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一战时研制了这么多款半自动步枪,为什么到了二战初期世界各国还是在用拉拴的步枪?

MiSS文


换装看起来是个简单的事,但是,钱呢?

军队是一个国家非常费钱的一个部门,人数众多,吃喝拉撒睡都要花钱。尤其在武器装备上,耗费财力物力更多。那个时候,每个国家动不动就是几百万部队,这就意味这什么,这几百万人的开支,光是几百万把步枪和子弹就是一串费用。

半自动步枪确实是一战时期起步的,然而,起步之后,也就是个起步了,基本上没有哪个国家去装备这个新款的半自动步枪,原因很简单,没钱。

即便是美国也是一样的情况,都知道美军二战用的是加兰德步枪,事实上,美军在刚参战的时候,装备的还是M1903春田步枪。随着战争的扩大,美国军方才开始抓紧时间批量生产加兰德步枪。

然而,生产速度就是那样,美军还是要慢慢换装加兰德,比如美国海军陆战队,最后一批次换装加兰德的部队。美国是这样,那其他国家基本都没得看了。

二战爆发距离一战,其实只有短短20年时间。一战把所有国家都打的稀巴烂,战后重建问题一直在影响着各个国家。相比较给部队换装,还是加紧恢复经济恢复工业方面更重要。

而二战爆发时,各国库存中数量最大的还是栓动步枪,即便法国这些国家有半自动步枪,军队主要装备的还是栓动步枪。毕竟,那些库存扔了,重新生产新枪,很麻烦。浪费是一方面,枪多,子弹也多,使用新的半自动步枪了,旧的怎么处理?而且,各国几百万部队,想换装,国内的生产速度跟得上战争的进程么?

二战结束前,各国才开始陆续装备半自动步枪,法国装备最多。然而,没等几天,法国投降了。苏联曾经装备大量半自动步枪,只不过数量少。


军武文斋


首先,是时间问题:

因为,各国军队的枪械配备在二战以前,是以拉拴步枪为主。而要从拉拴步枪完全过渡到半自动步枪,这工作量可是十分的浩大,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

而二战爆发之初,世界各主战国在短时间都急需迅速扩充兵力。但国内的战争潜力,又不是马上就能完全施展开来的。因此,各主战国的一线部队,都不可能在战争初期便大规模列装新式的半自动步枪。即便是素有“民主国家的兵工厂”之称的美国,在参战初期也不可能做到让自己的一线部队大量列装新式的半自动步枪。

其次,是军工水平问题:

别说二战前期了,即便到了二战末,不少国家的一线部队,也还是需要大量列装拉拴步枪的!实际上,到二战结束时,世界上唯一一支全军列装半自动步枪的军队,就只有美国军队而已。换句话说,其他各主战国的一线部队,即便到二战后期,也还是不可避免的需要继续装备较为老旧的拉拴步枪。

因为,半自动步枪虽然拥有比拉拴步枪更快的射速,进而带来更大的杀伤力。但同时也会极大的提高战场上的子弹消耗量。尤其是苏德美这些军事强国后期研发和大量列装的各款冲锋枪,比如德军的MP系列冲锋枪、苏军的波波沙、美军的汤姆森冲锋枪、M3冲锋枪等等。这些冲锋枪射速更快,战斗力当然十分强悍,但耗弹量也更加的惊人。

特别是到二战后期,苏德两军的冲锋枪列装量都达百万级,而由此而产生的巨额子弹消耗量,更不是谁都能承受得起的,这对一个国家军工产能提出了相当严峻的要求。因此,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军工产能,要想让数百万的一线部队都换装新式的半自动步枪,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对比下二战时期亚洲战场,情况更惨淡!

尤其是亚洲战场,当时日本虽然是亚洲唯一的工业化国家,但其军工产能与西方主流强国相比,还是有巨大的差距。也正是由于日本自身军工产能的不足,尤其是弹药工业的更是比西方落后得多,不论质量还是产量都比不上苏德美等西方强国。

举个简单的例子:二战时期,日军年子弹产量的峰值是在1941年,其产量约4.9亿发,这才只有苏军同年产量的十二分之一。试问这样的子弹产能,怎么能支撑一线部队大量换装半自动步枪呢?

