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郭松龄为什么反奉?

搜不尽的经典


郭松龄反奉,有两层原因。外因是中国共产党的军事统战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内因是郭松龄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他信奉三民主义,反对卖国投降,倒戈反奉是他爱国的生动诠释。

导语

1925年11月22日,奉系军阀将领郭松龄,在河北滦州发表通电,率领七万精兵公开发动反奉战争,一路北进,直捣奉天,意图推翻张作霖的统治,坐镇东北的张作霖,曾一度打算弃城而逃。但不料在关键之时,日本却却公然出面干预东北事务,出兵援奉。在日本的全面干涉下, 郭松龄兵败被杀、曝尸奉天,冯玉祥败归西北、被迫下野。 反奉战线彻底崩溃, 奉张借日援,起死回生,日本藉此进一步加深了对华扩张。

郭松龄反奉原因何在?

内因:张作霖内战卖国的行为,深深激怒了这位爱国将军

郭松龄于1905年秋,考入了奉天陆军小学堂,加入过同盟会。1913年,考入中国陆军大学,毕业后任北京讲武堂教官。后来任东三省讲武堂的战术教官,少帅张学良也是他的学生。1921年张学良任第三旅旅长,郭松龄便被擢升为第八旅旅长,这两个旅后来联合组建了东北司令部,合称为三八旅,张学良将一切军事要务,都交由郭松龄主持。

在两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治军有方,指挥若定,身先士卒,冲杀在前。奉军将士对郭松龄心悦诚服,公认他为军中猛将。然而,大帅张作霖却听信杨宇霆等一班人的谗言,对郭松龄是“敬而远之”,因此郭也并未受到重用。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不久,接受过“三民主义”思潮的郭松龄,多次劝说张作霖罢兵息戈,用心经营东北,救民于水火。然而,他的善意不但徒劳无功,反还被群小诬陷,这可令郭是苦不堪言。1924年11月,张作霖命郭松龄率兵攻打冯玉祥国民军,郭松龄对此予以抵制,险些惹怒张作霖,幸亏张学良从中掩护,郭松龄才得以过关。

(张作霖)

1925年,日本邀请奉军派代表去“观秋操”(军事演练),张作霖便派郭松龄前往。郭松龄在日本期间,却意外得知: 张作霖为了得到日本军火攻打国民军,拟承认袁世凯当年与日本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并已与日方达成了密约,派于冲汉到日本签字。这件事,可以说,是促使郭松龄起兵反奉的最直接原因。

郭松龄证实此事后,愤慨地说道:“国家危殆到今日这个地步,张作霖还不惜为个人利益,暗地里出卖国家,他这种做法,我无论如何也不能苟同,我是国家的军人,而不是某个私人的走狗,他若真打国民军,那我就打——他!

当时,被奉系军阀打败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和孙传芳,在全国人民讨伐奉系军阀的高潮中,发起了反奉战争。郭松龄在张作霖的催促下回到天津后,并没按张作霖的吩咐到奉天听候命令,而是称病住进了天津的一家法国医院。张作霖多次拍电报,命郭松龄将所部集结于滦州,立刻回奉天听令。郭松龄知道事已十分危急,于是连夜决定联冯反奉

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在滦州倒戈反奉。他连续发出通电,要求张作霖下野,请张学良接管奉军,并宣布停止对国民军的战争。接着,郭松龄将其统辖的7万人马,改编为4个军,挥师东进,直捣奉军老巢。七万铁军在郭松龄的指挥下,士气旺盛,所向披靡,冲破了张作霖以4万兵力精心布置的连山防线,郭军攻下锦州后,又占领新民,矛头直指奉天省城。

张作霖见状,胆战心惊,为了阻挡郭的东进,张以80万元的奖金悬赏郭松龄的人头。此外,张作霖一面勾结日本关东军出面干涉,阻挠郭进攻奉天; 一面在准备逃往日本占领下的旅顺的同时,开会布置下野及议和之事,张作霖玩的这一套把戏,可谓是有模有样。

然而,就在郭松龄反奉战争的关键时刻,日本关东军像幽灵一般的出现了,日本人到处制造混乱,从中获取渔利。日本以调停人的身份两边斡旋,期间不断讨价还价。要求双方各自承认“日本帝国在满蒙的特殊权益”。如果谁不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与谁兵戈相见。郭松龄面对日本人的威胁利诱,是严词拒绝,并说道:“岂有此理,日本人算个什么东西,这是中国的内政”,他日本管不着!而张作霖,却不假思索地答应了日本人的“五项要求”,并在草约上签了字。

