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孙文与黄兴为何要分道扬镳?

yuanzhifeng77


都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孙文和黄兴这对革命目标一致的兄弟最终也各奔前程,成为当代历史上一大憾事。

严格说来,孙黄也不算彻底分道扬镳,他俩没有公开决裂,就是理念不同,私下冲突不断,而且后来也捐弃前嫌,再度合作。

回顾这段历史,会给人很多启发。


孙文和黄兴,一对黄金搭档。

1905年夏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黄兴被一个叫孙文的人迷住了,那么多人凑在一起谈论反清大计,唯有孙文先生谈得最叫人心悦诚服。从此,黄兴与孙中山两个巨人的手紧握在了一起。

两个人一文一武,一张一弛,相得益彰,配合相当默契,开始了推翻满清的漫漫征程。

在中山先生的人格魅力感召之下,黄兴信奉士为知己者死,在黄兴心里,孙文是当仁不让的老大,自己甘居老大身后的老二。

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黄兴站了出来,对大家说,不用投票了,孙大哥做舵手。

孙文也感激不已,让黄兴当了执行部一把。

后来同盟会出现内讧,陶成章为代表的光复会成员对孙中山提出了不信任案,而黄兴顾全大局,力保孙中山,维护了他的领导地位,在关键时候出手相救,孙文对此感激不已。

可以说这一段时间是孙黄二人的蜜月期,可是任何情谊,都经不起时间,后来孙黄二人也没有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过了多次激烈碰撞后,两人私下产生很多路线纷争。

旗帜风波。

同盟会成立,要制定大政方针,在讨论会旗的时候,两人闹掰了。

黄:用"井"字做旗帜吧,平均地权,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目标。

孙:"井"为古人的招牌,没有一点朝气。要我看用青天白日旗帜就很好,你们看咋样?

黄:那不是跟小日本的近似吗?不怕国人说我们媚日亲日吗?

孙:日本政府不好,但日本正义人士的确给了我们很大帮助,要不然我们的同盟会会在日本发展壮大吗?如果怕人非议,我们就用加上红白蓝三色。寓意着民主、博爱、平等,不就得了?

黄:既然这样,只当我没有说。

文卫还是武攻?

如果旗帜风波只是让孙黄关系撕裂了一个小缝隙的话,宋教仁案的发生,让孙黄二人中间出现了大裂痕。

1913年3月,宋教仁踌躇满志为国民党争取到了国会选举的胜利,可未及赴京,志在必得的宋教仁突然在上海遇刺。

宋教仁遇刺后,孙中山不由分说就跟袁世凯撕破脸,决定武力讨伐袁世凯。

而黄兴觉得,当时既然有法制这个框架,一切是非应该让法官来断。凶手是谁,让证据说话,不能搞有罪推定。不如等待查明真相,让国人看到最终的事实,谋定人心,再联合一切反袁力量,再反不迟。依照现在国民党的实力,跟老袁实力悬殊,鸡蛋碰石头没有胜算。

孙中山见黄兴不主张武力解决问题,自己是个文人又不能带兵打仗。就叫人逼黄兴挑头,说大家都说你拿了袁世凯的黑钱才对老袁怎么客气的。

黄兴为了洗清自己,硬着头皮带着鸡蛋撞向袁世凯的铁头。

讨袁没有悬念地失败了,孙中山心里不舒服,对黄说:都怨你、畏首畏尾吃了败仗。

黄对孙说:都怪你,明知是火坑,非让我跳。

忠君还是忠国?

二次革命栽了,老孙觉得主要还是没有一个说话算话的老大,没有一个有权威的舵手。

于是孙中山改组中华革(命)党,改组后的党员必须要宣誓终忠于领袖老孙,党内的大官小官都是老孙一个人任命,不要什么复杂的选举,不适合国情。

黄兴心里纠结了,我们革命的初衷是推翻帝制、消灭独断制度,是为祖国和人民而战,你这样一来,我们都是为你而打工当马仔。那我们当初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推翻满清,讨伐袁世凯又是为了什么?这样做跟袁世凯和宣统皇帝的区别在哪呢?