因此,日军在二战期间基本上都只能主要装备落后的三八大盖,很主要一个原因就于此。要知道,日军的三八大盖已经是1907年的产物了。这样的步枪,拿来欺负装备落后、训练不足的中国军队可以。但在太平洋战场上碰上普遍配备M1加兰德步枪和汤姆森冲锋枪的美军,日军基本上也就只有挨打的份。

所以,在美军狂风暴雨般的火力输出面前,日军被揍得连头都抬不起来。大部分士兵都还没来得及靠近美军阵地,就已经被美军的子弹给扫死了。



这些历史要读


半自动步枪的研制是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那个时期世界主要工业强国陆续拿出了很多型号的半自动步枪,但是由于这种技术属于新兴技术,问题其实还有很多,枪支质量相当粗糙,精度、可靠性都很差,尤其是经常卡壳炸膛,这对于武器来说都是致命的问题。

在那个时期研制的半自动步枪比较出名的有Winchester Model 1907,温彻斯特1907型。

这款枪是由美国枪械设计师托马斯·克罗斯利.约翰逊设计的一种半自动步枪,使用5 发或10 发容量的弹匣供弹,可算较早期比较可靠的半自动步枪之一,一战期间协约国曾经引进了约3000条;温彻斯特还有另外一款半自动步枪,Winchester Model 1910,不过此枪销售情况不佳。

法国人在战争时期研制了M1917RSC半自动步枪,1918年开始装备法军,但当时战争即将结束,可谓生不逢时,这种步枪在法军中装备规模达到了可观的9万支。

其实中国当时也设计过一款半自动步枪,因为没有正式名字,通常称其为自装枪,该枪是刘庆恩将军于1916年设计的。

一战结束后,当时西方国家盲目陷入了一种战争已经彻底结束的乐观之中,而战争结束之后各国又将主要资源和精力放在战后重建上面,对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并不是特别热心。

而且由于战争中,半自动步枪使用十分有限,其在战场上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各国都没有对这种武器重视起来,然而即便如此,一些传统的强国还是延续研制了半自动步枪,比如美国在战后提出了要研制一款半自动步枪的要求,并且在1925年提出了具体的性能指标,而这个指标最后胜出的产品,就是在二战中大名鼎鼎的M1加兰德步枪。

苏联在二战前实际上也研制了一款半自动步枪,这就是著名的SVT半自动步枪,在整个二战前,只有美军和苏联红军大规模装备有半自动步枪。


迷彩派军事


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一战和二战相隔短短的二十年,半自动步枪甚至是自动步枪没有普及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

  1. 战术思想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一战的战术思想是大炮轰完步兵冲,堑壕战还是主流思想,马奇诺防线也是基于这一思想而修建的,而堑壕战两军对射的话就对步枪的射程要求很高,所以二战中绝大多数都是大威力子弹,而栓动步枪恰恰是发射大威力弹最好工具。其次是,很多国家已经针对步枪和机枪形成了很成熟的战术体系,这些战术体系可不是随便就能改的,随意的换装必将导致战术体系的革新,谁都不会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 武器成本。众所周知,打仗是很花钱的,二战期间,仅仅是德国就有几百万军队,并且还有大量的预备役部队,如此庞大的军队规模枪支弹药的开销是很大的。一战和二战本身就相隔二十年,可以说欧洲各国刚刚从一战的废墟中走出啦就又投入到了二战中,所以虽有换装的想法,但是并没有换装的能力,财大气粗的美国在一开始也是使用老式的春田步枪。

  3. 军事工业体系已经基本完备。我们知道,很多二战国家还是用20世纪初期的步枪,如英国的李恩菲尔德,美国的春田1903,日本的三八大盖,中国的汉阳造和中正步枪,德国的毛瑟系列,这些都是20世纪初甚至是19世纪的步枪,发展到二战,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军事工业,包括枪支的设计、生产、维护和更新各个环节,如此庞大的军事工业可不是随便能改的。


  4. 最后就是有没有必要得问题了。我们知道栓动步枪的主要问题还是射速,但是这是相对的,有研究表明一个有经验的射手也可以打出高射速,比如英国的老李步枪,其射速是很快的,栓动步枪在有经验的射手手里是可以发挥最大威力的。

  5. 然而,时代在发展,堑壕战已经不是战争的主流,中威力弹登上了历史舞台,战争的形式再也不是两军对射了。未来的战争更是科技战、信息战,战士们很少又短兵相接的机会了。


故泪看剧


确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半自动步枪开始崭露头角,但是和游戏《战地一》比起来,现实中一战半自动步枪数量是比较少的。游戏毕竟是游戏,战地一只是披着一战外衣的现代战争游戏。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产量最大,装备量最广的半自动步枪是法国的Mle 1917半自动步枪,产量在85000支左右。但是相比数以百万千万记的非自动步枪,半自动步枪依然是小巫见大巫。半自动步枪极大的提升了步兵的火力,但是也增加了子弹的消耗量。而且Mle 1917的性能并不优秀,一战堑壕里的环境非常恶劣,下过雨后到处都是烂泥,这导致结构复杂,可靠性较差的Mle 1917表现并不好。而且早期自动装填武器的重量也是一个问题,Mle 1917的重量达到5.2千克,而现代自动步枪重量大多在2-4千克之间。后来改进的Mle 1918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一战很快就结束了。一战结束后不少国家都开始削减军事经费,这种武器就没有发展的机会。