张作霖还答应:“日本出兵4万助张,日兵待遇及薪金,一如中国营长”。12月9日,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下达了“扶张抑郭”的命令,关东军和守备队立即移兵奉天,和满铁要地皇姑屯、塔湾一带。日本又将驻朝鲜的两个师团调入奉天省和吉林省,加入奉军防线。同时,日本还警告郭松龄:满铁沿线20里以内不准中国军队进入。

日本的此等做法,使郭军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由于日军的直接介入,郭军不得已放慢了进攻省城的速度,这就为奉张赢得了集结兵力、组织反击的时间。最终在日本人和奉军的联合夹击下,反奉倒戈失败,郭松龄暴尸奉天,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倒戈英雄——郭松龄将军)

此外郭松龄倒戈反奉,也还受共产党劝说的影响。

郭松龄早年跟随于孙中山先生,信奉三民主义,他相信只有三民主义才能挽救中国,挽救于天下百姓。

1924年1月,国共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便以全部精力,与中国国民党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从创办黄埔军校、培养军事人才到平息商团叛乱、讨伐陈炯明;从改组大元帅大本营,到组建广东革命政府;从东征、南征到统一广东。经过两年生死与共的浴血奋战,终于为国民革命打下了一隅江山,为北伐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东成为国民革命的根据地。

中共北方区委的李大钊,十分重视从内部分化和瓦解,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队伍, 1925年8月,李大钊派中共党员任国桢,和国民党员钱公来、朱霁青等,到奉天与奉军将领郭松龄联系,争取他加入到反奉、反帝战线中来。任国桢等人在奉天与郭松龄的接触,无疑是加强了郭松龄“倒戈反奉”的决心。


文史议春秋


郭松龄是近代民国时期奉系军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和张学良的关系尤其亲密。但是由于他在关键时刻发动了反对张作霖的起义,最后功败垂成,结果被张作霖所杀。

要知道郭松龄一直是奉系的重要人物,张作霖和张学良可谓都是比较信任他的,给予他高官厚禄。那为何郭松龄非要最后起来造反,导致自己无法得到善终呢?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郭松龄和杨宇霆的矛盾。因为在奉军中有两派势力互相斗争,郭松龄属于国内陆军学校毕业的,而杨宇霆等人属于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双方的理想,目标还有治军理念都有相当大的差别。

再就是奉系老大张作霖对这些人厚此薄彼,最终惹恼了郭松龄。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奉系军阀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其中郭松龄在其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但是事后张作霖却赏罚不公,把山东封给了张宗昌,安徽封给了杨宇霆,而作为最大功臣的郭松龄,却什么也没有得到。而郭松龄本人的性格也有很大的问题,他过于自傲,不屑与人交往,本来张学良多次想缓和他和杨宇霆的紧张关系,可是一直不能成功。

郭松龄在开始起兵反奉的初期,形势还是非常有利的,当时他还联络了冯玉祥等军阀一起反奉。可惜后来冯玉祥等人也并不是真心为郭松龄出兵,所以打着打着他们就退缩了。而奉军毕竟是张家的军队,多年来一直奉张家父子为主,所以在张学良出面之后,郭松龄的军队就不再那么受郭松龄的控制了。而在关键的时刻日本人也出手,最终导致郭松龄功败垂成。本来张学良还想保住郭松龄的命,但是张作霖却抢先出手,杀掉了郭松龄夫妇。

所以郭松龄反奉主要是因为自身比较偏激,再加上张作霖赏罚不公,同时作为新派军队也不愿意在参加军阀之间的混战,搞得民不聊生。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郭松龄(1883-1925),字茂宸,汉族,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深井子镇渔樵村,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奉系著名爱国将领之一。

郭松龄倒戈反奉原因有四:

一、与杨宇霆的私怨

奉军新军里一直分为两派,一派是郭松龄为代表,在国内陆军学校毕业的陆大派,另一派则是在日本陆军学校毕业的留洋派,像杨宇霆、姜登选、韩麟春都在此列,两派因军事理念的差异一直看对方不顺眼。而且杨宇霆一直建议张作霖挺进关中,统一全国,迎合了张作霖的野心。而郭松龄却希望奉军可以好好经营东三省,国人不要自相残杀。

第二次直奉大战以奉军大胜结束。张作霖把各个省封给手下,其中把安徽封给杨宇霆,山东封给张宗昌,把江苏封给姜登选。而此战最大的功臣郭松龄却什么也没得到。趾高气扬的杨宇霆和落寞的郭松龄,成了让两派的矛盾迅速激化的鲜明写照。其实张作霖是把郭松龄与张学良捆绑一起。等张学良彻底接班那一天,郭松龄在整个奉军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惜他没等到这一天。

