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消化科医生告诉你:发生急性腹泻,如何大致判断要不要去医院?

平时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生急性腹泻,大多数时候多喝水,多休息,很快就过去了,但有时候,看着大便“川流不息”,没有好转迹象时,心理还是很慌张。

严重的腹泻,身体中的液体丢失过多,会引起脱水,血容量减少,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当然更严重的是死亡,虽然几率不大。

发生急性腹泻时,要想知道是不是很严重,需不需要去医院,我们要知道一些判断方法,这样才能做到心理有谱。

首先还是讲一下什么是腹泻?

腹泻是指大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时习惯的频率,便质稀薄,水分增加,常排便急迫,有腹部不适及失禁等症状。医学上把粪便黏稠度降低,每天排便3次以上,定义为腹泻。

当然这个定义中的“3次以上”只是统计数据,是大部分人正常情况下的平均值,而诊断腹泻最具有参考性价值的是对比以前的排便性质,以及排便习惯。跟以前对比,这几天的大便性质有没有变化,次数是否增加。

比如有人在正常情况下,每天4次大便,一直是这样,而这次如果大便次数也是4次/天,那就不能判断是腹泻。

四种引起腹泻的机制,对号入座

1.分泌性腹泻(secretory diarrhrea) 简单的来讲,就是肠道黏膜是可以吸收还有分泌一些水分的,异常情况下,因为一些原因,肠道从肠腔里吸收的水分量降低,往肠腔里分泌水分多,导致肠腔里液体量增加,从而导致腹泻。

分泌性腹泻特点是:肠黏膜组织正常,粪便呈水样,量大,无脓血,禁食不减轻腹泻。

2.渗透压性腹泻(osmotic diarrhea) 常见于消化不良或吸收不良。这是最好理解的一种腹泻,指的是肠腔里的渗透压高,而水分就会从低渗透压的体内转移到肠腔内,导致肠腔液体量增加,从而发生腹泻。

腹泻特点也很容易记忆:禁食后腹泻减少或停止,粪便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或药物。

某些渗透压性腹泻原因:缓泻剂,果糖不耐受,吸收不良,乳果糖,甘露醇等等。

3.异常的小肠运动(abnomal intetinal motility) 是药物、胃肠手术等导致肠蠕动紊乱。肠内容物过快通过肠腔,与肠黏膜接触时间短,影响消化吸收,发生腹泻。

腹泻特点:粪便稀烂或呈水性,无脓液,有肠鸣音亢进(肚子咕咕叫)或腹痛。

4.渗出性腹泻 见于炎症性肠病,感染性疾病等。

腹泻特点:粘液脓血便。

但是腹泻的发生机制可能有几个因素同时存在,临床上常分吸收不良性腹泻,水样腹泻,和炎性腹泻(渗出性)。

所以重点来了,如何判断腹泻的严重性。

第一步看大便性质,大致判断腹泻是哪一类型的。

如果大便中含有脓液,血液,这种腹泻是也就是渗出性腹泻,也就是炎性腹泻,需要去医院看医生的,不能自己在家休息了。

如果我们大便中无脓血,像水一样,或者蛋花汤一样,甚至大便中含有未被消化的食物,则可能是渗透性腹泻,也就是吸收不良性腹泻,这种腹泻可以先补充电解质,饮食清淡,让肠道充分休息,如果腹泻缓解,就可以在家继续治疗。

消化科医生告诉你:发生急性腹泻,如何大致判断要不要去医院?

第二步看脱水情况,判断是否有脱水表现,如果一旦有脱水表现,立即前往医院治疗。

脱水的几个关键点是:收缩压低(血压测量值的高压减低),皮肤弹性低,眼窝下陷和尿量减少。对小孩子尤其要检查是否存在前卤塌陷。

当然如果腹泻未见好转,也不必要等到有脱水的表现,即使去医院就诊。

总结起来,发生急性腹泻,看看大便性质,然后再看腹泻是否引起了脱水症状,然后如果必要,一定不要在家保守治疗了。

学习健康知识,请关注消化医生笔记,同步微信公众号:老学长笔记,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