而且不但Mle 1917有这个问题,德国数量较少的蒙德拉贡1915也存在可靠性低下,重量较重,成本高的问题。本来蒙德拉贡1915半自动步枪是想交给步兵使用的,但是由于步兵在堑壕内环境差,导致故障较多,所以步枪就交给了飞行员使用,在空中的作战环境稍微干净一点。

因为一战结束而得不到更好发展的先进武器有不少,武器终究是杀人的东西,战争早点结束,少一件更强的武器也是件好事。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是轻兵器爱好者,热爱轻武器与战术文化,期待与你一起走进狂野的轻武器世界!


轻兵器爱好者


半自动步枪,其实放在二战,乃至一战结束,二战开始前的间战期间,都并不算是什么新奇玩意儿,实际上,关于半自动步枪的理论探究乃至实际研发,早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就开始了。之所以半自动步枪到了二战初期仍然不受待见,主要是一下几个因素制约。

(一战时期德国研发的M1916半自动步枪)

首先最为直观的便是国家经济因素,间战期间,特别是30年代,由于全球性的世界经济危机,各大强国普遍削减国防开支。而推广乃至列装半自动步枪,显然是一笔代价高昂的行动,因此并不受人待见。法国在一战后就有着雄心勃勃的全军列装半自动步枪的计划,甚至都造好了枪,最终因经济原因,而被迫下马。

(一战后法国打算列装的半自动步枪)

其次是研发半自动步枪需要的技术要求。抛开当时早期半自动步枪本身设计不成熟等种种问题,就谈一个关键——步枪的子弹。在当时全威力步枪弹为世界主流的情况下,半自动化的步枪,必然最终结构复杂且较为沉重,对材料和加工生产工艺要求高,且维修保养困难。最好的例子便是苏联的SVT步枪,由于以上缺点,使得其在二战始终难以全面列装苏联军队。

(苏联SVT半自动步枪)

再而便是需求。一战结束后的间战期间,欧洲各国陆军普遍受一战时期堑壕战作战思想的影响。当时主流认为使用栓动步枪即能在远距离上保证精度,又能在近距离上保持肉搏优势,依然有存在的优势。但到了二战,随着运动战的增多,阵地战的减少,半自动步枪的优势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也就有了M1步枪,乃至STG44步枪的出现。

(美国M1半自动步枪)

军情解析是悟空问答的签约作者,欢迎大家关注提问,科普更多的军武知识。


区域拒止


材料(冶金工艺)、后勤(弹药补给)、可靠度(自动原理不成熟)、成本都是个问题。

就拿20世纪早期到二战前期的那些半自动步枪来说吧。


像Bang步枪、刘将军步枪、早期版本的M1加兰德、德国G41这类的自动原理都是使用枪口集气井式。但是这种原理现在咱们都看不到了,就因为它的可靠性非常糟糕,枪口的集气装置特别容易脏,脏了之后这破枪基本就变成了一把不大好用的栓动。

雷明顿Model8和莫尼埃尔A6用的是枪管长后座原理,这种结构同样在现代很少见,过长的枪管后座行程让其对尘埃的耐受度很差,打个猎还行,打仗的话真心不可靠。

意大利的Cei-Rigotti和墨西哥的蒙德拉贡用的到是现代看来比较靠谱的活塞导气原理,但是由于这种原理也比较挑弹,因为活塞室不能受不了当时比较脏的子弹发射药,所以射击一段时间后就很容易因为积碳而卡壳,而生产比较干净的发射药对于当时的工艺而言成本比较高。

还有像温切斯特1905,这步枪用的是自由枪机。但咱们知道这种原理用在冲锋枪和手枪上还行,但不适合发射高膛压的步枪弹,所以它用的子弹也是膛压不大的.32 win弹。我都不想把它当步枪看。


虽然说自动原理从马克沁机枪出生到二战开打有40多年,而且自由枪机、气动、枪管后座三大原理的枪械都在这40多年中各种兴起。但事实到最后证明,自由枪机不适合大装药子弹,而枪管后坐对瞄准和精度有影响,而且也会因为枪管后部需要一个护套而让重量增加。