二、奉系军阀新旧两派的矛盾

张作霖团队里有两种人,一种是当年一起刀口舔血的把兄弟,这些把兄弟为张作霖的崛起提供了巨大的助力,深受东北王的信任。随着历史车轮的转动,他们陈旧的作战思路和带兵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了,第一次直奉大战的溃败就说明了这一点。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奉军内部逐渐形成了“老派”、“新派”。老派是奉军中的实力派,绝大多数都是和张作霖一起出道的结拜兄弟,成员有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孙烈臣、吴俊升,这些人在奉军中都担任军政要职。新派分为“士官”派和“陆大”派,都是军校出身的人,“士官”派大多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以杨宇霆为首脑,成员有姜登选、韩麟春、于珍、常阴槐、王树常、于国翰、邢士廉等人,这些人对杨宇霆甚为依赖,视杨为“智囊”、“精神领袖”。

而新派则是张作霖搜罗来的各处人才,以王永江、杨宇霆为代表。他们在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进行着革新,让张作霖愈发器重。两派的矛盾也在日益激化当中,不过郭松龄确是一个例外,他虽身处新派,但因其性格刚直、自尊心过强,落得个两边不讨好,孤家寡人一个。

三、民族大义

郭松龄曾经参加过孙中山先生的队伍,对三民主义很是认同。他的夫人韩淑秀也是同盟会会员。郭松龄有一颗救国救民之心,在得知了张作霖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准备大打内战的消息后。郭松龄很反感。

郭松龄敢于起兵反奉,不仅因为他是一名民主革命者,与张作霖等旧式军阀有本质区别,同时也与张学良的充分信任和纵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张学良秉承父亲张作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作风,对郭松龄有着超乎寻常的信任,这在奉系集团内部早已成为美谈。因此当郭松龄“对张作霖的军政措施,时常表示不满”时,张学良对郭松龄则“每表同情”,并不加以制止。

四、性格偏激

郭松龄自尊心太强,不屑与人交往,被杨宇霆挤兑后,两人关系变得势如水火。张学良居中调停,请两人坐下来一起吃饭,郭松龄听说杨宇霆也要到场,不顾张学良的好意,愤然缺席。

后来直奉大战,郭松龄在作战部被姜登选挤兑,竟然违抗军令,擅自带走部队。战场抗命,已经形同造反,可以就地枪决的。不过张学良却没有处罚他,只是找到他让他把作战部队带回去。后来郭松龄在背叛奉军以后,把姜登引诱出来杀害了。后来杨宇霆失势,郭松龄手握7万精锐的兵权。按理说应该大气一点,他却在火车站当面讥讽杨宇霆,像一个报复成功的孩子。

郭松龄的这场兵变,虽说出发点是为了救国救民,消灭内战,不过不难发现双方背后有日俄两国的影子浮现。


水木快快刀


在东北王张作霖的奉系里,张作霖,张学良,郭松龄三人可以说是关系极为亲密的三人,其中张学良待郭松龄更是亲如兄弟,在郭松龄起兵之后,更是蝴蝶效应改变了中国的近代史。

当时在郭松龄的手中握着的是张作霖东北军中最精锐的七万大军,一个地方的军阀,将手中最精锐的力量交付到了外姓人的手中,对于他的信任可以说是推心置腹了。

在当时郭松龄与张学良的关系中,张学良对于郭松龄也是亲如兄弟,郭松龄的反叛也让心思焦虑的少帅张学良从那时候起就抽上了大烟,张作霖更是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高利贷”条约,给以后的皇姑屯事件埋下了伏笔。

郭松龄有一个外号叫做“郭鬼子”因为郭松龄的身材高大,而当时的东北驻有俄国与日本的驻军,被当地人不喜,统统的称为俄国鬼子,而郭松龄与当时的俄国士兵相似,就被取了一个郭鬼子的外号。

张学良与郭松龄两个人的关系也可以从很早说起,张学良在小时候就已经见过郭松龄,那时候的郭松龄也为张学良讲解了自强救国的路线,后来张学良进入了奉军自办的陆军学校讲武堂学习。缘分让张学良与教官郭松龄又一次见面了。

在讲武堂里,郭松龄不但教给少帅先进的军事知识,还给他灌输救国救民的道理。

而张学良本身就对于西方的思想并不是很排斥,于是两人渐渐的发展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同时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和郭松龄的夫人韩淑秀也变得情同姐妹,韩淑秀遇到经济上的困难,于凤至也都会用自己的私人财产帮助她。

在讲武堂中,郭松龄对于所有的学员都是一视同仁,张学良身上的少爷脾气也很快的就被消磨掉,也学会了很多的知识,在毕业之后也将郭松龄调到了自己的“新军”上任职,一起操练新军整顿军纪,这只军队也很快的成为了东北军的精锐。

