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首张大仙
我一个人工作,到手两万多,一家三口加父母,平均四千多。邻居家夫妻两个一个月三千多吧应该,两个孩子一个老人(另一个算在他哥家,他哥挣得更少),平均一下还不到每人一千呢。不过他们生活在农村,平时花销不大,所以基本还算富足。疫情宅在老家,感觉这俩月能攒下钱了。。。。。
未名飘零
我信我是一个小城市的人,保安保洁环卫工人还有物业,这是低收入人群工作不到两千,在就是年轻的打工族,在我们本地打工一般情况下,工资不到五千块钱,六千块钱的工作我们这边没有,也没听说谁上班六千块钱工作,我一般去外地上班,工资七八千块钱,不能说高工资老表去国外打工,一个月小两万 ,我不想出去干,这就是现在一般家庭情况。
秦文亮3
教师我认识的20年教龄县高级老师,税后5000多(不谈13个月工资,而且从不补课),而这已经是一个县城收入最高的老师了人群了。我曾干过服务业,服务行业这年头3000多就是个普通水平,如果是替人看店的那种,2000多,特殊行业(你懂的~)也许多一点,但比例太少。机械行业(老本行),正式员工,麻痹不想骂人,5000的是4,50岁的老员工,实习1500,正式3000,特殊行业补贴500,你满意了?乘务员,4000以下,空乘不知道,没了解过。满大街卖菜的,摆地摊的,他们能赚到6000吗?我不知道。还有农民。。。[呲牙]我就知道这么多啦,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君子如龙69
自己工资只有3000千的时候基本上能接触到的人和朋友工资也差不多只有3000, 当工资1万的时候你周围的人工资也差不多一万, 所以这就造就了3000工资的不相信有很多人能拿上万的月薪,上万月薪的人又会觉得怎么可能有难么多3000月薪的人
*湫月公子*
说“月薪6000就可以战胜中国80%人群”的,属于信口开河,请问有何根据?更重要的是,说出这种观点的目的何在?
还是老规矩,对这个问题,我们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一、“月薪6000可以战胜中国80%的人群”说法靠不靠谱?
据统计局相关数据,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
注意,这里说的可支配收入,啥叫可支配收入?通俗来说就是拿到手的收入。
如果你是拿工资的,那要扣除掉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等剩下的那部分,可以随意支配的收入。由此可见,月薪6000,扣除掉五险一金的话,最后到手的也就5000左右,全年算起来有60000元左右。这样一看,似乎月薪6000不仅打败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还打败了城镇居民收入,实在应该欢欣鼓舞呀!
不过,不要高兴的太早,你是被这个“人均”给骗了!道理很简单,我跟马云两个一平均,我立马成了千亿富豪,反之,我跟低收入者一平均,恐怕月薪还不到6000呢。但这两种情况都是假象对不对?真实的情况是我的收入水平位于中间的大多数!
因此,用“平均”的概念来解释多少人数,这属于偷换概念,是说不通的,真正有用的是“中位数”,千万不要把平均数当做中位数!
2019年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6523元,比当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数(30733元)还低,说明年可支配收入有6万元的话,远远超过50%的人群。那么按照中位数排序看,超过80%的人群的收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目前我没有找到相关统计数据,不过根据二八原理推断,大概率情况是那20%的人群年可支配收入是高于6万元的。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月薪6000可以战胜80%的中国人群是不靠谱的。
二、说出这种话的目的何在?有什么意义?
退一步来说,月薪6000真的多过中国80%的人群,又能说明什么呢?拿出这个观点说事的,无非是想告诉你,要知足、满足,沉醉在自己“高收入”的假象里。如果让你开心一下倒也罢了,就怕是因此飘飘然不再努力工作获取更高收益了,可这样的话起到的就是反作用。
实际上,不仅要看收入,也要看支出,每个人、每个家庭情况都不一样,需求也是千差万别,月薪10000的人月光光多得是,月薪3000还有结余的也不乏少数,这些方面确实取决于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和消费观念。
还有就是各地区差异很大,老家县城月收入6000与北京深圳月收入6000,可以同日而语吗?看上去你月薪6000的收入确实战胜了老家绝大部分人群,但其含金量和购买力、用途差别却非常大,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即便你月薪6000真的多过80%的人群,又能说明什么?因为这80%的人群里面,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没有收入的老人、学生和孩童,完全没有可比性!
因此,综合来说,这样的话既不可信,也说明不了什么,该努力奋斗的还是一样不能少,你说对吗?
