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 中國武術是假的,用事實證明

最近看了一眼正在熱播的《武神趙子龍》,和絕大多數古裝劇一樣,一如既往的雷死人不償命。這種歷史外殼套武俠裡子的雷劇模式真是屢試不爽,讓我的視力直線下滑,看一次,瞎一次。這類影視劇,往往將個人英雄主義發展到極致,男女豬腳只要功夫好,千軍萬馬都不怕。那麼歷史上,真的有這種“武林高手”嗎?

被曲解的“武”:只是好看。從清代開始,功夫大師們總是把今天說的“中國功夫”,和古代所說的武學、武藝掛鉤,好顯得“國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咱們先說武藝,武藝是中國古代對軍事技能的稱呼,古人在戰爭實踐中,總結出了十八般武藝的說法。在今天,我們說的十八般武藝通常指的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鏜、棍、槊、棒、拐、流星。這個說法產生於清中期以後,併成為主流,一直流傳到今天。那些“武術家”們也將這十八種武器玩出各種花樣,甚是好看。不過我們回過頭,看看資料中最早有關十八般兵器的記載,就會發現問題:“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

這句話出自南宋軍事家華嶽所著作的《翠微先生北征錄》,雖然他並未在書中具體指出十八般武藝是指什麼,但是隻要不瞎都已經可以看出這與後世流傳的十八般武藝的不同:說好的“弓為第一”呢?

明代學者謝肇淛在其筆記《五雜俎》中曾經列舉了較為靠譜的十八般武藝名單: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簡、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棉繩套索”,指得就是各類繩索、套索,古代軍隊之中也是經常用到,比如做個套馬索、設個絆腳繩、弄個陷阱之類的;白打就是徒手格鬥。

這樣的十八般武藝,在觀賞性上著實不如前者,但是卻遠比前者實用。明代有很多武術著作流傳於世,其中的實用精神貫穿始終。很多書更是隻談招勢,一字不提套路。

實際上,今天廣為流傳的十八般武藝,與明代武術相去甚遠,而是源於戲曲界的說法。這麼看來,“中國功夫”能與當今的電影電視文化無縫對接實在是情理之中,因為他本身就是帶有濃烈的表演性質,深受戲曲文化的影響,與真正的“武藝”相去甚遠。

我想肯定有人說古代不是有武舉嗎?那我就為大家揭秘一下。

首先,這是考試,在武舉成制度之後,筆試都是放在第一位的。選拔的是軍官,又不是殺手,能打架有什麼用?其次,武舉科目也有武藝測試,測“弓馬刀石”四門功課,細分就是:步射、騎射、開硬弓、舉石鎖、舞動重刀。

簡而言之:射箭、體能。僅此兩項而已。

很多“功夫粉”想必此刻已經有些生氣了,但是事實就是如此。有人會說:今天的功夫只是不談弓弩罷了,刀槍劍戟也是有的啊?

說到這裡,咱們就得再談談“武學”。武學和“功夫”更是幾乎毫無瓜葛,指的是軍事學術,比如戰術、戰略、練兵方法等等。

說道武學著作,就不得不提到明代戚繼光所著的《紀效新書》和《練兵紀實》,這兩部書可以說是少數詳細記載軍中“武藝”的書籍之一。咱們可以看一看,這書中的“武藝”與今天的“功夫”差距到底有多大。

以“槍”為例,《紀效新書》記載的槍足足有“一丈七八尺”長,明代一尺大約32公分左右,折算下來足足有五米多長。

這麼長的槍舞起來當然不還看,但是在作戰時,長槍兵著重甲結陣而立,刺蝟一般,對於防禦重騎兵的突襲有很好的效果。

耍花槍?別鬧了,戰場上大家都挺忙的。長槍手如果搞個人表演,那完了,陣型散了,敵人的騎兵或者刀盾兵隨便一衝,便是一場大屠殺。再說,明代刀譜又不是沒有流傳下來,你們看一看這刀這姿勢,與今天看到的“功夫表演”哪裡像了?

中國武術是假的,用事實證明

明朝倭寇入侵,南少林的僧人響應國家號召,組建僧兵對抗倭寇。天下武功出少林,這沒差了吧?

然而,儘管少林僧兵的愛國精神讓人欽佩,儘管少林僧兵功夫高超,卻依然是全軍覆沒——人家倭寇“長弓重矢,近人而發”,發則必中,你功夫再好,能比得上弓箭嗎?

不要說什麼徒手抓箭、用刀劈箭什麼的神話。就算你的手僥倖抓住了箭桿,以箭的動能和速度,要麼抓不住,要麼帶走手上的一層皮繼續飛。戰弓戰箭是要擊穿鐵甲殺人的,弩箭更是能把重甲騎兵從馬背上打下來,別鬧了好嗎?

