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历史中儒家说商鞅变法是暴虐无道,是真的暴虐无道吗?

自古人心总是套路深


儒家是些什么人,就是死抱着旧制度僵尸不放的人,不叫变革,不叫掌握科学技术,让天下学子牢记:天天念好"克己复礼"的经,读好半部《论语》平天下的理,答好之乎者也矣焉哉的卷子就能升官发财这一道理,一生就是君子了。商鞅是什么人?我看商鞅是我国最早的马列主义者。尽管那个时侯没有马列,但他的思想是马列的,即唯物的,辩证的,主张新事物必然取代新事物。事实就是科学技术一发展,思想一更新,旧事物旧制度必然完蛋。商鞅两次变法,都使秦富国强兵,人民有便。这对于儒家守旧和为贵而言,当然就是大逆不道了,他们真有点如丧考妣了。儒家抹黑商鞅是很自然的事,这样的现象也是上下五千年。


鲁卡尔


商鞅不仅是一个法治实践家,而且还是我国法学学说的开创者与奠基者。不过,商鞅变的法,是搞的专制主义的法治,而不是民主主义的法治。所以它从始至终直到整个大秦帝国的灭亡,不得不伴随着暴虐或人治。这集中体现在秦始皇、秦二世胡亥和专权乱政的赵高身上。

商鞅的变法在当时虽有其进步的意义,但是,不可否认地也有它不能克服的缺陷,那就是不能长治久安,反而促成了大秦帝国的短命速亡。他只注重法治而忽视了道德教育与思想统治(专制法制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暴力),只迷信以力以刑服人而忽视了用恩德去感化人民,他用简单粗暴的政治手段去处理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焚烧《诗》、《书》,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甚至实行连坐法而刑及无辜、搞愚民政策等等。所以,他死于贵族的报复而"秦人不怜″,也就不足为奇为怪了。他的政法措施虽能一时使秦国,国富兵强而统一天下,却不能使秦王朝长治久安,延长国祚,其根本原因也恰好就在于此。











飞龙在天231272723


商鞅秉持的刚猛法家,与孔孟儒家,在部分观点上存在严重对立。两者虽都是维护君王集权,但在具体的执行手段上,差别极大。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克己复礼”,以仁爱治天下,以孝治天下。而商鞅不是,他认为人是靠不住的,提倡人性本恶,主张用严刑峻法控制秦国苍生。

商鞅还在年少轻狂时,就已经受到李悝法家和吴起兵家的双重影响,一直痴迷于钻研法律和制度。商鞅36岁以前,虽然空有刑名才学,但当时的第一强国魏国人才济济,根本不把他当回事,还差点因为公叔痤向魏王的建言,而被魏惠王杀掉。可以说商鞅的前半生郁郁寡欢,很不得志。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秦国的秦孝公,发布求贤令以后,商鞅的一生才被彻底改变。

商鞅为了感激秦孝公的知遇之恩,竭力做到“士为知己者死”。在秦国先后两次的变法中,皆以巩固秦王权力和国家“以弱图强”为核心,颁布的新法极为严酷。虽然这剂“猛药”,通过商鞅和秦孝公的不懈努力,让秦国从一个被关东六国看不起的关中蛮夷,一跃成为天下霸主。但是,秦国统一天下,仅仅三十年而亡,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秦法过于刚猛,六亲不认。这或许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鉴于秦国仅二世而亡的惨痛教训,后来的历代皇帝,才会吸取儒学礼制,采用“法儒并重”的治国理念,基本保持了2000年封建帝制的长治久安。

商鞅的新法有多严酷,看看他颁布的法令,就知道为何会被儒家诟病。

连坐法:强行将邻里的和睦关系变成相互联保,以十户为一单位,一家有罪,其余九家必须告发,如果包庇触犯秦法者,则十户全部同罪连坐,一同腰斩。

弃灰法:不爱护公共卫生,随意将家里的垃圾扔在公共场所,倒垃圾的人将被砍掉胳膊。

六尺法:为了防止私人占用公家便宜,测量土地必须精准无误,一旦测量数据的误差,超过步行的6尺,测量的人会被砍掉4根脚趾。

同室法:在秦国境内,强制推行小家庭制,要求男丁在成年以后,必须分户自立,一旦被官府发现屋中存在有两名成年男性一起居住,被发现的家庭,当年的赋税会被官府翻倍征收,即便同住的是父子、兄弟、爷孙关系也不可以。

