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今日文章:別讓“無聊”吞噬了你

防疫期間,別讓“無聊”吞噬了你


龔韻琛

從上週開始,全國大部分地區的疫情狀況逐漸穩定,相信很多小夥伴們都開始復工、復課了,生活也逐漸回到正軌,不再是天天嚷著“好無聊啊”、“能幹點啥呢”。也正是這次疫情,讓我們似乎看清了一些事情,平日活在忙碌、繽紛的世界中的我們,似乎難以停下來,似乎難以與自己相處。

今天,就想和大家聊一聊這個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詞——無聊。

無聊到底是什麼呢?

在心理學領域,研究者們對它的定義是各式各樣的,其中大家一致認為,“”無聊“”是一種短暫的、不愉快的消極情緒體驗,表示個體沒有參與到理想中的情境中,是個體想要擺脫的一種狀態。

我們每一個人在人生中何嘗沒有經歷過無聊的感覺。短暫的、適度的無聊是一種普遍、正常的情緒狀態,但持續、強烈的無聊感卻會引起更多心理、行為上的不良反應。比如,手機、電腦成癮;衝動消費一些無用的東西;自我價值感下降;

情緒狀態變差,容易發怒或低落……如果你正在處於這樣的狀態或曾在這次疫情間處於這樣的狀態,希望以下內容能帶給你一些幫助。

莫名奇妙產生的“無聊感”也是有跡可尋的。

一是由外部刺激增減引起的不平衡。

雖然當今社會中人們的娛樂放鬆方式多種多樣,但曾蓋洛普民意測驗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無聊“是當今青少年用來描述他們生活感受時使用最多的形容詞。正是豐富多彩的各種刺激大肆入侵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對刺激的“易感性“逐漸降低,逐漸麻木。比如10年前的青少年看漫畫書便能感受到滿足和愉悅,而現在哪怕是有各種有趣的電腦遊戲,他們仍覺得在家無聊至極。

二是每個人的自我調節能力不同。

美國西佛羅里達大學的心理學家沃丹濟維奇指出外向者更容易感到無聊,因為他們對刺激的渴望更大,大家可以細想一下,疫情期間在朋友圈裡喊著想出門的,是不是外向者居多呢。同時,沃丹濟維奇也提出,外向者的自我調節能力各不相同, 他們對無聊的易感性也不相同。比如愛好廣泛、富有創造力的人,他們在各種環境中都能夠用心感悟生活、發現快樂並不斷成長,即便像僧侶那樣安靜地打坐,也不會感到無聊。


三是注意力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1989年,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萊爾德設計過一個實驗,結果發現,給被試增加了一些微小的干擾(隔壁房間打開一臺電視之類的),都會讓他們覺得聽力理解練習變得無聊。注意力一直是心理學家關注的重點,它不止與個人的成績、績效等有關,還會影響到心理健康,注意力渙散與無聊和抑鬱的程度都相關。

在無聊中戰勝無聊

從以上的影響因素來看,“無聊“小部分取決於外界,大部分取決於自己。而改變自己當然不是一瞬間的事情,是需要我們日積月累的。想要克服無聊,豐富多彩的情境是不合適的,應該在無聊中去克服,在當下,在疫情中,反而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有利的戰場,來鍛鍊自己,去克服無聊。

在這裡分享幾個小方法:

1. 設置挑戰和目標

將無趣的生活遊戲化,為某些日常的事情設定挑戰,而且這個挑戰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可完成的。比如,給自己做的早餐要擺盤好看,然後每天拍張照片集齊一個月的圖發到社交網站上。

2. 練習獲得新鮮感

疫情期間,我們每天都宅在家裡,從以前公司、家的兩點一線生活,變成了定點生活。那麼如何在同樣的場景裡獲取新鮮感呢?在家辦公的時候選擇不一樣的位置,今天坐書桌,明天坐窗臺等等;女生們可以考慮化妝、打扮自己,即使是在家裡,也要打扮得精緻精神的過每一天。

3. 創作

當自己對外界、外物,能夠施加切實有效的影響和干預時,人的成就感、價值感也就會隨之增強。創作是個很好的辦法,寫作一篇影評、敲一段程序、做一道美食、DIY一個手工等等都值得你去嘗試。

4. 整理

這裡的整理不僅僅指對於雜物、文件等的整理,更重要的是對我們內在思緒的整理。美國心理學家克爾克·沃倫·布朗等人曾說無聊時是人們思考和內觀的好機會, 而內觀訓練又能幫助人們克服無聊。現今的教育界、醫療界和辦公室一族中, 內觀訓練也越來越流行,打坐冥想是最常被採用的形式。

能夠讓自己不無聊,是一種能力。擁有充實的內心很重要,否則,外部刺激和新鮮感會轉瞬即逝,大腦會不斷地尋求刺激。久而久之,大腦對刺激的需求便慾壑難填,讓人永遠無法擺脫無聊。

大家可以試一試文中所提到的克服無聊的小方法,給自己找些小事情做做。同時歡迎小夥伴們在評論區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噢。

作者:龔韻琛,微心戰疫志願者,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