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核心原因是什麼?

無限溺愛尼糯米的A君


如果說,1991年美國出兵伊拉克還算有一丟丟良心(那一次,伊拉克欠了科威特的錢不還,還端了人家的窩,於是美國帶著反伊聯盟去討債),那麼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美國完全和伊拉克的角色對調了過來。這一次,美國成為了赤裸裸的強盜。

跟海灣戰爭不同,這一次美國為首的聯軍打著的旗號總有那麼一點站不住腳——伊拉克政府掌握著對世界構成威脅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薩達姆踐踏人權。

前一點,即英、美髮動戰爭的主要理由,在戰後逐漸被披露完全是子虛烏有。伊拉克打了兩伊戰爭、海灣戰爭,擁有龐大的武裝力量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一個完全依靠外債和賣石油的國家能夠掌握生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技術,顯然不大可能。

早在戰前,聯合國武器調查團就進入了伊拉克境內,且最終的結果顯示他們沒有發現這類武器。不過就跟當年的國聯調查團進入東北一樣,最後都沒能阻止戰事的爆發。不得不說,美國人這一手應該是早有準備了。

關於第二點(薩達姆踐踏人權),那更是無稽之談了,戰前伊拉克人民起碼還能看得起病、吃得起飯。現在呢?他們終日在惶恐不安中度過。當時美軍進駐伊拉克之後,順手就將該國原有的所有武裝力量就地解散了。如果只是單純針對薩達姆政權且要反恐的話,美國人何必如此大動干戈?倒是此舉之後,伊拉克治安直線下降,恐怖分子越鬧越兇,後來ISIS的崛起也與這不無關係。

不可否認,“911事件”確實給了美國一個“反恐”的藉口去發動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不過同阿富汗不同,伊拉克或是說薩達姆政府與這件事情沒有直接的關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一理由,到後來也被證實不過為子虛烏有。所以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美國人顯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關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一事,我們再給大家說一說。

在2003年當年,一名英國的武器專家就認為這是個謊言。他對一處發現的細菌實驗室直言到:“它們不是流動細菌戰實驗室,你不能用它們來製造生物武器,它們甚至不像實驗室,它們正如伊拉克人所說的:製造氫氣來填充氣球的設施。”後來,在發表一系列質疑之後,這位名叫戴維•凱利的武器專家在離家不遠的地方吃下20多片藥片、砍斷左手之後離奇死亡。至今,英國政府都沒有承認有人將其暗殺。反倒是對於開戰原因,英國政府後來也打了自己的臉:

▲凱利自殺案至今都被認為疑點重重(該圖截取自南方網)

在2016年發佈的“齊爾考特報告(Chilcot report)”中,英國政府第一次公開承認“英國情報部門當時並不確定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2003年並無必要發動戰爭”……如此看來,普京嘲諷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有可能不過是洗衣粉”也是蠻有道理的。

即便如此,美國政府還是一口咬定當年這個藉口的合理性,反倒是一位前美聯儲主席一不小心說漏嘴了,他就是格林斯潘,掌控美聯儲長達20餘年的一個老頭子。08年金融危機,在很大程度上也歸咎於他在任內對住房信貸的放任。不過,這裡就不多談房信貸的事了,我們主要看看他關於伊拉克戰爭的言論。

▲艾倫·格林斯潘

在2007年卸任後,他撰寫了回憶錄,在當中他“一不小心”說到:“基於政治的原因,很多人不願意承認一個事實:伊拉克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石油。”要知道,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的時候,他正好在任,而美聯儲又是掌控美元發行的機構,這一話語的份量自然不言而喻。

其實,這個事實也是不言自明的,大家對“美國打仗是為了石油”也是深信不疑了。但最終決定中東石油開採量的是海灣地區的歐佩克組織,美國人又不直接掌握中東的石油資源,美國怎麼就獲利了呢?