随着张作霖实力的日益强大,他的目光也望向了关内,很快就发动了第一次的直奉战争,但在直系军队的先进战术以及大炮轰击下,张作霖的军队也是节节败退,甚至差点被直系军队端了老窝,最后在山海关前,还是张学良和郭松龄的三八旅最后顶住了进攻,最后直奉议和。

而张作霖在稍作休整之后,也很快就发动了第二次直奉战争,简称复仇之战,在这次战争中,郭松龄率领着新军一鼓作气打到了秦皇岛,这场战争以奉系的胜利结束。

而这两次大战也奠定了郭松龄在东北军内的地位,也得到了张作霖与张学良两人的器重,张学良人前常说郭茂辰就是我,我就是郭茂辰,足见其厚爱(郭松龄字茂辰)。

甚至张学良还为郭松龄争取到了指挥权,在张学良不在天津的时候,这只七万人的精锐部队郭松龄一个人说了算。

不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郭松龄最后也在种种原因下打出了清君侧,拥立张学良的口号彻底的背叛了奉军。

1:与杨宇霆的私怨

这个恩怨还要说到当时的“复仇”之战,在当时杨宇霆就迎合了张作霖挺进关中统一全国的思想,而郭松龄当时却希望奉军可以好好的经验东三省,不要自相残杀。

后来第二次直奉大战以奉军大胜结束,张作霖也开始大封有功之臣,把安徽封给杨宇霆,山东封给张宗昌,把江苏封给姜登选,可作为“复仇”之战最大功臣的郭松龄却什么都没有得到。

所以在当时的奉军内部,以杨宇霆为代表的“留洋”派总是在郭松龄为代表的“本土派”面前趾高气昂,以现在的看法来看待这件事情,想必也是张作霖想要将郭松龄与张学良彻底的绑在一起,好给张学良铺路。

2;中间人“两边没逢源”的郭松龄

张作霖作为从老牌军阀一直到新式军阀,他的队伍中有两种人最为多见,一种是当年刀口舔血的兄弟,这些人为张作霖的崛起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深受张作霖的信任,而另外的一群人则是张作霖搜罗来的各种新派。

但新派与旧派两拨人经常的因为作战思想与带兵方式之间产生很多的矛盾,在形式的逼迫下,张作霖也越来越信任新派,所以两派的矛盾也在日益激化中。

而在这两派中,郭松龄却是一个“异类”,因为性格刚直、自尊心过强,落得个两边不讨好,成为了孤家寡人一个。

3:民族大义

郭松龄曾经参加过孙中山的队伍,对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也是相当的认同,他的夫人韩淑秀也是同盟会会员。

这样的郭松龄在军官学院的时候,也时常的会拉张学良两个人一起讨论强国之路,而郭松龄在得知了张作霖准备大打内战消息的时候,也是颇为反感。

不过郭松龄的那场兵变,虽然出发点是救国救民,但不难发现双方背后国外势力的影子,并且在那场事变中,张学良也使用飞机散发传单“吃张家饭,不打张家人”也在郭松龄的部队中产生了一定的反战情绪,这些事情叠加起来,也注定了郭松龄的败局。


娱乐吃瓜主


郭松龄外号郭鬼子,此鬼非日本鬼,乃白俄鬼。

因为他身材像白俄兵一样高大,又常穿普通士兵们穿的布军服,远远看起来像白俄兵,人们对各国侵略者都没好感,以“鬼子”称之,所以他得了这么个外号。

和大家所想的不同,郭松龄之所以反奉,既不是为了民族大义,也不是为了个人私欲,纯属理念不同,派系之争。

张作霖的奉系军阀,组成相当复杂,有当初跟着他当土匪的结拜兄弟们,也有系统学习过现代军事的新式人才。这两类人之间存在着深深的矛盾,一派以元老自居,一派觉得自己才是奉系的未来,彼此看不惯。

那么张作霖支持哪一派呢?哪派都支持,等于哪派都不支持!事实上他对此喜闻乐见。

这是中国古代帝王术的一种体现,让“大臣们”相互制衡,“龙椅”才坐得稳,要是部下全都一条心,他张作霖就该犯嘀咕了。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老派”和“新派”明确形成。

而“新派”还细分为留洋派和本土派。留洋派大多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以杨宇霆为首;本土派大多毕业于中国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以郭松龄为首。

这两人理念不同,杨宇霆主张带着奉系向中原地区发展,图谋统一中国;郭松龄则主张“精兵强卒、保卫桑梓、开发东北、不事内争、抵御外侮”,意思是东北自保,关内那堆事就别管了。