我是作者@喻派职言,今日头条签约作者,15年人力管理经验的职业导师,有料有趣有态度! 以上内容均为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和抄袭。喻派职言
月薪6000就可以战胜中国80%的人群,你觉得可信吗,为什么?
别的不说,就拿最基本的来说,月薪6000,就意味着年入7.2万,折合美元超过1万美元,而高国的人均GDP在18年不过9769美元,还不到一万美元呢,也就是说在和众多高收入者平均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不到月薪6000这个水平。换个角度说就是马云越多,低收入者就越多。二八效应在哪里都有解释性。
①全国百万计的高小店子,能有多少收入?绝大部分都是保本或小亏,能有净利润的不会超过三成。那些送水工、服务员、收银理货员就更不用说。
②农民工的日薪200~500元,如果每月上班天数超过20天,还不错。否则,能有多少收入?尤其是最近几年,地产业降温,做十天,休一月的比比皆是。
③任何一个普通工厂的非计件普通工人,除了社保,吃饭等月薪能拿到6000的真心不多。
以富士康为例,普通工人和基层干部中,每月加班50~90小时,90%收入没有超过5000,超过的,一定是赶货期的高价派遣工。而城市中的大小各类公司的办公室或后勤员工,别说中小城市,就算成都杭州这些新一线城市,社保后月薪5000左右也大有人在。
所以,说中国大部分月收入多少,多少,就像某些教授说的,电动车是车祸之源,应该彻底禁止。
保安保洁环卫工人还有物业,这是低收入人群工作不到两千,在就是年轻的打工族,在我们本地打工一般情况下,工资不到五千块钱,六千块钱的工作我们这边没有,也没听说谁上班六千块钱工作,我一般去外地上班,工资七八千块钱,不能说高工资老表去国外打工,一个月小两万 ,我不想出去干,这就是现在一般家庭情况。
由此可见,月薪6000,扣除掉五险一金的话,最后到手的也就5000左右,全年算起来有60000元左右。这样一看,似乎月薪6000不仅打败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还打败了城镇居民收入,实在应该欢欣鼓舞呀!
不过,不要高兴的太早,你是被这个“人均”给骗了!道理很简单,我跟马云两个一平均,我立马成了千亿富豪,反之,我跟低收入者一平均,恐怕月薪还不到6000呢。但这两种情况都是假象对不对?真实的情况是我的收入水平位于中间的大多数!
2109年个人所得税改革之前,起征点是3500元,每年全国达到征税最低点的人有1.87亿左右。
个人所得税改革之后,起征点上调至5000元,每年全国达到征税最低点的人大概在6700万左右。
如果按全国人口13亿来计算, 6700万的人口占比5%。
这就说明,如果每月收入达5000元,其实你就已经超过了全国95%的人,保守估计超过90%的人完全没问题。
所以,税后月入6000已经远超80%了,就算是税前6000(五险一金及个税扣除后大概在5100左右)其实都已经超过80%了。
我们各行各业的基本工资都是相差不多的,所以,就是奖励工资比较多,那么奖励工资就是除了基本工作以外,别人比你多付出的辛勤、勤劳所换来的,所以,我们在工作中,也应该看到别人辛勤的汗水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我们向往的是他们工资背后的那份艰辛以及荣耀。
但是,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样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和职业能力呢?
家统计局在2019年把全国居民收入分成五等分:
低收入组平均每人每月可支配收入:7380÷12=615元
中间偏下组平均每人每月可支配收入:15777÷12=1315元
中间收入组平均每人每月可支配收入:25035÷12=2086元
中间偏上组平均每人每月可支配收入:39230÷12=3269元
高收入组平均每人每月可支配收入:76401÷12=6367元
分析一下:也就是说,如果我的收入大于6367,就已经排进了全国居民收入的前20%,对吧。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之后,就要付诸于实践,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比其他人的个人能力和职业能力强,那么,你毕竟对应着高薪和高的福利待遇。这是无可厚非的。
所以,有时候我们要静下心来多读一些书籍尽量的多读一些与自己本领域或者说行业有关的书籍,才能让我们的个人能力和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第一美女
看到题主的问题:有人说月薪6000就可以战胜中国80%的人群,你觉得可信吗,为什么?