這還得從國際貨幣結算說起。

美元是國際市場通用的結算貨幣,買賣原油也離不開這些綠色的票票。2003年之前,原油價格就沒有突破過50美元/桶;2004年原油價格就突破30美元/桶直奔50美元的均價再也沒有回頭。直到近年來頁岩油革命的到來,油價才開始下跌。

在這之前,美國經歷了一次互聯網泡沫的崩盤,眾多當時的互聯網企業宣佈破產。面對有可能到來的經濟危機,發多點鈔票可謂是個不錯的選擇:油價高起,大家又要換成美鈔結算原油交易,這樣美國人就能大發鈔票。這些鈔票又是奔著國際市場去的,美國人又不用擔心國內的通貨膨脹壓力,頂多買汽油的時候貴了一點點。

隨著國際交易和美國政府的戰爭開支,這些鈔票最終又回到了美國國內市場中。各大企業、公司,尤其是武器廠商、金融公司、防務承包公司可謂是賺的盆滿缽滿。拿到這麼多錢之後,在資本的驅使之下,這些金主們自然而然又想著去投資。就這樣,美國的住房信貸蓬勃發展,直到金融危機爆發之前,這樣的循環都在拉動著美國金融、經濟的繁榮。

當然了,藉機打擊反美勢力、威懾伊朗這些周邊國家也是美國出兵伊拉克的目的之一。可以說,通過這場戰爭,美國人打擊了反美勢力、轉移了自己的通脹壓力同時還換得了經濟的繁榮,可謂一箭三雕。不過可憐那些伊拉克的平民百姓,自己安定、祥和的生活就這樣無端端地被打破。在歷經了一輪ISIS的掃蕩之後,伊拉克更是支離破碎。面對著這戰後的焦土,這個國家的重建之路更是如登蜀道之難。


1、《Iraqi mobile labs nothing to do with germ warfare, report finds》

2、《Greenspan admits Iraq was about oil, as deaths put at 1.2m》

3、《THE IRAQ INQUIRY Statement by Sir John Chilcot: 6 July 2016》


WarOH協虎


伊拉克戰爭,是2003年3月20日以英美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對伊拉克發動的軍事行動,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

伊拉克戰爭實質上是以反恐為由,以伊拉克拒絕交出--子虛烏有的生化武器為藉口,趁機清除反美政權的一場戰爭。這次戰爭實際上是1991年海灣戰爭的繼續,所以,這次戰爭也被稱為"第二次海灣戰爭"。到2010年8月美國戰鬥部隊撤出伊拉克為止,歷時7年多,美方最終沒有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反而找到薩達姆政權早已銷燬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文件和人證。2011年12月18日,美軍全部撤出。由於伊拉克戰爭使用了大量的美國現代化新式武器,加上美軍使用的武器費用非常的高昂,這場戰爭也被稱為浪費錢的戰爭。美國剷除伊拉克政權,實質就是維護美元霸權的地位。這次戰爭再次證明了科技是現代軍隊發展的決定性作用。

英國曆時7年調查,於近日公佈長達260萬字的《伊拉克戰爭調查報告》。報告指出,英國參加伊戰的決策是基於“有瑕疵”的情報和評估,在發動戰爭之前,解決伊拉克問題的和平手段並未窮盡。作為當年戰爭的主要發動者,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卻聲稱“這是英國政府的事情”,把美國的責任推得乾乾淨淨,好像美國只是局外人。

歷時8年的伊拉克戰爭過後,薩達姆與“基地”組織的聯繫並未得到證實,調查人員根本沒有在伊拉克找到任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美國的入侵非但沒能使“民主”在伊拉克成為政治現實,反而使得數十萬伊拉克民眾失去生命,國家蒙受巨大損失,社會結構出現斷裂,地區極端勢力沉渣泛起,打開了中東地區動盪的“潘多拉魔盒”。

通過策劃某一地區的緊張和混亂來找尋存在感,彰顯美國的霸主地位,這是美國的慣有伎倆。美國的這種招數可能一時得逞,但最終只能是導致越來越多的社會矛盾和動亂。

現在的中東局勢,伊拉克、敘利亞戰火紛飛、民不聊生,中東各國人民的生活變得比戰爭前好了沒有?