到了後來,明軍將領俞大猷隻身去了少林寺,看看他們到底如何。少林寺的僧人一開始還自信滿滿,給他來了一整套的武術表演。可是俞大猷一看,你們這搞什麼啊,我實在看不下去了。

少林寺的和尚一開始不服,結果被俞大猷一人單挑少林寺的所有高手……

最後還是俞大猷教了他們兩三招軍隊裡實用的棍術,才讓少林寺直到今天都有吹牛的資本。

究其原因,一來則是因為民間打鬥畢竟比不過真正的戰爭,正規軍之間作戰,那就好比是高手對決,都是你死我亡之間拼出來的。

就算真的有手段,到了戰場不僅僅是武藝的對決,還要考驗軍隊的裝備(倭寇使用弓箭,僧兵就抓瞎了)、紀律、心理等等方面,絕不是練好了打鬥就能打仗。

二來,這些所謂的武術高手,不乏耍花架子的江湖騙子。

可就這樣垃圾的武術在中國卻被敬若神明。中國傳統就是一個無奇不有的領域,只要利用外部條件,任何假冒偽劣的東西都能成神。“中國功夫”的很多流派不僅玩弄花活兒,也開始摻雜各類玄乎又玄的東西,套路還沒演,五行八卦先整一套,小周天先轉個幾圈,動不動還搞個心法和氣功,空手入白刃,四兩撥千斤,隔山打牛,大石碎胸……

反正,就是和中醫學、生理學、物理學作對,越是違法常識才越是牛逼。“晚清十大高手”就是其中的產物。

中國武術是假的,用事實證明

孫祿堂

孫祿堂:

年逾花甲時,力挫日本天皇欽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舉擊敗日本5名技術高手的聯合挑戰,故在武林中不虛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美稱。板垣一雄 - 搜狗百科按照廣為流傳的說法,板垣一雄是:日本武術界曾三奪金牌 大正天皇特級勳章但是:請問這金牌是什麼比賽的金牌,分別在哪一年?大正天皇特級勳章是不存在的,我可以說的再詳細一點,因為日本天皇去授予的勳章都是要按照皇室典範和日本國憲法來規定,在大正年代的重要勳章,旭日大綬章,是據1875年(明治8年)4月10日勳章制定文件(明治8年太政官佈告第54號)所制定,到現在所有人名單一個不差1220的名字都有。何況,天皇在戰前日本是神,綬勳是神聖的榮譽,獲得殊榮全部都是高級官員,大政治家,大教育家,軍隊高級將領,不可能給予一個武術家。

(板垣一雄)與忍術大師傅伊藤男、水月流田村尚義等六名日本武術大師一起去挑戰有“天下第一手”之稱的孫祿堂老前輩,孫前輩在庭院裡與之相會,吟出一首:“日午樹蔭正,獨呤池上亭。靜看蜂教悔,閒想鶴儀形,法酒調神氣,清琴入靈性。浩然機以息,幾仗復何銘?”後突然出手,在一瞬間將包括板垣一雄在內的所有人擊飛,回國後苦思冥想、鬱鬱而終。

田村尚義 - 搜狗百科伊藤男 - 搜狗百科這兩個人估計又是瞎編出來的,除了“和孫祿堂對決”一事,前無來處,後無去向。活脫脫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兩個人,除了用來吹捧以外,沒有任何用處。並且連天皇勳章,三次金牌都懶得編了,這龍套跑得都不夠用心。其次,編故事的人沒文化真可怕:忍術不是一種武術,而是在日本割據分裂時代,搞諜報,破壞,暗殺的團體——忍者的技術,照現在的說法,屬於軍事情報技術。並且在日本江戶時代天下太平時期就逐漸消亡了。

忍者(にんじゃ)とは、鎌倉時代から江戸時代の日本で、大名や領主に仕え、または獨立して諜報活動、破壊活動、浸透戦術、暗殺などを仕事としていたとされる、個人ないし集団の名稱。

澤井建一這樣的武術家,都有wiki詞條,板垣一雄,田村尚義,伊藤男都是連詞條都沒有的。這隻能說明他們基本是虛構的人物。有人告訴我去看松田隆智的《中國武術史略》答覆如下:很抱歉,松田隆智恰恰是最不能夠採信的所謂“武術史”專家之一,他本身和武術研究有嚴重的利益關聯和利益衝突,因為他長期以為“武術史”寫書為生,並且一直給吹噓古典武術的日本花邊雜誌《月刊秘伝》撰稿,88-92年,他是漫畫《拳兒》(以中國武術為題材的漫畫,漫畫)的主筆,很多誇大的內容最早就是從他這裡流出的,和中國的童旭東大概有的一拼。所以,從“利益衝突”角度來看,松田的東西是有很大問題的。我不知道他是否讀過這本書,我讀過。舉一段關於通背拳張策的吧:“日本武田熙在1924年到中國留學,在北京大學上學,武說他曾親眼見到已到晚年的張楚有一次大喝一聲飛上屋簷,,還有一次,輕輕一指用指尖就把爭吵的對手推倒。”,這是原文,118頁。會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可信詳實的史料麼?