其实对我来说,我肯定是不信的。
尽管很多人月薪不足6000,但是在不同的地区和行业,有些应届生6000月薪已经是起跑线了。
月薪6000,对于很多小县城小城市来说,已经是很高的薪资了,但是放到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城市,其实是很低的,所以说,有什么样的圈子,身边的人就会是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对身边普遍都是流水线的人,薪资也都是在3k-5k之间,那么6000那就算高薪资了。
01 想要获得更高薪资,不是为了和身边的人作对比,而是比之前的自己更加优秀更好。
如果你对圈子没有什么牛人,而你已经月薪6000,请不要觉得自己已经很牛了,因为你只是在一个比较低层次的圈子里面做比较罢了,还有很多你还没有接触到的人,他们不仅优秀,而且比你更努力。
02 想要提升高工资,其实最主要的因素还是靠自己提升自己的职场核心竞争力。
一个人在职场会有几十年的时间,要好好综合考虑自己的职业方向,职业规划,多学习努力积累和快速地成长。只有当自己拥有主动权的时候,才是有资格去谈工资的时候。
职场很多时候都是不断优胜劣汰出来的,只有自己不放弃学习和成长,才能有真正的主动权。
职场不易,加油,欢迎关注我【职场琉璃】专注写职场,不断分享各种成长干货。职场琉璃
感觉没这么夸张吧,我们小区保安一个月4500,旁边几个小区也都差不多,还有5000的。稍微好点工作应该都比保安高吧。这个数据不成立,正常情况下,现在公职人员工资加奖金大部分突破月薪6000以上;经商做生意的大部分也应该超过这个基数;还有好多的房东租金大多数也突破6000以上;农民工现在工价涨了,只要能够吃苦,包括大大小小的包工头月薪也应该大于这个基数。因此估计,月薪6000可以超过百分之65到70左右,条件是在正常情况下。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据官方统计,中国工作人口7.8亿人,交个税的人口为1.2亿,占比15%,个税起征点5000元,也就是5000元工资可以打败85%的人,6000元打败90%的人是必然的。另外,3500元起征点时,交税人口为1.8亿人,占比为23%。
中国2019年GDP没到100万亿,7.8亿人工作,把GDP全部发工资,人均12.8万元,一个月1万。
中国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元,工资收入占可支配收入65%左右,中国14亿人口,工作人口7.8亿,所以中国人均月工资是:2.8*0.65*14/7.8/12=2722元。(这种算法是拿到手的工资,住房公积金、社保、医保等不算入内)
很多人看到的是高工资,但是超市酒店服务员,小商贩、环卫工、家政人员,农村非外出务工人员,刚入职的中小学教师、公务员等工资比较低的。如果高工资的人多,意味着2722元以下的人也越多。
阿军视野
我认为月入6000(税后)可以战胜80%的人可信。
01 来,做道简单数学题
不可信的人无非是看多了年薪50、30万的帖子,看多了有房有车的年轻人,觉得中国高收入人群很多。
但你知道么?
中国连本科生比例都不超过4%。
Ok,,就算学历和收入无直接关系,但是在这很多人以为的大学生一抓一大把的时代,本科生依然占比很小,就很能说明问题。
现实与我们的直观感觉,有很大的出入。
月薪超过6000(税后)的人真的不多,我们不能因为看不到,就能忽略那部分人的存在。
我曾一度认为月入6000的人是彻底的穷人,因为网络上太多帖子渲染了我焦虑的情绪,类似:
30岁没有存100万,是不是就得打一辈子光棍?35岁,年薪没有50万,是不是很失败?
40岁没有财务自由,是不是loser?
诸如此类。
知乎上,甚至一个浏览量超过千万的热门问题:
“女友认为毕业以后年薪五十万是正常水平,但我个人对此怀疑,认为钱不是这么好赚。发生矛盾,该如何解决?”
我扳着手指一算,月薪6000,一年才10W不到,跟年薪50万、100万差距是有多大,按照这个标准处对象,我恐怕一辈子都没戏。
后来看多了统计数据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有数据统计,应届毕业生平均年龄23岁,工作0-5年平均收入8000左右,除去占比4%的大学生,剩下年轻人有多少能突破6000?
再来做道数学题。
2109年个人所得税改革之前,起征点是3500元,每年全国达到征税最低点的人有1.87亿左右。
个人所得税改革之后,起征点上调至5000元,每年全国达到征税最低点的人大概在6700万左右。
如果按全国人口13亿来计算, 6700万的人口占比5%。
这就说明,如果每月收入达5000元,其实你就已经超过了全国95%的人,保守估计超过90%的人完全没问题。
所以,税后月入6000已经远超80%了,就算是税前6000(五险一金及个税扣除后大概在5100左右)其实都已经超过80%了。
02 事实是,常见的未必是普遍的
为什么结果与常识不太符合?