孙中山说,你有意见可以保留。黄兴说,我非要提意见,你不让我聊,我找别人聊。

就这样,哥俩闹掰了。1914年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成立后,黄兴也在那年7月登上了驶向美国的客轮,留给了孙中山一个长长的背影。

值得一提的是,黄兴虽然对孙中山这个老大一度彻底绝望,但在1915年袁世凯称帝后,为了民族和国家,黄兴摒弃前嫌,跟孙中山再次握手,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奋力讨袁,并且接受孙中山的邀请,于1916年7月毅然回国。但三个月后黄兴积劳成疾,在上海去世,年仅42岁。

孙中山对这个小弟加亲密战友的辞世也非常伤心,亲自为黄兴进行了国葬。

云南将军蔡锷得知黄兴去世,惋惜不已,专程让人送去挽联:"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


历来现实




孙文与黄兴一起创建了国民党,两人一文一武,同生死共患难,属于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

像他们这么铁的关系为什么会分道扬镳呢?孙中山在宋教仁被刺后,不听从党内同志劝阻,凭着一腔热血,一意孤行,在国民党跟袁世凯实力绝对悬殊的情况下,发起第二次革命,毫不意外,袁世凯不费吹灰之力镇压了起义,并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武力解散了国会,孙中山惨败后流亡海外。



孙中山痛定思痛,总结经验教训,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国民党的组织太过松散,党主席缺乏权威,那些已经谋得地方大权的国民党员不听从号令。于是决定强化自己的领导,起草新的集权制党章,这让主张党内民主的黄兴极为反感,因为制度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与冲突。


最后在孙中山的威信和号召力下,党内通过了新的党章,并且同意所有党员入党必须宣誓效忠党主席并签署效忠党主席个人的文件。黄兴认为这是违背创党理想,违背党内民主,这是党内独裁,是个人崇拜,但势单力孤,无法扭转大局,于是心灰意冷,对孙中山及孙中山领导下的国民党产生了绝望情绪。

在与孙中山争执的过程中,孙中山也明白无误的告诉他,如果你接受不了党的理念,不愿意爱国民党,你可以离开。于是黄兴跟孙中山从此决裂,一对曾经生死与共的革命伙伴从此分道扬镳。



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黄兴是对的,孙中山去世之后,蒋介石就利用孙中山订立的集权党章,以全党之力服务于个人,党内根本没有力量能够制约他的所作所为,蒋介石最终背弃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革命理想,走向了绝对独裁的家天下的血腥统治。


谢金澎


严格说来,也不叫分道扬镳吧,就是冲突不断。

1905年7月,黄兴与孙中山相识,从此结成了亲密的革命伙伴,奉中山为老大,自己甘居老二。

老二一直给老大面子。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时,老二提议中山做老大,不必选举,投桃报李,孙中山又指定黄兴为老二——执行部庶务,这哥俩好的,把同盟会的桃李合摘了。

哥俩合作也算愉快。一是黄兴个性憨厚;二是,黄兴深刻地明白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乃是兄弟阋墙,所以,他特别注意这一点,时刻维护老大的威权,把自己放下。1907年至1910年之间,同盟会内部,陶成章、章太炎等光复会人士掀起两次强列的倒孙风潮,诸多人希望以黄代孙,而且,自同盟会以来,黄兴背后的华兴会,以宋教仁为代表,也经常强调“孙氏理想,黄氏实行”,暗示中山不过是个大炮,实际事务都得黄兴来做。但是,黄兴坚决拒绝了这次倒孙合伙。他说,革命乃党众的生死问题,不是个人名位问题,你们想求革命成功,那就倾向支持孙总,而且,兄弟们,你们千万别陷我于不义。这是黄兴,确实高风亮节。

