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现在农村年轻人过完年就出去打工了,家里就是些老弱病残,大家怎么看?

爱你我又得到了啥


其实这个问题在农村是普遍存在的,就拿我来说吧,我是甘肃农村的,那会只记得过完年,爸妈都去外面打工去了,而家里就只剩爷爷奶奶,这种现象在我们村普遍存在,那时农村还是有青壮年在,因为那会对土地还是比较依赖。而现在回农村老家,基本上见不上青壮年,因为现在种地确实没什么固定的收入,年景好一点可以自给自足,年景差了,几乎是颗粒无收,而外出务工,来钱快,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生活状况,至于女人呢,都带着娃娃进城读书了,似乎这成了一种趋势。农村都是些老弱病残守着,种点吃的粮食,补贴一下家用,现在有时觉得回老家,看见的满满的是凄凉,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农村,可是不管在哪里,都割舍不掉对农村的情怀,那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而我们的下一代似乎和农村基本上断链了,因为他们从小生在城里,长在城里,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不管怎么说,都觉得农村是一种寄托,是我和上几辈人生活的地方,因为那里埋葬着我的亲人。


冷眼看改革


人都是为了生计而奔波忙碌,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农村人来说更是这样!

我的父辈是农民,在没有参加工作之前,我也经常帮着家人做农活,我们那人均一亩多地,家里四口人,总共也就七亩多。一年下来,从土里刨不出多少钱来!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如果不在外面找份工作的话,就会过得非常拮据!从我小时记事起,我的父亲就在城镇上班,那时候还没有外出打工的。只要一家有一个在镇上工作,家里生活还是比较宽裕的。

近些年来,出现了打工潮,尤其是在土地能够流转之后,大部分农户已经将田地租与他人耕种,这样年轻的劳动力可以外出打工,其实年轻人也没有几个想在家里种田的,辛苦不说,一年下来可能还没有外面打工一两个月挣得多!所以年轻人主要选择还是外出打工。

另外,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人总要工作,哪里的工作岗位多,人就拥向哪里,现在即便在家里种田,以后有一个人足够忙活的过来,其他劳动力可以外出打工,已增加家庭的收入。

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在村里肯定会有一些困难,在这方面,国家也做了不少努力,现在的教育条件和农村医疗条件都有很大提高,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相关的制度会更加完善起来!


羞羞小丑er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说一说我自己的看法:

我是一名乡村教师,我班里百分之八九十的小朋友都是留守儿童,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单亲留守儿童,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的,只有一小部分是小街上条件稍微好一点,自己在家做生意开店的是爸爸妈妈带的。

(家长会基本都是爷爷奶奶参加)


题主说得农村年轻人过完年都出去上班了我同意,但是说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貌似有点不妥,我明白题主的意思,年轻人都出去了,老年人都留在家了,当然也有一部分老年人也是出去的打工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我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做了一点小小的分析如下:

我们先从老人的角度来分析

1、农村的老年人年级已大,没有工作能力,,出去找工作很难。

2、家里有孙子孙女,需要上学需要照看,儿女不在家。

3、老一辈人的思想,安于现状,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

我们再从年轻人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1、外面工资高,在农村没有工作。

2、生活压力大,开销大,孩子要上学,家里要吃饭,工资太少。

3、大城市寻求发现机会,就业环境好。

4、出去为了找个老婆,因为在农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的在农村没有什么工作很难找到对象。

总结

以上是我的一点点看法,希望能得到你的采纳!喜欢的可以点赞加个关注哦😊


路亚club


题主你好,关于这个问题我深有感触因为我也是其中之一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造成农村这个现状的原因是国家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加速,我们有幸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旧时的农村延顺着几千年的规制,老子种地的生的儿子也要种地孙子依然种地祖祖辈辈种地,给农村人改变身份的机会很少。80--90年代农村年轻人娱乐少也不能出去打工,农忙时帮父辈干农活农闲时拉帮结派和邻村经常打架斗殴偷鸡摸狗。叔辈门讲他们年轻时去赶庙会衣服里都掖着藏着刀子木棍。

现在的农村赶上了国家的大发展,城市发展机会比农村多大多数年轻人都跑去城市发展。有些人已经在远在老家千里之外的城市安家落户,留在农村的农闲时会找零工干例如泥瓦工刷漆工干些体力活挣钱,现在农村年轻人能体现自己价值的机会太多了。年轻人都去外面发展留守在村里上了年纪的慢慢会死去,我们村从前是近两千人口的大村现在常住人口不到500人。很多房子围墙显眼处写着“此户长期无人居住”。

