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北京鑼鼓巷


北京鑼鼓巷


北京鑼鼓巷


北京鑼鼓巷


北京鑼鼓巷

南鑼鼓巷地區是北京城內的一片居民區,與皇城只有一街之隔,已有700多年的歷史。衚衕、四合院、綠樹,相對於紅牆金瓦的皇家文化,這裡的灰牆灰瓦,呈現出另一種獨特的民間色彩。南鑼鼓巷地區位於東城區的西部。東鄰交道口南大街,西靠地安門外大街,北接鼓樓東大街,南是地安門東大街。佔地約一平方公里。是元大都的中心區。

  南鑼鼓巷也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也位列規劃中的25片舊城保護區之中。但是近幾年,卻成為許多時尚雜誌報道的熱點,不少電視劇在這裡取景拍攝,許多國外旅行者把其列為在北京的必遊景點。其實,明清以來,這裡一直是“富人區”,居住過許多達官貴人、社會名流,從明朝將軍到清朝王爺,從北洋政府總統到國民黨總裁,從文學大師到畫壇巨匠,這裡的每一條衚衕都留下歷史的痕跡。

  按照中國古代的營國思想,首都的道路在南北與東西方向應該各有九條幹道。南北的道路稱經,東西的道路稱緯,簡稱九經九緯。今天的交道口南大街、地安門外大街,是大都九經的遺存。鼓樓東大街,地安門東大街。是大都九緯的遺存。南鑼鼓巷地區便位於這四條經緯之間。它的南邊是皇城,北邊是大都路總管府、警巡院、萬寧寺與中心閣。大都路總管府相當於明清兩朝的順天府,萬寧寺是皇家的寺院,中心閣是大都的中心,是重要的城市標誌。它的西部是萬寧橋與煙波駘蕩的什剎海。西南是通惠河。萬寧橋今天還在,是元代的重要建築遺存。什剎海舊稱海子,當時大運河的北端,大都的漕運碼頭,最繁華的地方。通惠河也還在,只是改為暗河。暗河上面的道路即今天的東不壓橋衚衕。在元代,南鑼鼓巷地區位於大都的中心區域。

  這些衚衕寬闊、筆直,基本上保持了那一時代衚衕的原貌。這些衚衕的集合,便是那一時代坊內的佈局。根據歷史記載,在坊的制度下,坊內不可以進行經營活動。宋以後,坊的制度開始解構,但這是一個漫長過程,不能說,在元代,這個過程,已然徹底結束,最明顯的證據是,南鑼鼓巷地區的衚衕在那時均沒有稱謂,說明大都的城市單元依然是坊,而不是巷,也就是北京人所說的衚衕。至今,這一帶的衚衕裡,基本沒有商業設施,只是在兩坊之間的南鑼鼓巷內設有不多的商店,便是坊制的遺風。

  裡坊,是中國古代居住區組織的基本單位,也是城市規劃建設的基本單位。在先秦稱為“裡”、“閭”或“閭里”。從北魏開始,出現了“坊”的稱呼。唐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全城共建108坊。元大都規劃設計時仍延續了裡坊制,全城分為50坊,坊與坊之間是寬闊平直的街巷,猶如棋盤。

  明朝時,將北京劃為28坊,兩坊合併稱“昭回靖恭坊”。清代屬鑲黃旗。南鑼鼓巷曾叫羅鍋巷,乾隆15年(1750年)繪製的《全城全圖》改稱為南鑼鼓巷。

  現在的南鑼鼓巷街區北邊是鼓樓東大街,南邊是地安門東大街,西邊是地安門外大街,東邊是交道口南大街。由這4條街圍合的這塊長方形地塊,正是元大都的兩個坊。

  唐朝長安的裡坊早已無存,元大都裡坊構造在800多年的歷史變遷中,也已面目全非,但是,南鑼鼓巷地區卻還極為完整地保存著元大都裡坊的歷史遺存。衚衕格局那麼完整,衚衕裡各種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真可謂是北京古都風貌中一塊保存完整的“碧玉”。

  在北京炎熱夏季中一個少有的細雨霏霏的涼爽午後,我又一次來到南鑼鼓巷。南鑼鼓巷在近幾年被時尚人士和國外旅遊者關注,是因為從新世紀開始,不經意間,許多酒吧在這條古老的小街上出現。現在這裡已經成為繼三里屯、什剎海之後,北京又一條酒吧街。

  有人說三里屯酒吧街是彩色的,什剎海酒吧街是暗紅色的,而南鑼鼓巷酒吧街是翠綠色的。這樣的評說可能不僅是指自然的色彩,或許還指向其不同的文化內涵吧。這裡的每一條衚衕都有豐厚的文化積澱,每一個宅院裡都訴說著老故事。

  秦老胡同35號是晚清時期內務府總管大臣索家的花園,建有假山、亭臺、池榭,還有一座模仿江南建築的船形敞軒。這座花園稱綺園,至今還有刻石流傳下來。帽兒衚衕 11號為清末協辦大學士文煜所建。分三路。東路是下房,中路是花園,西路是住宅的主體部分,總共有五進院落。中路的花園,是著名的可園,北京最美麗的私家園林。與綺園不同,可園分前後兩園,前園的北面構有一座秀麗的建築,其東是爬山遊廊。後園則槐香滿園,極為幽靜。

  南鑼鼓巷地區的歷史深厚,也是人文薈萃之地。自明至清,迨至民國,代有人出,而且留下了斑斑可考的遺蹤。

  在今南鑼鼓巷65號,是明清之際著名人物洪承疇的家祠。在明的崇禎時期,洪承疇做過三邊總督、薊遼總督,後來降清,做了招撫南方,經略五省的大學士,幫助清人敉平了江南。據《燕京訪古錄》:洪承疇府第在後門外方磚廠東口外路東,今已廢,唯府門外二鐵獅巍然獨存,府後門在南鑼鼓巷,尚居洪氏子孫。這個府後門即今65號,院內的北房尚好,據說是原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