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渭南老城史話:閒話老城之形勝

渭南老城史話:閒話老城之形勝​張潤洲

渭南老城,依山帶水,雄踞關中,控東府,扼隴海,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就長安而言它是前哨,就潼關而言它是後方。所以老城垣的修建主要是從軍事需要而建。

老城東門至西門約二里,南門至北門不足二里。城內面積約一平方公里,城內只有一條東西大街,沿街有幾條小巷、機關、學校和商鋪。城牆周長約八華里。城牆外除東南角高地,四 周均有城壕,西北城壕長年有水。 老城修建在西安至潼關的要道上,南高北低。南部佔了明光塬西部高地,且在東南角加修了一個小城,俗稱甕城,其地更高,其勢更雄,乃屬人工設險進而提高防守功能。北邊修建在湭河二階地,充分利用湭河渭水天然屏障,既控制了制高點,又利於城內取水排水,同時控制住了渭河渡口,是拱衛長安的主要軍事要塞。渭南城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

渭南老城共設四門,均用青磚建有兩層城樓,斗拱結構,歇山屋頂,高脊帶獸,重簷翹角,高大雄偉。東門曰“引華門”,西門曰“襟湭門”,南門曰“抱豐門”,北門曰“帶渭門”。

出渭南城東門約二里許有一天然屏障,俗稱鳳凰山。乃系明光塬向北延伸至渭河一階地的一個鏵形咀子,高約數十丈,因形若飛鳳之頭而得名。老西潼公路在其高崖下修一門洞而過,門洞上建有一閣樓,奉敬的文昌君,即稱文昌閣,下面門洞叫東梢門。渭南縣誌清張端著文稱“東關文昌閣,是人渭之咽喉”,足見其地形之險要。

文昌閣向西上坡約百米,公路南有“關帝廟”,俗稱老爺廟,再往西約五十米有一小村叫花店堡,再西約三百米是東關小學(原將軍廟),再西是趙家院至東門,俗稱東關街,街兩邊房屋大都是鋪板門面,早年曾是糧、棉、油煤等交易市場,後因渡口西移而冷落。

東關至縣衙門口,上世紀五十年代叫東門街,縣衙門口至老石橋叫西門街,且設有街長管理。沿大街南邊往西城門外有“水泉巷”,城內有“倉後巷”、黨校南院、“瑞泉中學”、南井巷。現印刷廠的地方是公安局、法院、檢察院,再西是南門巷(俗稱南窯巷)、郭家巷、新華書店、老商號“同義棧”和“天成永”,西門外是“天順和”,再西是市政府(即城關鎮),老年人稱鐵旗杆廟。街北由東而西有黨校北院、城隍廟、文廟、渭南軍分區(解放初是專員公署、渭南衛生院即現渭南中心醫院前身)、北井巷、八一機械廠、郵電局。西門外至石橋有“鍾盛堂”、“餘慶堂”兩個中藥房。

據渭南老人講,黨校南院是清朝時的倉厫,其西是渭城公園。黨校北院是馬號、操演場。八一機械廠是岳飛廟。

渭南城由於南高北低,南北城門高差一百多米,由城內大街出南門一直是上坡,且要走一段衚衚路,兩邊高十幾米至幾十米,所以老渭南人把南門內東邊叫東山子,西邊叫西山子,分別都住有幾戶人家。由渭南老街中心向南望去,確如在高山之上。東山子東北方有一條小溝,溝北有高地,住有姓秦的一戶人家,故將其叫秦家嶺(原教育局後院即在此崖下邊)。此地亦是渭南城內最高點。由南井巷而南三百米有一條小路彎曲盤旋而上,約百米方達其地。

西山子村北邊面南,有一座古廟叫“梓童觀”。渭南人說“先有梓童觀,後有渭南縣”,可見其歷史之久。後來是東關小學分校,即育紅學校的前身。城內老戶人戲說“渭南城,大又寬,一座秦嶺兩座山”。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渭南縣機關逐漸西移。七十年代中期,新修湭河橋,老城改造,才成目前的現狀。

老城外有幾個村,對城防作用很重要,這裡順便一提。東門外文昌閣上面高塬上有一個村叫書院堡,城東南角甕城下的崔家堡,城西南角的城南堡均是拱衛渭南的重要高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