再看其真實的武術歷史:

孫氏出生於河北農村一個貧苦家庭,據完縣北關任蘭芬先生(任蘭芬是孫式太極拳創立人孫祿堂的第三代傳繼人,他的父親任彥之是孫祿堂先生的高徒,他本人也曾受過孫祿堂的指點,所以對孫祿堂的生平比較瞭解)在《“孫式太極拳”的創立與發展》一文中說:“ 孫祿堂先生,名福全,字祿堂,是河北省完縣東任家疃村(今屬望都縣)人,生於1861年(即清咸豐十一年)。他自幼聰穎,勤奮好學,但幼年喪父,家中一貧如洗。十三歲時,因年關將至,家無粒米,母親又貧病交加,無力奉養,於是便產生輕生的年頭,夜間至村外樹林中自縊,幸遇過路人將他救下,給以資助,才絕路逢生。從此便更加勤奮努力,事奉母親。”(顯而易見,這段時間的孫祿堂沒有任何條件習文學武。)

大概十二、十三歲時,孫祿堂拜在一位少李姓拳師門下,學習少林拳術(孫祿堂《形意拳學》自序“餘習藝四十餘年”)。此時的孫祿堂應該是一邊學拳,一邊給師父幹活做事,以彌補無錢交學費給師父的遺憾,即用幹活來替代交學費。過去農村十二、三歲時已經是莊家把式了。這不僅與孫祿堂“自序”的習武年數吻合,也與當時孫的實際情況吻合。孫劍雲說:“十二歲時,於鄰村李各莊村,拜李姓拳師習花拳,兼做零工,維持生活,三年藝成。”可見,當時孫祿堂學的是花拳,給師父幹活作為學費外,還能“兼做零工,維持生活”。孫出生於1861年,12、3歲時是1873、1874年,到了1915年出書寫自序時,正好四十一、二年,即與“餘習藝四十餘年“相吻合。

離開李姓拳師,在家務農二、三年後,十八歲時,孫祿堂攜母去了保定,在一家毛筆店當學徒。用微薄的工資奉養母親,並有機會學習書法,練得一手好字。工作之餘,仍外出結交武林中的朋友,學會各種拳術及輕功、點穴等特技。“(與孫祿堂向鄰村李姓師傅學少林拳3年吻合,即孫從李學了3年後,又過了2、3年,已經是17、18歲了,也長大成人了,於是“孫祿堂攜母去了保定,在一家毛筆店當學徒”。)

這種情況持續了約十年,這段時間在學武上他幹了什麼?其女孫劍雲說:“十八歲,徒步去保定,於之姑夫經營毛筆作坊,習制筆技術,收入漸裕,結友拜師,習查拳、螳螂、少林各門武藝,尤其於輕功上狠下功夫,並精習點穴之術。”至於那十年間,孫祿堂在保定向誰“結友拜師,習查拳、螳螂、少林各門武藝”都無記載,在保定的“查拳、螳螂、少林各門武藝”的傳承表中也沒有孫祿堂的名字,所以可能由於經濟上的侷限,只是一般隨意學幾天,愛學不學的串場子的普通學員。遺憾的是被描述成“精習點穴之術”的孫祿堂,自己沒有使過一手,後來卻被人點了穴,並因此而名赴黃泉,而一般精於點穴之術的人,也會解穴。所以孫祿堂點穴之術應該是學而不精,可能與他的花拳、查拳、螳螂、少林、輕功水平相仿。

但這期間孫祿堂依然因家貧、養母、結友“拜師”,無資以娶妻。那年代,年近30尚未娶妻生子的,只有非常貧寒的人家,足見孫祿堂那十年生活的窮困,也說明孫祿堂確實沒有經濟條件好好拜師學藝,他的查拳、螳螂、少林拳所以沒有什麼成績。但那十年的結友“拜師”,雖然在武術上沒有什麼突出的成績,但卻給他帶來了改變命運的第一步。

即到了1888年,孫祿堂已經27歲了,在保定,孫祿堂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個貴人——張瑞。張瑞見孫祿堂勤勉伶俐,十分喜歡,就把女兒許配給他。即“後來有位武術好手張瑞,見孫祿堂‘武功出眾’,前途不可限量,便將女兒張昭賢許配與他為妻。婚後3年,孫祿堂又拜形意拳高手李魁元為師,開始練內家拳。”(孫祿堂的徒孫童旭東等,後來根據孫本人的篡改,即“自幼隨李魁元學形意”。。。故改成“李魁元的好友把女兒許配給了李魁元的弟子孫祿堂”。事實上,張瑞把女兒許配給孫時,孫還不知李魁元是何許人。而更可能是因為同為武術愛好者的張氏因為武術活動而得知孫氏,見孫祿堂虛年齡近30歲了,尚未能娶妻,對其9歲喪父、因貧窮而曾上吊、一人贍養老母的身世現狀極為同情,又見孫氏人雖窮,但有孝心、為人機警、善察言觀色,所以將女兒許配給了一直娶不起老婆的孫祿堂。可見張瑞家境較好,不在乎孫祿堂有沒有、給不給娶妻的資金。不難想象,倘若不遇張瑞,孫非但娶不起老婆,更無條件後來去拜李魁元為師。)