对于有雄心壮志的张作霖来说,杨宇霆的理念显然更符合他的心思,郭松龄的则过于保守了。于是对杨宇霆信任看重,视他为得力助手。

那奉系二把手张作良是个什么意思呢?他没有明确的看法,可能觉得都有理吧。但因为杨宇霆仗着张作霖的信任嚣张跋扈,都快不把他放眼里了,所以他对杨很不满,站到了郭松龄那一边。

张家父子虽然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不同,依然父子情深,郭松龄和杨宇霆却已势同水火。

虽然有着少帅的支持,毕竟老帅才是掌控一切的那个人,因而郭杨之争中郭松龄受到了杨宇霆的打压排挤。

杨宇霆性格不好,郭松龄情商也不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凡事特别爱较真,数次落于下风,让他不但厌恶杨宇霆,也恨上了张作霖。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系内部爆发严重的地盘之争,立下大功的郭松龄什么都没争到,简直要气死,撺掇张学良篡了张作霖的位自己上台!

张学良吓了一跳,他可从没这么想过,当然不同意,于是郭松龄对他也有了不满,产生了反奉的念头。

而导致他真正反奉的则是这么件事:1925年10月初,郭松龄作为奉系的代表去日本观操,忽有个日本的重要参谋问他此次来日本是否代表张作霖签订前约?

郭松龄一头雾水,询问之下才知道张作霖以落实二十一条为条件,要求日方供给奉系军火,入关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

此事彻底激怒了郭松龄,他本就不愿出关作战,只愿偏安东北,再一想到哪怕打赢了自己也没啥好处,索性一不作二不休找上了冯玉祥,双方结成同盟。

11月21日晚,郭松龄发出了反奉的通电,有三个主张:一是停止内战;二是张作霖下台,严惩主战罪魁杨宇霆;三是张学良上台,改革东四省。

张作霖都懵了,虽然他看重杨宇霆,对郭松龄其实也是很信任的,压根想不到他会造反!还以为是张学良想逼宫篡位,差点没把他给杀了。

张学良也懵,自请去和郭松龄商谈退兵,但郭松龄铁了心要反奉,当然不听他的。

除了冯玉祥,郭松龄还有另一个同盟:奉系实权人物李景林。

(郭松龄夫妇被曝尸)

三方加在一起看起来声势浩大,张作霖都让家人收拾细软准备逃跑了。

但军阀同盟因利而来,也因利而散。李景林不断撬郭松龄和冯玉祥的墙角,冯玉祥趁郭松龄和奉军打得火热,出兵占领了热河。

日本人也在其中插了一脚,先拉拢郭松龄,表示可以帮他一把,只要战后给出国家利益,郭松龄拒绝了;又去找张作霖,张作霖同意了——也不是真心同意,只是想糊弄小日本,后来反悔了,这也是日本人非要弄死他的原因之一。

郭松龄孤立无援,战败身亡。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郭松龄反奉的原因有很多,按照张学良晚年的叙述,郭松龄反奉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张作霖宠信杨宇霆。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郭松龄曾经多次向张学良抱怨张作霖不公,并且表示自己“宁折不弯”。郭松龄的抱怨并不是没有道理,张作霖在处理郭松龄和杨宇霆矛盾的问题上,一直偏向于杨宇霆。


郭松龄是奉军中的第一悍将,如果没有郭松龄的帮助,张作霖可能早就被吴佩孚赶下台了。张作霖只依靠郭松龄打仗,不给郭松龄应得的封赏,郭松龄叛变也是迟早的事情。

张学良能够在奉军中出名,一半是因为张作霖的提拔,一半是因为郭松林的帮助。


从第一次直奉战争开始,郭松龄就在张学良的手下担任副将。张学良名义上是主将,实际上却事事听从郭松龄安排,两个人的私交非常好。张作霖曾经对张学良说:“你除了不能把老婆给郭松龄,其余的都能给他了!”

郭松龄每一次打了胜仗,张学良总能加官进爵,而郭松龄也能跟着张学良一起升迁。然而到了第二次直奉战争时期,杨宇霆和郭松龄的矛盾加剧,张作霖宠信杨宇霆疏远郭松龄,造成郭松龄对张作霖越来越不满。在一次军事会议上,郭松龄不满杨宇霆手下的排挤,竟然带领亲信部队从前线撤走。


张学良知道离开郭松龄奉军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赶紧带着少数护卫追上了郭松龄,将郭松龄劝了回来。

郭松龄回到军队后,带领手下精锐一路打到秦皇岛,为奉军取得直奉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大功。


