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古时山东境内有两个主要国家:齐国与鲁国,为什么现在山东简称鲁,而不是齐?

秀才说历史


古时山东境内有两个主要国家:齐国与鲁国,为什么现在山东简称鲁,而不是齐?

山东现在被称为齐鲁大地,但是虽然“齐”在前面,但是山东的简称却是“鲁”。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首先称霸,而鲁国显然还没有等到五霸中的位置,便被楚国灭了国。但是尽管如此,齐国还是不如鲁国的。


周朝实行分封制,有功之臣按功劳瓜分天下,但是尽管周武王的胜利姜子牙辅佐占得比重很大,但是说到底姜子牙还是个外人,血统上也不如周公。自然少数民族居住区便给了姜子牙,而周公便凭借着血统得到了富庶的鲁国。

从这一点上来说,虽然大清早就亡了,但是老百姓的骨子里还是崇尚着血统高贵之人。尽管齐国后来强大,但是也改变不了姜子牙原先只是河边钓鱼的渔翁。但是周公不同,虽然鲁国早早的亡了国,但是周公却是盛着周朝一脉相承的血统。使用“鲁”字做简称,自然也就显示出山东的赫赫地位。


其次齐国虽然最先称霸,军事实力占据了第一位,但是骨子里却没有传承下来周朝的风气。但是周公所管辖的鲁国,却是大兴礼制,可以说是周礼尽在鲁矣!

中国本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齐国再强大也改变不了他骨子里的茹毛饮血。但是鲁国不同,鲁国以礼服人,又符合当时中国的情形。用“鲁”间接的表明了山东本身的态度,何乐而不为。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孔子生于鲁国。但是虽然孔子生于鲁国,但是却被权贵之人不能容纳,最后去游说六国。但是儒家文化毕竟太强大了,即使孔子最后周游六国,也改变了他本身就是鲁国之人。因此用“鲁”字更加凸显了鲁国的文化千秋,在高贵的血脉上如虎添翼。


从这三点来说,齐国除了最先称霸,其他方面根本没有办法相比。何况大清早就亡了,称霸又能如何,终究还是被秦始皇一统六国,如同昙花一现。但是鲁国不同,鲁国虽然国体破碎,但是精神文明却是高度发展,这种文化哪怕传承一万年都不会消灭的。

比较有趣的是,当时电报刚刚流行起来的时候,为了省钱,各省份都使用一个字的简称。但是河北的简称为“冀”,当时山东想用“齐”作为简称,但是河北早就提交了自己的简称。山东怕两者的读音太过相似,被无心之人忽略到,延误战机或者是泄露军事机密,因此选用了鲁这个简称。

故事是真还是假,就不得而知了。若是真实的,反倒是让人松了一口气,这种阴差阳错的结果之下,鲁字得来的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但是若是假的,就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可以想到鲁字所带来的无上的荣耀,仿佛让山东也熠熠生辉。

不过现如今,山东也被称为“齐鲁大地”,虽说齐国的文化不如鲁国昌盛,但是两家文化的融合更加给山东带来了不少的精粹瑰宝。


小镇月明


山东称鲁不称齐,尽管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的影响力远远大于鲁,后世割据山东的政权也称齐不称鲁。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其一、鲁国血统比齐国高贵;其二、鲁国周礼保存得比齐国好;其三、圣人孔子的一生基本上鲁国,可以说孔子是鲁国人而不是齐国人。基于以上三点原因,山东简称鲁而不简称齐,用鲁更加可以体现山东的礼仪悠久,文化深厚!

鲁国的首任国君是周公旦之子伯禽,国格为侯爵;齐国首任国君是姜尚,国格也为侯爵。尽管齐鲁两国的国格一样高,但是鲁国有周王室的血统加持,因此鲁国在国格上实际上是高于齐国的。后来鲁国被王室升格为公国,而齐国还是侯国;再后来王室式微,鲁国也式微,齐国却崛起了,齐国不断的压迫鲁国,最终齐国僭越称王,鲁国成为齐国的附庸。鲁国由于有周王室血统,又有圣人孔子执政过,因此鲁国的周朝礼仪、规章制度保持得很好;鲁国包袱太重,又舍不得扔,最终在春秋时代被齐国超越,且不可逆转。

