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清末举人刘古愚与他的家乡马庄天阁村

清末举人刘古愚与他的家乡马庄天阁村

清末举人刘古愚与他的家乡马庄天阁村

清末举人刘古愚与他的家乡马庄天阁村

清末举人刘古愚与他的家乡马庄天阁村

清末举人刘古愚与他的家乡马庄天阁村

清末举人刘古愚与他的家乡马庄天阁村

刘古愚(1843-1903)名光贲(读bi; ben),字焕唐,号古愚,清末著名教育家,维新派首领之一。在教育思想上,提倡"从读书识字"的主张,十分重视社会教育。在学术上,制定了"厉职,习勤,求实,观时,广识,乐群"的12字学规,并创立求友斋、时务斋、崇实书院,创办进步刊物,宣传维新思想。

在戊戌变法中,其弟子李岳瑞等参与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其从事维新教育,时人有:"南康(康有为)北刘(刘古愚)"之说,康有为称他为:"海内耆儒,为时领袖",梁启朝誉他为"关学后镇"。在他的一生中培养了千余名既有爱国思想,又有近代科学知识的人才,这一批人才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天阁村位于咸阳市区西北35里,属秦都区马庄镇辖,是咸阳市秦都区文化大村的典范之一,其独特的人文氛围和庙宇文化,不论从物质还是精神上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无不令人感慨其内涵之深厚,意蕴之丰满。

天阁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片浓郁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一批名士贤哲,天阁村出了太学生刘毓沛(字雨若)、刘毓润、刘宗闵(字效骞)、刘士元(字中连)、刘士魁(字俊傀)、昭武都尉刘志渤,武举刘永年(字鹤仙)、进士刘曰炳,乡贤刘日锐、名儒刘古愚(刘焕唐)及省委书记刘愿庵。

天阁八景:

石人夜话:传说村东关帝庙里的石人夜论经史。关公是文武全才,封帝后,其手下之人,受其影响亦学文习武,昼夜不息。入夜更是抓紧时间,读史论经。勤学苦练,村人感动。效法关帝,为国尽忠。

双羊望坡:指村东南上马庄之大坡下双羊昂首望坡。坡上有一个大"撕衙",其上为人行大道,宽约两丈,下为车马大路,宽只一丈五尺,坡长路窄,为避上下马车相撞,赶车者必须先喊后行。故有石羊望坡以盼平安之说。

济公哭笑:指村南毕郢北坡和最师崆寺内济公像而言。济公笑面人生,扇煽歪风,打抱不平,世人称颂。人们心有烦恼,看此像即可喜悦。

神火夜游:指村南毕郢北坡有狼洞,老虎窝等内藏野兽。原北坡昔日有甘草等药材,常见有人在坡沟挖采。

晨锺暮鼓:指村南大城门外红爷庙大殿前的钟楼、鼓楼。其内悬大钟、架大鼓,有专人按时敲打以报时。村人戏称"红孩玩耍"。

水淹葫芦:指南大门外偏西,大涝池而言。其形如葫芦,故得名。每逢天雨,全村雨水皆流入此池。

城河芦花:指天阁村又高又厚的城墙下的护城河内植芦苇而言。河沟顺城墙绕村一周,系挖土筑城而成。深宽皆近两丈余。雨天积水几尺,内植芦苇。每当芦苇扬花之时,经风一吹,满天花飞,煞是壮观。真可谓:漫天飞花迷人眼,疑是"天城"落人间。

七星指路:指村西北角城墙外的一座七星庙楼内的七星神而言。该楼高过城墙,七星神高坐楼上,目览天下,手指前方,提醒世人,看准前进方向,故有七星指路一说。

十庙一寺

1862年回民起义,天阁村被洗劫一空。曾经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的建筑被付之一炬,不屈的天阁人先后又整修了原来遗存的十庙一寺,并加固扩修了城墙......这十庙一寺为:关公庙、红爷庙、无量庙、马王庙、七星庙、日光庙、雷神庙、娘娘庙、老爷庙、老祖庙和最师崆寺。这些庙宇和寺院大多毁于文革之中,现仅存红爷庙大殿。

红爷庙也叫南庙,位于天阁村小南门外约50米处,坐北朝南,占地约20亩,庙前有一广场,一代名儒刘古愚当年移仓于天阁村时曾以南庙为储粮之仓。其庙的东西偏殿、神道、神道旁两只身长三尺肃然威武的石狮和前殿左右的钟楼及鼓楼皆先后毁于文革时期。现存的大殿面宽三间,进深亦三间,长、宽、高均为三丈五尺。

2006年3月村人焦玉秀动员儿子焦吉柱出资近16万元,整修大殿,重塑圣像,并修筑了仿古围墙。

天阁村城墙呈长方形,经过清末名儒刘古愚的扩建后,东西各长384米,南北各长276米,五大城门分别是东门、大南门、小南门、大北门和小北门,其中小南门上刻字"光照文人",西面没有设门。城墙高8米左右,底宽34米,城墙四角设有凸出的6米四方形的角台,角台和城门均建有哨房。南北小城门和东门宽约4米,高约6米。城门洞皆为砖砌下矩上拱形。城门外的墙体均用青砖砌成,其余墙体均为黄土构造。城外四周环绕着深、宽各35米的护城河,护城河靠城岸边密植酸枣等灌木,固岸护城,河底平日广植芦苇,每到芦花扬花之时,经风一吹,漫天飞舞。因此"护城芦花飞满天"便是"天阁八景"之一。

光绪十六年,一代名儒刘古愚移仓"东城所义仓"于天阁村,先以村"南庙"为仓,后因"今岁增麦必过千石,合之旧仓不能容"(《烟霞草堂文集》)而重建新仓。为了保护规模巨大的仓粮,刘古愚先后"竭蹶十年,为有仓之天阁村筑城三面.........."(《刘古愚全书》)。他将原来的东城又东移了120多米,原来的老城墙同时外扩与新东城城相连,同时增添了南北城门(即南大门和北大门)。

天阁城墙除五座城门用青砖砌面外,其余墙体皆为黄土构造,该地黄土性硬口紧,粘性强,筑墙时又掺加了石灰等,所以墙体坚固,虽经风雨侵蚀数百年,依然挺立。上世纪"大跃进"时拆了城墙砖,随后把城墙当肥料施于田地,使城墙严重毁坏。

现在,小南门西仅存60米左右,墙体周围布满灌木和野草,墙体表面中部有两道一米宽左右的通体沟槽,如果不及时保护,不久的将来,这段承载一段历史的墙体将会灰飞烟灭。

位于秦都区马庄镇天阁村西北约1200米处,西距秦都区农场250米,墓封土为圆丘形,东西长5米,南北宽4米,高1.65米。封土四周为耕地,在1933年立墓碑1通。曾出土墓志两方。碑首篆刻:"清征士刘古愚先生墓表",碑文正书21行,行64字,陈澹然撰,宋联奎书,高树基篆额,刘安国立石,郭希安刻字。碑文主要是表彰刘古愚的为人和业绩,书法俊秀,刻工精美。

1992年4月20日,刘古愚墓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阁村民风淳朴,古会场面宏大热闹,社火表演激昂欢快,由此不难窥出周秦以至汉唐时期咸阳塬上先祖们的生活轨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