有文說孫祿堂是虛歲21歲即1881年成親的,24歲拜李魁元的。這不僅與孫祿堂女兒說法不同,也與事實情況不符。因為孫存周生於1894年(卒於1963年,享年69歲。孫祿堂享年72歲),很難相信孫祿堂成親十餘年後才生孩子。所以孫祿堂女兒說的1888年孫祿堂成親是正確的。三年後的1891年拜李魁元學形意,那時孫祿堂通過女方家庭的資助,生活已經不那麼貧困了。

胡編亂造的童旭東在孫祿堂結婚年齡上與孫祿堂女兒說法基本保持一致,也不得不保持一致,即“1889年與張昭賢女士完婚。1890年,先生得長子。。。1893年,先生得次子”(見百度百科童編寫的詞條“孫祿堂”),“次子”即生於1894年的孫存周。但童旭東卻無恥地不顧與孫劍雲的“孫祿堂婚後第三年始拜李魁元”之說,硬把孫祿堂說成是“11歲拜李魁元”。

至於怎麼會拜李魁元的,任蘭芬先生說是“後來由筆店掌櫃介紹,拜得形意拳高手李魁元為師,文武兼學,開始練內家功夫”。

可見,筆店掌櫃見孫祿堂婚後三年,生活逐漸穩定下來,便介紹李魁元。即1891年31歲始拜李氏學形意拳,他內家拳起步是很晚的。

學形意拳三年後的1894年,孫祿堂即離開李氏赴北京謀生,並拜程廷華學八卦(按照形意拳練習的傳統要求,未開拳先練樁,一個三體式樁就要求站三年。可見孫氏學內家拳,不僅年齡很大了,而且是“速成班‘似的,三年中,樁還沒有站成,便已經學了五行、十二形。缺乏紮實基礎。好在李氏沒有傳孫氏任何形意門器械,不然,更會消化不良!)程廷華1900年死於八國聯軍槍口下。孫氏如果一直在北京的話,隨程廷華學八卦最多也不過5、6年,算是他學藝時間最長的了,期間除了老八掌、64掌外,還學了八卦劍。不過對於八卦門原始器械:雙頭槍、八卦刀、子母鴛鴦鉞,都沒有來得及學。

1915年,孫氏五十五歲時在京城隨郝為真學太極拳“數月”。但據郝為真傳人撰文說孫氏隨郝為真學拳不足一月。可見孫氏不僅學太極拳時已經是個老人,而且非常短暫。有人或許會說,武禹襄隨陳清萍學太極拳也是一個月,武能學成,孫氏為何不能?這裡武、孫二人是有不同情況的,武氏去陳清萍處,年齡不到30歲,而且在永年家鄉已經隨楊露纏學了多年的太極拳。而孫氏學太極拳時已經55歲,而且之前孫氏沒有學過太極拳。武氏不僅富有,且社會地位很高,能夠幫上陳氏的忙。而孫氏那時是個幹苦力的“打工仔”,每天為自己吃飽肚子在奮鬥,對郝氏的孝敬很有限,所以郝也不可能盡心傳授。因此,孫氏的太極拳無疑是催大劑催成的,不是實實在在自然長成的。

1924年春,陳志進致向愷然書:“孫祿堂之太極拳,學非純粹的,雜有形意、八卦在內。許禹生亦然。太極拳者,專門之拳術也。豈淺嘗者所能知其旨趣。”(此書信當時登載在《金鋼鑽報》,後刊載於《金鋼鑽月刊》1933年第1卷第2期)

陳志進另外在《拳術名家小傳——楊少侯》(見《金鋼鑽月刊》1933年第1卷第4期)文中寫道:“然孫祿堂先生甚讚美先生之拳也”。

陳志進是田兆麟弟子,也是陳微明的摯友,致柔太極拳社的教授,他認為孫祿堂的太極拳並不純正,是不如楊少侯的。他敢於在孫祿堂生前公開發表這樣的言論,說明這種觀點是當時很多人的共識(張義尚《養生蠡測》也有類似說法)。再看陳微明,他先師從孫祿堂,卻轉拜楊澄甫為師學太極拳。可見,孫祿堂的太極拳在當時並不獲認同。

現代孫門為了 孫祿堂,而胡吹孫存周。當陳志進公開批評孫祿堂的太極拳不純正時,孫祿堂尚在世,或許其年老體衰,只能裝聾作啞,那麼那個號稱喜歡無事挑戰別人的孫存周呢?孫存周不正在上海嗎?他不可能不認識致柔拳社的教授陳志進。他是自知打不過呢,還是壓根就沒有膽呢?(摘自圖破壁博文)

55歲還沒有擺脫貧困的孫祿堂因既不是來自武術世家、或科班出身,又是將近成老人了也沒有與誰動過手,所以在武林界沒有名氣,自然也沒有人跟他學。

現在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1913年、1914年京城成立體育研究社所聘請的名家中,沒有孫祿堂名字、以及之前他為什麼沒有弟子的原因了!