前面说了悠久的历史,高贵的血统往往会成为一件沉重的负担,如果不能因时便利的改革,那么这个国家必然会被历史的荣光所淹没!燕国与鲁国都以王室血统自熬,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最终都成为鱼肉,孱弱不堪;而齐国由于善于改革,审时度势,因此齐国不断的变强变大,北边的燕国,南边的鲁国都成了齐国附庸。齐国成了刀俎,燕、鲁成了鱼肉,这代表了新与旧的不可逆转。当然鲁国也有过辉煌,那就是在西周与春秋早期,那时人们都说鲁国是一个强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周礼尽在鲁矣,周鲁最亲!看重血统与道德的国人,自然喜欢鲁国而不喜欢齐国。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中国儒家的创始人,圣人孔子跟老子、上帝一样是人们心中的一尊神。孔子生于鲁国,长大后在当鲁国当官,居说他政绩斐然,人民相互谦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后来又主持了堕三都事件,被鲁国权臣驱逐出鲁国,游历天下。孔子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将他的政治思想广为传播,弘扬了教育事业,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成名者有七十二人。后世儒家成为主流文化,孔子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全国读书人的偶像。因此用鲁代表山东更能体现山东的文明礼仪。


大秦铁鹰剑士


关于这件事有历史的原因和现代的原因。今天我们就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清楚。
我们都知道当时山东大地是有两个大的诸侯国。一个是齐国,一个是鲁国。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地,在公侯伯子男等级里面属于侯,而鲁国是姬发的弟弟周公旦,就是周公的封地。对周天子来说鲁国才是亲兄弟,齐国不过是社会上的朋友。

那为什么齐国反而比鲁国强大了呢?因为姬发封地后姜子牙就去了齐国,几个月的时间就把齐国上上下下打理的井井有条。而周公为了辅佐自己的侄子只是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去了封地,伯禽花了三年才处理好鲁国,当时周公也感叹道:“鲁国永远也追不上齐国了”!事实果真如此。可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啊。周公尽心尽力殚精竭虑,开疆扩土为君鞠躬尽瘁却耽误了自己封地的发展,也是可敬可叹啊。再说一下正统性,鲁国是天子直系血脉,当时就有周礼尽在鲁的说法,周公也是周礼的时候开创者。正统性就不用多说了。而齐国田氏夺姜氏位,本来就不是贵胄,这样一来更杂了,所以当时鲁国虽然是个“公”可等级要比楚庄王这样的“王”级别都高。楚国当时也属夷,虽称王,实为子级。但鲁国在各诸侯国级别排名上仅次于周。
当然周公的忠实粉丝孔老夫子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孔子是鲁国人尊周礼,敬周公。而中国两千年来一直敬师尊儒。对中国历朝历代影响力自然不用多说。而且现在山东的确只是官方上简称“鲁”大众说法还是离不开“齐”。比如一说齐鲁大地都知道是山东,就像一说燕赵之士都知道是指北京河北那一带的人一样。现在在山东有“齐鲁频道”,“齐鲁晚报”,“齐鲁银行等很多”。山东也没有放弃“齐”。以上是历史原因。下面来说一下根本的原因。因为“齐”和“冀”发音不能说谐音相同,但还是有些类似的。考虑到战争和日常使用等很多领域容易让人误辨。(虽然冀和晋发音也类似但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了)

综上所述,山东简称鲁确实实至名归,是最科学的称呼。也是大众所能接受和认同的。

如有疏漏,烦请斧正!


明月清风阁


山东属于周朝时期齐国、鲁国所在地,同时山东境内还包括莱、莒、邹、滕等一众小国家。当然了,山东不简称莱、莒、邹、滕什么的,这都说得过去。毕竟这些国家太小,没什么影响。但是山东简称“鲁”,而不简称“齐”,却是一件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为什么这么说呢?

