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悲惨世界》:小说之冠,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最经典的作品

《悲惨世界》的经典性毋庸置疑。它堪称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法国文学作品之一。至今,人们对它仍是爱不释手,好莱坞曾多次将它搬上电影银幕,音乐剧也广受赞誉。

这部让雨果构思四十载,下笔百万字的巨著,被托尔斯泰称为“小说之冠”

《悲惨世界》:小说之冠,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最经典的作品

巴黎大学教授雅辛斯基在他所著的《法国文学史》中说:

"雨果是我国唯一的一位过去和现在都能打动读者心灵的伟大作家。"

法国著名学者居斯塔夫·朗松说:

"道德观念给前几卷造成了一种无比崇高的意境。"

众多评论者对这部作品的赞誉,不仅是人云亦云的盲目,而是因为这部作品本身足够优秀。

《悲惨世界》:小说之冠,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最经典的作品

小说的故事,在物质丰富、衣食无忧的今天看来,已经很难想象。那是一个黑暗到仿佛透不过光的世界:

贫苦的冉·阿让为了挨饿的孩子去偷面包,结果被判处19年的苦役。出狱后,走投无路的他偷走了收留他过夜的主教的银器,想要获得开始新生活的资本而潜逃,但是被警察捉回。

主教声称银器是送给冉·阿让的,使他免于被捕。主教的言行感化了冉·阿让,化名马德兰的他,从此励志成为对他人有帮助的人。

《悲惨世界》:小说之冠,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最经典的作品

在得知了一个失足女性芳汀的悲惨遭遇后,冉·阿让承诺照顾她的私生女柯赛特。八年后,柯赛特爱上了共和派青年马利尤斯,轰轰烈烈的巴黎人民起义爆发了。但曾经缉拿过他的警长沙威却一心要找他麻烦,试图寻找冉·阿让的漏洞,以及曾骚扰自己的无赖。

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冉·阿让的挣扎痛苦又无奈。

《悲惨世界》:小说之冠,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最经典的作品

01 爱别人,救赎自己

从构思到正式写作完成,经过了40年的时间。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有太多话想表达,但是,爱也许是所有话题的永恒。

作品整体上是二元的善恶并行,"大爱与小爱"双线交织,烘托出"人道与秩序"之间的平衡取舍,在结构上对称而完满。

冉·阿让和芳汀都只是最普通不过的人,因为一次"小失足"后,所遇之人对待其过错的态度不同,得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命运。

《悲惨世界》:小说之冠,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最经典的作品

前者有幸遇到神父赠予银器得到新生,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对世界充满爱对社会有用的好人。

而芳汀,假如酒馆夫妇不是如此贪得无厌,工头不是如此残酷无情,或者在她要卖掉头发卖掉牙齿的过程中,有一双手曾帮助她,芳汀也不至一步步往深渊中越发堕落。

这世上的恶人,是被无处不在的恶意所催生出来的。

《悲惨世界》:小说之冠,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最经典的作品

不仅是因为对辞退芳汀一事感到责任,也是在她遭遇中看到了自己命运的另一种可能性,冉·阿让方才对"完成对芳汀的承诺"一事如此执着,从而使得珂赛特成为全书中最完满最幸福的角色。她的美丽、聪颖、纯洁、善良,是这个"悲惨世界"的希望。

冉·阿让最初入狱的罪是为了"救姐姐孩子去偷面包",而芳汀泥足深陷的动机也是为了"救我可怜的孩子",他们的牺牲都是为了下一代。纵观全书中的亲世代,天真而悲苦如芳汀,狡诈而无良如酒馆夫妇,冷酷而坚韧如警长沙威,心中都再没有"爱"的位置。

《悲惨世界》:小说之冠,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最经典的作品

冉·阿让所有的,是大爱,是怜悯与责任与赎罪与感恩交织的驱动力,直至他找到珂赛特。那个虽然被遗弃被虐待,却年幼天真,只要妥善保护未来仍然渴望幸福的孩子,让冉·阿让多年被遗忘但却是人类最天然的感情——爱,重新萌发。