结果在战争打完之后,姜登选和杨宇霆都获得了督军的职位,郭松龄只获得了京屿诸军副司令的职务。直奉战争结束后不久,姜登选和杨宇霆被孙传芳击败,江苏和安徽先后丢失。


郭松龄内心非常的不满,他认为张作霖这是故意打击自己,宁可把安徽和江苏丢掉,都不愿意让自己去做督军。

1925年郭松龄作为奉军的代表前去日本考察,一次偶然的几乎,郭松龄得知张作霖想要出卖国家利益,换取日本军事援助的消息。


过了没多久,张作霖给郭松龄发电报,要求郭松龄带兵讨伐冯玉祥。这一消息让郭松龄十分气愤,在回到东北后不久,郭松龄就开始偷偷联合冯玉祥和李景林,准备发起反奉战争。

1925年11月,郭松龄公开反叛张作霖,郭松龄叛乱的时候给张作霖提出了三条要求:


  • 第一条要求是停止内战,主张和平。

  • 第二条要求是张作霖立刻下台,处置杨宇霆等人。

  • 第三条要求是张作霖将奉军的领导权交给张学良。


从这三条要求来看,郭松龄之所以反叛张作霖,一方面是因为张作霖出卖国家利益,在国内挑起内战,另一方面是因为张作霖宠信杨宇霆,没有给郭松龄应得的奖励。

郭松龄叛乱初期,张作霖的军队节节败退,张作霖甚至想要下野,将“东北王”的位置交给郭松龄。


然而在战争的关键时刻,郭松龄的同盟李景林和冯玉祥起了内讧,张作霖拉拢日本关东军助战,战争的局势很快出现了大逆转。郭松龄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带着夫人化妆逃走,在逃亡途中被张作霖的军队抓获,最终在押送回沈阳的路上被张作霖下令就地枪决。


历史总探长


首先,东北王是印证北洋军阀封建统治的称呼,当时张作霖的称呼其实是陆海空大元帅,东北保安军总司令,冷不丁听起来是管理保安的!

其次,张作霖虽然称雄东北,却是从底层摸爬滚打走向权力之巅,用了近三十年,从清末成为民团防练,直到皇姑屯事变,东北也并不全都是张氏一家之言!

如冯德麟,吴俊生都拥有自己的势力,张作相,李景林也都各怀鬼胎并割据一方,只是张作霖代表的张氏,是其中势力最强大,经济实力最雄厚的!

张作霖善于笼络人心,也善于经营产业,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中成为东北的代表,和各方利益的庇护者!

郭松龄虽然在直奉大战获得奇功,被张学良委以重任并推荐为封疆大吏,但东北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因此张作霖并未完全满足郭松龄的期望!

郭松龄反奉倒张,最开始是以张学良的名义,挟持部将回师东北,却在胜利之时踢开张氏,而宣言民主主义思想!

东北军中家眷皆在东北,钱粮供应全靠后方支援,奉系又有日本人的支持,郭松龄最终战败被杀!

但郭松龄的影响巨大,首先是东北军中少壮派被大规模清洗,使得东北军战斗力大幅削弱!

其次危难之时使张作霖求助日本关东军,令日本对东北的渗透更加合法化!

此外东北多年未经战事,此战令奉系从军事,政治,到经济各层面都遭受重创,所以至今东北老人都对郭松龄不满!为个人野心付出东北!


多臻贵


郭松龄反奉是民国军阀混战中的一件大事,此事不光影响了奉系军阀兴衰,也直接导致东北的走向。那么,郭松龄作为奉系军阀的医院,为什么却要反奉呢?

(郭松龄剧照)

我认为郭松龄反奉有六方面原因:

一、郭松龄看不上张作霖。

郭松龄生于乱世。日俄战争时,家乡成为交战区,房屋尽毁,百姓伤亡惨重。郭松龄目睹惨状,毅然投笔从戎,先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和中国陆军大学。经过专业的军事学习,成为正经的军事高材生。

张作霖是土匪出身,虽说壮大成一方军阀,但他是个利己主义者。在许多事情上,他都会先算计如何让自己获得最大利益,甚至不惜和日本人打得火热,利用他们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此,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青年郭松龄,压根看不上张作霖这样的草莽英雄。

二、郭松龄对作张作霖有意见。

郭松龄在遇到张作霖之前一直混得不好。他先是投靠四川巡警道朱庆澜出任连长职务,后来受保路运动影响,四川将领发动兵变,纷纷独立。朱庆澜被迫离职,郭松龄也不得不离开四川,回到了奉天。

当时,郭松龄已是同盟会中的积极分子。他信奉三民主义,支持共和,支持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在奉天积极响应,与革命者们密谋武装起义,结果受到张作霖的镇压,被逮捕入狱。后来幸得韩淑芬“美人救英雄”才得以拣回一条命,也就是此时他认识了张作霖。

随后,郭松龄又满怀革命热情,南下广州追随孙中山,投身护国运动。结果再次以失败告终,只得重返奉天。

正好,张作霖重开东三省讲武堂,郭松龄通过陆大同学的推荐,成为其中一名战术教官。

张作霖有一次看到郭松龄,当着众人的面拍着他的肩膀说,你不是那个同盟会成员吗?怎么到我这里来了?