(齐鲁区位图)

其一,山东的省会城市是济南。济南在整个周朝时期,一直位于齐国。秦始皇统一六国,齐国灭亡,济南才归到济北郡。既然省会城市在古代的齐国,那么,山东简称“齐”,就应该是说得过去的。

其二,齐国在历史上的影响力远远超过鲁国。我们知道,虽然齐国在西周分封的时候,属于边远城市。但是从春秋开始,齐国就在各诸侯国中脱颖而出。最早称霸并被历史所认可的,就是齐国的齐桓公。而且,一直延续到战国末期,齐国都是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鲁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上没有什么存在感,对后世似乎也没有产生过什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从影响力来看,山东确实是应该简称“齐”的。

虽然省会城市在齐国境内,齐国的影响力非常大,但是山东依然简称“鲁”而不简称“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周公旦)

一、鲁国出身比齐国高贵。

鲁国当年是周武王封给他的弟弟周公旦的封邑(实际上,周公旦没有去封邑,是他儿子在管理),属于王室封地。并且由于周武王去世后,继位的周成王年纪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政是由周公旦代为管理的。也就是说,周公旦虽然没有“周天子”之名,但他其实是实际的“周天子”。这样一说起来,鲁国就应该算是周天子的“王畿之地”,其出身自然是非常高贵的。

同时,由于周公旦在辅佐成王的时候,勤于正事,一饭三吐哺,对于奠定周王朝统治基础,让周王朝享年八百国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周公旦成为贤臣的师表,被后世广为传诵。这一点,也为他的封邑鲁国加了不少分。

齐国只是姜子牙的封地。姜子牙虽然是周朝劳苦功高的大臣,但他毕竟是大臣,并非王室成员,因此,从出身的高贵性来说,齐国是比不上鲁国的。

二、鲁国是规则制定者。

当年,周天子采用分封制的办法来管理天下。虽然实施的是分封制,但是整个国家并没有因此四分五裂。直到两三百年以后,春秋乱世才出现。整个西周在分封制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统一这么长时间,根本的原因,就是西周有“周礼”这样一套运行规则。

而这套周礼规则,当时实际上是由鲁国制定的。而且周天子也赋予了鲁国相当于“大祭司”的权力。各种郊庙祭天重大活动,周天子都是让鲁国来负责组织完成的。诸侯国中如果有违背周礼的事情。也都由鲁国来拿出惩治方案。由此可见,鲁国在西周时期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

齐国在西周时期的发展也很好,从一个边远小国,迅速变成了一个拥有盐铁之利的经济大国。但是在作为礼制社会的古代,这显然不是最重要的。

(齐桓公)

三、鲁国是周礼典籍的保护者。

周朝发展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现象。一些诸侯国为了争霸,完全不顾周礼那一套,兴兵四处争夺,周天子的尊严一次次被践踏。

齐国当时出现了齐桓公,打造“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不过,齐桓公表面上在维护周天子,实际上是为了让自己做大称霸。其做法也是在破坏周礼。

而鲁国不是这样的。鲁国很少有称霸行为,因此一直到战国后期,鲁国的疆域范围都不大。同时,鲁国因为有孔子这样一些儒者,他们在积极努力,让周朝的各种典章制度,各种规矩办法保留了下来。虽然说,鲁国实际上也并没有完全按照周礼来做事,但是能够把典章制度保护下来,这对整个后世的文化及道德建设的延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说,齐国和鲁国在当时文化上所起的作用,是相反的,因此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四、鲁国有至圣先师孔子。

中国古代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孔子的地位都是独一无二的。他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也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整个中国古代两千年历史上的国民灵魂。都是由孔子及他的儒家学派雕琢而成的。

中国古代王朝社会,在政治上最不能挑衅的就是皇权,在文化上最不能挑衅的就是儒家学说。皇权会随着朝代的更迭,而发生转移,而儒家学说却是始终不变,万古一统的。可见,儒家学说的权力及影响力,是超过皇权的。

既然如此,孔子所出生的鲁国,在历史上就具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所以,山东简称“鲁”,而不是简称“齐”,这是没有问题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欢迎您来到历史宝藏。


齐鲁大地的山东为什么简称“鲁”而不是“齐”,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奇怪,你看,四川省简称是“蜀”而不是“巴”,巴文化浓厚的重庆简称用的是“渝”。

不过,不得不说各个省的简称是非常有趣的问题,今天就来说一说山东省。

山东省的简称是“鲁”,有一种说法正如题主所说的那样,认为与鲁国有关。诚然,提到“鲁”大家很容易想到孔子的家乡——鲁国。

其实,在春秋战国之际,作为当时两个诸侯国,齐国的势力是远远超过鲁国的,但是鲁国作为周公直接的封地,其礼仪之风根深蒂固,出现了孔子这样的大圣人,所以大家喜欢用“鲁”而不是用喜欢争霸的“齐”来简称山东省。这是网络上比较盛行的说法,其实笔者并不这样认为,因为在当时哪里有山东省这个概念呢?所以,山东的简称应该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和鲁国没有多大的关系。