不過他終於琢磨出一條捷徑:出書進行炒作宣傳,在當時是非常前衛的。

孫祿堂很會動小腦筋,他率先開始寫書炒作:

孫著《形意拳學》1915年、《八卦拳學》1916年、《太極拳學》1919年、《拳意述真》1923年、《八卦劍學》1925年。。。尤其是1915年孫一面向郝為真學太極,一面忙著寫書《形意拳學》、《八卦拳學》。。。於是他出名了,官方、民間都被他糊弄住,紛紛聘請他,雖然他從來沒有與人交過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為了彌補孫氏歷史上這個缺憾,他的徒子、徒孫們編造了一個故事:孫氏躺在地上,讓挑戰他的日本天皇派來的五個日本人武士按住他的五端:頭、兩腿、兩臂,孫氏一發勁,五人全部倒下。。。日本天皇邀請,孫氏未去。。。所謂要編就撿大的編。孫氏那麼愛炒作宣傳,如果真的發生過,恐怕民國時期大大小小報紙都會競相報道了。可惜,沒有任何記載,唯獨在上世紀末才出現在孫氏徒孫的文章裡)

向愷然早在民國初期就撰文說孫祿堂“近年著了八卦拳學、形意拳學、太極拳學三部書,凡是研究這三種拳術的人沒有不拿他這三種書當參考資料的。他的聲名當初原只拳術界中人知道,自這三種書印行,聲名就漸漸的揚溢了。”

向愷然的意思很明白,孫祿堂由於出了幾本書,所以聲名越來越大了。童旭東刪去這一段,就是害怕向愷然道出了孫祿堂名氣較大的真相。民國時武術家有文化者不多,能夠出書且文字古雅的極少,獨獨孫祿堂不僅文字古雅,更三拳連通三教,這讓當時傳統文人的幻想空間無限擴大。故孫祿堂名氣之盛,幾本書的功勞是第一位的(摘自“圖破壁”博文)。

後來還當上中央國術館武當門長,於是進一步肆無忌憚地大吹特吹起來,惹惱了少林門長的王子平,非要扯下假神孫祿堂的畫皮不可,於是王子平向孫提出領教幾手。。。嚇得孫氏趕緊躲入內室與“假二神”的兒子孫存周、弟子李玉林等商議對策,結果假大、假二神及弟子們都無人敢迎戰,連夜去時在上海的高氏。而孫氏神話也被滅了,中央國術館自然也待不下去了,只好去江蘇國術館。

在中央國術館孫不敢接王子平的挑戰、而是讓高振東接戰。結果被王子平打到醫院去了。【見張之江、楊松山回憶錄】在江蘇國術館。河北吳橋人八卦名家孫錫堃屢屢找孫祿堂的切磋。孫不敢應。也沒見那個徒弟出面將此事擺平。最後,是以孫祿堂突然不辭而別、回到了北京算是結局。

至於為什麼孫錫堃會找孫祿堂試手,是因為孫錫堃是得程廷華長子程海亭先生的傳授,孫 錫堃先生稟性忠厚,悟性頗高,勤學苦練數年後盡得真傳,名揚武林,其後在津辦道德武學社,公開授徒。後去南京、鎮江,彼時對孫祿堂產生不滿的原因主要有兩條:1,孫祿堂自稱“孫派八卦”,對此孫 錫堃(1889—1952)為維護八卦門的聲譽對此頗有微詞,認為八卦掌八大派系由第二代八大弟子所創,門內所公認,第三代不能再開山立派。2,認為孫祿堂的八卦掌不純,不僅認為孫祿堂的八卦掌與程亭華傳子程海亭先生的八卦掌有較大區別,沒有得內傳、真傳(所以後來孫 錫堃著“八卦拳真傳”一書),而且實以形意、太極等為裡,不倫不類,有損程派八卦掌聲譽。對孫錫堃當面提出的“微詞”,已經沽得大名釣得大譽的孫祿堂自然不樂意,而孫 錫堃先生是個講究道德,追求真實的稟性忠厚的爽快人,既然如此,大家切磋一下,誰對誰錯,可以立判,並表示可以是孫祿堂本人,也可以是他的兒子、弟子。結果沒有人應戰,孫祿堂只好離開江蘇國術館。

我們也可以從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在南京、上海、杭州的幾次全國性的武術比賽上不見孫存周、李玉林參賽的影子,可以看出孫祿堂的狡猾。因為一旦參賽,孫存周、李玉林必敗,孫祿堂的“畫皮”就會被扯下。

所以有人問當代孫氏徒孫中有個以偽造文獻及“孫氏神蹟”出名的童旭東氏,為何孫存周、李玉林當年不上擂臺顯示一下他父親、師父傳的神功時,童氏無言以對。可能心想:孫氏父子的神功是俺吹出來的,孫存周跟人家耍玩就被弄瞎一隻眼睛,真上擂臺,還不是兩隻眼睛都完蛋?當然不能上擂臺!

