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 被过度解读的6%、8%、10%

被过度解读的6%、8%、10%

题记

假如今天你的朋友圈没有被下面这条新闻刷屏,很难说服自己是金融从业:

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很危险,超过10%就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

这条新闻来源于6月14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郭树清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发表的演讲。这条信息迅速被误读。被片面理解成所有的投资标的合理的收益范围应该在6%以下,“高收益”产品应该完全被自动屏蔽:

被过度解读的6%、8%、10%

解局之前,让我们结合郭主席演讲原文看一看:

“在打击非法集资过程中,努力通过多种方式让人民群众认识到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一旦发现承诺高回报理财产品就要相互提醒、积极举报,让庞氏骗局无措遁形。”

点评:

1、对于郭主席的讲话千万不要断章取义,只转标题不看内容。郭主席的演讲,结合原文会发现,并不是泛指所有理财投资标的,而是特指“承诺高回报、非法集资、庞氏骗局”类的理财产品。

2、监管部门打破刚性兑付和隐形担保的决心很坚定。风险与收益正向匹配的金融常识将会越来越为大众所接受。投资人盲目信仰任何机构或个人的无风险承诺都是不可取的。

3、与风险收益正向匹配相呼应的是,投资人风险承受能力的识别。对于明确需要合格投资人参与的资产管理产品,包括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计划、基金公司发行的专户计划、私募管理人发行的各类私募基金、保险资管机构、证券公司资管机构、期货公司发行的资产管理计划等,均应该严格定向向合格投资人提供咨询服务,并做好投资人的风险等级识别。

非合格投资人在大额私募理财产品上的风险识别天然不具备基础,大拆小,长拆短的做法后患无穷。

4、资产管理机构回归本源业务,比拼资产管理能力的发展路径越来越清晰。合格投资人对于自己购买产品的理解程度受到挑战。不是所有的预期收益6%、8%、10%都一刀切。

关键还在于穿透理解产品收益的本质是什么,理财师的专业价值有了放矢之地:

穿透理解产品收益的本质是什么(是股还是债);底层资产投向哪里(是权益类一级市场,二级市场还是供应链核心企业还款还是不良资产的处置);如何获取收益(是来自于基金经理的超额α 能力还是融资企业的利息偿付,市场平均是多少,经营能力能否覆盖融资成本)等。

总结

产品投资四问:

1-底层资产是否清晰

2-交易对手是否靠谱

3-风险措施是否有效

4-管理人是否有资质

一个顺势而为,读懂监管精神,勤奋向上的理财师该如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提高自己鉴别和评价资产管理机构的能力,加强自己识别和判断金融产品底层资产、交易对手和风控措施的能力。

被过度解读的6%、8%、10%

依靠合同上写“保本保息”吃饭的时代过去了。过去投资者习惯于被“保本、兜底”,因此对风险测评以及双录都比较漠视。自从资管新规发布后,刚兑打破会令过去类似无风险收益转化为有风险收益,投资者需要自担风险,买者自负。

如何为客户挑选二级私募/股权基金;为什么理财师给客户返佣,是自取灭亡?如何用FOF为客户搭建家族基金框架;如何给客户讲清楚股权投资的逻辑?

这些问题都可以在

《私募基金销售宝典》new 中被解答

被过度解读的6%、8%、10%

更多购书福利:

被过度解读的6%、8%、10%

贝塔的书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