元代实行省制,当时的山东地域被纳入到了中书省(直管),山东省单独成为一个省份是明朝时期。有诸多文献可以证明,明朝时山东的简称大家更倾向于用“齐”,比如当时和东林党人竞立于朝中的齐党,这个党的首领就是山东人。

笔者所见清代的档案中,很多督抚喜欢将山东称为“东省”,所以山东可不止一个简称哦。事实上,山东被正式简称为“鲁”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情,这个大概率与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些八路军、新四军或者解放军打下的占领区有关,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晋冀鲁豫根据地,这里的“鲁”就是指山东。

大家可能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战国赫赫有名的七雄:韩、赵、魏、楚、燕、齐、秦,竟然在当下没有一个国家的名字成为省份的简称。


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山东素有“齐鲁大地”之称,得名于西周周武王分封天下时,在山东这一大块地区设置了两大封国“齐”与“鲁”。

地理上,齐国与鲁国分别居于南北,但鲁国居于内陆,齐国则临海;与周王室的关系上,鲁国是周公和周公的嫡子伯禽建立的,而周公是武王的弟弟,属于同姓贵族受封,齐国则是由外姓功臣姜子牙建立的。

所以两国建立之初,两国的条件就有所不同,而周王室必然会和鲁国更加亲密。从建立之初就产生的差异使两国产生了不同的风俗文化。

  齐国临海,属于半岛型文化,工商业发达,人们义利并重;地域也要比鲁国更广阔一些,物产丰富,春秋战国时都是强国,一直参与问鼎中原之争,加之开创者姜太公的治国理念推尚革新,所以齐人多好进取、重务实,多变革。

作为齐鲁文化核心的齐国黄老之学产生于春秋时期,这一流派由姜太公开创,由稷下道家、管子等继往开来,而齐国的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就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其官学为黄老之学。

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曾有过孟子、管子等一众学者在当中进行思想的讨论和碰撞,它的存在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齐国并非王地,却由此多出强臣。身为齐人的东方朔、邹衍、诸葛亮,都是善于变通,言思机敏的人。但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方向来看,中央集权加强、文化专制加强乃至于走向刻板的未来,是与齐文化不相适应的。

末期的封建社会里,“奸臣”只有腐朽蛀虫而无强权枭雄,国家走向闭关自守,民族精神趋于内向单一,那时就已经难以找到齐文化的影子了。

  鲁国整个理念都与齐国不同,相比齐国,鲁国重传统、重伦理、重仪式。

“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所以鲁国初封时不仅受赐丰厚,而且还得到了不少特权。

《礼记·明堂位》记载说:“凡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

鲁国建国之地殷商势力极重,而周公和伯禽要把鲁国建成宗周模式的东方据点,一开始就担负着成为周礼传播最正统的使者的使命,故而鲁国对礼乐传承极为重视。

这种建国之初就不断巩固的传统对鲁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鲁人都知道礼有“经国家,定社稷,利后嗣”的功能,因而他们认识到“服于有礼,社稷之卫也”、“无礼必亡”,对周礼怀有极大热忱。

这样的氛围使鲁国成为了真正的礼仪之邦,鲁国是真正继承了完整和深厚的周文化的邦国,正统的周文化也使鲁国形成了谦逊礼让的民风。

  鲁国多出在德行上有建树的著名人物。柳下惠、曹刿、叔孙豹、左丘明,还有圣人孔子,都是鲁人。鲁文化与周文化在血缘上的关系所给予的鲁文化继承的正统性,还有其注重礼仪等级、谦卑遵从、崇尚稳定和沿袭的特质,符合了封建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得到了发扬和提倡。

  从中国文化发源时即主流的“尊尊而亲亲”的价值观来看,最终选择“鲁”而放弃“齐”是有着历史线索的。事实上,清末称呼山东地区就已经用“鲁”为主。

  后来近代时期就逐渐完全用“鲁”来作为山东地区的简称。不过因为到了近代,所以有一个说法是基本都开始使用“鲁”是因为电报的出现。本来电报中文字越简洁越好,所以各省名称也开始使用一个最有代表性的简称,而当时的河北地区使用了“冀”这一简称,“齐”的读音又和“冀”相近,不如“鲁”好区分,于是正好用的更少了。这一说法还有待商榷。