孫祿堂的最得意弟子李玉林也沒有參賽。但這些難不倒童旭東,他把參賽勝者如朱國福、曹晏海、馬承智等紛紛胡編成孫祿堂的弟子,還好沒有把“拳王王潤生”編為孫祿堂的弟子。

在萬天石先生(1913--1989,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著有《武林怪傑》、《神腿杜心五》、《武林傳奇》等)的《武林傳奇》一書中,記載了1880年出生的湖南拳王王潤生(14歲拜八拳名師何文廣學拳,35歲又拜吳鑑泉宗師學吳氏太極拳,上海大東書局曾出版發行其編著的《太極操》),在杭州時他的功夫得到孫祿堂的極大稱讚,孫祿堂曾十分熱情地留王住其家中,求教並探討武學事宜,緣孫祿堂把王潤生請到家,原本以為像其他武林名手一樣,可以讓王對自己喊一聲“老師”,以便以後作吹噓之資用,許多人就是這樣“變成孫氏弟子”的,可是,作為兩次留過東洋、任湖南大學體育教授的王潤生與那些不識字的武術名手不一樣,根本不吃孫祿堂的那一套,反而提出切磋,結果孫祿堂對王潤生的高超技藝,推崇備至。武術史家萬天右對王潤生評價極高,稱王是當時可以打遍天下 無敵手的人。

為了把孫祿堂編造成“五百年來武林第一人、武神”等神話,童氏篡改文獻、編造文獻,還編造孫祿堂、孫存周 打敗了所有的武林名師,還打敗了歷史上沒有存在過、虛擬出來的人物如“解鐵夫”等。其無恥編造、偽造量之大,足以稱海量!

我們來看看孫祿堂的一些事實:

1,不斷篡改開始學形意拳的時間、年齡:關於孫祿堂拜李魁元為師的時間,孫於民國乙卯年正月望日(即1915年)在《形意拳學》自序中說是“光緒甲申年(即1884年)11月中旬”,即其24歲始學形意拳。孫先生對此後來又改說為“自幼”,即12歲(1872年)。實際上是“孫公婚後第三年,光緒十七年(1891年)辛卯,31歲時於保定,始拜李公殿英(魁元)為師,習形意拳。”(見《孫公福全大宗師行誼》評註/郭華東 )

2,篡改形意師承:“關於孫先生是否曾從郭雲深學,孫先生在1915年的《形意拳學》初版自序及1916年4月作的《八卦拳學》自序中均未提及,1931年金警鐘所著《國術名人錄》中亦未提及,此說首見於1923年《拳意述真》,當為不實之辭。” (見《孫公福全大宗師行誼》評註/郭華東 )

3,不斷篡改學八卦的時間:“④關於孫先生從學於程廷華的時間,孫先生於《八卦拳學》原序中說為“丁亥年”,即1887年,後棄而不用,後人據孫12歲從李魁元、15歲從郭雲深8年之說推定為1883年。

查《國術名人錄》中說:“(孫祿堂)復拜程廷華、李忠元二師學藝,悉心研究,日以繼夜,程李二師,復詳加教誨。”“甲午年(1894年),(李存義) 立萬通鏢局,籍廣交結,今日之孫祿堂、艾永春皆忠元當時之入室弟子。”考1894年李存義、程廷華等人始合形意、八卦為一門,不分門派,互傳弟子,則孫祿堂學八卦拳當始於1894年,其它說法均為虛構。” (見《孫公福全大宗師行誼》評註/郭華東 )

4,篡改學太極拳時間:“⑤關於孫先生從郝為真學太極拳的時間,據其《八卦拳學》自序中說為民國元年,《太極孫》一文中說為1918年,另有民國三年之說,具體何者為是,實無從判定,暫存疑待考。”

然而從王嘉祥先生的文章及孫劍雲早年口述,即:“民國乙卯(1915年),五十五歲,居於北京時,遇郝公為真宗師。。。隨即請至家中,朝夕受教數月,盡得其藝。”

5,孫在“31歲時於保定,始拜李公殿英(魁元)為師”前學的是外家拳,並沒有讀過書(見附文)

6,而上述三孫在形意、八卦、太極三門所學都未全,尤其三門的源頭兵器:形意、太極的大槍、刀,八卦的雙頭槍、長刀及子母鴛鴦鉞都未學過,便匆匆創拳、寫書,出了名。孫著《形意拳學》1915年、《八卦拳學》1916年、《太極拳學》1919年、《拳意述真》1923年、《八卦劍學》1925年。。。尤其是1915年孫一面向郝為真學太極,一面忙著寫書《形意拳學》、《八卦拳學》,竟然“受教數月”後,“盡得其藝。”著實令“三下陳家溝前後十七餘年、一心一意學拳、沒有同時著書的楊露禪”羞愧得無地自容了!而且孫一面多產,兩三年後還創了”孫氏太極拳”並完成著述《太極拳學》!這又讓教了許多年太極拳也不敢創自己拳派的、被稱為“楊無敵”的楊露纏先師情何以堪?!