舍人法:

为了强化户籍和流动人口的管理,商鞅的新法要求,外地旅客前往秦国的宾馆住店,必须有秦国官府开的证明才能入住,一旦发现店主未经官府允许,私自接纳旅客,店主将会和旅客一同获罪。商鞅最后被车裂,其实就是被自己发布的这条舍人法“反噬”,因为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庇护,外出逃命时,就因没有旅店敢收留,所以才被告发,而被继任的秦惠文王抓回。

基于商鞅新法的严酷,令秦人闻风丧胆,短短的数十年,虽然让秦国独步天下,关东六国畏惧。但严酷的法令,因为动摇了秦国权贵的根基,贵族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甚至普通的秦国百姓,也因为秦法动辄砍手砍脚的恐怖做法,对商鞅个人无甚好感。所以商鞅被秦惠文王车裂处死时,即便他对秦国有盖世奇功,却没有人愿意救他,成为众矢之的。

后世说商鞅忘恩负义、刻薄寡恩,除了商鞅颁布法令的本身严酷以外,或许还有更深层级的原因。这在于后世掌握儒学发言权的主体是士大夫阶层,士大夫在社会生态链中,处在秦王与农民、士兵之间,是典型的“夹心层”结构,同时,士大夫阶层也是商鞅新法的重点打击对象,反商鞅,就等同于维护自身权益。


米缸搂着麦芽糖


任何事情都有他的两面性,商鞅变法也不例外,要在战国时期这样的乱世之中,想要占有一席之地,光靠仁义道德是难以站稳脚跟的,没有强大的实力做支撑,一切政治理想都是虚无缥缈的。所以商鞅变法在一些地方虽然有极端之处,但是就结果而言,这也许是结束乱世,推动国家步入大一统时代的最佳选择。

商鞅画像

商鞅变法变的是什么?

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要先弄明白什么是商鞅变法,以及商鞅变法的具体举措,商鞅变法首先通过实行轻罪重罚,实施连坐机制来整顿社会风气,其次为了增强秦国的综合国力,商鞅变法通过降低税赋的方式来鼓励耕织,特别是对开垦荒地,生产积极的农户还可以免除部分的税赋,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另外提高商业税来补充税收。

在过去秦国,贵族是享有多项特权的,商鞅变法将井田制废除了,推动了土地私有制,并且还可以自由买卖土地,这也提高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热情,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军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有功劳的人才能得到爵位,封赏。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

商鞅变法将全国的度量衡进行统一,完善了户籍制度,将小的家庭划分出来,也就是在儿子成年后,就和父母分开,组建新的小家庭,并且要在官府登记,商鞅变法还将分封制废除,出现了郡县制的雏形,将秦国划分为三十一个县,下面还有都、乡、邑、聚等行政单位。

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什么?

商鞅变法开始实施后,首先度量衡制得到了统一,这减轻了各行各业的工作负担,实施户口制度,这便于地方政府对治下居民的管理,因为几乎所有人口都登记在册了,加上变法后刑法变得更加严苛,也改变了秦国的社会风气,促进了社会稳定。户籍制度让税收更加透明,对征兵,服劳役也有很大帮助,这就保障了秦国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

商鞅变法完善户籍制度

而另外一方面,商鞅变法让普通百姓受益也很大,鼓励耕织,鼓励开垦荒地,减轻税赋,这必然会提高普通劳动者的生产力,也就间接的提高了秦国的粮食储备,废除井田制,废除分封制,废除世卿世禄制,虽然和普通百姓关系不大,但是这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重农抑商则改变了秦国的税收结构。

过去秦国的军事实力并不强,很多军队高级将领是子承父业,真正立有战功的人又难以得到封赏,商鞅变法严令禁止私斗,奖励军功,这就让下层的士兵也可以通过建立军功得到封赏,提高了秦军士兵的战斗力,给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二十等爵制度提高秦军战斗力

商鞅变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很多人的认识中,商鞅变法打击最大的是秦国的权贵阶层,的确从废除井田制,废除分封制,废除世卿世禄制这些动摇的都是贵族的利益,事实上还有一个群体也是商鞅变法中的打击对象,那就是儒生,商鞅变法中焚烧了大量的儒家经典,另外全面禁止了不守本业、游散求官的人,这一条明显针对的就是儒生,直接把他们的饭碗砸了,所以贵族们,儒生不抨击商鞅抨击谁呢?