  但齐鲁文化从诞生之初,也一直在经历融合。齐文化的开放进取和鲁文化的仁厚淳朴,早已跨越地域成为了整个民族的宝贵品质。

  

  

  


历来现实


历史上的齐鲁大地

西周初年,周武王起兵灭商,打完天下,自然要和功臣贵族分天下,封功臣姜太公在山东北部,称齐国,封弟弟周公旦在山东南部,称鲁国,这是齐鲁大地名称的起源。

“鲁”作为简称的确定

山东是指太行山脉以东,行省制在清朝得以完善,山东省的称呼由官方正式发布,清朝末期,电报进入中国,各省与清廷的联系转为发电报的模式。由于电报费用高昂,清廷要求各省报一个字作为其代称。最终确定山东省用“鲁”为其代称。原因可能如下:

1、齐国当年的封地不止限于山东境内,还包含河北的一部分。鲁国的全部封地都在山东境内,更能代表山东。

2、鲁国首都曲阜是孔圣人的老乡,可以说孔子的家族算是中国传承2000多年的贵族。作为儒家文化创始人的老家,用“鲁”字可以显示山东的文化影响力,厚重的历史感。说白了就是蹭孔圣人的热度。

3、据说河北先一步把“冀”报到了清廷,由于“冀”与“齐”发音容易混淆,故山东的地方政府只好选用“鲁”字。

没有最优,只有惯性

历史上很多传承下来的习惯,尤其是文化方面,在现在社会保持了巨大的惯性。文化只要解释的通,具有普遍的美感,很难争出哪一个最好。所以中国人常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包括很多科技方面也是如此。我们所用的键盘,上面的字母排列顺序并不是按照最科学最高效的排列方式,而是因为当年打字机就是如此排列,往后的键盘就顺势复制过来,丝毫没考虑进行优化。


李三六看历史


齐鲁文化是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连的两种文化。鲁国是由周公的儿子伯禽建立的,继承了周朝丰富的礼仪制度,曾经孕育出“好古敏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呈现出务实质朴、尊重传统的文化特征;而齐国是由周朝功勋大臣姜尚建立的,推行“修道术、尊智贤、赏有功”的治国方略,呈现出开放、创新的文化心态。最为重要的是,齐国是当时文化学术交流中心,几乎所有学派的著名学者都在齐国的一所大学做研究,这所大学叫“稷下学宫”。

按道理,齐国是山东地区的大国,人家是最早的春秋五霸,又是当时有影响力的地区大国,文化也特别发达,是当时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大国。山东以齐来简称,来代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最终为什么不用齐国的齐,而是用鲁国的鲁,来代表山东呢?

好玩的国学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文化历来以儒家文化为主流,古老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甚至是社会的心理意识,都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而鲁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是儒家学说的大师最为集中的地方。鲁国的曲阜,出生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距离曲阜不远的地方邹城,走出了儒家思想的第二号人物孟子,孔子的好多弟子都是鲁国人。这就造就了鲁国作为儒家文化圣地的地位。这个地位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不可撼动的。而齐国,由于靠近大海,道家思想浓厚。后来的齐国地区也是道教的圣地。

第二,鲁国的地位比齐国要高。因为人家鲁国的创始人是周朝的宗族,而齐国是异姓功臣建立的。鲁国是由周公的儿子伯禽被分封到鲁国这个地方建立的,而齐国则是周朝灭商的功勋大臣姜尚建立的。在级别上,齐国的国君是侯,而鲁国的国君是王,在级别上差了一截。

第三,鲁国一直保持了纯正的血统,而齐国,到了战国时期,竟然被一个从陈国逃亡过来的公子陈完的后代,篡夺了政权,虽然还叫齐国,但是统治者早已经不是最初的姜尚的后代了,他们的国家也不姓吕了,而是姓田了。中国人一直讲究正统思想,这个齐国到最后换了颜色,不再是正统的朝代了,所以不用齐来代表鲁国,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崇尚正统崇尚秩序和大一统的思想。