但是,也有放不下的时候。

第一次冲突:国旗问题。

1907年,同盟会召集干事编纂《革命方略》,并讨论中华民国国旗问题。孙、黄之间飙上了。

按胡汉民的说法,先生力主青天白日之徽帜;克强欲用井字徽帜,谓以井田为社会主义之象征。先生谓既不美术,又嫌有复古思想。党众悉从先生。克强争之不能得,意颇怏怏。

按冯自由的说法,总理主张沿用兴中会之青天白日旗,谓乃陆皓东所发明,兴中会诸先烈及惠州革命军将士先后为此旗流血,不可不留作纪念。……黄兴对于青天白日,颇持异议,谓形式不美,且与日本旭旗相近。总理争之甚力,且增加红色于上,改作红蓝白三色以符世界上自由平等博爱之真义。仍因意见分歧,迄未解决,后经章太炎、刘揆一设法调解,暂搁其议。

按章炳麟的说法,逸仙自南洋还东京,作青天白日旗,张之壁上。黄兴欲作井字旗,示平均地权意。见逸仙壁上物,争之曰:“以日为表,是效法日本,必速毁之。”逸仙厉声曰:“仆在南洋,托命于是旗者数万人。欲毁之,先摈仆可也。”克强怒,发誓脱同盟会籍;未几,复还。时日本人入同盟会者八人,自相克伐。汉人也渐有同异。

按宋教仁的说法,至民报社,与黄庆午言余辞职事,庆午不应。良久,庆午忽言欲退会断绝关系,其原因则以口口口以己意制一新国旗,而庆午以为不善,请其改之。逸仙固执不改,并出不逊之言,故庆午怒而退会。时诸人均在,皆劝之。余则细思庆午不快之原因,其远者当另有一种不可推测之恶感情渐积于心,以致借是而发,实则此犹小问题。盖口口口素日不能开诚布公,虚心坦怀以待人,作事近于专制跋扈,有令人难堪处故也。今既如是,则两者感情万难调和,且无益耳,遂不劝止之。又思口口会自成立以来,会员多疑心疑德,余久厌之,今又如是,则将来之不能有所为,或亦意中事,不如另外早自为计,以免烧炭党人之讥。遂决明日即向逸仙辞职,庆午事亦听之。

这些说法,除了胡汉民明显偏袒中山,其他人的说法,反而透漏出诸多信息,特别是黄兴的好基友宋教仁话里话外,国旗只是小事,黄兴只是借此表示对中山不满罢了。为什么不满呢?专制跋扈呗,大家忍他很久了。宋教仁都打算不干了。

最后老二还是从了老大,黄兴致函胡汉民说:“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先生何定须执着第一次起义之旗?然余今为党与大局,已勉强从先生耳。” 黄兴这话说得够不客气了,我不会跟你争功,你永远是老大,我永远顾你的面,但你何必非得用你第一次起义的旗呢?这是想告诉我们,你们兴中会是嫡系,我们华兴会是外来户么?

第二次冲突:二次革命问题。

宋案之后,黄兴反对武力讨袁,就是孙中山的亲信陈其美等人,也觉得武力不靠谱。而孙中山真正亲信的部队,是南京的第八师,人数不过三千。孙中山派人带钱去收买几个营连长,令其屠杀师旅长自代而起义。这些师旅长闻讯后,就去上海找黄兴了,与其内讧毁师,不如全部讨袁而亡,来,你来南京领着我们干,我们怕孙先生一来,不待遇敌,先内讧玩完。

黄兴本来想走法理之路,却架不住孙中山的蛮干及党内激进派的责难——据黄炎培回忆,陈其美说黄兴你不起兵,就是拿了袁的贿赂,妥妥的五毛五,急得黄兴跪到江苏都督程德全脚下请求江苏造反,否则自己没法做人。其实宋教仁被刺,黄兴比谁都痛苦,因为宋是他的好基友,但他有自知之明,知道武讨不成。犹豫间,流言四起,有说黄兴拿了袁世凯三百万的,有说二百万的。黄兴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反了。

程德全跟黄兴说,造反就得有钱,你有么?黄兴给陈其美电话,陈其美说明天给你运去两列车钞票。待钞票运到,却全是因接济革命军而倒闭的信成银行的废钞票。程德全说,兵拿这些废钞持枪向百姓买东西,这不坑百姓么?黄兴叩首不已。程德全说:“这样害民的事,即使出兵,也不能打胜仗。诸君,害民的事我决不做,我辞职”。于是黄兴亲自害百姓去袅,做了江苏讨袁军司令,在南京反了。

在讨袁通电中,黄兴有这么一句:“兴一无能力,尚有心肝,此行如得死所,乃所尸祝”。很有与老大赌气的节奏:我说不能干,你们偏要干,那我先把自己干死算了!

