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秦始皇为什么不立扶苏为皇位继承人?

绿嘉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皇位继承问题是这一体制内固有的矛盾,历代帝王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都觉得棘手,圣明睿智如唐太宗和清圣祖对此都觉得头疼。表面上看,皇帝在挑选继承人的问题上可以乾刚独断;实际上,他要在统治集团内部搞平衡。说白了,皇位继承是统治阶级内多个政治力量角力的结果。秦始皇在这个问题上明显缺乏统治经验,没有早早立储,最后因为在外巡视,死得突然,变生肘腋,被赵高协同李斯钻了空子。至于秦始皇到底有没有想立扶苏的念头,现在史料很难说明。西汉竹简《赵政书》中记载秦始皇传位于胡亥。但由于孤证不立,争议比较大。从《史记》来看,秦始皇拥立扶苏的可能性是有的。据《史记》记载,扶苏劝谏秦始皇,希望他对儒生采取怀柔政策。秦始皇闻言大怒,派扶苏到上郡监军,而蒙恬及其所统领的三十万大军也归他节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秦始皇有意培养扶苏,让他多历练,希望他不要一味怀柔。其实秦始皇的顾虑是对的。在秦始皇死后,面对胡亥、赵高和李斯的发难,扶苏没有听从蒙恬的建议拥兵自立,反而引颈就戮。这说明扶苏的火候还不够。如果秦始皇不是死在沙丘,扶苏后来历练得也比较好,则他被立为皇位继承人的可能性比较大。




Hsieh1226


题主显然犯了常识性的错误,秦始皇当年立的皇位继承人正是长子扶苏。至于后来为什么是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继位,这其中有一些原因。

被篡改的遗诏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而且为人宽厚贤明有远见。但在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前两年,咸阳城发生了术士讥讽秦始皇的事情。秦始皇因此抓捕了咸阳城内的四百六十多名术士,准备活埋。扶苏因为这个事,上书反对秦始皇如此坑杀儒生,结果触怒了秦始皇,被发配到上郡监督、协助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人。

两年后,秦始皇为避灾难,开启了人生最后一次出巡,并且不幸死于这次出巡途中。临终前,秦始皇留下遗诏让扶苏回咸阳主持葬礼并登基继位。然而遗诏还没送出,秦始皇就驾崩了。赵高不希望扶苏继位,胡亥就更不用说了,但是李斯是扶苏的老丈人,又已经是位极人臣的宰相,他自然希望扶苏能继位。

所以当赵高前来拉拢李斯一起改遗诏的时候,李斯非常不赞同赵高的做法。赵高又拿蒙恬说事,赵高对李斯说如果扶苏做了皇帝,蒙恬将受到重用,而你李斯很难再继续得到如此重用,还很可能被蒙恬压制。就这样李斯的立场开始动摇了,直到最后加入了赵高胡亥的改诏团队。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李斯最终不但没有得到什么利益,还被赵高给坑害了。更可惜的是大秦朝失去了扶苏这样一位很有希望成为明君的继承人,李斯这也算是损人害己,自食其果。


历史守望者


其实这个问题是人们对秦始皇的误解,因为继承皇位的是胡亥,所以很多人认为秦始皇立胡亥为继承人。其实不然,秦始皇在病重期间,其实是立了遗嘱,让扶苏回咸阳即位的,因为秦始皇知道他自己,时间不多了。那么此时的扶苏在哪?既然秦始皇有遗诏要扶苏回咸阳,为什么最后即位的是胡亥?这就要从扶苏和秦始皇的矛盾说起。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按宗法制,也是扶苏继位,秦始皇也是这么考虑的。可是扶苏为人过于刚毅,为人又太仁慈,在秦始皇坑儒后,扶苏劝谏秦始皇,认为天下刚安定,如此做法,担心天下会有动乱,希望秦始皇施仁政。



扶苏的劝谏激怒了秦始皇,于是扶苏被发配到了上郡,协助蒙恬修长城,抵御匈奴。两年后,秦始皇巡行时,在沙丘病重了,于是下召要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皇帝位。遗诏还没有发出秦始皇就去世了,但是赵高和扶苏不和,并且赵高还是胡亥的老师,所以赵高与李斯,胡亥勾结,伪造了遗诏,赐死扶苏,改胡亥继承帝位。