第四,鲁国的礼仪文化非常发达,可以说是保留了周礼的文化精神最为完好的地方。伯禽当年来到鲁国的时候,从周朝带来了大量的利益典籍,成为传承周礼文化最好的国家。而姜尚来到齐国之后,一心发展工商业,搞对外贸易,国家是强盛起来了,但是周礼的精神也基本上没有了,起而代之的是一种开放的兼容并蓄的思想。所以,齐国能建立起中国最早的官办研究院——稷下学宫,并不是偶然的现象。

齐、鲁两国的文化交流从各自的文化特色形成之日起便开始了,但两国文化上的优劣之第五,中国古代历来就有齐鲁文化孰优孰劣的争论。鲁国人似乎对自己的文化很自豪,反而看不起齐国的文化,甚至对齐国人有地域黑得现象。比如说儒家的第二号人物孟子,就这样。《孟子·公孙丑上》记公孙丑问孟子说:“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婴之功,可复许乎?”孟子回答说:“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婴而已矣。”孟子的话就似乎表现了鲁人对齐人的轻蔑。

以上回答,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好玩的国学


有则趣闻,说是清末时期,电报刚传入中国。各省需用一个字做本省电码,山东本来选“齐”,但后来有人说不妥,因为河北为“冀”,“齐”“冀”音声相近,以后若有战事,该往“齐”的军队误传为“冀”,那就耽搁军国大事了,于是山东弃“齐”选“鲁”,一直沿用至今。

这则故事,流传甚广,很多人都拿此事做史实,认为山东当初是受了河北省的羁绊,因为直隶比山东有先确定电码的资格,如非如此,山东是无论如何也要用“齐”来代表的。

虽然故事有模有样,但实在经不起推敲,如果是避免字音相近,那山西的“晋”字,岂不是更混同“冀”,也没有见山西人去更改电码。

山东以“鲁”为名,肯定是基于各种考量后,认为鲁比齐更能代表山东文化和历史传统,虽然这种看法还有待商榷。

山东齐字派的委屈和不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老齐家的辉煌史,真是彪炳史册,而小鲁同志,在武功经济面积上就真的相形见拙了。让我们先回到公元前1046年,虽然这个历史年份如此的精准明确,但也只是预估罢了。

反正在这段时间,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周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华夏步入到了周朝纪年。改朝换代后,马上要进行论功行赏。推翻殷商最大的功臣,当属姜太公,周武王让他挑封地,姜太公两眼一眯,小手一指,就要了靠近渤海的一片地区,周武王并没有觉得这是啥好地方,靠海那么近,都是盐碱地,并且周边尚且没有完全臣服我大周,你老人家可想好了,姜子牙胡须一捋,就它了。

封完姜子牙后,周武王又给姜子牙找了一个邻居,那就是自己的弟弟周公,周公被封在鲁。 从齐和鲁的诞生,就可以看出来轻疏远近。姜子牙纵然是肱骨之臣,但他死后呢,子孙和周王朝的关系,是不能预料的,但是鲁国不一样,这是纵然打断骨头也连着筋的血亲,从根源上就有所区分。


姜子牙要了齐地后,马上去就任封国,他为齐国定下来了两个发展方针,“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就是因地制宜,不要在不适合种地的土地上瞎捣鼓,既然交通便利,那就发展商业,既然靠着大海,那就卖鱼和盐,有了钱,也就能买来粮食,齐国搞的有声有色,周边国家的人也都扔下了手中的锄具,来为齐国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齐国如火如荼,鲁国在干嘛呢,在当初姜子牙马不停蹄赶回封国时,他的邻居周公却没有动身,周公要留在武王身边辅佐他,反正都是自己家的事情,肯定要先稳定大局,后来周公让自己的儿子伯夷就任封国,这也是鲁国的第一代国君。

伯夷看到邻居齐国一切向钱看了,他摇了摇头,不置可否。伯夷要做的,是按照周礼来改造鲁地的风俗文化。 齐和鲁的发展,一开始就分道扬镳,也造就了骨子里的不同价值观。


齐国在归化风俗上面,几个月就完事了,而鲁国,却用了整整三年。后来伯夷做了四十年的鲁国国君,他一直在遵行周礼方面毫不懈怠,鲁国成了文化人的代表,齐国也如愿以偿的成了商业中心,这就是齐鲁的文化差异。