最后他没死,遭殃的是南京人民,张勋的部队打进南京,纵兵抢掠,屠城三日!当然,国民党也玩完了。

孙中山在分析失败原因时,新账老账一起算,全怨上了黄兴:“在南北议和时期,他愤袁氏狡诈,曾主张宁可开战,不可让步,但黄先生不赞成;以后他主张建都南京,要袁世凯来南京就职,黄先生也不表示坚决支持;宋案发生后,他主张用武力解决,黄先生也不肯听;他欲再赴日本求援,黄先生又力阻其行;最后他本拟亲赴南京出师讨袁,黄先生忽自告奋勇,阻其前往,致招挫败,全局瓦解。”

气死二呀么哥。

第三次冲突:再造一个中华革命党问题。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希望再造一个党。给黄兴说,原先大家都不听他的,自己乃是“假党魁”;这次希望做个“真党魁”。“真”到啥状态呢?一、党中所有高级干部不由选举产生,而由党魁指派。二、党员分首义党员、协助党员、普通党员三级。革命成功后:首义党员为元勋公民,有优先参政、执政的权利;协助党员为有功公民,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普通党员为先进公民,仅有选举权。三、他党不得存在,全国人民均成为革命党党员之后才会有真共和的出现;凡非党员在革命时期之内,不得有公民资格!四、党员们须立约宣誓,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服从孙先生,再举革命,不惜牺牲。

黄兴气懵了:这叫哪门子革命呀。这比你要推翻的,高级到哪里去了?

老大说,革命必须有唯一之领袖;革命必须在唯一领袖之下绝对服从;我首倡推翻专制建立共和,离开我讲民主共和,乃是南辕北辙,大家要盲从我;再举革命,非我不行,我敢说除我外,没有革命导师了……黄兴一听,得,就你革命,我们都是反革命,那我卸吧。老大乐得他不干,说:兄弟请给我一次机会,为期两年,我干不成了你再来。现在呢,你先静养两年。于是,1914年6月22日中华革命党召开第一次大会,孙中山任老大;6月30日,黄兴就离开日本,去美国游历去了。

第四次冲突:你不怕世界窃笑!?

虽然黄兴离开了孙中山,但两人还是统一战线,私谊也未断。但理念还有冲突。1915年,老大想借着日本扔给袁世凯二十一条所制造的危机,再举革命。黄兴不同意,说:“我同志既以爱国为标帜,以革命相揭橥,无论借他国以颠覆宗邦,为世界所窃笑,而千秋万岁后,又将以先生为何如人也?”

由此可以看出,黄兴的革命是有底线的。袁世凯固然是我们的政敌,但那是内部矛盾。跟着日本一起,伤害自己的国家利益,这事咱不能干。不怕现在的世界笑话也罢,就不怕死后的历史评价?相同的事儿,宋教仁也有底线,比如间岛问题。清政府虽然是同盟会的政敌,但是,牵涉到国土问题,宋教仁一点也不含糊。

1916年黄兴英年早逝,否则你想像不出来,他与孙中山的合作还能走多远;合作的过程中,还能出现什么样的冲突!


