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春雷一聲驚蟄至


春雷一聲驚蟄至

一天天扳著指頭數《九九》,數過立春,數過雨水,念著“九九八十一,老漢老婆順牆立”,不知不覺就到了九九豔陽天的驚蟄時節。

漫步城郊或者堡外,眺望路邊水畔軟軟的柳梢吐出絲絲婀娜綠姿,還有村郭一隅那些地下城堡的窯背上一抹抹黃燦燦的迎春花兒,還有鄉村田頭開始忙碌的農人,突然覺得眼前全成了驚蟄的標誌。

驚蟄是一年中的第三個節氣。它是干支計年的卯月之始,每年陽曆的三月5日或者6日,準是會按期而至。這個時節,太陽到達黃經345°,天氣轉暖,聲聲春雷驚醒了蟄伏窩冬的小動物慵懶的長眠。與此同時,地處黃河流域的北方,真正進入了春耕季節。

春雷一聲驚蟄至

驚蟄,在漢代以前稱作啟哲,而且排在立春之後。因避漢景帝劉啟名諱,遂改“啟蟄”為“驚蟄”,將以前孟春正月的驚蟄與仲春二月的“雨水”的順序做了置換,因此漢代以前的典籍有“正月啟哲”的記載。唐代已後,再無避諱“啟”必要,“啟蟄”又重新在民間恢復使用,由於時過境遷,老百姓多不習慣,故而驚蟄一詞延續至今。

漢代成書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就有記載,驚蟄為二月節氣,意為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春雷響,萬物長。現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前後,大地溼度漸漸升高,促使近地面的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溼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繼而產生雷聲。在民間,傳說驚蟄這天雷神在南天門敲擊天鼓,民間就利用這個時機來做鼓蒙皮,意為此時做的鼓音質最好。同時,由於驚蟄一聲春雷,喚醒了所有冬眠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遊蟻自然也應聲而起四處覓食。因此人們有在這天手持清香艾草遍燻屋內四角,以其香味驅散蛇蟲蚊鼠和室內黴味,久之成俗。既而又衍生出用石灰糝(利用石灰的殺蟲殺菌功效)撒在門檻外面,使所有蟲蟻一年不敢上門騷擾自己。這一習俗和南方地區聞雷抖衣一樣,都是在百蟲出蟄時給它一個下馬威,圖個心安理得而已。在南方有些地區這天還有打小人的習俗,人們主要通過拍打代表自己死對頭人的用紙做的小人,藉此驅趕身邊的小人瘟神,希望這些小人能知難而退,藉此宣洩自己內心的不滿,乞求今後諸事事如意。與打小人如出一轍的還有打白虎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如若碰上白虎,就會遭到邪惡小人興波作浪,導致自己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驚蟄當日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謂之祭白虎。紙虎一般黃色黑斑紋,口角畫一對獠牙。拜祭時要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再用生豬肉抹在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春雷一聲驚蟄至

驚蟄時節氣溫回升,雨水增多,田間雜草也相繼萌生。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進入春耕大忙季節,農人可不敢像孩童那般,他們的經歷全集中在春季管理上。果樹清園殺菌,油菜施肥保苔,小麥荷鋤鋤地。他們永遠信奉的是驚蟄地化通,鋤麥莫放鬆,麥子鋤三遍,等著吃白麵。

鄉村頑童才不管大人的心思,他們挎籠握鐮,遊戲阡陌蔥綠見,剜肥嘟嘟野菜,看麥浪濤濤如波,淘來一生難忘的童年野趣。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這是從中醫角度對驚蟄前後養生防疫方面的說明。這時候,由於溫度升高,溼氣增大,一些疾病會隨之產生,需要人們“二月莫把棉衣撤”,做好春捂,防治花粉、細菌、病毒引起的過敏或疾病感染。當然,“桃花開,豬瘟來”,家禽家畜的防疫工作也不能馬虎的。

春雷一聲驚蟄至

從古到今,驚蟄過後,杏花桃花梨花便會次第開放,既滿足了城鄉逸人陶冶情操踏春賞春,也讓文人墨客浮想聯翩詩賦疊現。在以詩歌盛行的大唐,關於驚蟄的詩作就不在少數。

韋應物的《觀田家》有“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抒寫田家老少忙於春耕的和諧景象,田園佳作。苦吟詩人賈島也有《義雀行》一詩,詩中寫到“玄鳥雄雌俱,春雷驚蟄餘。口銜黃河泥,空即翔天隅。”用兩隻燕子的義情比喻他與摯友朱評事慶餘的深厚情誼。

春天是萬物復甦,生機盎然的季節,驚蟄是仲春之始,是萌發孕育之始,是期待豐收之始。讓我們在這個充滿遐想和期待的季節,再次品味豐收有望看春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