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狮子生活在非洲草原,而元朝似乎没有引进这种动物,那《倚天屠龙记》里为什么会有金毛狮王?

ALEX888


梦露居士为你解读金庸武侠,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倚天屠龙记》中的金毛狮王谢逊,乃是一条威武雄壮的汉子,他初次出场之时便引人注目:

那人身材魁伟异常,满头黄发,散披肩头,眼睛碧油油的发光,手中拿着一根一丈六七尺长的两头狼牙棒,在筵前这么一站,威风凛凛,真如天神天将一般。

谢逊满头金发,威风凛凛,果如一头雄狮。而且谢逊能纵声长啸,将人震得神经错乱,成了疯子,犹如狮子发出吼声一般。将谢逊称为金毛狮王,可谓恰如其分。

然而狮子并非中国原产的动物,为何谢逊会以“狮王”为名号呢?其实,中国不产狮子,不代表中国没有狮子。

提起狮子,人们总是想起茫茫非洲大草原。其实狮子不是非洲独有的,亚洲也有狮子——亚洲狮。亚洲狮是现今只存活在印度的狮子亚种,但它们曾一度分布在地中海至印度,占据了大部份的西南亚,所以又被称为“波斯亚种”。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一些西域国家为了和汉朝建立友好关系,将狮子作为异兽献给汉朝皇帝,从此中国也有了狮子,最初称为“师子”。

《后汉书》记载:东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王“满屈”派遣使者,进献“师子及条支大乌”。外国进贡的狮子被饲养在皇家园林,供皇家欣赏:

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后汉书》)

从汉代开始,陆续有西方国家给中国献上狮子。

《洛阳伽蓝记》记载,南北朝时期,波斯国胡王向北魏进献狮子,被叛乱的匈奴人万俟丑奴截获。

《唐国史补》记载:唐朝开元末年,西方某国向唐朝进献狮子。

《马可波罗游记》也有记载:元朝时期,皇家训练狮子,表演一些杂技节目。

明朝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西方国家又进贡了狮子,同时有训练员一同来访,传授训练狮子跳舞的方法。

可见中国一直是有狮子的,而且狮子受到了中国民众的喜爱,被视为一种神话中的动物——狻猊。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狮子不仅受到中国百姓的喜爱,也是佛教的吉祥物。印度人很喜欢狮子,所以将狮子视为佛陀的象征,狮子是百兽之王,常被用来比喻佛陀的大雄力,佛陀说法被称为“狮子吼”,犹如狮子的吼声震慑百兽,佛陀的座位,被称为狮子座。

所以狮子成为了中国人看守门户的吉祥物,在古代的官衙庙堂、豪门巨宅大门前,都摆放一对石狮子用以镇宅辟邪。直到现代,许多建筑物大门前还会安放石狮子。只不过古代的老百姓见不到真正的狮子,所以雕刻的石狮子与真正狮子的形象相差甚远。

在《倚天屠龙记》中,金毛狮王谢逊最终大彻大悟,皈依佛门,也暗合了他的“狮王”称呼。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为你解读金庸武侠。


梦露居士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中国确实不产狮子,但对狮子的喜爱仅次于龙。

大家可以看看中国古代建筑,比较豪华一些的,屋檐上肯定蹲着小狮子。

另外,官府和大豪门家门口,必须有石狮子。

对于中国人来说,狮子有两个特殊的意义。


第一,狮子是所谓的祥兽、瑞兽

狮子会为家庭带来好运和安详,有着特殊的吉祥意义。

文殊菩萨的坐骑就是一头狮子!

第二,狮子威猛却不受到中国人厌恶

很多人奇怪,为什么老虎也是百兽之王,在中国地位似乎还不如狮子?

这就是远香近臭的道理。

不要说古代,就算上世纪20年代,西北军大将赵登禹还在衡阳附近开始打死过老虎。

而即便建国后,东北大兴安岭一度还有黑瞎子。

而古代人类即便全副武装也是干不过老虎的,武松打虎那是小说。

所以,很多中国古人被老虎吃掉。

因为老虎是实际的威胁,自然会引起中国人的恐惧和厌恶。

然而,中国大陆根本没有狮子。少有的几头狮子都是关在笼子里面做宠物,老百姓自然更喜欢没有威胁的狮子。

无语吧。

中国古代不产狮子。最近的产狮子国就是印度!