以后的农村会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农耕机械化越来越广耕地人口越来越少,国家保留一定的耕地面积这些地谁来耕?现在农村出现了好多承包户,我出去打工挣钱了地承包出去让别人种。慢慢的这些承包户会将会演变成农场主。村村整合逐渐被城市融合。

农村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会有痛苦的舍弃但总比每年让你交公粮吃了这顿愁下顿幸福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村生活会是以后大城市里上班族们羡慕嫉妒的。




吹灯的鬼


你好,我是农村小赵,我在广西的山区,对于农村年轻人过完年外出打工了,家里就剩些老弱病残。我很高兴能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我们这以种罗汉果、百香果为主。地里的农活也比较繁琐,而且又脏又累,每天早出晚归,最重要的是一年四季忙忙碌碌,到头来收获甚微,投入了资金甚至连本钱都收不回,白白辛苦一年。外出打工不需要投资,每月还会有固定收益,年底还会有些存款。所以很多人没心思也没信心去种地了,选择外出打工。

二、农村的生活比较枯燥乏味,在家除了每天耕种那一亩三分地,没有什么娱乐。小时候每家每户都还种水稻,由于种水稻除了自给自足,没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后来水稻也不种了,选择外出打工。

三、随着社会发展,各行各业需求的工人数量增加,再加上相对较高的工资收入,所以农村很多人选择外出打工。

四、靠种地解决温饱问题比较容易,而靠种地脱贫致富就比较困难了,仅仅靠种地是完全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五、农村的经济远远落后于城市。很多人都抛家舍业,背井离乡,也是没有办法。

六、年轻人外出打工,农村很多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从而引发了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年轻人外出打工了,家里就是些老弱病残幼,农村怎么发展起来呢?

一、国家对农村的发展给予支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吸引外出中青年重新回农村谋发展,只有农村有众多的青年劳动力,才能带动农村经济整体发展。

二、让这些人重新回到农村,那就得农村有比城市更好的收入。这样才能让一家老小生活在一起,团团圆圆,老人家也能享受天伦之乐。

三、对于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社会要给予孩子关爱,引导孩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往良好方面发展。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见解,希望对你有些许帮助,也希望有想法的朋友和我一起探讨。


农村小赵fm


其实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如果不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谁又愿意背景离乡呢?用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年少时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自己应该走出去,搏出自己的天地……后来才发现付出了不一定有回报!现在到了而立之年,一切只是为了身上的责任。今年封城,老家父母去年辛苦一年收获的橘子,一共卖了3800块钱……不知大家是什么感受?现在我想的就是赶紧解封,出门挣钱[奋斗][奋斗][奋斗]




A鎽锋


我是一位80后的农村宝妈,我想说一下我的感受,对于这个现象我是不愿意看到的,真的是痛心和无奈!

对于农村现在这些老弱病残现象谁改买单?在农村农民,能够留在农村是他们的梦想,但是生存也是显示生活的需求,家里的经济支出超出了经济收入,有的农村庄稼人靠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是无法经营家里的生活需求的,在现实和梦想中,外出打工成了唯一的出路。对于我们农村一部分现在的80,90,上有老,上有老的老,下有小,我们不得不努力不得不奋斗,不得不放下这些生我养我的父母外出打工!




乡村小柏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我就把我的观点阐述一下。

首先,年轻人为什么会向往城里打工而不愿意就在农村劳作?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而农村的经济远远落后于城市,这是一个现状,在这个经济告诉发展的时代,农民仅仅靠着种地的收入,满足不了现实的生活,再加上地里的农活比较凌乱,一年四季忙忙碌碌的,到头来收获甚微,也就导致很多人没有心思种地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需求工人的数量增加,技工的短缺,有一些一技之长的人更愿意出去闯荡闯荡,外面的机会更多一些,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外出打工比他们在农村种地带来的收益更多,从而能更好改善他们的生活,这也就吸引大多数农村人舍弃田地而外出务工。而村里所剩的就是一些老弱病残的人员,所以社会上的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就会造成了整个农村发展的越来越慢。

近几年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关于建设新农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话题越来越多。为了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现在对农村的发展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建议如下:

1、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引导农产品加工业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科普、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统筹推进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协调发展。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引导企业开发多元产品,推进主食加工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2、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充分发挥乡村各类资源独特优势,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共同投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3、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支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主食加工、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优势产业,鼓励发展特色农业、传统民俗民族工艺、手工编织、乡村特色制造、乡土产业、养生养老、科普教育和生产性服务业等乡村特色产业。

