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一项技术使小麦增产260亿斤,他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他长期从事“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首创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改变了“大肥大水大播量”常规栽培方法,为中国黄淮海麦区小麦高产开创了新途径。

1976年,他在山东滕县亲自播种的2亩试验田,亩产达到638公斤,创下我国北方冬小麦高产新纪录。

1978年,他主持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试验,使11个实验村的小麦亩产超过500公斤。

1991年,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在全国累计推广10690万亩, 增产小麦43.6亿公斤。

2009年,他在滕州市级索镇千佛阁村种植的3.46亩高产攻关田实打验收,平均亩产高达789.9公斤,再创我国冬小麦亩产纪录。

截至2010年,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已累计推广应用3亿多亩,增产小麦130多亿公斤,节约种子15亿公斤。

他就是著名小麦栽培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松烈。

一项技术使小麦增产260亿斤,他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余松烈

孜孜不倦求学路

1921年,余松烈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县,曾先后就读于庄桥镇集成小学和宁波中学。他从小就体验了旧中国农业生产的艰辛,连吃一顿饱饭都是奢望,于是对农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8年,由于战火不断,他随叔父等人在多地辗转,最后避难到了上海,在颠沛流离中他也不忘学习,还考入了新迁上海的南通学院学习农科。1940年,从南通学院肄业。

由于上海没有农业,当时的学习只是学习理论知识,听老师讲课,难以得到实际运用。

余松烈和同学们认为,学农要理论结合实践。恰好此时,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在上海招生,该校是一所教会学校,在当时的农业高校中有较大影响力。余松烈和郑广华、邵霖生等人便一同参加考试,并被录取。

1941年春,余松烈和同学一起离开上海,穿过敌伪封锁线,来到位于福建邵武的福建私立协和大学农学院读书。1942年6月,他获得了农学学士学位,从农学院农艺系毕业。

一项技术使小麦增产260亿斤,他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余松烈获得学士学位时的留影

毕业后,余松烈致力于农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先后辗转于南通学院农科系、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等校任助教、讲师。1946年他还创办了上海新农出版社,专门出版农业类书籍,以传播农业科技知识。

1949年9月,29岁的余松烈辞去上海新农出版社经理职务,到山东大学农学院工作,借助山东是小麦主产区的优势,他开始了60多年的小麦高产理论研究探索。

1950年8月,余松烈在山东大学农学院讲授遗传学、生物统计学,并创建小麦育种和栽培试验田,利用种间杂交开展分枝小麦的育种工作。

心系农民,大爱化作田间行

马克思有句名言:“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小麦的育种和栽培理论是否真的能变成实实在在增加出来的粮食,还得回归到农田里才能检验出来。

一项技术使小麦增产260亿斤,他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1966年5月余松烈(右二)在肥城汶阳镇砖西村麦田考察

1974年3月,余松烈带领部分学生到滕县龙阳公社进行生产实习,实习期结束后他主动要求留在滕县农村继续劳动锻炼,受到了当地干部和群众的欢迎。

秋播时他指导农民在小麦栽培管理上实行“六改”,包括改品种、降播量、适时早播、改耧播为机播、增加行距、改施肥等内容。从多个方面、多个环节提升小麦的生长环境,从而促使产量提高,这些是余松烈著名的

“冬小麦精播高产理论”的雏形。

第二年夏收,当地820亩的小麦平均亩产达到457.5公斤。而当时,山东小麦平均亩产不到180公斤。“冬小麦精播高产理论”在实验中获得了成功,证实了理论的正确性。

这次夏收的成功,让余松烈信心倍增,他开始扩大小麦高产田试验范围,推广增产经验。1975年秋,滕县县委领导接受余松烈的建议,创办了滕县“五七”农大,农民们农闲时到农学院学习农业基础知识,生产季节则进行短期集中培训,由余松烈主讲小麦栽培、小麦育种、田间试验技术三门课程,并进行现场指导,帮助解决生产和试验中存在的问题,为当地培养了农业技术人才。