也许很多人都曾认为冉·阿让是被珂赛特拖累死的,因此很不喜欢她。但是,直到看到冉·阿让死前在教堂里看着珂赛特露出笑容时,才真正说明这个姑娘存在的意义。

因为爱人别人,让自己获得救赎。

珂赛特是整个悲惨世界里唯一的亮色,她需要毫发无伤,纯洁无暇,这个人物需要一个童话故事般的结尾,这样她才可以带给冉·阿让和整个故事一点希冀和慰藉。所以她只需要去幸福、去爱就够了。

《悲惨世界》:小说之冠,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最经典的作品

02 雨果:对普通人最深沉的同情,对世界最大的善意

敬畏苦难,就像爱人脸上越来越深的纹路。

对作品中主人公的同情,是雨果与众不同的重要标志。

雨果将沙威的正直,称为“黑暗的正直”。“黑暗”因为缺少光。而这光,就是爱。

《圣经》说,一切诫命的总纲是爱,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爱能遮掩许多的罪。比如一生从未撒谎的散普丽斯姆姆为救冉阿让,向沙威撒了谎。

撒谎是罪,救人则出于爱。

雨果对此评价道:“呵,圣女!您超出凡尘,已有多年,您早已在光明中靠拢了您的贞女姐妹和您的天使弟兄,愿您的这次谎话上达天堂。”

《悲惨世界》:小说之冠,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最经典的作品

雨果

不仅如此,这部作品还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

雨果不要求读者任何事先的意识观点,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就可以欣赏他的《悲惨世界》。

但是,《悲惨世界》又被称为"一位诗人的作品,一位具有非凡想象力的诗人的作品"。读者能同时感受到伟大的诗意、浓烈的现实主义气息、精辟的哲理以及对于日常的或个别的事物的辛辣讽刺。

简单与深刻,在这部作品中完美融合。

雨果从不缺乏理想主义、诗意和高超的想象力。在欧洲,似乎只有莎士比亚才具有这样的品质,并且也能引起全人类的共鸣。

比如书中第二部第七卷"题外话"一段,对于"我"的刻画,进行哲学中最深刻的剖析,展示了一种对于人类本质和人类命运的超越。这种超越性甚至不输但丁和莎士比亚。

《悲惨世界》:小说之冠,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最经典的作品

03 《悲惨世界》:欧洲文学扛鼎之作

从1832年搜集资料,构思小说,到二十年之后正式动笔。在此期间,雨果完成了其他几部长篇作品及诗歌和戏剧。长期的搁置,也许是他已意识到,这将是一部伟大作品,必须给予更多时间、深虑乃至磨难,等待它成熟和丰富。

1845年,雨果正式动笔,初命名为《苦难》。创作过程中,他卷入政治漩涡,被迫流亡。在大西洋的盖纳西岛,流亡的雨果忍耐苦难,重拾《苦难》。经过大幅修改增添,于1861年6月30日完成,正式定名为《悲惨世界》。增删四十余载,一部史诗终于完成。

有评论者将《悲惨世界》称为"欧洲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伟大的作品",甚至是属于全人类的伟大作品。也许在于这部作品的崇高与世俗并存,理想与现实结合的统一。

《悲惨世界》:小说之冠,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最经典的作品

《悲惨世界》在欧洲文学史中的地位更是重要

欧洲文学史发展大多围绕着三个主题:战争、爱情和宗教。但是,对于这几个主题的描写,很多作品都是相当狭窄地反映现实。

对于战争只歌颂其激昂壮丽的一面,避而不谈它肮脏丑恶的一面。对于爱情,也只选择纯爱情的典型,过分美化,忽视现实。至于宗教,则是人们一直被当权者镇压之物,更是虚伪的面纱。

《悲惨世界》:小说之冠,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最经典的作品

可以说,《悲惨世界》是第一部既保留了理想主义,又忠实地反映了现实的伟大作品。

《悲惨世界》跨度近半个世纪,从1793年大革命高潮年代,写到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其中,滑铁卢战役与1832 年巴黎起义,描述得详尽而完整。

雨果出色地描写战争,明确指出战争的愚蠢和恐怖。《悲惨世界》中对滑铁卢战役的描写,极具深刻性地揭示出这一决定当时欧洲命运大战的胜利,仅是出于偶然。

《悲惨世界》:小说之冠,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最经典的作品

不论种族、宗教、语言,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在《悲惨世界》中取得最宝贵的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