狮子最早出现在中国是汉朝。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交往,这在当时的国都洛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元代因为蒙古人建立了地跨亚欧的大帝国,搞到点狮子有什么难度。大量狮子作为贡品被送到中国的大都,供奉给大汗。

由此,狮子在元代也不是什么看不到的东西。

所以,《倚天屠龙记》里有金毛狮王,是完全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


萨沙


提问者的意思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金毛狮王是一个传说↑

他一是想问,当时在江湖黑白两道上赫赫有名的“金毛狮王”,为什么用狮子作为名号,那个时代江湖上的人都知道狮子吗?


他第二个想问,为什么谢逊偏偏是用“金毛狮王”作为名号,怎么明教的四大护法里会有“狮子”,而不是猴子,刀螂,蛇,马之类的。

第一层意思很容易回答:狮子这种动物早已为国人所知,而且已经被神化,赋予了超自然的意义。

狮子在中国古汉语里,被称为狻猊(suan ni),汉武帝时期,张骞通使西域后,狮子始见于中原地区,命名这种动物时,是以西域语言里的原称音译为狻猊。

↑狻猊就是狮子↑

狻猊成神的时代是在明代,它被写进了“龙生九子”的神话故事里,描述为:狻猊,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咽吐雾,因为它喜欢坐着,所以也被称为佛座狮子。

实际上,早在宋朝时候,由于香文化的盛行,各种香炉争奇斗艳,当时的名品香炉之一,就是绿釉狻猊出香。 也就是说,在明代李东阳和杨慎等大牛们写的神话故事里,狻猊喜烟好坐的性格其实是来自宋朝甚至更早时期的文化。

第二层意思,其实也可以回答。 早在明朝时期的小说,就已经用各种动物当做江湖侠客的外号,而这些外号里,就有用狮子当外号的,比如《水浒传》里的邓飞,外号“火眼狻猊”,座次49,使用的兵器是铁链。

↑金毛狮王害了很多人↑

他为什么叫“火眼”呢?有诗云:“原是襄阳关扑汉,江湖飘荡不思归。多餐人肉双睛赤,火眼狻猊是邓飞”,好家伙,邓飞喜欢吃人肉……

此外,在《西游记》里,狻猊是大妖怪九灵元圣的孙子之一。除此之外,什么狮毛怪,狮吼魔王,在《西游记》里屡见不鲜。

到了金庸老爷子写《倚天屠龙记》,写到明教四大护法,特意写了谢逊这个人物,江湖称呼他是“金毛狮王”,说他是身材魁伟,满头金发,眼睛碧油油的放光,手持一支长长的双头狼牙棒。

考虑到谢逊的外在形象,用“狮”来形容很贴切,如果金庸按照明朝的文化习惯来写,谢逊的绰号应该会是“金毛狻猊”。

↑张无忌是金毛狮王谢逊的心头肉↑

如果按照《冰与火之歌》里的命名习惯,谢逊应该会被称为“老恶魔”或者“嗜杀的狮心人”。

谢逊之所以头发会是淡金色,是因为他的祖上具有色目血统,元朝时,色目人指的是各色名目之人,普遍指中亚、西亚、欧洲民族。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政府规定除了蒙古人、汉人、蛮子、高丽人以外,其他人种都是色目人,当时在中原地区生活的色目人大约有三四十万左右。

谢谢十岁时拜入“混元霹雳手”成昆门下,在其门下学艺,幸好他只学了武功,没学成昆的为人。 二十三岁时,谢逊离开师门,远赴西域,并且娶妻生子,加入了明教,渐渐混成了明教四大护教法王。

↑金毛狮王谢逊的一生是悲剧↑

在四大护教法王中,金毛狮王谢逊武功最高,兵器使用也是一流,他还博古通今,堪称文武全才,已然是下一任教主的最有力竞争者。

说起明教四大护教法王,第一个受封的是“白眉鹰王”殷天正,因为此人能力很强,引起教主阳顶天的猜忌,所以在阳顶天继位不久,就把殷天正召回了光明顶,封为“白眉鹰王”。

接下来,阳顶天大力扶植新兴后辈势力,作为他的亲信,这段时期酷似武则天执政期间重用庶族,打压功臣贵戚集团。 阳顶天成功发掘了猎户家庭出身,没有背景的“金毛狮王”谢逊,以及在江湖上口碑虽然不佳,但有轻功才华,适合搞调查情报工作的韦一笑,封为“青翼蝠王”。