变法变得不只是治国的方针,还有对各个群体利益分配的调整,所以利益受损的一方维护自己的权利,给变法泼涨水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通过轻罪重刑法规范百姓行为过于迷信,另外国家的长远发展也不是只需要强大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就足够了,对百姓的教化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之后,但是商鞅变法明显就忽略了这一点。

商鞅变法中对轻罪重罚过于迷信

所以儒家说商鞅变法暴虐无道,主要还是站在自身利益出发,商鞅变法很多政治理念和儒家思想中推行仁政是完全不符的,就比如轻罪重刑这在儒家思想中,应该就能归到暴虐无道这一类去,但是在我看来,让战国时期这种乱世持续下去这才是真正的暴虐无道,商鞅变法就是所谓的长痛不如短痛,对推动历史进程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玄坤文史


商鞅的基夲思想是通过"商君书″表达于世。商君书中驭民之术有六条,一愚民。二,弱民。三瘦民。四辱民。五贫民。六以上五种手段实现不了就杀之。总之一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的危险在于你知道的太多。所以说商鞅的变法并没有为广大人民着想,而是为秦统治者着想。最后被车裂,真是罪有应得。报应。


立定田头


  • 首先一起看看公孙鞅的变法,就知道公孙鞅变法为什么能成功,就知道公孙鞅变法是否暴虐无道了。

公孙鞅变法

公孙鞅的眼光瞄准了最为庞大的庶民阶层,国家要强大,必须要依靠人民,变法的第一步取得人民的信任。令必行,法必依

在国君和人民之间,隔着世袭的贵族阶层,他们是国家的蛀虫,是霍乱的根源,必须彻底铲除。法令之所以丧失尊严,皆因权贵之枉法,律法面前人人平等贵族犯法与庶民同罪。七国之中秦国的贵族传统本来就弱,再加上国君义无反顾的支持,公孙鞅的新法首先消灭了秦国的贵族阶层。

商人,士人也成为新法打击的对象。

雷霆般的措施,使全国震慑。

从此秦人唯新法适从,再也没有人敢议论变法的是非,再也没有人因为权势或财富铤而走险。

新法逐渐渗透到了每一个秦人的血液里。 国家要富强只需要耕和战,人民只有两种职业,农夫和战士。平时种田,战时打仗。耕战是人民唯一的获利途径,唯一的上升通道。秦国就这样变成了一座大兵营,一家大农场。

公孙鞅的目的是将秦人塑造成无坚不摧的战士。

战国纵横家张仪说,“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变法第十五年,公孙鞅率领秦军大败魏军,魏国从此不敢欺凌秦国。秦人获得名利最主要的通道是军功,军功以斩杀敌人的首级数量而定。高压之下必有良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公孙鞅的希望是,民之见战如饿狼之见肉,这样的虎狼之师,哪里还有对手呢!经过公孙鞅的变法,古老的秦国焕然一新。

综上所述,根据当时秦国的国情,和状况看,秦国最需要的是有一支强的军队,才能更好的立足,而商鞅的变法正是符合了秦国所需。至于商鞅变法也必须得令

必行,法必依,商鞅才能变法成功,秦国才能很好的发展,直到统一六国。商鞅变法坚定的执行了令必行,法必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正确的方向,不是暴虐无道。


历史爱好者LING


商鞅变法不是暴虐无道,而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记为新发,他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原有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

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火枫一叶


这个提问使我想起了朋友的劝导:“无论什么历史什么理论什么思想什么主义,不必去深入研究了解,你只要听说一点或者知道十分之一就行了,你就可以与人平起辩论或者夸夸其淡了”。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诸位,千万不要企图去说服一个人,因为那是很难的事情”,说的也对,有多少人喜欢费力去研读呢?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其实无论是儒还是法,都有其可取的方面,也有其不可取的地方。因为历史的拘限性,只有取其精化剔除糟粕,才能推动现代社会的文明与发展。比喻儒家的中道,孝德,修身治国,.仁义礼智信……。法家的承诺言信,说到做到,严历实施法律等等。……


隆光1


商鞅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政治家、著作有商子、是秦国变法律法参照文本!