稻田守望者9981


伊拉克位於中東中心,控制了伊拉克也就控制了中東,而控制了中東,也就可以掌控世界。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目的是為了控制中東地區,其次是為了保證對波斯灣的控制,掌握石油交易。最後,遏制恐怖主義勢力抬頭。

中東十字路口,戰略中心

從地圖上看,伊拉克恰好位於中東的中心地帶,如果美國能夠控制伊拉克,就可以把自己的盟友沙特與北約盟國土耳其連成一片,而且還可以把敘利亞與伊朗之間的聯繫徹底打斷。進而掌控整個中東局勢。

美國控制伊拉克之後,俄羅斯在中東的盟友敘利亞和伊朗將會面臨更加嚴峻的局勢,互相之間難以支援。

敘利亞的西方是以色列,北邊是土耳其,東方是伊拉克,整個中東的戰略主動權都握在美國手中。

處境艱難的還有伊朗,伊朗與美國之間一直關係緊張,美國佔領伊拉克之後,由於伊拉克與伊朗接壤,伊朗在軍事上面臨著被包圍的危險境地。


美國在伊拉克、阿曼、沙特、阿富汗、巴基斯坦擁有大量的軍事基地,總數超過40個,伊朗完全被美國包圍了,唯一的出路是南下進入印度洋,但是在美國強大的海軍面前,伊朗的出海口很容易被封鎖。

中東位於亞歐非三大洲交界,是亞洲與歐洲之間水陸交通的必經之路,如果不走中東,必須要繞過整個非洲,時間更長,難度更大,代價更高。


控制石油交易

美元原本與黃金掛鉤,但是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之後,美國與中東國家簽署協議,美國保護中東國家的安全,幫助建設城市,提高經濟水平,而中東國家則要承諾石油交易使用美元。

中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產地,世界各國都離不開中東的石油,伊拉克是重要的石油出口國,甚至曾吞併科威特,威脅到石油美元的地位。

伊拉克南部是波斯灣,同時也是重要的石油產地,伊拉克隨時能夠威脅到波斯灣,這對於美國來說也是不安定因素。

預防恐怖主義


2001年,911事件爆發,美國把作戰目標對準恐怖主義,薩達姆與恐怖組織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伊拉克似乎已經成為恐怖組織的後方大本營,另外,美國一直懷疑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擔心流落到恐怖組織手中,對美國造成更大的傷害。

伊拉克地理位置優越,是兵家必爭之地,如果強大的是俄羅斯,俄羅斯也必定想盡一切方法控制伊拉克。



伊拉克沒有太多的選擇,要麼成為美國的盟友,要麼被美國佔領,薩達姆選擇了第二條路,後果也是必然。


視野新觀


為什麼要打伊拉克,小孩沒娘,說起來話長,這個要從蘇聯解體開始說起,那我就就簡單總結以下幾點,一是為了石油,二是為了搞霸權主義,主要當時,國際貨幣市場,美元的直接對手是歐元 現在,歐盟財政體系已經在中東難民的衝擊下岌岌可危 面對逃難一樣脫歐的英國,伊拉克當年採用了不以美元結算石油的做法,這是對於美元體系的挑戰,竊以為這也是伊戰的主要原因。因為美國核心利益就是金融霸權,誰碰這條紅線誰就得死,不管是鬼子想搞中日韓自貿區,還是歐盟想搞歐元,還是中東非洲想整合自己的力量,只要你有威脅到他們金融霸權的苗頭,不管你有沒有實質性的行動或者主觀意願,那麼你就是美國的敵人,另外美國打伊拉克在現在長線看來是虧的,為什麼說美國長線是虧的呢,主要是海灣戰爭打完之後,把中國打醒了。中國開始不計代價自虐式的發展經濟和軍事,讓中國這個14億人口完成了工業化!這是美帝二建國以後最大的戰略敗筆,擊到一個蘇聯,結果站起來一個比蘇聯更更加強大的戰略競爭對手,但是在當年看來短線是賺的,當年打完美國在國際的地位達到前所未有的頂峰,歐洲中東全部俯首稱臣,霸權繼續維持幾十年,而且也帶動了軍工經濟。另外也滿足了國民軍方想幹仗的慾望,所以說戰爭都要考慮兩面性,有利有弊。