农村创业天宽地广,许多农村年轻人也因此反乡,还有一些毕业的大学生,都投入了创业大潮中。





A施展


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有三点~

第一点:现在农村只有过年人才多一点、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家里留下老人跟小孩、原因有很多种、但是都有共同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家、因为现在种田、除掉成本开销、一年赚不了多少钱、家有小孩上学啊、全家人吃穿住行、平时生个病、压根就不够用、导致年轻人人外出上班、村子就剩下老年人跟小孩。

第二点:就是些小青年、辍学下来不甘自己在农村种田,想出去闯荡一翻、混个名堂出来、没办法,都是为了自己将来做努力。

第三点:现在农村老年人都特别多、我上次问了一个我们村子老年人,问她喜欢什么时候、她流着泪说、我喜欢过年、那样我的儿子、孙子就可以回来了、一家人可以团聚了、

听到这句话我的心也算了、我家里也有老人、想必大家也一样、不是为了以后生计将来、谁愿意离开养自己这大的家、谁又原意离开自己的亲人、生活就是这样、生下来、努力的活着。

不管怎么样、每到过年的时候、能回来就回来、家中还有盼望的老母亲、爷爷奶奶、亲人们。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帮助到你们、也希望能帮助到那些空巢老人、如有说的不对、各位哥哥姐姐可以批评

(三农憨憨)





三农憨憨


作为一个在农村里长大的孩子,我还是比较了解农村现状的,我不得不感慨农村这些年的变化真的很大,针对农村人口往外走,我今天想和大家一同探讨一下。

不知道别的地区是否也有这样的现象,反正我这里这种现状还是很普遍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子里人很少,只有老人在家照顾孩子上学和日常生活,走进村子来明显感觉并没有前些年热闹。年轻人大量的往外走就会形成一个问题,土地谁来管呢?祖祖辈辈耕耘几十年的土地,没有了年轻人活力,依靠年老体衰的老龄化人口,有如何足以耕种得了?确实也是如此,孩子要上学,老人体力不支,年轻人外流,那么很多土地已经面临着荒芜,根本就无人来照管。

那么,土地荒芜会不会有人觉得可惜呢?当然,如果从资源利用率的角度来讲的话,我还是觉得良田荒芜确实有点资源浪费,很可惜,假如能种点什么,利用起来也是极好的呀。不过从经济效益产出方面来讲,一亩地每年的收成也不过是几千块钱,还得要亲手播种耕耘,付出很多的体力劳动和时间,同样需要伴随在里面的投资还有农药化肥等等一些开支,所以传统农民种田是根本不赚钱的,毕竟经济效益产出是很低的。相反,这一年种地几千元的收入,也不过是一个年轻人外出打工两个月的收入,相比较之下,这笔账就一目了然。那假如是夫妻两人一同外出打工呢,两个人一年的收入将会是原来守在家种地每年收入的好几倍,这笔账一算,当然我觉得农村现在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这一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传统中国农业的农民,靠的是身体吃饭,干的是体力活,需要大量的体能消耗,这是一个很辛苦很累的活,对身体的损伤也是在无形中就日益加剧的,谁都愿意干点活少轻松,赚钱多的事,所以纷纷丢下那捆绑多年的土地,投身于城市建设的大浪潮中。

年轻人背井离乡,造成了土地荒芜,孩子无人陪伴,亲情疏远,孩子成长学业不能得到父母的关心教育,老人撑起整个家庭,我只能说这就是生活在底层人民的现实,没有什么对或者不对,都是为了生活,被迫做的选择。还是那句话:如果可以的话,谁愿意背井离乡,谁愿意骨肉分类,谁又愿意忍气吞声每天辛苦加班。

在外漂泊,冷暖自知,只是希望社会多一点温暖与善意,对他们多一分宽容,毕竟他们的远方还有嗷嗷待哺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盼着他们早日回家,谁都不容易。愿天下所有跟爷爷奶奶在家的孩子不要责怪父母为什么不陪自己成长,为什么一年才回家一次,为什么自己的家长会父母总是缺席。终有一天,你会明白,可怜天下父母心。

至于土地嘛,荒了就荒了吧,毕竟只是个累人不赚钱的包袱,或者可以租给别人耕种,一来是有个人管理土地,就算以后想在种点啥也可以收回来继续种,二来多少能换几个钱也挺不错的。

我只是单纯对农村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这一现象发表一点看法,欢迎探讨交流。话不多说,言止于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