端木赐香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离不开孙中山和黄兴的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二人一文一武共同领导辛亥革命的成功,由于后来国民党领导阶层尤其是蒋介石个人为了提高陈其美而故意贬低了黄兴,再加上黄兴早逝和孙中山的分歧而被刻意打压泯没了。

黄兴最大的优点字在于不揽权,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永远都把孙中山尊为第一位,即便是自己有机会有条件的成为领袖的时候,甚至在二人分裂以后,也不居于孙中山之前。始终以副手出现。有功归于孙中山,有过揽于己身。尊重和拥护孙中山的地位。黄兴虽然是武将,但就指挥能力而言确实不高,比北洋三杰差的很多,自称“百败将军”、但黄兴却没有军阀习气,多次生称军队是国民党的,是孙中山的,不是他黄兴的军队。

而孙中山与黄兴的分裂不是个人恩怨,更不是出于争权夺利。二人都是大革命家,道德操守都是高尚的,都是民主革命的先驱,声应气求并肩战斗九载。个人感情也是深厚的。但在1914年,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的时候,孙黄二人彻底分道扬镳。孙中山鉴于党组织松散,派系林立,尤其是经陈炯明叛变以后,孙中山于是决定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再图革命,蕲以牺牲之精神,尽救国之天职”。他“鉴于前车,惩于覆辙,知已往弊害,全坐不服从、无统一两大端”,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首以服从命令为惟一的要件”,入党者“必“立约宣誓”,“甘愿服从”孙中山一人,并在署名下加印指模。也就是全党要对孙中山一人效忠。

但孙中山这一做法引发黄兴极大反感,他可以对孙中山无限尊重,但如此“效忠”方式让黄兴无法接受,黄兴愿意为党奉献一切,而不愿意为个人效忠。不仅黄兴,包括老一批革命党元老拒绝宣誓。他们反对入党必须按手印,立誓词,绝对服从党总理命令,认为这有背“平等自由精神”原则。而孙中山原意在于集中一切力量推翻北洋袁世凯就必须集中一切权力,也就要“绝对服从”甚至“盲从”他。对于孙中山的这种态度和做法,黄兴进行了坚决抵制和反对。在黄兴看来,孙中山的做法是不合时宜的,“前者不够平等,后者迹近侮辱。”孙中山是独裁行径。

就此黄兴孙中山彻底因政治分歧而决裂。黄兴拒绝加入中华革命党(改组后的中国同盟会),孙黄至此分裂。黄兴远赴美国。但孙黄在分裂后依然保持了很好的私人往来,黄兴以个人身份全力帮扶孙中山革命工作。在袁世凯去世以后,黄兴返回上海与孙中山恢复关系。1916年10月1黄兴因胃出血入院,10月31日,在上海去世,时年仅42岁。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对黄兴评价甚高。在黄兴去世后,题挽联:“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这是所有挽联中最好的一副,也是黄兴最好的写照。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点评。


清水空流


(一)黄兴

黄兴 ,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曾用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1874年10月25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1916年10月31日,病故于上海。年仅42岁。1917年移柩长沙,同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

黄兴的著作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

黄兴是近代民主革命家 ,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以字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1911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任陆军总长。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任讨袁总司令。

黄兴幼年时思想受湖南的明末大儒王夫之的影响很深。黄兴1893年入长沙城南书院,22岁时考中秀才,1898年调长沙湘水校经堂,复选调武昌两湖书院深造,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毕业于武汉两湖书院,次年春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派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黄兴走的是一条秀才造反的曲折道路,同很多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样,他的思想也经历从改良到革命的过程。

黄兴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名门望族,宗族中世代都有出仕为官者。到了清朝,黄兴的远祖传下遗训:永不出仕清朝。但大多数成员仍是饱学鸿儒。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黄兴早年曾系统地接受过传统儒家教育。

黄兴喜好军事,课馀曾请日本军官讲授军事课程,每天清晨必练习骑马、射击,为日后领导武装起义准备了条件。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在长沙邀集陈天华、宋教仁等二十馀人集会,成立革命团体华兴会,被公推为会长。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8月同盟会成立,被选为庶务(相当于协理),成为同盟会中仅次于孙中山的重要领袖。此后,他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革命分子和组织武装起义上。

