰不遠了。

4、【國家破壞】:三國是漢民族內訌引發由盛轉衰(四世三公汝南袁家、弘農楊家,大名門汝南許家、穎陰荀家、穎陰陳家,其他公族、世族,中央太弱了),五胡亂華幾近亡國滅種;宋是天命太衰(失去馬產地、失去燕雲屏障),被輪流崛起的遊牧民族輪了,蒙元入主97年漢民族數字取名;明是又一次漢民族內訌(士紳優待導致百姓投獻土地加速兼併、美洲白銀通貨膨脹、小冰河期氣候)被韃清撿了便宜,268年剃髮、易服、圈地、文字獄、文化閹割。日本戰國由於封建分封制度,相比之下破壞性小得多,戰亂結束後立刻有實力外侵。全不像三國式的自我毀滅......


空手入白刀


看看所謂的大名才多少兵,打仗人數才多少兵,不知道歷史玩過信長之野望就知道了,一個將領帶兵還沒超過一百。中國古代兩條村旱災爭水源也就這規模,說是村長之間的戰爭也沒埋汰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