公孙鞅,落魄贵族,春秋卫国人,春秋时只有贵族有资格是以国家为姓氏,又可称卫鞅,后因封君商之地,史称商鞅。

春秋战国时秦孝公在位时由秦国上大夫景监推荐入秦国!入秦后的公孙鞅深得秦孝公信任,孝公在位时任用公孙鞅进行深彻的变法!使秦国能称雄于春秋战国,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商君书里提到的(说民)指的是国家统治者层对待及管理民众的态度,全篇标题如下!

辩慧。 用善. 任奸。民胜法,法胜民。罚重,爵尊。赏轻,刑威。以上出自(说民)其中内容并不是全部!取自标题,自古古人说话都是惜字如金,只能出自个人的理解来回答!

  • 辩慧,能言善变,聪明智慧,民 能言善变必不好管理,是产生混乱的助手,民 聪明智慧必有繁琐的礼节,是导致民众放荡涣散的根本,仁慈是涣散是犯罪的根源。
  • 用善, 任奸。

用善管理民众就会亲其亲人,任用奸管理民众就会使民众遵守国家制度,用善管理民众,民众就会包庇其民众,互相包庇,俺护,任奸来管理民众就会让民众犯错后互相监督,互相举报,当民众互相包庇,互相俺护时民众就会凌架于国家制度律法之上,民众胜于制度,国家就会变弱,当任奸管理时让民众相互监督报,互相举报后,让民众知道错误无法包庇俺护,包庇俺护,必受国家制度的重惩,任奸亦可提高管理效率,使国家能更好的控制民众,国强而民弱,法胜民,而不是民众能凌驾于国家制度之上,民胜法。

  • 罚重、爵尊。 赏轻、刑威。

刑罚重,爵位才显得尊贵,赏罚少了,刑罚才更威严,爵位尊贵,这是君主爱护民众,刑罚有威严,民众才能拼命为君主效命。所以强盛的国家使用刑罚,民众就能被君主役使,施用奖赏,那么君主就会得到民众的拥护,法令多了,那么刑罚就会繁多,法令简明,那么刑罚就会减少。民众不服从管治国家就会混乱,混乱后再去治理,那就会更乱,所以治理时得在安定时去治理,民众亦希望国家能稳定繁荣,当然民众是混乱的根本,对民众的惩罚会起到治乱的作用,民众犯轻罪时予以轻罚,重罪予以重罪,那么轻微的犯罪不能制止,严重的犯罪就更无法制止。这就叫在民众乱的时候去治理,所以管理民众得轻罪而重罚,那么刑罚能阻止犯罪,而下达任何政令也能办成,国家就会强大,使用刑罚有重有轻,如轻罪轻罚,那么刑罚虽然用了,犯罪的事却仍然发生,国家就会被削弱,所以加重刑罚,慎用赏赐,那么国君如果爱护民众,民众就会拼死为君主效命。

民众打仗勇敢,那么国家就用民众想要的爵位来激赏,如果打仗民众胆小,那么就用他们讨厌的刑罚消除他们的胆怯。因此,对胆小的民众用刑罚去除胆怯,那么他们就会变得勇敢;对勇敢的民众使用奖赏,那么勇敢的民众就会拼死效力,胆小的民众变勇敢,勇敢的民众拼死效力,所向无敌的国家。

以上概略翻译自司马迁商君书(说民)

  •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中,儒家一直提倡国家以仁义德老一套周礼治理,并抨击法家治理的秦国是暴虐无道!毫无人性可言,的确以史而论,从西周亡国,周幽王死于犬戎刀下,亡了西周,周的衰落,到东周春秋这段历史中,制度上还是沿用老掉牙的前周儒家周礼仁义礼德治理国家!虽说礼崩乐坏,但天命观还在!但还是有人认同周朝的制度!无法否认。

当然从人的角度来说,一个新的制度刚推行出来,肯定会受很大抵制的,或从接受新的事物程度,或利益,或政治偏见,或还是利益乎!