统计学上有个说法,叫“选择偏倚”。
指的是,我们在统计时容易用局部样本代替总体的随机样本,导致对总体描述出现偏倚。
随着自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高收入的人群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他们之间彼此之间的宣传和竞争,在无形之中给人留下一种印象,高收入的人越来越多。
比如,在全民开写作训练营的时代,各种宣传文案都在说自己的品牌创始人年薪50万、甚至100万等等。
以至于吃瓜群众以为靠写作为生的自媒体人,都能够实现年薪30万以上,实际上呢,太多做自媒体的人饱一顿饿一顿,拼尽全力月薪4000多的也都是常态。
同样的道理。
有人看到朋友圈几张国外旅游照片一传,以为大家都这么轻松,大家都貌似离财务自由不远了,大家貌似都不用工作了。
实际上呢?
有多少人是假精致,有多少人是今朝有酒今朝醉?
有人看到几个毕业才1、2年的年轻人买房,以为买房买车很简单。
实际上呢?
有统计数据显示毕业一两年靠自己买房的年轻人不足3%,而在我身边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人,大多数是父母给首付,自己还房贷。
我大学的时候,某专业课的老师在第一次上课时自我介绍,当她说到自己是某某名校的博士生时,我们纷纷表示震惊。
她却说,你们这么惊讶干嘛?博士现在很常见啊。我周围的基本上都是博士。
你看,当我们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接受什么样的信息,就会觉得某样东西它就是常识,是普遍现象。
高工资如此,刚毕业就买房如此,博士学历亦如此。
而事实上,这是选择偏倚在作祟,我们犯了用局部数据描述整体的错误。
我相信看过太多事实之后,你一定会发现,能成为分子的那部分人真的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一直在挣扎的分母。
03 真相是,甲乙丙丁多过超级英雄
逻辑学上有个陷阱叫:幸存者偏差。
指的是,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吃瓜群众们渴求成功,找不到方法论就跟成功者学,找不到门路就跟成功者走。
成功的人说的话成了金科玉律,失败的人说的话一文不值。
成王败寇,是这个世界最真实的写照。
由于成王败寇的过滤,成功者得到更多的曝光,越来越多的事迹得到更多的关注,时间一长吃瓜群众们以为成功的人很多,年薪30、50万的人很多,创业成功的人很多。
多么?不多。
不过是幸存者偏差罢了,人们不自觉的把有限注意力聚焦到成功者的事迹,“有色眼镜”的筛选机制,让大家都忽略了那部分失败的人。
他们是真实世界样本数据的提供者,在统计时却未被考量入内。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有人看到几位朋友创业成功,每年赚几十万,以为创业能挣到大钱是大概率的事。
实际上呢?坚持住一年不死的创业者不足20%,坚持住两年不死的不足10%,最后成功的不足5%。
更扎心的是,有人以为的创业根本不是创业,而是做生意养家糊口。
有个学姐创业做电商,不太熟的人闲聊时羡慕的说,“那谁谁月入30多万啊,真有本事,有能力”。
事实是怎样的呢? 她公司养了10个人的团队,每月要发工资、垫付货款、还有不少五花八门的支出。
“月入30万”有几分钱在自己手里?
说来你可能不信,除掉收成很好的几个月份,刨掉开支她只能算勉强维持生活。
人们都喜欢英雄,人们也都想成为英雄。
电影电视中,英雄出场时,聚光灯也只会打在他身上,群众的目光也只会聚焦在他身上,有谁会注意到身边的普通人呢?
英雄到底是少数,电影散场回归现实时,身边一抓一大把,行色匆忙的甲乙丙丁才是生活的真实底色。
综上,我认为月薪6000就可以战胜中国80%的人群,完全可信。
至于为什么大多数人会觉得这与常识不符合,不过是“选择偏倚”和“幸存者偏差”在作祟罢了。
文山
信与不信都无关紧要,信,收入不会增一块,不信,口袋里面的也不会少一分。年轻人可以偶尔关注一下数据,但不可沉陷其中,当你收入水平超越北上广时,你跟本不会去关心这个数据。当你结婚了,你也不会太关注这个数据,毕竟生活当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卫生纸来得更实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