歷史說的樂樂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根本目的就是建立單極世界,或者說稱霸世界。


蘇聯解體後,美國認為世界上再無敵手,稱霸世界的野心迅速膨脹。怎麼稱霸?美國選擇了武力,因為美國在冷戰期間積累了大量的高新技術武器,和現代戰爭的模擬理論,也就是零傷亡的不對稱戰爭。他要找一個國家嘗試一下。美國最終選擇了朝鮮和伊拉克,但究竟是打朝鮮,還是打伊拉克,美國五角大樓進行全方位的評估。評估報告就達1萬頁,主要是打朝鮮中國和俄羅斯肯定參戰,那很有可造成大規模戰爭,或者是世界大戰。打伊拉克(伊拉克當時在海灣和中東國家中,軍事力最相當強悍的,常規武器都超過了中國。),可以震懾其它國家。起到“殺雞給猴看”的效果,使中東徹底臣服。

但總得有個理由,正好伊拉克侵略科威特,把科威特變成伊拉克的一個省。美國認為機會來了,便代表正義的一方開始攻打伊拉克,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後美國也隨即收手。如果薩達姆從此低調一些,或者順從美國,也不會第二次。但是薩達姆喘過氣後,還是一味地強硬,美國認為應該徹底地解決伊拉克,但還是需要找個理由。

便以大規模殺傷武器為藉口,又說伊拉克支持恐怖主義、為恐怖主義提供溫床等等。等戰爭過後,根本沒有什麼大規模殺傷武器,小布什無法自圓其說,便把責任推給情報部門。情報部門心裡明白,這些情報是按五角大樓的意願製造的假情報,所以情報部門也不反駁。

不過,美國確實達到了想要的目的。當美國把現代高新技術的戰爭模式應用到伊拉克的時候,讓世界瞠目結吞。世界各國開始思考,我們和美國到底相差多少。美國從此再世界上一家獨大,為所欲為。當我國經過20多年的韜光養晦,軍事、經濟、科技逐漸追上美國,美國才開始收斂了一些。


適情雅趣


石油只是個表像,也可以說是一個直接原因。深層次的原因是美國意識到自己正在衰落,需要通過武力來震懾世界,表現自己的強國實力,強化自己的統治。 其實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美國的政治體制,美國的真正國家力量是由大財閥集團控制的,所謂的選民只是分了點殘羹剩飯而已。其中軍工集團的勢力僅次於金融集團,也就是軍工鐵三角,而且美國自1973年以來就定下了以軍工產業拉動內需的政策(我們是靠基礎建設拉動),所以在軍工產業飽和時打一仗,才能滿足財閥們的需求(人家要掙錢啊)。當時有一個很有名的智囊機構計算了一下,前線消耗一美元就能拉動國內兩百美元的收入。不過也別鼓掌,這些錢掙的最多的是航空集團,其次是軍工和金融集團,老百姓除了送兒子上前線撿炸彈之外,然後掙撫卹金外什麼也撈不著(因為這一策略的產業面太窄,本身就只為財閥服務,運輸主要是在國外,只有民航能掙到錢,消耗主要是高科技武器,普通企參與不進來,最後打來的石油全是石油企業撿便宜,也沒給老百姓降價,至於稅收又能交多少呢。但是軍費(包括財閥們掙的)全是老百姓的納稅錢)。其實這個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但就是不說,美國政府自己不會說。


