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顏真卿和老師的對話《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可以算作是顏真卿回憶整理出的一份張旭對書法藝術深入學習實踐後的總結性的“課後筆記”。在這份筆記中,張旭採取一問一答的方法,融合了以往的書學觀點,以鍾繇筆意為基礎逐條明確了書法美學創作實踐的不同要求。具體就是,以“平、直、均、密、鋒、力、轉、次、補、損、巧、稱”這十二個字,解決了學書中點劃、結字、佈置等基本問題;針對執筆、守法、佈置和選擇紙筆等要素,解答了“何以得齊古人”的問題;針對高質量線條的錘鍊和對十二筆意的把握運用,傳授了“老舅”陸彥遠“如錐畫沙”的用筆之法。這就是顏真卿兩次拜師草聖張旭所得到的書學真知的全部。如果說這是“言傳”,那麼“人或問筆法者,皆大笑而已,即對以草書,或三紙、五紙”—— 手不釋筆的不停揮灑則是“身教”。正是這些言傳身教點化了顏真卿,並最終使得顏真卿的書法藝術隨著他的千古英名而不朽。


顏真卿和老師的對話《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顏真卿和老師的對話《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顏真卿和老師的對話《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顏真卿和老師的對話《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顏真卿和老師的對話《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顏真卿和老師的對話《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顏真卿和老師的對話《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顏真卿和老師的對話《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顏真卿和老師的對話《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顏真卿和老師的對話《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顏真卿和老師的對話《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顏真卿和老師的對話《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顏真卿和老師的對話《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顏真卿和老師的對話《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顏真卿和老師的對話《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顏真卿和老師的對話《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顏真卿和老師的對話《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顏真卿和老師的對話《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顏真卿和老師的對話《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餘罷秩醴泉,特詣京洛,訪金吾長史張公,請師筆法。長史於時在裴儆[jǐng]宅憩止,有群眾師張公求筆法,或存得者,皆曰神妙。僕頃在長安二年師事張公,皆不蒙傳授,人或問筆法者,皆大笑而已,即對以草書,或三紙、五紙,皆乘興而散,不復有得其言者。僕自再於洛下相見,眷然不替。僕因問裴儆:“足下師張史有何所得?”,曰:“但書得絹、屏、素數十軸,亦償請論筆法,惟言倍加功學臨寫,書法當自悟耳”。

僕自停裴家,因與裴儆從長史月餘。一夕前請,曰:“既承兄丈獎諭,日月滋深,夙夜工勤,溺於翰墨,倘得聞筆法要訣,則終為師學,以冀至於能妙,豈任感戴之誠也!”。長史良久不言,乃左右眄[miǎn]視,拂然而起。僕乃從行來至竹林院小堂,張公乃當堂踞床而坐,命僕居於小榻而曰:“筆法玄微,難妄傳授。非志士高人,詎可與言要妙也。書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之,可須思妙”。

乃曰:“夫平謂橫,子知之乎?”,僕思以對之曰:“嘗聞長史示令每為一平畫,皆須令縱橫有象,非此之謂乎?”,長史乃笑曰:“然”。

“直謂縱,子知之乎?”,曰:“豈非直者從,不令邪曲之謂乎?”,曰:“然”。

“均謂間,子知乎?”,曰:“常蒙示以間不容光之謂乎?”。

曰:“密謂際,子知之乎?”,“豈不為築鋒下筆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意乎?”。

曰:“鋒謂末,子知之乎?”,曰:“豈非末已成畫,復使鋒健之謂乎?”,曰:“然”。

“力謂骨體,子知之乎?”,“豈非謂趯[tì]筆,則點畫皆有筋骨,字體自然雄媚之謂乎?”。

曰:“轉輕謂展折,子知之乎?”,曰:“豈非鉤筆轉角,折鋒輕過,亦謂轉角為暗過之謂乎?”,曰:“然”。

“次謂牽掣,子知乎?”,曰:“豈非謂為牽為制,次意挫鋒,使不怯滯,令險峻而成之謂乎?”,曰:“然”。

“補謂不足,子知乎?”,“豈非謂結構點畫或有失趣者,則以別點畫旁救應之謂乎?”,曰:“然”。

“損謂有餘,子知之乎?”,曰:“豈長史所謂趣長筆短,雖點劃不足嘗使意氣有餘乎?”,曰:“然”。

“巧謂佈置,子知之乎?”,曰:“豈非欲書預想字形佈置,令其平穩,或意外生體,令有異勢乎?”,曰:“然”。

“稱謂大小,子知之乎?”,曰:“豈非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為大,兼令茂密乎?”,曰:“然,子言頗皆近之矣。夫書道之妙,煥[huàn]乎其有旨焉。世之學者皆宗二王、元常,頗存逸跡,曾不睥睨[bìnì]八法之妙,遂爾雷同。獻之謂之古肥,張旭謂之今瘦。古今既殊,肥瘦頗反,如自省覽,有異眾說。張芝、鍾繇巧趣精細,殆同神機,肥瘦筋骨,豈易致意?真跡雖少,可得而推。逸少至於學鍾勢巧形容,及其獨運,意疏字緩。譬楚音習夏,不能無楚,過言不悒[yì],未為篤論。又,子敬之不及逸少,猶逸少不及元常,學子敬者畫虎也,學元常者畫龍也,倘著巧思,思過半矣,功若精勤,當為妙筆”。

曰:“幸蒙長史授用筆法,敢問攻書之妙,何以得齊古人?”,曰:“妙在執筆,令得圓轉,勿使拘攣;其次在識筆法,謂口傳授之訣,勿使無度,所謂筆法在也;其次在於佈置,不慢不越,巧便合宜;其次紙筆精佳;其次變通適懷,縱舍掣奪,鹹有規矩。五者備矣,然後齊於古人矣。”

曰:“敢問執筆之道,可得聞乎?”,長史曰:“予傳筆法,得之於老舅陸彥遠,曰:吾昔日學書,雖功深,奈何跡不至於殊妙。後聞褚河南雲:‘用筆當須知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始而不悟,後於江島見沙(平)地靜,令人意悅欲書。乃偶以利鋒畫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始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鋒,嘗欲使其透過紙背。真草字用筆,悉如畫沙、印泥則其道至矣。是乃其跡久之,自然齊古人矣。但思此理,務以專精工用,凡其點畫不得妄動,子其書紳”。予遂銘謝,再拜逡巡而退。自此得攻墨之術。於茲七載,真草自知可成矣。

平直均密,鋒力轉次,補損巧稱為十二意。天寶五年丙戌九月顏真卿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