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試乘“蕪湖之翼”

蕪湖日報記者 王世寧 徐新山 文 鄭遠 攝

试乘“芜湖之翼”

蕪湖軌道2號線整體呈東西走向,一期工程穿越蕪湖城東新區、神山公園、蕪湖火車站,沿途城市風貌簡潔現代、自然景觀宜人,設計主題為“蕪湖之翼”。

11月30日,記者受邀從夢溪路車站上車,試乘蕪湖軌道交通2號線先導試驗段。這條力圖展示城市新風貌的“蕪湖之翼”,雖然“羽翼”尚未豐滿,但亮點已然呈現。

乘坐感受:運行平穩、視野極佳

我市軌道交通選用中車浦鎮龐巴迪跨座式單軌車輛。數據顯示,1號線每輛車配6節車廂,2號線配4節車廂。每節車廂長約12米、寬約3米,額定載客量136人,極限載客量198人。

從2號線夢溪路站至萬春湖路站間的1.91公里,為蕪湖軌道交通的先導試驗段。也正是在這裡,2號線拐了一個90度的大彎。試驗列車先以5公里時速轉彎,而後以15公里時速過岔道,隨後時速逐步提升至40公里。在返回夢溪路站途中,列車時速已達60公里。

在近10分鐘的行車時間裡,記者全程站立,如履平地。四處拍照、走動,都未感到明顯晃動。環顧車廂,車內寬敞整潔,豎式、橫式扶手,愛心專座等應有盡有。電子屏上,蕪湖軌道交通的徽標大氣、醒目。整個車廂內,噪音控制得較低,乘客可以小聲交談。由於採用無人駕駛設計,車廂沒有駕駛室,車窗採光良好,城市風光盡收眼底。

“先導段已完成20多次熱滑試驗。”蕪湖軌道交通有限公司機電設備部負責人魏巍介紹,一次次的試驗不斷提升車輛運行品質,為全面開通運營提供詳實數據支撐。下一階段還將擴大“熱滑”試驗測試範圍,讓蕪湖輕軌跑得更穩更快!

設計細節:凸顯科技、安全便捷

夢溪路車站,是一座典型的路中高架三層側式車站,車站下方是川流不息的赤鑄山路。在設計上,車站和軌道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細節?

“單軌高架,首要、必要是安全。”中鐵工程設計諮詢集團公司建築院副總工程師張婷說,車站使用鋼筋混凝土組合結構,與清華大學聶建國院士團隊合作。其中結構體系和關鍵節點設計取得實用新型國家專利,抗震性能優越。

其次要凸顯便捷。記者注意到,乘客可通過兩側樓梯、自動扶梯到達二層站廳臺,經安檢售檢票系統進入付費區,選擇乘坐方向後,可經樓梯、扶梯上至每側站臺,相比乘坐地鐵,流線更短更高效。車站還充分考慮無障礙應用,樓梯旁設置垂直電梯直達站廳臺,站廳內還設置盲道、無障礙衛生間、自動檢票閘機、空調候車室。

第三是景觀協調性。比如墩柱截面2米×1.6米,對道路交通影響小,景觀效果好;進站廳、站臺層開放設計,立面效果輕盈、通透;設備用房採用鋁板幕牆、折線造型,同時具備排煙通風功能;車站立面大量運用條塊穿插,削弱車站體量感,最大程度減輕對城市的壓迫感。

“總的來說,蕪湖單軌有著更為輕盈的結構,更小佔地和更為通透的橋下空間。不僅為市民提供更為便捷高效的出行方式,也創造出新的城市空間。”張婷說。

蕪湖軌道交通,是我國第一條連續鋼構模式跨座式單軌項目。它的亮點,還體現在科技含量高、施工難度大。中鐵蕪湖軌道交通項目總包部總經理李希勇告訴記者,這種設計之下,軌道梁既是承重梁,也是導行軌,還涵蓋通信電纜等設施安裝。對軌道梁平順度提出極高要求,即3米內平整度要小於3毫米、傾角要小於1/8度。

記者瞭解到,自2017年6月正式開工以來,蕪湖軌道交通建設先後克服了徵地拆遷、管線遷改、交通疏解、大氣環保等壓力和影響。目前34個高架站、一個地下站以及34個站區間全部開工建設,建設進度過半。力爭在2020年年底開通試運行。“我們有決心有信心,將‘蕪湖之翼’打造成安全、快捷、舒適、經濟的靚麗城市交通線。”李希勇說。

圖為蕪湖軌道試驗列車運行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