阳顶天除了大力挖潜,培植亲信,还很注重和明教总教的关系,贵为波斯明教三圣女之一的黛绮丝,在前任总教教主去世后,被长老们派到中土明教“立功积德”,其实用意在于试探中土明教的虚实,并且为将来收服中土明教做准备。

↑阳顶天老谋深算,可惜败给了感情↑

阳顶天在明知总教用意后,仍然坚持收黛绮丝为义女,重点扶植培养,可见他为了巩固自己在明教里的权力,用下何等苦心。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阳顶天万万没想到他的妻子和成昆竟然藕断丝连,随后引发了明教历史上最大的动荡。

“紫衫龙王”黛绮丝为了爱情,成了明教通缉犯;谢逊为了给家人报仇,不惜处处杀人,把自己的“金毛狮王”名号彻底黑化;“白眉鹰王”殷天正痛失爱女,并和武林正派结下深仇;“青翼蝠王”韦一笑也从原本擅长的情报工作沦为江湖流亡客。

根据阳顶天的政治遗嘱,“金毛狮王”谢逊原本是明教教主的继任者,而且当时谢逊已经取得了“五行旗”为代表的基层明教势力的认可,可惜,成昆的到访,彻底改变了谢逊的命运。


我见青史多妩媚


前两天刚去看了沧州铁狮子,也叫“镇海吼”,要知道,这尊铁狮子可是铸造于五代十国的后周时期,那时候北宋还没有建立,元朝还要二百多年后才能登上历史舞台。

上图是复制品,真的那尊的嘴巴,听沧州当地的朋友说起,已经在当年被敲掉大炼钢铁了。真正的铁狮子已经残旧不堪,在专家们当年的努力保护下(比如可劲儿往里加灌水泥),更加摇摇欲坠,几乎快要散架,现在全靠铁架子撑着(见下图)。

回来说正文。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句诗道尽了金庸先生一生的成就,里面的各种人物也是塑造得各有特色,有为国为民的郭大侠,有聪明机灵的韦小宝,还有快意恩仇的令狐冲。而金庸先生的多部作品也都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出现在银幕之上,而03版的倚天屠龙记更是大家童年时候的经典,明教的四大法王,五散人等等令人热血澎湃。

其中张无忌的义父金毛狮王无疑是个悲情人物,但是他这个称号不得不说是很符合他威武霸气的外形,我们现在看来"金毛狮王"的造型,毫无疑问是很像一头公狮,但是元朝的中原可是没多少人见过狮子的,那么金毛狮王这个外号怎么来的呢?

首先元朝活生生的狮子,或许大家确实见过的人不多,但是狮子的形象和概念早就被国人所熟知,这一点大家看大户人家门口的两个大石狮子就知道了。

因为从西汉开始,丝绸之路开辟之后就有各种西域藩国将狮子作为贡品进贡给中国,而因为狮子的形象威武霸气,同时由于它和神话中龙的儿子狻猊长相神似,所以在中国狮子就成为了一种类似吉祥物的存在。所以虽然元朝没有大规模引进狮子,但是这并不影响老百姓熟知狮子。

还有一点就是,四大护教法王的名号不是乱取的,大多与成名绝技有关,紫衫龙王由于水性了得,着一身青衫,而号龙王(蛇王不够霸气),而金毛狮王,狮子作为佛门的瑞兽,佛门以狮子比喻佛陀的无畏精神,同时佛门还用狮子吼来寓意说法,以震醒世人,谢逊不仅长相似狮子,同时又会一门狮子吼的武功,所以取一个金毛狮王。而白眉鹰王也是由于鹰爪功和白发白眉而得名,青翼蝠王也是好吸血,轻功了得着青衫而得名。

再有这个就得从明教的来历说起了,明教其实不是中原的本土教派,它源于波斯也叫摩尼教,圣火教,由于明教是圣火教在中原的分部,就类似于我们现在开连锁店的模式,总部要派一些高层管理人士帮忙管理,一是增加其发展速度,二就是防止这个分部自己出去单干。而四大护教法王中的紫衫龙王就是来自波斯。而波斯自古就崇拜狮子,中东地区距离非洲狮的产地并不远,正好谢逊的外形满头黄发、眼冒绿光,又神似狮子,所以作为地位不低的护教法王,有这个"金毛狮王"的称号并不奇怪。

其实很多绰号都不是得有具体的东西才能够取得,小说中的紫衫龙王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谁又能见过龙呢?

