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春雷一声惊蛰至


春雷一声惊蛰至

一天天扳着指头数《九九》,数过立春,数过雨水,念着“九九八十一,老汉老婆顺墙立”,不知不觉就到了九九艳阳天的惊蛰时节。

漫步城郊或者堡外,眺望路边水畔软软的柳梢吐出丝丝婀娜绿姿,还有村郭一隅那些地下城堡的窑背上一抹抹黄灿灿的迎春花儿,还有乡村田头开始忙碌的农人,突然觉得眼前全成了惊蛰的标志。

惊蛰是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它是干支计年的卯月之始,每年阳历的三月5日或者6日,准是会按期而至。这个时节,太阳到达黄经345°,天气转暖,声声春雷惊醒了蛰伏窝冬的小动物慵懒的长眠。与此同时,地处黄河流域的北方,真正进入了春耕季节。

春雷一声惊蛰至

惊蛰,在汉代以前称作启哲,而且排在立春之后。因避汉景帝刘启名讳,遂改“启蛰”为“惊蛰”,将以前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的“雨水”的顺序做了置换,因此汉代以前的典籍有“正月启哲”的记载。唐代已后,再无避讳“启”必要,“启蛰”又重新在民间恢复使用,由于时过境迁,老百姓多不习惯,故而惊蛰一词延续至今。

汉代成书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就有记载,惊蛰为二月节气,意为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春雷响,万物长。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大地湿度渐渐升高,促使近地面的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继而产生雷声。在民间,传说惊蛰这天雷神在南天门敲击天鼓,民间就利用这个时机来做鼓蒙皮,意为此时做的鼓音质最好。同时,由于惊蛰一声春雷,唤醒了所有冬眠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游蚁自然也应声而起四处觅食。因此人们有在这天手持清香艾草遍熏屋内四角,以其香味驱散蛇虫蚊鼠和室内霉味,久之成俗。既而又衍生出用石灰糁(利用石灰的杀虫杀菌功效)撒在门槛外面,使所有虫蚁一年不敢上门骚扰自己。这一习俗和南方地区闻雷抖衣一样,都是在百虫出蛰时给它一个下马威,图个心安理得而已。在南方有些地区这天还有打小人的习俗,人们主要通过拍打代表自己死对头人的用纸做的小人,借此驱赶身边的小人瘟神,希望这些小人能知难而退,借此宣泄自己内心的不满,乞求今后诸事事如意。与打小人如出一辙的还有打白虎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如若碰上白虎,就会遭到邪恶小人兴波作浪,导致自己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惊蛰当日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谓之祭白虎。纸虎一般黄色黑斑纹,口角画一对獠牙。拜祭时要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再用生猪肉抹在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春雷一声惊蛰至

惊蛰时节气温回升,雨水增多,田间杂草也相继萌生。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进入春耕大忙季节,农人可不敢像孩童那般,他们的经历全集中在春季管理上。果树清园杀菌,油菜施肥保苔,小麦荷锄锄地。他们永远信奉的是惊蛰地化通,锄麦莫放松,麦子锄三遍,等着吃白面。

乡村顽童才不管大人的心思,他们挎笼握镰,游戏阡陌葱绿见,剜肥嘟嘟野菜,看麦浪涛涛如波,淘来一生难忘的童年野趣。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这是从中医角度对惊蛰前后养生防疫方面的说明。这时候,由于温度升高,湿气增大,一些疾病会随之产生,需要人们“二月莫把棉衣撤”,做好春捂,防治花粉、细菌、病毒引起的过敏或疾病感染。当然,“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工作也不能马虎的。

春雷一声惊蛰至

从古到今,惊蛰过后,杏花桃花梨花便会次第开放,既满足了城乡逸人陶冶情操踏春赏春,也让文人墨客浮想联翩诗赋叠现。在以诗歌盛行的大唐,关于惊蛰的诗作就不在少数。

韦应物的《观田家》有“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抒写田家老少忙于春耕的和谐景象,田园佳作。苦吟诗人贾岛也有《义雀行》一诗,诗中写到“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用两只燕子的义情比喻他与挚友朱评事庆余的深厚情谊。

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惊蛰是仲春之始,是萌发孕育之始,是期待丰收之始。让我们在这个充满遐想和期待的季节,再次品味丰收有望看春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