所以孫祿堂的這個“孫氏太極拳”是如此的一份快餐、方便麵,功利性極強,以致學楊氏太極拳的褚桂亭看了就會練,而且讓從13歲就跟著孫祿堂練的王禧奎,對褚桂亭看了就會練的孫氏太極“歎服之至”!(見褚玉成紙條)。這個王禧奎不是成了冤大頭,早知如此,那麼多年化了那麼多錢、精力。。。唉!

7,不要說孫祿堂沒練過三門的源頭兵器,及對心意、十三勢軟手、陰陽八盤掌的內功心法、身法、戰法毫無所知,就是拿他的《形意拳學》中的拳照與他的師叔、劉奇蘭之子劉殿琛《形意拳決微》一書中的拳照對比,凡懂一點拳術的人就能立即發現,孫的身法、精氣神遠遠差與劉。這並不奇怪,因為在形意拳上,孫31歲始學,是半路出家,而劉則自幼得父傳,怎麼能一樣?!

8,孫祿堂沽名釣譽的方法高超:首先不停地著書出版,沒讀過書並沒有妨礙他“大躍進”式地多產書(有善文的學生幫忙寫),是民國初無人能及的“武術書”產品商,就是後來相類的姜容樵、裴錫榮也望塵莫及、自嘆不如!孫祿堂又對小報說:“必須是博士學歷才會被他選為衣缽傳人。。。”對此,本人始終不解其邏輯:自己沒念過書,連小學畢業證書都無,卻要人博士學歷,這是什嘛邏輯???他的兒子、女兒、徒弟李玉林等等又是什麼學位?請孫門徒子徒孫幫助解釋解釋。

9,名氣響了,還進一步利用特殊方法得來的名氣去騙更多的名譽,使名譽極大化:自己的徒弟被打敗,兒子也不參賽,卻讓參賽打贏的選手如曹晏海、馬承智等,喊自己一聲“老師”,竟然算是他培養出來的“弟子”了。可見,如果孫生活在今天,無疑是位“天下傳銷第一人”!這還不夠,孫門徒孫為了抬高這位“五百年第一人”,還糟蹋曹晏海、馬承智等,說雖然他們獲勝,但“時論曹晏海、馬承智等不及孫祿堂功夫的萬分之一”。本人讓孫徒孫門把“時論”拿出來晾涼,卻至今無答覆。

10,孫祿堂被胡吹成天下武林第一高手,可他三門東西都未學全,是事實,就同是一個高中生,大學還未上,就要編研究生院的教學內容,這可笑吧?

11,孫祿堂不僅炒作本領天下無敵,剽竊本領也毫不遜色!他把學來不久的武氏太極拳稍加變更,就成了“孫氏太極拳”創始人了。拳術上的剽竊還不算,把武氏得自舞陽鹽店譜中出自唐村李春茂的《無極養生功論》也改個名字變成自己所著。把別人辛苦培養出來的弟子打勝後竊為己有。

12,孫祿堂被盧嵩高一招制服:本人九十年代初請盧嵩高之子盧少君吃飯,在場的還有王書文、張兆元老師,盧先生親口說:

某次在上海南市公共體育場武術部(創辦人劉德生1875 - 1969)的聚會上,已入座的孫祿堂見到上海拳王盧嵩高走來,立即欲起身,以示敬意,而盧先師步快、手快是出了名的,嘴裡說著請坐、請坐,孫祿堂先生尚未站直,已被還未看清就已到跟前的盧客氣地又按下座位,竟然不得動彈,孫驚愕不已。

孫祿堂被盧嵩高按在座位上動彈不得,所以他後來派存周持禮物到英華里拜見盧,還要學幾手,被盧連續打拋出去三次,卻還未看清是怎麼回事。

所以事情後來傳到存周的師叔、孫祿堂的師兄弟郝湛如耳中,故郝湛如去盧老處求被打時,便帶著同伴徐文忠在邊上看,然後告訴郝是如何被拋出去的。

郝湛如,山西榆次人(1900年8月—1971年3月),宋氏形意拳一代名師,拜宋氏形意名師賈蘊高為師,並得到宋世榮祖師的精心指點。

孫祿堂經過被盧老露一手製服後的驚愕與當年在太谷縣車毅齋、宋世榮、李廣亨等見到買狀圖的心意六合拳功夫時的驚愕程度一樣,只是孫比師爺輩的功夫差了許多。

12,一日見孫劍雲表演形意拳之劈拳,那時我已練了幾年形意(本人原來練得形意、八卦早已不練,取而代之練得是心意六合、陰陽八盤掌),見孫的身架不正,毫無勁力,就是紙頭糊的人放在她跟前,她那種拳也不一定能放倒,其徒兒竟然恬不知恥說她嚇走馬嶽梁。

13,孫祿堂生於1861,活了72歲,他的徒孫們本可為他像吳圖南等一樣篡改出生年,可他孫書出的太早,可能未料到活得年歲不長,已經向世人告知出生年,以致他死了半個多世紀後為他 的徒孫門,只得寫上“卒於1932年”,死亡原因不是練功不得法而卒,而是“被人點了穴而不幸身亡。。。”(不知這是抬舉孫還是貶低他???天下第一人就這麼被人點了,那點他的人是天下第幾?)