1907~1908年间,黄兴参与或指挥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与云南河口之役。

1911年4月27日(三月二十九)黄兴发动黄花岗起义,亲率敢死队百馀人猛攻两广总督衙门,许多革命党人英勇牺牲,黄兴右手受伤,断去两指。起义失败,殉难者72人,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黄兴于28日赶到武汉,被任命为革命军战时总司令。南京光复后,独立各省代表会议先举他为大元帅,后改为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权,他均未赴任。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黄兴任陆军总长。8月,同盟会等组织改组为国民党,任理事。12月,接受袁世凯委任之汉川铁路督办职务,不久又辞。

1913年3月,中国国民党代理理事长(临时主席)宋教仁遇刺身亡。孙中山主张立即兴师讨袁,黄兴主张法律解决。7月,孙中山兴师讨袁,二次革命爆发。14日,黄兴由上海至南京,强迫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黄兴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二次革命"迅速失败,孙中山、黄兴与国民党许多骨干分子再次流亡日本。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按指印,宣誓服从孙中山的命令。黄兴同孙组党意见不合,拒绝加入。同年夏,黄兴离日旅居美国。袁世凯死后回国。

1916年10月31日,黄兴在上海去世,时年仅42岁。孙中山亲自主持治丧活动。次年4月15日国葬黄兴于长沙岳麓山云麓峰下小月亮坪。

二、黄兴与孙中山的分歧

1905年,孙中山所建立的兴中会与黄兴所建立的华兴会、陶成章所建立的光复会等团体,在日本东京合并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在同盟会成立会上,黄兴提议:"公推孙中山先生为本会总理,不必经选举手续",孙中山被推为总理。

1906年,在讨论中华民国国旗时,孙中山主张青天白日旗。黄兴主张用井字旗,认为青天白日旗旗的形式不美,并认为与日本太阳旗相近,有日本并华之嫌。双方争执不下,孙中山坚持己见,黄兴力争不得,甚至大怒,誓言要脱离同盟会籍。章太炎、刘揆一则从中调解,暂时搁置议案。这是辛亥革命以前孙、黄最大的一次分歧(1927年,率领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的蒋中正,在南京组织国民政府时,依孙中山生前遗愿,将国旗更改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1907年,光复会的章太炎、陶成章等人以潮州起义失败为由,要求罢免孙中山的总理职务,另举黄兴担任,黄兴推辞。最终光复会退出中国同盟会。

1909年秋天,陶成章等起草《孙文罪状》,再次对孙中山发难,要求改选同盟会总理。黄兴极力进行抵制。黄兴在给孙中山的信中,表达了"陶等虽悍,弟当以身力拒之"的态度。

在辛亥革命以前的几次"倒孙"风波中,黄兴素以"成事不必在我"的信念,坚定地拒绝名利的诱惑,其大公无私和忍让顾全的态度,赢得了多数民国元老乃至于后世人的敬重。

1913年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遇刺身亡后,两人针对讨袁的方式时再次有分歧,孙中山认为应该武装反抗,而黄兴认为应该寻求司法,走和平路线。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党员不听话,特别是黄兴不听话,要另组秘密的中华革命党,以服从他为第一要旨。要求党员入党时按指印,宣誓服从孙中山的命令。最后黄兴拒绝加入孙中山1914年7月所成立的中华革命党,而是离开日本前往美国。袁世凯死后黄兴回国。

1916年10月31日,黄兴病故于上海。年仅42岁。1917年移柩长沙,同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



伯乐公


孙中山和黄兴这两个人都是清朝末年革命的领袖人物,他们共同协作,为满清敲响了丧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辛亥革命中,孙中山出任大总统,黄兴出任总司令,共同抗击满清政权。

但是后来两个人基本上没有再怎么合作过,可谓是分道扬镳了。他们的分裂,也给革命带来了很大的损失。黄兴之所以和孙中山决裂,最后没有再加入革命党,主要是因为在后期孙中山加强了对革命党的组织和控制,其中的很多做法黄兴也不大认同,所以最后黄兴没有加入孙中山新组织的国民党。