郭松龄是个心高气傲的人,认为张作霖有嘲讽之意,从此对张作霖心存偏见。

(张作霖剧照)

三、有功无赏,待遇不平。

郭松龄在做教官时,张学良也在讲武堂学习。

郭松龄和张学良亦师亦友,他在张学良的举荐下,成为卫队旅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

此后,郭松龄接连在战场上立下战功,成为张学良的副手。而张学良出于对他的信任,又将精锐之师三、八旅所有事务都交给他负责。

两次直奉战争,郭松龄凭着过人的指挥才能,都取得了极大的功劳。然而,功劳最高的他,却独独不在封赏名单内。看着那些没有做出大成绩的人又是提拔又是赏赐,骄傲的郭松龄,再次心生不满。

四、政见不合,受人排挤。

直奉战争胜利后,膨胀的张作霖决定趁胜追击,继续攻打南方国民军,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

然而,耿直的郭松龄却坚决反对,并主张“精兵强卒,保卫桑梓,开发东北,不事内争,抵御外侮”。张作霖正自信满满,对他而言,郭松龄无异于泼冷水,这让他很不高兴。那些本就妒忌郭松龄的将士们趁机大进谗言,对他处处排挤。

(张学良剧照)

五、妻子推波助澜。

张学良心里很明白郭松龄受到不公待遇,于是让他偕夫人韩淑芬前往日本考察军事。

郭松龄在日本考察期间,却发现张作霖为了得到日本人军火上的支持,竟和日本人谈妥卖国的“二十一条”。

郭松龄愤怒了,他觉得国难当头,张作霖竟还为一己之私,出卖国家,还准备自己人打自己人,这直接成了他反奉的导火索。

韩淑芬早就不满郭松龄在奉军中所受到的不公待遇了,另外她也是个进步青年,一直痛恨军阀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因此她极力赞成郭松龄反奉。

六、与冯玉祥结为联盟。

郭松龄虽说掌握着奉军7万精兵,但想要攻打势力强大的张作霖,却并无胜算。为了加大筹码,他又与直隶督办李景林和国民军联军总司令冯玉祥达成共同反奉的联盟,并确定由李景林控制直隶、热河,而郭松龄则做反奉先锋,冯玉祥负责接应。

为了巩固盟友关系,郭松龄、李景林和冯玉祥还做了详细的地盘分化:反奉胜利后,郭松龄雄踞东北、李景林占据热河和直隶、冯玉祥则雄霸西北。

然而,就在三人密谋反奉计划时,张作霖却发电报要郭松龄速回奉天议事。郭松龄担心老奸巨滑的张作霖已经察觉了他的行动,仓促之间,他举起了“反奉讨张”的大旗,这天是1925年11月22日。

(参考史料:《郭松龄反奉见闻》)


张生全精彩历史


郭松龄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



他厌恶张作霖无利不起早的匪类本性,他渴望奉系军团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中流砥柱。

但天不遂人愿,奉系军团的所作所为一次一次的让郭松龄失望。

“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



郭松龄选择了爆发,他反奉的目的并不是夺权,而是为了把沉睡的东北军叫醒。

往事悠久豪情壮,桃花飞舞父母乡

郭松龄的父亲是一位饱含诗书的私塾先生,从小父亲便教导他,何为“民族大义”,何为“家国天下”。

他的母亲是一名勤劳朴实的东北妇女,虽然容貌普通,但是心地善良。




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但父母却省吃俭用,时常接济穷人,父母对郭松龄的影响十分巨大,

长大后的郭松龄胸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投笔从戎,以报效国家为理想,不求高官厚禄,只求无愧于父母的教诲之恩。

国破家亡山河碎,星垂平野天苍苍

日俄之间的战争,毁灭了郭松龄心心念念的家乡。




一个人没有了故乡是什么滋味?“凄清如许…从此天涯孤旅。”

没有人知道郭松龄的心中背负着多么大的伤痛,我只知道,从那之后,他从一介酸腐的文弱书生,变成了一位不苟言笑,杀伐果断的军人。

报国从军黄粱梦,心途遥远路难寻



加入奉系军团的郭松龄从严治军,从宽治民,帮助穷苦的东北百姓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军民们爱戴他,同僚们羡慕他,东北王张作霖赏识他,可郭松龄却并不快乐。