一项技术使小麦增产260亿斤,他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余松烈(左二)和他的农民学生刘希运(右二)、黄有银(左一)、侯成涛(右一)在滕县研究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在滕县期间,他走遍了全县的丘陵、涝洼和平原,对全县的小麦情况了如指掌,围绕小麦生长发育的外部环境条件、麦苗群体与个体的差别,分析当地小麦无法高产的原因,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小麦精播高产试验,验证并不断完善小麦精播高产的理论,在全面总结各个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创立了“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使滕县一跃成为全国小麦高产的典型,这项成果也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此后,余松烈又主持了“山东省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栽培技术研究”以及“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分别获1987年、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农业部定为我国“九五”重点推广项目。

一项技术使小麦增产260亿斤,他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科教兴农功勋卓著勋章

1996年6月26日,喜获丰收的滕州市120万农民派两位农民代表王其金、韩敬田专程到山东农业大学,把一枚刻有“科技兴农,功勋卓著”的金质“丰收”勋章赠予余松烈。

余松烈深受感动地说:“这是我一生中获得的无上荣誉,我十分感谢滕州农民朋友对我的鼓励和支持。”

教书育人是重任,心系田野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余松烈院士对社会的贡献,还体现在教书育人方面。1978年,余松烈返校工作,担任农学系主任和栽培生理研究所所长。

一项技术使小麦增产260亿斤,他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余松烈院士编著的主要著作

余松烈主编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作物栽培学》北方本、《田间试验方法》《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等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50余篇。

除了研究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他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农学专业人才,首发建成山东省属高校第一个博士点、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作为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他先后指导培养硕士生16人,博士生28人,早期毕业的研究生中最著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振文等,开创了作物栽培学科发展的新阶段。

于振文院士曾说过,他时刻想着向他的老师余松烈学习,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对科研人员来说,一生都在学习,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项技术使小麦增产260亿斤,他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余松烈和学生在田间考察

余松烈一生心系田野,虽已年逾90,但心里最惦记的还是那片麦田。

“他一直很关注小麦的生长情况,他年龄大了走不动以后,就让我替他到麦田去观察,然后回来向他汇报。”余松烈的学生、小麦专家董庆裕副教授回忆说。

2010年6月,在滚滚的麦浪中,泰安市岱岳区马庄小麦宽幅播种高产攻关田的小麦即将成熟,余松烈手持拐杖,精神饱满,再次来到这片熟悉的麦田。看到沉甸甸的麦子,他高兴万分,还嘱咐身边的科技人员说:“今年秋播,还是希望适时早一点,7日、8日播种为宜,争取达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

一项技术使小麦增产260亿斤,他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2010年6月1日余松烈(右二)在泰安市岱岳区马庄小麦高产攻关田考察

这个目标终于在2014年6月小麦收获的季节实现,这时余松烈教授虽已躺在病床上无法亲眼目睹,但听到这个消息,他还是高兴得连连点头。

这块高产麦田,虽不是余松烈亲自指导管理的,却采用的栽培管理技术,正是余松烈晚年创新的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一项技术使小麦增产260亿斤,他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2012年7月22日余松烈在青岛八大关锦绣园疗养院

2016年4月20日,余松烈院士耗尽了最后一点心血,带着对小麦的炽烈热爱离开这片大地。但他留下的著作和教导出来的学生将沿着他的脚步,在小麦栽培研究技术的路上继续前进。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华文明在人民吃饱饭的前提下得以传承,余松烈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并学习。

一项技术使小麦增产260亿斤,他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余松烈

(1921.3-2016.4)

著名小麦栽培学家

教育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参考文献:

1. 《余松烈毕生心血“洒”麦田》,中国科学报

2. 《追记著名小麦栽培学家余松烈:一生牵挂在麦田》,农民日报

3. 《追记著名小麦栽培学家余松烈:一生牵挂在麦田》,中山市农业局

4. 《余松烈院士:一生情怀系麦浪 半世心血粮满仓》 ,齐鲁网

5. 《农业科学家余松烈:他的汗水洒满上亿人的饭碗》,中国山东网

6. 《余松烈:守望亿亩麦田》,大众日报

7. 《余松烈:一生奉献小麦栽培,累计增产130多亿公斤》,大众日报

8. 《余松烈:麦田里走出的科学家》,大众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