诏书到了上郡,扶苏不查,以为秦始皇确实要赐死他,因为他由于政见和秦始皇不和被发配的,所以扶苏深信不疑,便自杀了,这样胡亥顺利登基了。所以秦始皇的遗诏来看,秦始皇是立了扶苏为继承人的,只是秦始皇没有在生前立太子,也没有明说要扶苏继承皇位,导致了父子之间的误会,被奸臣赵高钻了空子,除掉了扶苏,让胡亥做了皇帝,最后赵高掌握了大权,祸乱了朝廷,使秦朝二世而亡。


肖邦老师的课堂


秦始皇不是不立扶苏为太子,而是对自己太过自信了,他没想到自己会死在南巡的路上,更没想到李斯和赵高会篡改遗诏,改立胡亥为太子并继承皇位,那为什么秦始皇不早点立扶苏为太子呢?原因很简单,这是对扶苏的保护。秦始皇不想让扶苏过早的乱入到朝堂的纷争中来,因为当时的秦朝以法治天下,而扶苏崇尚得是儒家的文化,这样的政治理念,如果过早的立扶苏为太子,势必导致他和扶苏政治上的矛盾,这种矛盾在当时是无法调和的,这是两种文化,无法在短时间内融合在一起,所以把扶苏派往北疆,远离朝堂。

那秦始皇会不会想立胡亥为太子呢?我想秦始皇没有这个想法,俗话说,知子莫若父,胡亥是个什么样子,秦始皇心里清楚的很,把胡亥带在身边,说的不好听点就是替扶苏挡枪的。

看看扶苏的老师是谁?蒙恬,蒙家世代为秦朝的军事世家,蒙恬更是手握重兵,在秦始皇看来,有蒙恬支撑的扶苏就算碰到些许麻烦,还是能够顺利解决的,

而胡亥的老师是当时的赵高,再古代,宦官的地位是很低下的,如果秦始皇真的有心栽培胡亥就不可能让他拜赵高为师了。

但是,秦始皇没有想到自己去世的这么早,更没想到李斯和赵高会背叛自己。而扶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赵高和李斯矫诏下选择了自杀。而秦朝在胡亥的折腾下没几年就灭亡了!


清石茶馆


【据实回答每一个问题】

关于秦朝,尤其是秦始皇的话题,总的来说,无非是讨论“秦朝灭亡的原因”,或者是“秦始皇为什么不立扶苏为皇位继承人”。

这两个问题,有很多的文史专家,都有过深入的讨论。老爹在这里,也简单说说自己的看法。

01.秦始皇真的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扶苏继任皇位吗?

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秦始皇在临死之前,是有特意下诏,让扶苏从北方赶回来的。那么,我们进一步去猜想,秦始皇为何要在这种关键时刻,让扶苏赶回来呢?

这个背后的意思,应该很明显,就是要让扶苏继承自己的皇位。

所以,秦始皇生前所看中的皇位继承人,就是自己的儿子扶苏。

那么,既然秦始皇非常看重扶苏,为何在生前的时候,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相反,还对扶苏非常的苛刻呢?

02.秦始皇对于扶苏寄予厚望,才会对他要求更加严格。

秦始皇其实是非常看重扶苏的。

从扶苏被派往北方蒙恬驻军之地,就可以看得出秦始皇背后的用意。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也就是说,扶苏本来是想劝谏秦始皇,不要坑杀儒生,但是,秦始皇没有采纳,反而以此为由,将扶苏派往北方蒙恬驻军之地。

我们试着去推敲秦始皇此举,背后的用意。他是想让扶苏去边境地区,多多磨炼,体会底层将士的艰辛,借以磨炼扶苏的心性,以便他将来继承秦始皇的皇位。

再一个,北方蒙恬的驻军之地,有着蒙恬的30万驻军,而蒙恬将军一向看好扶苏,这也从侧面证实秦始皇此举,乃是磨炼扶苏,而非放弃扶苏。

03.秦始皇失策的两个地方:一个是轻视了赵高的野心,一个是没想到自己会死得这么快。

秦始皇是死在巡游路上的,就连秦始皇自己,都没想到,自己会死得这么快,这么突然吧。而且,秦始皇死的地方,也对秦朝的稳定,非常不利。

秦始皇不是死在皇宫里,而是死在巡游路上。如果秦始皇死在皇宫里,或许就不会发生赵高篡改遗诏的事情了。

秦始皇低估了赵高的野心,他为了自保,真的会做出篡改遗诏的行为。这两点,也是秦始皇的失策。

04.总结:

对于一个王朝来说,后续继承人没有被确立,就极易引发内部纷争,不利于王朝的稳定发展。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也是在于秦朝二世皇帝的继承人,在秦始皇生前,并没有被确立。

所以,在秦始皇的突然离世后,导致秦朝内部发生变故,王权的交接,出现问题。


参考文献:《史记》


老爹有话说


秦始皇为什么不立扶苏为皇位继承人?关于这个问题,王皓沐查了史料,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正史: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司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官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奏其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1)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

——《史记》本纪第六-秦始皇本纪

关于这段历史,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国文化院院长,前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许嘉璐是这样翻译的:

到平原津始皇病重。始皇讨厌谈到死,群臣没人敢说死的事。皇上病情日益加重,就写了封加盖玺印的诏书给公司扶苏道:“回来参加丧事,在咸阳下葬。”诏书已封好,放在掌管符玺的中车府令赵高那里,没有交给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在沙丘平台去世。丞相李斯因为皇上在外面去世,恐怕各公子及国内发生变故,就隐瞒消息,不发丧。棺材放在辒凉车中,由始皇生前宠爱的宦官陪乘,每到一处,皇上进餐,及百官奏事依然如故。宦官就在辒凉车中批准他们的报告。只有皇子胡亥、赵高及始皇所宠爱的宦官五六个人知道始皇已死。赵高以前曾教胡亥书法及法律条例等事,胡亥自己很宠爱他。赵高于是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密谋拆开(1)始皇所封赐给公子扶苏的诏书,而诈称丞相李斯在沙丘受始皇遗诏,立皇子胡亥为太子。

注(1)“……阴谋破去……”中的破去,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在弘丰的史记白话全译中理解为毁掉。

综上所述:依据《史记》的观点,问题的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一、始皇打算立扶苏太子,并下了诏书;

二、扶苏性格偏软弱,在朝中根基不深;

三、诏书这一事件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

四、是李斯和赵高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

我是王皓沐,希望大家都能以史为镜,反射生活,提升智慧。


王皓沐讲历史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始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将扶苏立为了太子。秦始皇死后,秦帝国却是由残暴寡情的秦二世统治。秦二世主政后仅三年,便葬送了几代秦王呕心沥血建立的统一王朝。世人皆感叹秦帝国的昙花一现,甚至于惋惜秦帝国的命短。

扶苏的性格比较软弱。对于始皇帝这样的千古一帝。不喜欢扶苏的这种性格。在最后为了锻炼扶苏的性格。焚书坑儒后让去北疆锻炼。始皇帝死的太突然,赵高伙同李斯篡改诏书,留下了秦二世而亡。

秦帝国的灭亡确实与秦二世胡亥的胡作非为分不开。这一切的祸端其实是秦始皇没有早早册封太子造成的。秦始皇扫灭六国后,一直忙于各处巡游。一是考察各地风土民情,二是到处宣扬功德,三是寻找长生不老之术。所以,秦始皇就没有在王储问题上多做考虑,这也为后来胡亥阴谋篡位,进而断送大秦帝国埋下祸根。

第五次东巡途中,遗诏是传位公子扶苏,并且让人通知扶苏马上回咸阳继位登基,只是被赵高,李斯等人篡改遗诏,改立胡亥为王。扶苏的为政思想和秦始皇不同,他觉得应该与民休息,并减轻徭役。这些观点秦始皇虽不同意,但秦始皇知道扶苏贤能,就是要传位给扶苏。可是传位给扶苏严重影响了李斯的地位,再加上宦官赵高想夺权,故而改遗诏,立胡亥。总的来说,秦始皇看人很准。可惜他死的太突然,给了赵高等人机会。

在第五次巡游全国之前,秦始皇就把公子扶苏送到了蒙恬的军中做参将。此举看似是贬谪,实际上却是对扶苏的一种历练。大将蒙恬可是当时大秦帝国最优秀的将领,其麾下也是久经沙场的长城军团。但是让秦始皇本人始料不及的是,他自己会在第五次巡游全国时病倒,而且是一病不起。自负的秦始皇认为没有人敢忤逆他的旨意,赵高密谋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旨意该立了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为新帝,同时命令大将蒙恬和公子扶苏自尽。真正不敢忤逆秦始皇旨意的不是赵高,而是扶苏和蒙恬,手握重兵的二人真的就自杀了。