众所知周朝是分封制,等级制度下的人大爷还是大爷,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士大夫,平民奴隶,

战国时秦的变法就是一次洗牌,洗掉削弱士子,大夫阶层,使的国家权力进一步集中,

周朝时期士子们大夫阶层地位还是蛮高的,士子有推荐进级的权力,包括大夫阶层都是有爵位的中上级阶层,那参照商君书的秦法触动中上层哪些利益?

一,削弱了士大夫们等级地位特权!

周礼曰: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出自春秋时期的《礼记》,礼记中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庶人没有资格受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刑”礼记中把人分成上中下三层,上层为大夫,中层指的是士子,下层指的是庶人,民众。

那商鞅变法后如何弱化了上中层士大夫们的等级特权地位?在周及春秋以前,管理阶层身份必须都是士大夫们,庶人们是没办法入仕途的,(历史中的仕途一词,就是指士子们的专属)士大夫在从事政治时如能力行为上如有失误或错误时!因能力不称或行为失误,造成仕途中工作失职,或不称职,亦可免于国家刑治上的责任,总之在周礼礼记中只要尊从周礼不失德,不谋反叛国,刑律是上不了士大夫阶层的身上,工作失职或失误无非就是降级或不从事仕途。

  • 总之这是周礼中礼记里士大夫们的阶级制度特权。

秦推行商鞅变法后,商鞅曾对秦孝公说,推行吏治,治民不如治吏,治理官吏,使官吏治官修勤于政务,法制明则官吏畏。吏畏则民畏,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民不从令,而求君之尊也,虽尧、舜之知,不能以治。

以下引自(商君书)定分。

公孙鞅曰:为法令,置官吏,朴足以知法令之谓者,以为天下正,则奏天子。天子则各主法令之,皆降,受命,发官。各主法令之民,敢忘行主法令之所谓之名,各以其所忘之法令名罪之。主法令之吏有迁徙物故,辄使学读法令所谓,为之程式,使日数而知法令之所谓;不中程,为法令以罪之。

制定法令,设置官吏,知道法令的具体内容的用作官吏,把他作为主管法令的官吏,各自主管各地的法令,若有胆敢忘记遵守他主管的法令的名目,就用他所忘记的法令的名目惩罚他,主管法令的官吏,若有变更,立刻就命人学习阅读理解法令的内容,为他指出准则,让他几日内便通晓法令内容,不能合乎法令准则的就用法令惩罚他。若有胆敢刊定法令而增减一个字以上的,就是死罪而不会得到赦免。

的确通过商鞅的变法打破了周礼礼记上士大夫们入仕途作为官吏的特权,使官吏们人人自危,一个小的失误就会得到惩处,或是死罪而不会得到赦免,这也是商鞅变法无法得到下层士子们的支持,因为触动了士子们应该存在的权力。

二,触动了贵族大夫们分封制度特权!

周朝分封制到战国时,秦国国家结构也不无例外的跟周没什么区别!秦的国家最高统治者是君王,中层核心官吏是贵族大夫们,下层是士,关于士!士是国家最多的基层官吏!如县丞,县令! 那分封制的贵族特权有哪些?封地及爵位继承制,封地是贵族或大夫们在以前或现在因为战功或许是国君旁系,国君统治者赏赐给贵族大夫们,亦或是赏赐给祖宗的,自己传承继承过来,除应交国家公田利益部分,自己有获利权,管辖封地土地民众的权力,封地所有权归国君所有,当然爵位继承制是跟分封制相结合的,贵族大夫们按照分封制的形式,自己有获利权管辖权的封地可以传承继承给自己及家族子孙后辈们,后来国家变法后否定了这种分封制,爵位继承制,并且由国家收回了由国家分封出来的封地,并附带收回封地及封地上的民众的管辖权,收回的目的是土地分化给最底层的民众及奴隶,当时在有分封制时的最底层民众奴隶们,并无自己的土地,民众奴隶们寄生在贵族大夫们分封制继承制度领主形式之下,土地领主负有民众奴隶们的管辖权,国家收回土地管辖权后以直接形式分化给民众奴隶们,分化土地后民众奴隶有合法的管辖权,民众奴隶们以前应向领主们应交利益部分,现在直接交予国家。

商鞅变法后与贵族大夫们产生利益冲突就是国家收回分封制,并否定继承制,当然没有了土地也不存在分封制,这是变法与贵族们的利益上产生矛盾最直观的原因。

宗上所描述这是秦国贵族儒家士大夫们反对商君变法是触动了等级制度下的士大夫们的利益,不过以事实来说这只是政见不同,并不能说商君书及变法者商鞅暴虐无道。

那历史中儒家说到商鞅变法及暴虐无道有何依据?

