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想象与文学作品教学

文学作品是借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它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来激发感染读者,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丰富人们的生活知识,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以达到教育人、培养人、改造人的目的。

在中学阶段进行适量的文学作品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必要的文学常识和基础理论,培养他们阅读欣赏能力,并展示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辨别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同时还给他们以深刻的审美教育,使他们思想纯洁,道德高尚。因而在中学阶段进行文学作品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才能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效果呢?这个问题,许多有经验的专家、教师都有过专门的研究,有过精湛的论述。我不敢班门弄斧,妄加评论,但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颇有一点心得体会。写出来就教于名师专家,以期得到指教。

我认为,在整个文学作品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展开学生的想象是获得教学效果的关键和前提。

所谓想象,就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形象,或是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学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过程。对学生来说,重点在后者,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我们就是根据作者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形象,来展开教学的。读者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再现这个形象,才能认识和理解这个形象,使你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与其发生感情上的共鸣;也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和感染。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的教学,就很能说明想象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想象与文学作品教学

《周总理,你在哪里》是一首感情真挚的抒情诗。诗篇通过“周总理,你在哪里”和“你的人民想念你,呼唤你”为线索,借助奇特的想象创造了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从而缅怀了周总理的丰功伟绩,表达了人民无限怀念的深情。本诗在创作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的手法,让高山、大地、森林,大海都赋予了强烈的感情色彩。这一点正是教学本诗的突破口。我以为教学本诗,首先,有表情的朗读本诗,呈现情景,创造气氛使同学们初步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其次,简介周总理的丰功伟绩和高尚的人品美德,启发他们进行积极地思维、建立表象,在情感中产生一个飞跃;再次展现课文中的几幅画面,打开想象之门,调动各种感知,让他们骑上想象的骏马和作者的想象发生同化,共同在大地上奔驰,共同在高空中翱翔,这时,读者完全沉浸在诗的气氛和意境中同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而总理伟大光辉的形象就完整的再现出来,深深地感染读者,最后,组织他们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每读一遍,感情更激烈,形象更鲜明,所受的教育也就更深刻。

这样内涵深沉博大的诗篇,如果离开想象去讲解,恐怕就收不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想象与文学作品教学

同样,小说的教学也要借助想象。因为小说的教学主要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再现人物形象,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而人物形象的出现,主要的途径便是想象。不要说像孙悟空、白骨精这些根本不存在的形象,要靠想象才能再现,就是生活中确有模特儿的形象,如范进、孔乙己之类的,也同样要靠想象才能再现其形象。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就是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展示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的遭遇,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也批判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人们思想麻木,昏沉的精神状态。对这一深刻主题的理解,主要借助想象再现形象才获得的。先生这样写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 ,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没有名字,别人给他取了绰号。“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究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了,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中坐着用手慢慢拿走去了。”读了这几段文字,我们通过想象,便分明的看到一个备受欺凌,热衷于功名但却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以至被打折腿的悲惨形象就立在眼前。这个形象,不仅使我们认识到封建文化教育和科举制度的罪恶,也激发起我们对新社会的热爱,明白当前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学好各门知识,掌握各项本领,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诗歌也好,小说也罢,无论那一种文学体裁,虽各有特点,但有其共同点,就是:都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动人画面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因而,在中学阶段进行文学作品教学,要抓住这个共同点,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心理、时代等特征,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启发他们,展开丰富想象建立鲜明的形象,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