此后齐和鲁的发展都挺好的,虽然鲁国最开始搁置了经济发展,不过后来在平定叛乱后,俘获了大批的殷商旧民,这些是殷商时期的王族,他们要文化有文化,要头脑有头脑,在他们的帮助下,鲁国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人也不再寒酸,甚至还收了几个国家做小弟,每年给自己上贡。鲁国有了钱和面子,自然更加瞧不起旁边这个一身铜臭味的邻居了,不过这只是心理上的鄙视,面子上,两个国家友爱互助,齐鲁大地一片祥和。

到了礼乐崩坏的时期,齐鲁基于自己的自身文化差异,表现出了迥异的态度,鲁国自然是周礼的捍卫者,它对世界的“堕落”痛心疾首,但齐国却如鱼得水,商业的发展就是需要社会更加充满活力,周礼在齐国严重成了桎梏,这种黑白分明的态度,让齐鲁有了不可调节的矛盾。

但是不论在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都是只见齐,不见鲁,政治实力的悬殊,也给齐国人带来了优越感,重视文化的态度,依旧让鲁国人对齐国嗤之以鼻,哪怕最后两个国家都被秦皇一统,他们骨子里也都依旧以对方为鄙。



虽然现在山东的“齐”“鲁”之争,表面上以“鲁”胜出,毕竟文化是影响深远的,一个曲阜的孔子,足可以让鲁字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了。但这并不是说齐文化就逊之一筹,齐国人在那么久远的农业文明的历史节点上,就能有“简周礼,重商业”的觉悟,中国文明本就该走出两条路来,如果困守在礼节经典之中,哪里能取得更近一步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但是光是追求金钱和经济,忽视了人文精神,也只是无根之萍。齐鲁之争,只是两个极端,能够融化汇通,才是最正确的。

《史记》 司马迁

《中国通史》 吕思勉

《从春秋齐鲁关系透视齐鲁文化》 刘爱敬


猫眼观史



宋安之对于春秋战国并不是很了解,但关于这个山东为什么简称鲁而不是齐呢,因为从小喜欢历史,所以对于这个问题进行过很多次思考,今天就来说说宋安之的个人看法。

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境内主要包括齐、鲁两个国家,因为齐国比鲁国大多了,所以一般是齐在前鲁在后,称山东为齐鲁大地。

同理来说山东也应该是简称齐,而不是鲁,可是今天来看,山东却是简称为鲁,这就比较耐人寻味了。

关于省份简称这方面的资料,老实说宋安之并没有涉及过这方面,也不好查到权威的资料,所以今天就以历史的角度来说说这个问题,不一定就是对的,但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首先我们来看看,齐国和鲁国都是周朝的诸侯国,以血缘正统论来说,鲁国更胜一筹。

鲁国的首封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可以说是宗室近支,属于是“宗邦”。

周公旦是谁呢,就是历史典故“周公辅成王”中的周公,在辅佐幼主期间并没有图谋篡位,并没有以下犯上,并且完善了周朝的诸多制度,因此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而鲁国是周公儿子的封地,自然是意义非凡了。

齐国来头也大,是大名鼎鼎的姜子牙之封地,但论起血缘正统来说,根本比不上鲁国的,当然这不是关键,更重要是其他原因,大家不要着急,慢慢来看。

说完血缘正统,再说说一脉相传的因素。

鲁国可谓是一脉相承,身为“宗邦”,在春秋战国几百年的乱世之中,周礼相对来说保存的最为完好,在那个礼崩乐坏时代,被人称之为“周礼尽在鲁矣”。

齐国则是不一样了,虽然在春秋战国几百年中,整体来说齐鲁大地之上,齐国是老大,鲁国是老二,老二经常被老大欺负,但老二是一脉相承,老大家里是中途被人换了主人。

齐国在前386年,国内发生改朝换代,权臣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姓齐国彻底成为过去式,田和正式称侯统治齐国,但仍沿用齐国名号,因此被称之为“田氏代齐”事件。

大家想想齐国并非一脉相承,中间还出现了“田氏代齐”事件,以这方面来看,的确不符合传统的道德观念。对比之下,一脉相承,并且周礼保持最好的鲁国,自然是更具有优势了。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诸如圣人孔子就出自鲁国,其影响力自然是不言而喻。

所以宋安之认为以上这些原因就是山东以鲁简称的原因,想必当初关于山东省如何简称问题上,以上的这些因素,相关人员肯定考虑过,还望宋安之的回答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