而关于绰号这一点,我们最好的参照物就是《水浒传》,水浒传中以动物为绰号的好汉可是不少,混江龙,翻江蜃,太湖蛟,玉麒麟,火眼狻猊。世人都见过吗?对不起,一个都没有!所以倚天屠龙记中有个金毛狮王的存在,在逻辑上没有一点问题。


历来现实


我来回答。

金毛狮王一出场就气势逼人,张翠山和殷素素正在秀恩爱虐狗,忽然听见下面人汇报船被砸了,一帮人乱作一团,谢逊从大树后面缓步走了出来,身材魁伟异常,满头黄发散披肩头,眼睛碧油油发光,手中拿着一根一丈六七尺长的两头狼牙棒,在筵前这么一站,威风凛凛如天神天将一般。张翠山暗自寻思,金毛狮王这诨号自是因他满头黄发而来了,可没听师父说起过这么一号人。至于谢逊为啥长了一头黄发,后来张无忌给出解释。张无忌和周芷若结婚现场被赵敏大闹,赵敏给周芷若手里塞了一束淡黄色头发。张无忌一见,立时认出是谢逊的头发。谢逊所练内功与众不同,兼之生具异禀,中年以后一头长发转为淡黄,但颜色和西域色目人的金发截然有异。也就是说谢逊的黄头发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染的,而是练功练的。

那么金庸为啥给谢逊安了一头金发,其实也有讲究。谢逊是明教教徒,明教崇尚光明,拜火。世上发光的物体只有太阳和月亮,所以明教后来改名为日月神教。阳顶天意思就是如日中天照耀大地,朝阳喷薄而出的时候才会发出金光万道。因此谢逊一头金发有两个意思,第一暗示谢逊是阳顶天的指定教主接班人,阳顶天是日到中天的太阳,谢逊是朝气蓬勃的朝阳,很快就会如日中天。第二暗示谢逊坚贞不屈的性格。金是一种延展性非常好的黄色三价和一价金属元素,大多数化学品对它不起作用,除非遇到氯气和王水。尤其不怕火,所以古人有真金不怕火炼的说法。谢逊一生屡遭挫折,老婆孩子被成昆杀死,眼睛被殷素素打瞎,又被少林寺抓到地牢开屠狮大会,给一般意志力不强的人早就自我了断了,但是谢逊像顽强的小强一样艰难的活了下来,这种硬汉性格值得所有人为之赞叹。

那么谢逊为啥是狮王而不是虎王,要知道虎是百兽之王,黛绮丝是龙,谢逊是虎才威风啊,龙盘虎踞嘛。其实也有两个原因。第一谢逊是西域人,明教总部在昆仑山,在西域狮子才是百兽之王,老虎不是。李连杰演过一个黄飞鸿系列叫西域雄狮,不叫西域雄虎,因为老虎在西域吃不开。第二狮子在佛经中比喻佛陀的无畏与伟大,代表甚深法力。如《大智度论》记载,狮子在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降伏一切。《略出经》说,佛陀于菩提树下获得最胜无相一切智,勇猛似狮子。佛陀以无畏音声说法,如同狮子吼叫,所以也称佛陀说法为狮子吼。 谢逊就会佛门狮子吼功夫,一嗓子把人们都喊傻了。谢逊最后皈依了佛教,拜了三渡为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象征着甚深法力对甚深波若的臣服。狮子在佛教中是大智文殊菩萨的坐骑,金庸是虔诚的佛教徒,他把狮子这种形象在谢逊身上给人格化了。

参考书目:《倚天屠龙记》


唐风宋月


黛绮斯还叫紫衫龙王呢,相对于龙,狮子好歹是现实中的动物啊。更何况有些物化的事物其实是用来当作形容词的,比如说谁谁谁像鬼一样,难道真有人见过鬼吗?中原地区虽并没狮子这种动物,然而这并不影响“狮文化”在中原盛行千年备受青睐。早在汉朝时期,狮子便由西域进入中土,随着佛教的兴盛而形成了一种文化深深扎根了,当时的人们对狮子的形象非常了解熟悉。

狮子分为非洲狮与亚洲狮,亚洲狮又称印度狮或者伊朗狮,曾广泛分布于西南亚地区。古印度时代,将狮子奉为圣兽,尤其佛教兴起以后,狮子也是佛教重要的灵兽之一。东汉时期,狮子首次被当做贡品带到了中土,当时称作“师子”,那个时候中原的人就见到了这种并不逊色于老虎的猛兽。