在历史上,对扶苏的评价是非常好的,如果在秦始皇之后,扶苏执政,秦朝不会那么快灭亡。扶苏刚毅勇敢,为人有诚信,宽厚,有政治主见,深得民心。

不少后人纷纷评论:“如果秦始皇死后不是胡亥继位,而是扶苏继位,也许秦帝国就不会二世而亡了。”

《扶苏》



农民诗人曹玉辉


我是品读历史者,我来回答。

首先明确的告诉你答案:秦始皇就是立扶苏为皇位继承人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秦始皇这次出巡,本来是打算随行官员只带左丞相李斯,但是其子胡亥也要随从,秦始皇也应允了。十月,秦始皇一行从咸阳出发巡行江南,一路上,秦始皇有云梦,登庐山,过会稽,游兴正浓,因此并没有感觉到阴冷潮湿的江南天气,给他的身体有什么不良影响,然后他们渡江北上,至瑯玡,闫海滨寻仙求药,在海上捕杀大鱼,秦始皇非但没有求得长生不死之药,而且海风的侵袭,使得秦始皇因长期巡行而下降的体质,已无法抵御病魔。当车驾到沙丘平台时,秦始皇已经病入膏肓,只好在沙丘宫住下来,不久病死于沙丘宫。

据记载,秦始皇在病危期间曾命中车府令赵高写遗诏给扶苏,遗诏内容是让扶苏把兵权交给蒙恬,赶快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皇位。当时遗诏已经封号,但是还没来得及送出去遗诏便落入赵高、李斯手中。

面对秦始皇的突然死亡,赵高、李斯决定密不发丧,知道秦始皇死讯的只有胡亥、赵高、李斯及秦始皇身边的几个宦官,为不引起人们的怀疑,李斯等人决定将秦始皇尸体放在辒辌车中运至咸阳。

另一方面,中车府的赵高则利用这一时机,勾结李斯,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以“为人子不孝、为人臣不忠”的罪名赐死扶苏。

不久,皇帝车驾回到咸阳,李斯等先宣读改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然后胡亥与太子身份主持秦始皇的葬礼,并继皇位,是为秦二世。

那么,秦始皇病亡沙丘时,扶苏人在何处?又干什么呢?

扶苏此时正和蒙恬在边境戍守,假诏书中斥责扶苏与蒙恬守卫边境十几年,非但未立战功,反而屡次上书,肆意非议朝政,并逼二人自杀。扶苏接到假诏书后,心中自然明白,这绝非父亲旨意,定是朝中发生巨变。蒙恬主外事,蒙毅则为内谋,是秦始皇在朝中最为信赖的一文一武,在咸阳时,蒙恬出则陪同始皇同乘一车,居内则侍从秦始皇跟前,自己守卫边疆几十年,守卫30万精兵,秦始皇从未怀疑过,为何此时突然下诏书赐死?

蒙恬苦劝扶苏不要轻生,但扶苏为人仁义。

但此时的仁义看起来像是迂腐,他不愿背礼,说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随后自杀于上郡军中。

为什么赵高勾结李斯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太子,传假诏书赐死扶苏,李斯同意并参与了呢?

《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有明确的记载。这还得从秦始皇发动的“焚书坑儒”说起,扶苏为人善良,看秦始皇坑杀了那么多人,于心不忍,便劝父皇说这些术士都是读孔子的,都是知识分子,国家栋梁,不能滥杀。

结果此番进言若怒了秦始皇,便把扶苏派到北方边境和蒙恬一起守边境,抵抗匈奴去了。

这和李斯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焚书坑儒”事件的行动最大推手正是李斯。

李斯认为:由于时代的变化,五帝三代的治国办法也不同,三代时期的做法,并不值得效法,那时候诸侯并列,互相争夺,现在天下统一,情况完全不同,不必效法古代,以古非今,搅乱民心,对于造谣惑众,不利于统一天下的言行,必须禁止,否则将会影响政局的稳定,有损于皇帝的权威。

最后他又把这一切都归罪为读书的缘故,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

在这件事上,秦始皇就是李斯的护身符,现在秦始皇病亡,护身符没了,如果扶苏作为新皇上位,必定会反对自己,相位难保不说,还有可能被诛杀。

李斯深知自己的处境,为了保相位更为了保命,与赵高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害死了扶苏。

谢谢阅读!