因此步枪这边能选的只剩气动,气动里边那个不靠谱的枪口集气装置因为可靠性被枪毙,以当时而言,能选的只剩下了活塞式导气。

而等到二战或者二战前期,大家才基本明白上面这个道理。

所以你可以看到,美国人加兰德到了1940年才改成长活塞导气

德国人遇到了SVT40之后才将G43改成短活塞导气

而毛子SVT40的前身SVT38(短活塞导气)也是因为AVS36(枪口集气)太不靠谱而在38年定型。


我的意思是,一战那会虽然都已经有很多半自动,但实际上那段时间都是人们对半自动步枪的摸索期。等到正在发现活塞导气是半自动最靠谱的结构,已经是二战期间了。

而且早期即便是活塞导气的半自动,依旧还是有可靠性不足,保养复杂等情况。


疯狗的轻武


原因有很多,包括资金问题、后勤保障问题、训练问题等等。最终导致了二战中研制的半自动步枪竟然还没有一战的型号多,还是栓动步枪占主流。

首先是思想问题,很多国家的作战思想还是认为栓动步枪已经够了,没有必要换装新步枪。比如英国,就认为没有必要换装半自动步枪,所以依然装备的是李恩菲尔德步枪,而同时期的德国军队也是如此,装备的是毛瑟98K栓动步枪。

其次就是资金问题。当时各国都装备有大量的制式步枪,而且状态还比较良好,如果直接全面换装半自动步枪,首先就是换装费用过高,各国均难以承受。同时,30年代的经济危机也让很多国家连新武器的研制费用都无法掏出,换装半自动步枪更是不现实。

最后就是后勤保障和训练问题了。半自动步枪火力更猛,但是同时也更加消耗弹药,这就要求后勤保障能力必须跟得上部队的作战需要,而当时各国还没有如此之强的保障能力。还有就是训练,比如苏军二战前就研制了SVT40半自动步枪,但是维护麻烦,对于绝大多数文化程度低的苏军士兵而言还不如莫辛纳干步枪好使,于是二战中苏军最终停产了SVT40半自动步枪而全力生产莫辛纳干步枪。


用户5770541302


这个问题跟机枪的发明和普及是一个道理。一种新的武器类型的诞生都是为了更有效率的杀戮,而武器只是庞大战争机器里的一个节点,某一个节点的突然变异都会带动整体效能的提高,只是这里面会存在一个时间差。

就以机枪为例吧,世界第一挺机枪1860年诞生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名为加特林,比他稍后的马克沁也是同一时期的产物。它们从诞生开始就一直被一些要命的问题困扰,如:枪支价格昂贵,弹药消耗惊人,维护需要更专业的知识,旧有战术无法有效配合,久有指挥体系不适应等等。

直到一战期间才基本完成,整个过程长达50余年,半自动步抢同理而且更让人头疼,因为步枪的装备数量和装备比例都比机枪高处几个数量级。


用户111018758870


在二战时期,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日本,苏联包括中国,其实都已经研发出了半自动步枪。但是为什么除了美军全军换装半自动步枪,其他国家主力还是栓动步枪打一发子弹,还要拉动一次呢?

总体来说,首先是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各国都比较穷,实在也是没钱换装。其次是,需求不是非常迫切,德军步兵班排的火力核心是MG-42弹链式机枪,步兵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给机枪手背子弹。

你再用半自动步枪,消耗那么多子弹那谁去给机枪手背子弹?后来到了战争后期,德军因为战术改变,才装备了一小部分半自动和自动步枪。但是就全军来说,也只是一小部分。苏军的单兵武器产能,基本上都放到迫击炮和冲锋枪了。

而且,苏军的SVT-40半自动步枪保养比较麻烦,不太适合苏军大面积使用,只能配备少数素养比较高的精锐部队。日本也不可能大量生产和装备半自动步枪,帝国急需的船和飞机,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谁还会去关心什么步枪?

日军认为,步兵有掷弹筒和轻机枪就足够了,完全没有迫切需要去生产半自动步枪。毕竟在太平洋上决定胜负是军舰,运输船和飞机。步枪只能排在最后,甚至排位比掷弹筒还靠后。

意大利陆军不装备半自动步枪的原因,其实和我国是一样的。刘庆恩试制成功中国第一支五弹连发半自动步枪。刘将军在美国生产出样枪以后,将产品和磨具都海运回国,结果船在半路上沉没了。刘将军也因此脑溢血去世。

最后再想拿出来继续完善和生产的时候,发现没有钱。根本没有钱生产和换装半自动步枪。就连给每一个士兵配备一把栓动步枪都做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