孙中山早期创立的同盟会是一个革命性的组织,但是他的组织相当的松散,对于同盟会员没有多大的控制力。几次革命失败之后,孙中山痛定思痛,认为革命党过于松散,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把他们团结在一起。尤其是陈炯明叛变之后,孙中山更认定了这一点,所以规定新加入的组织必须向孙中山一个人效忠。

而黄兴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建立一个民主的共和国,所以对孙中山这个具有独裁统治的组织没有什么兴趣,甚至比较反感。而孙中山在后期也没有对黄兴多么好,甚至采取一些手段来制衡黄兴,例如提拔陈其美取代黄兴。孙中山和黄兴分裂之后,黄兴远赴美国。不过,他们两个人还是保持了比较好的私人关系。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孙文和黄兴是同盟会的两大创始人。孙文在流亡日本的时候遇见杨度,孙文力邀杨度加入兴中会,杨度觉得自己和孙文的革命理念不同,没有加入,但是介绍了黄兴给孙文。两人一见如故,后来孙文领导的兴中会(廖仲恺,胡汉民等)和黄兴领导的华兴会(写警世钟的陈天华,马前卒的邹容,还有国民党的第一任民国总理宋教仁都是华兴会成员)还有浙江光复会(章太炎,秋瑾,蔡元培)等多个反清组织合并成为同盟会。孙文任总理,黄兴任协理。同盟会的创立将中国革命的火种从沿海省份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蔓延传播开来。使得革命力量在长江中下游的地方得到加强。辛亥革命最终在武昌打响这是很偶然的事件,但是也反映出在革命之前武昌的新军中已经有了大量革命党人和同情革命的人。武昌起义的时候,孙黄两人都不在国内,孙文好像在美国,黄兴在南洋。但是为了鼓舞革命军的士气,孙武,居正等人还特地做了一面旗帜上面写着黄兴到,让人骑马在阵地上疾驰。革命军看到后,以为黄兴已经来到武汉领导革命士气高昂。可见黄兴在湖北的革命群众中影响力超过了孙文。当时大家都认为在同盟会里孙文是理论家而黄兴是实干派。在这一时期孙黄是并列的,都是革命伟人。后来护国运动失败,孙文改组同盟会的时候要求所有党员都必须向孙文个人效忠。黄兴也因为这个原因拒绝加入改组后的国民党。这样孙中山才成为了国父。老实说,从这件事上来看,孙文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明明是合伙创业,通过资产重组来达到一家独大的局面。可以说后来国民党内派系的斗争都是效法孙文。


随便123840952


我是九歌,给你不一样的观点。

国家之间意识形态不同是很难达成共识的,诸如美国与苏联。二战后边便开始冷战对抗到极致,直达苏联解体而结束。

国家之间况且如此,又何况人际之间,人的观念不同很难走到一起。

先说说们这对好基友是怎么走到一起的。

反清革命、争取民族独立是黃兴与 孙中山走到一起的根本原因。对历史有点了解朋友一定知道这句话。

朝闻道,夕可死矣。而他们的道就是反清革命,争取民族独立,于是二者走到了一起。

但1914年初,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一直不甘心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所窃取,发动了一系列反袁措施,但都以失败告终。

因此,他在日本东吸纳了一批革命党人,准备再次反袁。

随着加入中华革命党的人数越来越多,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的领导机构之事已提上日程。1914年夏季,孙中山为此与黄兴之间的分歧开始扩大。

因为孙中山坚持在党员入党誓词中要有“附从孙先生再举革命”之句,黄兴等人认为“附从”二字不妥,向孙中山建议修改,党内部分元老都赞成黄兴的修改意见。

孙中山如果不增加这样的誓词,那么革命就有同盟会那样的失败的危险。

黄兴等人反对按手模,认为那是旧的封建帮会的做法,新的革命政党不应如此,孙中山认为,如果不履行这种严肃表达诚心的手续,就无法“昭信誓、验诚实、明团结”。

孙中山表达了四个观点:

一、革命必须有唯一之领袖,然后才能提挈得起,如身使臂,臂使指,成为强有力之团体人格。
二、革命党不能群龙无首,或互争雄长,必须在唯一领袖之下,绝对服从。
三、我是推翻专制,建立共和,首倡而实行者。如离开我而讲共和、讲民主,则是南辕而北其辙。
四、再举革命,非我不行。同志要再举革命,非服从我不行。我不是包办革命,而是毕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对于革命道理,有真知灼见;对于革命方略,有切实措施。

孙中山认为党内必须进行一定的独裁,而黄兴认为党内必须要民主。


这是他们的根本分歧。且无法弥合。最终二人分道扬镳。

@萧中九歌:一个学新闻的历史板砖持有者,这里现象背后的故事。关注我,给你新视野。


萧中九歌


从殊途同归再到分道扬镳,可能就只有一个小小不同的立场而已。

这就好比男生和女生,女生想去逛街,男生想去运动,当逛街和运动发生交集“爱情”的时候,两个人就走在了一起,但是,当男生有外遇的时候,女生就会不假思索的放弃这段爱情,女生继续逛街,男生继续运动。其实,孙中山和黄兴都是革命党的领袖,曾经为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分道扬镳的原因,就是因为一个立场。

辛亥革命,二人殊途同归,共同组建同盟会,合作的基础是自由、民主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1905年,孙中山和黄兴共同在日本组建中国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地权,这些反击封建主义的口号和宗旨成为二人第一次合作的基础。

而我们知道,黄兴领导广州起义,打响了反清革命的第一枪,那个时候,他和孙中山就已经合作了,后来,革命失败,二人都逃亡日本。

在日本的岁月里,孙中山一直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他希望能够改组革命党,东山再起,二次革命。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让孙中山和黄兴两个人的第一次合作有了一丝的隔阂,而后来,两个人分道扬镳,则是关于中华革命党的组织原则。

1914年,孙中山希望筹组中华革命党,以挽救革命

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第一次竖起了旗帜,但是,结果却给了袁世凯。

孙中山意识到,只有服从党魁的命令,才可以让一个党走得长远。

入党者“必须以牺牲一己之身命、自由、权利而图革命之成功为条件”,“立约宣誓”,“甘愿服从”孙中山一人,并在署名下加印指模。

中华革命党的组建为两人殊途陌路埋下了祸根,但是后来也证明,孙中山是国父,而黄兴,只能做个革命家。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小雪历史微鉴


孙中山和黄兴都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伟大旗手。两人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但在革命的进程中,因对具体工作的理解不同,难免意见相左,甚至曾经各奔西东。

1913年,宋教仁被袁世凯秘密刺杀。在如何还击袁世凯的问题上,孙黄意见不一。孙中山力主武装对抗,而黄兴则认为目前革命党势力单薄,根本无力对抗袁世凯,最好走非武力途径,即通过司法救济对付袁世凯。

孙中山并未采纳黄兴意见。他力排众议,发动武装抗袁,终因实力不足以失败告终。对于讨袁为何失利,孙黄再生分岐。孙中山认为最大败因是组织涣散,领袖权威不够,无法形成统一领导,最终导致溃败,并对黄兴点名批评。黄兴则认为是目前失败只因实力不足,但邪不压正,革命最终会取得成功。


孙中山鉴于对讨袁失利的认识,大力重组党组识。他要求党员捺印宣誓,绝对效忠党首孙中山,若有背叛,以死谢罪。孙中山本意在于强化领袖的领导力。此举遭到黄兴的激烈反对,他认为这简直与帮会无异,对党员毫无尊重和平等可言,他拒绝加入新党,与孙中山彻底翻脸,到美国继续支持革命。

“渡尽劫波兄弟在”。1916年,黄兴回国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与孙中山握手言和,共图救国。不久,黄兴病逝,孙中山为失去亲密战友心痛不已,亲自为其治丧。

孙中山和黄兴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虽时有分岐,但始终相互扶持,从末因个人私利,争名夺利,他们都具有高洁的革命品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