品读历史者


秦始皇驾崩时才49周岁(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而且他不是不立扶苏为继承人,我觉得是没来得及。

可以说始皇帝在去世前是没有立储的。我个人觉得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就是始皇帝的功绩太大了,后代里没有能够企及者,也可以说始皇帝没有特别满意的,这可能是比较重要的原因,不过随着帝国的发展,始皇帝应该有意识,觉得打天下可以靠武力暴力,但是治天下不行,所以后面比较青睐于公子扶苏,因为扶苏性情比较温和,不是暴虐之人。也正因为比较青睐扶苏,所以始皇帝才会让扶苏去蒙恬军营进行锻炼,学习掌握带兵之道,这也是扶苏所缺乏的。

第二,始皇帝生前是没有立皇后的,原因嘛历史上有各种说法,这里姑且不论。我们都知道没有皇后,贸然立储是很不明智的,皇后的儿子立为储君是名正言顺的,各方势力都没有什么好说的,但是非皇后的孩子立为储君,那么其他势力将会不服,严重者可能引起动乱,我觉得这也是始皇帝让扶苏公子去军营锻炼的原因之一,为其争取政治资本。

第三,始皇帝应该也没料到自己会那么早驾崩,身为千古一帝,面对大一统的帝国,心里应该是很骄傲但也会唏嘘的,毕竟岁月不饶人,终有一天会逝去,所以始皇帝命徐福寻找长生不老药。可以说,始皇帝的驾崩,让他本人猝不及防,让秦帝国猝不及防,结果死后没有明确的储君,导致了赵高和李斯为了自身利益,假传诏书,拥立胡亥,处死扶苏,也为秦帝国二世而亡埋下隐患。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我喜欢读史,

热衷在历史中学习智慧,

欢迎各方朋友进行探讨。


万里河山Show


事实和提问者所说恰恰相反,历史上秦始皇册立的继承人就是公子扶苏。至于为什么公子扶苏没有继承秦始皇大位,一方面是因为机缘巧合所致扶苏离开了秦始皇身边。另一方面是因为赵高这个宦官的问题。

作为秦始皇长子的扶苏,从一开始就是秦始皇培养的继承人。扶苏为人宽仁,刚毅勇武,其品性是非常优秀的。更关键的是扶苏执政理念和秦始皇不同。相对于秦始皇的雷厉风行,扶苏更加的春风化雨。秦始皇很清楚,他是开拓创新的君王,而扶苏,他的继承人是守成之主。高压过后必然要施政以缓。所以说扶苏在秦始皇心中是一个很理想的继任者。虽然表面上秦始皇表现出很不耐烦扶苏的仁政。但秦始皇一直以来都没有抛弃培养扶苏的想法,这就足以说明,扶苏一直都是秦始皇心中继承人的不二人选。

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期,扶苏因为替儒生说话,导致触怒了秦始皇,被秦始皇发配到上郡去监督大将军蒙恬修筑长城。但事实上,秦始皇虽然恼怒扶苏替欺骗了他的儒生说话。但并没有贬斥扶苏的意思。派遣扶苏前往上郡监督蒙恬大军修筑长城。这本就是秦始皇计划中的一部分。要知道北方匈奴可是秦朝的大患,而修筑长城则是秦朝的百年大计。秦始皇不可能不重视。而秦始皇本本人又没有时间去巡查长城的修建,所以就只能派遣最信得过的儿子前去巡视。这个儿子就是扶苏。所谓的扶苏因为替儒生说话被贬斥,也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

后来秦始皇在沙丘病危之时,秦始皇的第一反应就是下令赵高写遗诏给扶苏,遗诏内容是让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赶快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但赵高出于私利扣下了秦始皇的遗诏,并没有第一时间发送出去。赵高之所以这么做的目的,一方面因为赵高和扶苏已经扶苏重用的蒙氏兄弟互相看不顺眼。另一方面,赵高很清楚,如果扶苏真的继位,那么他这个中车府令肯定会被贬斥,扶苏本来就看不上他,肯定会废了他扶持自己人上位。出于私人利益考虑,赵高决定赌一把,他就堵秦始皇挺不过去了。结果证明赵高赌对了。

秦始皇死后,赵高秘不发丧,他一边暗中支持公子胡亥篡位,另一方面又勾结了同样利欲熏心的丞相李斯,结果三人联手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篡改后的遗诏中,胡亥成为了新的继承人,而且赵高为了以绝后患,还假传圣旨,命令公子扶苏和蒙恬自尽。公子扶苏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遵从了假圣旨,自尽而亡。因此胡亥就顺利的当上了皇帝,秦朝也因此二世而亡。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