随着佛教的传入与昌盛,狮子的地位也日益提升,甚至魏晋时认为狮子就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的狻猊。隋唐之时“师子”被加上反犬旁变成了“狮子”,狮子的形象从宫廷走向民间。在当时很多府邸、宫殿、园林、寺庙等建筑门前都会放两尊石狮子作为镇守,而舞狮也逐渐出现兴盛。

可以这么说,古代西域进贡狮子的记载数不胜数,这种舶来品随着佛教的崛起在中土扎根,并且深入人心,人们对狮子形象的熟悉程度也并不逊色于传说中的龙、本土的老虎等。

《倚天屠龙记》中的谢逊之所以被冠以“金毛狮王”的称呼,一来谢逊有色目人血统,拥有金色的头发;二来其武功极高,有狮子吼的绝学。谢逊年轻时赴西域拜师学艺,因其形象如狮,武功威慑力也非同凡响如同金刚狮吼,所以被称作“金毛狮王”。

四大法王的称号,更多是给人形成的一种印象的形容。比如韦一笑轻功决定,身影鬼魅而吸血,如同蝙蝠;白眉鹰王年纪最大,双眉已白且擅长鹰爪功;紫衫龙王一身紫衣最熟水性,寒潭一战成名,其在水中如蛟龙一般。如果说元朝没有狮子,谢逊不适合叫金毛狮王,那黛绮斯叫“紫衫龙王”岂不是更不科学嘛?


澹奕


我国确实不产狮子🦁️,但是中国却是最喜欢狮子的国家之一。

具体原因,在西汉开辟丝绸之路后,狮子来到了中国。这在《后汉书》里有记载:章和元年,章和二年,月氏国、安息国遣使献来狮子。由于狮子长得像神兽狻猊,所以受到了追捧和广泛传播。唐朝高僧慧琳说过:“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狮子的形象很早流入中国,其威猛外型能显示皇家霸气,且类似狻猊,古代帝王喜欢,上有所好,下必趋之。慢慢的狮子就成了镇宅神兽,豪门大户都会雕刻狮子,成了必备装饰,汉唐狮子威猛,明清狮子温顺。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不断兴盛,狮子作为被佛教推崇的灵兽就逐步进入民间,舞狮成了民间重要的节日必备节目,其主要用意也是为了驱邪避凶。

现存著名的狮子雕塑包括卢沟桥的狮子、天安门的狮子、沧州铁狮子等,狮子的盛行还产生了著名的石狮雕刻之乡,福建石狮得名应与此相关。




金梁古黄温


这里金毛狮王不是说的非洲的黄毛狮子,在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中金毛狮王是明教的四大护教法王谢逊!明教在元朝末年是第一大教派,门下教徒甚多,高手无数,可与当时元朝抗衡,是元朝皇帝的心患!谢逊,明教四大护教法王,“紫白金青”排行第三,是混元霹雳手成昆的徒弟,可以被成昆杀害了他的爱人和孩子,谢逊从此为了报仇而到处寻找成昆,找不到成昆就会乱杀人,从此落下乱杀无辜大魔头的罪名,后带着屠龙刀隐匿于冰火岛,由于狂躁症发作而被尹素素用毒针刺瞎双眼,从此成为盲人一人独自生活在冰火岛几十年!由于谢逊满头金黄色的黄头发,而且吼起来的声音像狮子一样响还震耳欲聋,所以大家都称呼他为金毛狮王!金毛狮王谢逊还是张五侠张翠山的拜把子兄弟,是明教新教主张无忌的义夫!金毛狮王谢逊内心是个很善良的人,是个好丈夫,他那么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可是被自己的师傅成昆残忍的杀害了,他招谁惹谁了,怎么老天对他不公平,他从此变得心态异常,好可怜!金毛狮王谢逊是个中情意的人而且武功高强,受到了明教教主阳顶天的喜爱,阳顶天临死时候在遗嘱上写着他死后由谢逊接任新教主!金毛狮王谢逊是个对爱情忠贞不二的人,自爱人和孩子死后就没有再续弦!在现实中何尝不是呢?好人做了那么多好事,可是总是被人陷害,还被误解为是坏人,好人就会被逼疯,朋友们,在现实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人和事吗?











赵赵永生


因为作者金庸是现代人。这很简单。

金庸小说中的历史文化错误多了去了,虽然这些错误不影响作品的文学性。


拿了桔子跑啊


[捂脸]不管从古至今也没有人会飞啊,那里面的人为啥会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