历史中儒家及反对者们说暴虐无道的主要有两方面,首先商君书里的(说民)辩慧。 用善. 任奸。民胜法,法胜民。罚重,爵尊。赏轻,刑威、 前面开始已经描述说了,是商君书里写的国家统治者对民众及管理民众的态度。


(说民)核心意思是国家民众不能太聪明,不能让他们接触学习诗书礼乐等文化的影响,诗书礼乐能使人产生爱好,使人懒惰,不勤于务农,其次诗书礼乐学习使人产生智慧,人聪明国家不好管理,民众愚蠢民不易生乱,更于国家管理奴役,总结的意思让民众愚蠢无知。

不能用善良人来管理人,用善良人来管理人就会使民众善良,亲近自己亲人及认识的人,如犯错了和犯法了他们互相包庇俺护,使国家不好管理控制,用奸来治理,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必强,民众有错犯罪后会受到处罚,让他们相互举报,互相监控,那样就管理控制轻松多了,就是让民众都不讲仁义,不讲亲情,互相举报,互相监督。

刑罚重了,爵位才显得尊贵;赏罚少了,刑罚才更威严。爵位尊贵,这是郡主爱护民众;刑罚有威严,民众才能拼死为君主效命,民众轻罪轻罚,重罪重罚,不如轻罪重罚,多省事,那就没人犯重罪,那就无人犯罪。

当然以现代人眼光看不包庇犯罪也并无过错,但是在周朝及春秋历史中仁义真是大于律法,举报亲人及邻居及朋友犯罪在周朝及春秋肯定不仁义,这也是大家所认同的,不不会受到惩罚。

以上历史中包括儒家及反对者认为商君书几个很无道的地方!儒家们观点认为\t仁、义、礼、智、德,是人之本份,按照商君书上所说,希望自己民众全成为无仁、无义、无礼、无智、无德之人,所以儒家们还包括反对者反对商君书及变法秦国是有道理的,以儒家及反对者历史中的角度看说成无道也不无过。

那儒家们及后世说商鞅暴虐从何由来?

众所知在春秋战国历史中,被后人能称为政治家的只有商鞅一人,战国时变法家也不少,其他要么失败,要么没有坚持下去,但是能最成功的只有商鞅,当然商鞅变法能把秦国由弱变强,使秦国东出后来灭六国一统天下,其绝对不是什么善茬。

商鞅里的(弱民),是被儒家们及反对者认为最为暴虐的政策。

1、愚民政策、

君主统治的民众,如果都巧言善变,聪明有智谋就不好管理,民众们本就不好学,只要不让民众接触外面世界,礼乐书等,民众就只会务农,禁锢民众的思想,使民更愚钝,便于更好的管理,

2. 弱民政策、

民弱则国强,民众懦弱,国家就强,民众强,国家力量就弱,民众朴质,就不敢生乱;民众放纵就敢于恣意妄为。不敢生乱,就会守法。民众懦弱,就方便役使;。

3.贫民政策、

人民贫穷就会努力变富有,富有就会放纵,放纵就会产生懒惰的弊端。因而人民富有了就不易役使,所以那就让民众服更多的公役,如不服役可以用财货顶替,消耗民众的财力,使民穷则志短。

4.辱民政策、

民众地位卑弱就会崇尚国家爵位,崇尚爵位就勇于为国家公战,如民众轻罪重罚,民众就不敢包庇俺护犯罪错误,就是让民众都不讲仁义,不讲亲情,互相举报,监督,通过打压手段,让民众活得没有尊严和自信,更没有其他的想法,人无志则不生乱。

的确商鞅提出的弱民是真够暴虐的,民众在君王统治者眼里就是牛马,让一群狼狗管理着,服务于老虎,不过商鞅最后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一点也不冤。


自古人心总是套路深


那得看历史是什么人记录的。历史上,所有的变法所触及的,都是既得利益团伙的既得利益。所以,他们总会竭尽全力进行打压,诋毁,并无情扼杀。由于既得团伙的利益和在朝者紧密相连,所以变法者下场一般非常悲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