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童试、乡试、会试、殿试:4次考试,考出4种身份

科举制度自隋朝隋文帝开创以来,历来都是各朝各代选拔官员的最重要途径和手段,科举制的创立,自然是有着社会进步意义的,而且,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的。

童试、乡试、会试、殿试:4次考试,考出4种身份

当然,与其它任何事物一样,科举制度也有一个逐渐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到最后,它可以简单地划分为4个等级,也就是4次考试,而每一次考试,考生们都能考出一种新的身份,一起来看一看吧。

第一次考试:童试。“童试”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一次考试,也可以说是入门考试,参加“童试”的人,被称为“童生”,这里的“童”,并不是指“儿童”,因为“童生”与年龄无关,五岁的小孩子可以是“童生”,五十岁的老汉,也可以是“童生”,只要你还处于入门级的“童试”阶段。“童试”的目的是要获得“秀才”的资格,因为只有秀才,才能够参加后续的考试,所以,“童试”考出来的身份,是“秀才”。

童试、乡试、会试、殿试:4次考试,考出4种身份

第二次考试:乡试。首先,参加“乡试”的考生,必须要有“秀才”的资格,否则,是不能参加“乡试”的。“乡试”当然不是在“乡镇”上的考试,而是要在县城举行,由县太爷为主考官,而到了明、清两朝,“乡试”更是转移到了省城,甚至还包括京城,这个时候,主考官可就比县太爷大得多了。由于“乡试”的考期一般都是定在八月份,而八月处于秋季,所以“乡试”也称为“秋闱”。“乡试”的考中者,可由秀才荣升为“举人”,而且“第一名”和“第二名”还都有各自特定的称谓,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叫“亚元”。

童试、乡试、会试、殿试:4次考试,考出4种身份

第三次考试:会试。参加“乡试”,要有“秀才”资格,而参加“会试”,则要有“举人”的资格才行,秀才是不能直接参加会试的。由于“会试”的级别更高,所以,无论是考场的安排,还是考官的身份,都比“乡试”更进了一步,它已经可以称为“中央级别”的考试了。由于“会试”一般都是在春天举行,所以“会试”也叫“春闱”;“会试”考中者,身份自然也就提高了一个级别,称为“贡士”。

童试、乡试、会试、殿试:4次考试,考出4种身份

第四次考试:殿试。如果说“会试”已经算是“中央级别”的考试了,那么“殿试”则更是“中央中的中央”,因为“殿试”的主考不是别人,正是当朝的皇帝。“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后一次考试,显然也是级别最高的一次考试,这个时候若能考中,那么你的身份就是“进士”了,而“进士”的前三名,我们并不陌生,那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

童试、乡试、会试、殿试:4次考试,考出4种身份

以上就是科举考试中的4次考试,依次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而每一次考出来的身份,自然也是不同的,分别为“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亲爱的小伙伴们,你是不是都已经明白了呢,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一起来留言讨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