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科學家們發現在地球的海底,每年都產生新的物質來替代舊的物質

一個多世紀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科學家們對全球大洋海底的海洋地質與地球的物理進行大規模的考察時,發現了大洋海底相當薄的沉積層的物質區域,而且這些沉積層的年齡時代也都相比較於現代時期的年輕;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還發現了環繞全球海底的高熱流大洋中脊的地帶與海嶺上裂谷區的體系。

科學家們發現在地球的海底,每年都產生新的物質來替代舊的物質

這些發現使得科學家們不由得回想起了霍姆斯與萬寧▪曼納茲他們當年所曾提出過“地慢對流”的理論學說,外加上50年代晚期新興的古地磁學的研究方向上,使的魏格納“大陸漂移”說也重新的興盛起來,看來要想在地球地質科學理論上掀起一場新的重大革新,已經業已成熟了。

在上世紀六60年代初期,美國的一位學者赫斯和迪茨在“地幔對流”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海底擴張”的學說。他們在這一學說中認為,全球大洋的中脊與海底裂谷的體系此時正在朝著地幔物質上升的裂口方向,湧出一些地幔中新的物質,在這些海底的環境裡,新出的地幔物質遇冷後凝成了一個新的海底區域,並且也推動了那些當年最先形成的海底的地質層,隨後才逐漸的向海洋的兩側進行對稱性地擴張活動。

科學家們發現在地球的海底,每年都產生新的物質來替代舊的物質

當然,海底的地殼物質移動擴散的速度大約是每年的數釐米左右。在全球上一些不同的海區裡,有些海底的擴張卻可以出現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情況是還在處於擴張中的大洋海底,同時朝著海洋兩側的將大陸推開,使得大陸彷彿像是凍結在了相鄰的海底之上,與這片海底的地殼一起朝向同一個方向進行著位移的移動。

而那些隨著向陸地兩側不斷進行的擴張的新生海底的地殼上,則是不斷進行張開噴出新的地幔物質,使得海洋兩側的大陸逐漸的遠離大洋中脊而漂移開來;這就比如像大西洋這樣寬廣的大洋,在其海底擴張的作用下,用了不到兩億年的時間便因此擴張形成了。所以大西洋的海底中脊區域與印度洋海底的中脊上裂谷的體系,在不斷製造著這些海底中脊新的地殼場所時,實際上也是在全球大陸作著統一向西南方向進行漂移的一個證據。

科學家們發現在地球的海底,每年都產生新的物質來替代舊的物質

當年魏格納就認為,這些在陸地漂移之後的海域中,新的海底地殼層在大陸漂移離開後,便不斷的進行著新的擴張與生成,而他的這個觀點就與後來的“海底擴張”學說上的觀點產生了相一致性。只是這兩個學說之間對於海底的地殼擴張上,有了一些方向上不同的見解;“海底擴張”說的觀點是進一步的認為大洋中脊地帶上新出生的海底地殼是在海嶺中脊的頂部區域上形成的,這就與魏格納所提出的觀點產生了彼此間不同的思路。

魏格納認為這些露出海面堅硬的大陸都是獨立地沿著柔軟的洋底地殼上進行漂移的;而新興的“海底擴張”學說則卻認為,大陸並不是獨立地、主動地漂移,而是與相鄰的大洋海底區域之間焊接在了一起的,就好像是馱在地幔的對流層上,被地幔的物質運載著進行不斷漂移的運動。

科學家們發現在地球的海底,每年都產生新的物質來替代舊的物質

當大洋海底擴張時到達海溝處的區域,這些海底的地殼便會直線向下俯衝,重新進入返回到地幔中去。這時,大洋的海底區域也就不會在推動相鄰的大陸向兩側漂移了。這就好像太平洋海域這樣的一個非常古老遼闊的大洋,其大洋的海底也是像傳送帶一樣,對著周圍處進行不斷的新生、擴張與再次潛沒到地幔的過程之中,而太平洋海底的地殼層因此卻只需要花費兩億年左右的時間便可進行更新一次。

所以,不管是新生的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域,還是古老的太平洋海域,它們的大洋海底地殼層地帶都是屬於相當年青的地質帶,並不是都老於中生代的時期海底物質。

科學家們發現在地球的海底,每年都產生新的物質來替代舊的物質

這就是說,在我們地球表面上60%的海底地殼層的區域中,都是在不到地球歷史的二十分之一的兩億年中所形成的。在這個不太悠久的地質歷史的時期裡,大洋海底的沉積層在最新近的遠古時期中,其所形成的海底中脊頂部上的沉積層的地帶,就會是一層薄薄的物質層以致其甚至在海底的環境中長時間的被完全的稀釋缺損掉了。

現代時期,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顆蔚藍色的星球,彷彿就好像是一頭巨型的大嘴怪獸;當這頭巨型怪獸張開自己的兩張大口時,便一刻不停地不斷吞噬著地幔中的物質,其中的一張大口便是我們地球上最深的海溝區域,而另一張的大口則是沿著地球上海底最長的山系-大洋中脊頂部區域朝著全球各地進行延伸的中央的裂谷系。

科學家們發現在地球的海底,每年都產生新的物質來替代舊的物質

當然,前一張大口不停地吞噬著地球上最為古老的海洋海底地質物質,而後一張大口則是不停地朝向地殼的表面吐出新的海底地層的物質。這些向外不停的噴出熱熔的地幔物質,在全球大洋海底的中脊部分的頂端一帶,隨後又接著形成了一股股新的高熱流值的海域;而在海底海溝的區域上,這些比較冰冷的海底物質,則會向下俯衝朝著地幔的方向岩漿流被吞噬;所以,這又因此而形成了兩個不同海底區域中彼此不同的熱流值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