郭松龄发现,张作霖发动战争的目的并不是抗日救国,而是拉山头、搞领土扩张。

并且张作霖在军阀混战时,为了得到日本的支援而牺牲了东北的权益,导致了东北地区被日本疯狂蹂躏的惨状。


我就是东北人,听老一辈人说,辽宁省以北、以西的一些小城镇,在抗战时期遭到过日军惨绝人寰的屠杀,甚至出现过一个村只有十几个活口的现象。

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山东人、河北人迁入辽宁省之后,辽宁省的人口才有所回升。


张作霖在部分东北人的眼中,其实就是个土匪头子,他剥削百姓,威胁商会,假仁假义,唯利是图。


不要被电视剧所欺骗,他只是一个发国难财的军阀,并不是什么“东北英雄”,死在他手里的中国百姓,并不比死在日本人手里的少!

郭松龄正是看清了张作霖的贪婪的本质,心中才逐渐产生了反抗张作霖的念头。

今生男儿镇杀场,来世再报父母恩。


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张作霖有意入主南方,将奉系军团的地盘扩张至江苏、江西一带,郭松龄极力反对张作霖的做法,并苦口婆心的建议张作霖退出关内,发展东北,保境安民。

梦想着成为第二个袁世凯的张作霖自然不会放弃向南方扩张的机会,由于郭松龄和张作霖的政治理念不和,郭松龄在奉军中渐渐被孤立。


1925年,张作霖用大肆剥削贫苦百姓得来的钱,在日本购买武器。

忍无可忍的郭松龄愤慨至极,决定起兵反奉,同年11月,郭松龄率七万大军在滦州起兵,向辽东进发(辽宁省东部),但无耻的张作霖勾结日本人,对郭松龄的反奉军形成了双面夹击之势,郭松龄无法以一敌二,最终兵败将亡。


白话历史君


我们知道,郭松龄作为张作霖的五虎上将,郭松龄是其中比较有军事能力的一个人,看过李雪健老师主演的《少帅》的人都知道,郭松龄在一出场就和我们的少帅张学良搅在了一起,这也是张学良为什么那么信任郭松龄的原因了,而郭松龄最后的军事权利也是非常大的,直接做到了军团长的位置,那么,为什么张作霖给了郭松龄那么大的军事权利,郭松龄还是要率领自己的部队反奉呢?

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就是郭松龄作为辛亥革命的残余的势力,对于张作霖的统治自然是看不下去的,张作霖作为晚清时期出生的人,满脑子想的都是统一中国自己当皇帝,而郭松龄就不一样了,作为接受过新思想的人,郭松龄满脑子想的都是解放东北进而解放全国,把人们从大清帝国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正是因为思想上的不统一导致了郭松龄要反叛的主要情绪!

其次就是张作霖对于直奉战争后的利益分配不均,我们知道,在第二次直奉战争过后,郭松龄作为战功最大的人,按理说得到的利益应该是最多的,但是张作霖却因为郭松龄是自己儿子的人,所以并没有分给郭松龄更多的利益,原本属于郭松龄的江苏省督办最后却跑到了奉军的总参谋长杨宇霆身上,这也是导致郭松龄叛变的主要原因之一!毕竟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最后却让人家当了皇帝,让谁谁心里也不爽!所以郭松龄的心理很不是滋味,最后还是决定要反叛张作霖!

然后就是郭松龄的实力已经膨胀到了一个无法企及的地步!我们知道在,东北的讲武堂建立之后,郭松龄在担任讲武堂的总教官之后,为奉军培养了一大批军官的同时,还为自己暗中培养了很多的势力,而在郭松龄反奉之前,他就提前做好了准备,把自己的心腹都一一提拔了上来,更是有的人直接连蹦三级。把自己的心腹提拔上来之后,郭松龄就开始准备下一阶段的工作!郭松龄的反奉,跟他们有很大的关系!

还有就是张学良的不成熟和媳妇的蛊惑了,郭松龄作为新思想的传授者,对于张作霖这样的奉军的老派人物当然是劝说不动的,所以郭松龄的妻子就建议郭松龄把目光放在张学良的身上,但是无奈张学良成长得太慢了,跟郭松龄的预期差距太大,郭松龄当然是等不及了,再加上妻子在耳边不停的絮叨,所以最终郭松龄才下定了反奉的决心!

当然了,郭松龄反奉事件是以郭松龄失败而告终的,对待郭松龄这样的白眼狼,张作霖并没有心慈手软,抓到郭松龄之后就直接就地枪决了!而这也是郭松龄的最后的结局,其实小编认为,对待郭松龄这样的人,唯有先杀之而后快,虽然张作霖做了东三省的老大,但是他并不像其他军阀一样鱼肉百姓!相反的,张作霖还为东北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作为这样的一个老大是很得民心的,郭松龄在民心方面就已经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