劉不劉


伊拉克在兩伊戰爭擊敗伊朗後,又入侵了科威特,公然滅一個合法的國家,沒有任何藉口,聯合國通過決議,組成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伊拉克拒絕退出科威特後,先用飛機轟炸兩個月之久,癱瘓了伊拉克的作戰能力,然後地面部隊進入,已成驚弓之鳥的伊軍土崩瓦解,於是屈服,退出科威特,這是頭一次海灣戰爭,伊拉克投降後英美製造了一個理由,說伊拉克有化學武器,實際上沒有,但兩霸不聽,又發動了第二次海灣戰爭,他們也知道並無化學武器,但還是騙的全世界相信,之所以要滅薩達姆,一是要趁機推翻一個非民主的國家,建立一個現在的伊拉克政權,二是要檢驗新戰法,即利用Gps與激光制導技術對目標進行精確打擊,這種打法對伊拉克是毀滅性的,三是為了擁有伊拉克的石油,四是在中東建立一個據點,以控制中東,果然,引起了阿拉伯世界的顏色革命浪潮,好多強權人物被推翻,如薩德爾,卡扎菲,巴沙爾等,但也把這些弄得亂七八糟,死傷遍地,遭到世界的譴責。


縹緲孤鴻影45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核心目的是打亂中東地區的石油市場,攪亂該地區的石油價格秩序,在石油市場上亂中取勝 ,以他的利益為目的,以他的話語權為主導,把中東地區國家搞亂,中東地區的能源市場也就亂了,以能源為基礎的俄羅斯必然也亂下去,這就是美國想要的結果。

其一.從伊拉克戰爭以後至到現在人們都看到了美國想要的結果,能源市場一片混亂,石油價格狂瀉不止,中東地區的國家因為依賴石油為唯一的經濟命脈因而經濟陷入困境,以此國家的政治取向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於經濟的混亂,恐怖組織林林種種,剿而不滅,使得這些國家苦不堪言,疲於奔命於此。

其二.中東地區的能源危機直接導致俄羅斯能源市場價格一瀉千里,經濟衰退,俄羅斯出現前所未有的經濟困境,這一切的緣由都是美國想要的,也就是美國在發動伊拉克戰爭時所預見的並制定的謀略預案,把中東能源市場搞亂然後導致俄羅斯能源出現危機,以此拖垮俄羅斯,這是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真正目的。(在索馬里美軍丟了24名美軍士兵的命他一聲不吭撤走了軍事人員為嗎?沒有大的利益可取)


楊柳青青春之聲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核心原因到底是什麼?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核心原因是遏制中東地區出現挑戰美國利益的國家(政權)。其實美國的全球戰略很簡單,保持自己全球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不允許任何國家在任何區域對此形成挑戰。但薩達姆政權顯然對美國在中東的利益構成強烈威脅。

兩伊戰爭結束後,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並沒有及時收手,而是發動了侵略科威特的戰爭並且在短時間內迅速佔領了這個弱小的海灣阿拉伯國家。薩達姆公然破壞國際秩序的行為引起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強烈不滿。這是對二戰後國際政治秩序的公然顛覆、挑戰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利益,是美國絕對不會容忍的行為。因此,以美國為首的多國發動了海灣戰爭,將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但當然美國布什政府並沒有追求薩達姆倒臺。但從此,美國人認定薩達姆是個危險的獨裁者,隨時可能對美國在中東的利益構成重大威脅。

海灣戰爭後,伊拉克南部什葉派和北部庫爾德人舉行了反薩達姆的武裝叛亂,遭到薩達姆的強力鎮壓。美國認定薩達姆在鎮壓這些武裝叛亂過程中使用了化學武器。美國和薩達姆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劇。

911事件發生後,美國發動了阿富汗戰爭並迅速將塔利班趕下臺。奉行新保守主義的小布什政府藉助美國國內的反恐情緒和阿富汗戰爭速戰速決帶來的膨脹的信心,決定藉機發動伊拉克戰爭,將對美國中東利益構成威脅且積怨頗深的薩達姆趕下臺。

以上就是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核心原因。

補充一點:長期以來,國內流行美國發動伊拉克是為了石油,或石油美元,這都純屬無稽之談。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應對一箇中小國家的經濟挑戰,美國的經濟、財政、貨幣手段足以應付,根本不需要通過戰爭來實現。


交談中東


伊拉克賣石油要走去美元化,。這是美國所不能允許的。如果石油交易去美元化,美元霸主地位就玩完了。美元失去霸主地位,美債誰還買,失去美債美軍靠什麼支撐?為了捍衛美元霸主地位,美軍出手了,最後還絞死了去美元的薩達姆。這就是美國的霸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