再看個霍元甲:

長期以來,國人心目中的霍元甲就是武林界的一代宗師,網紅式的人物。貼在他身上的標籤主要有:身懷迷蹤拳絕技;多次嚇退打倒在中國設擂侮辱國人的外國大力士;精武體育會創始人;遭日本人報復毒死。我就問一句:我們有沒有想過,這些標籤有哪些是歷史真實,哪些是藝術想象呢?

1909年12月3日,上海《申報》刊登一則廣告《中國大力士請人比力》:

霍君元甲,直隸人,精拳術,為北省之冠,此次偶來滬上,頗覺技癢。久仰南方多剛強之士,順道訪友,特設臺於上海靜安寺路張園出品協會大會場音樂廳內大戲臺上比較拳力,如能勝霍力士者,贈以貴重之彩物。滬上中西人士願來比試者請於念【廿】一、念【廿】二、念【廿】三日下午二點鐘起至五點鐘止入內掛號可也。

這霍君看著就是沒事找事,居心不良,重點是欲挑起南北武林紛爭。與後人在霍元甲敘事中國渲染的同仇敵愾的民族主義一點兒也不沾上邊。

次日,上海《時報》又刊發廣告《中西大力士比較拳力之創舉》,大意是說:聽說霍元甲前天就在張園登臺試演,拳力精勇絕倫,沒人敢跟他比試。但是,昨日有一個不怕死的美國大力士,名叫奧皮音的,竟敢與霍元甲立下生死狀,並向巡捕房作了報備,約定勝者可得1000元獎金。今天下午兩點鐘,還是在音樂廳大戲臺,將上演生死對決。雙方死力相拼,屆時必有一場狠鬥,這是我國從未有過的創舉啊。

差點就接著喊出:走過路過,不要錯過。五毛買不了吃虧,五毛買不了上當。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這才有了外國大力士的出場。乍看是霍元甲挑釁了人家,而不是我們所熟知的,奧皮音叫囂挑戰了中國人的底線。

那麼,張園是什麼地方?這場好戲為什麼會在這裡上演?

張園當年是商人張叔和的物業,有點類似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很多縣城的人民公園,免費向市民開放,裡面有各種遊樂設施,還經常舉辦演講、賽會、運動會等公眾活動。但它畢竟是一處商人的物業,搞這麼多活動還不收錢,目的無非是積攢人氣,再通過收費項目變現。

奧皮音應戰霍元甲,後來不了了之。根據當時報紙刊載,雙方比武不成的原因有二:一是巡捕房不批准這場生死大戰;二是兩人未能談妥比武規則,奧說比武時不能“腳勾指戳”,霍不同意,認為這是中國拳術的精髓,怎能捨己所長。

但是,到了約定比武時間,張園已經人頭攢動,圍觀者眾。說好的中西大力士比武,變成了霍元甲的獨角戲。

可能當時現場已有一批觀眾感覺上當,振臂高喊“回水回水”。估計是為了安撫眾人情緒,霍元甲盛情邀請觀眾上臺隨便揍他三拳,他承諾絕不還手。全場竟然沒有一人敢上臺。是啊,我是文明市民,花錢來看你打人的,不是花錢來打人的,換做我我也不上場好嗎?最後怎麼收場?霍元甲一個人表演了幾套拳法,散場了。這就是霍元甲挑戰(應戰)西洋大力士的整個過程。瞎子都能看出,從頭到尾就是一場商業性表演。真實的霍元甲只是一介普通拳師。祖籍河北滄州,武術之鄉,有文獻說他們家“七世善拳”,想來不虛。早年他在天津腳行、藥棧做搬運工,是要養家餬口的一名苦力。當時這些底層行業為了搶地盤、保生意都帶有黑社會性質,霍元甲身懷武技、仗以自衛,卻從不挾技凌人,算是有正義感的好漢。此時,就攢下了好名聲。

可見這些所謂的大師都沒戰績,在審核下都現了原形。

中國武術在戰場上輸的一塌糊塗,在擂臺上也是不堪回首。

1921年8月,拳擊總監拍耶難鐵盛獲中華總商會首腦仝寅協助,策劃中泰高手比武。 8月6日聞名大江南北之鷹爪名師陳子正撕碎中國武術神話外衣(孫祿堂之流)撕碎中國武術神話外衣(孫祿堂之流)撕碎中國武術神話外衣(孫祿堂之流)撕碎中國武術神話外衣(孫祿堂之流)

(在上海執教於精武會)出戰柯叻府拳師"高原虎"乃央。三招即被乃央踢中下巴昏倒。 同場瓊籍武士伍大乾兩局內被乃魯腿膝打倒。 8月7日東北高手乃塌,不到一局以凌厲腿法踢傷瓊籍武士韓洪敦眼角,獲勝。南部高手乃莊將瓊籍武士符興蓬擊倒後,失腿中之,發生爭議。 其後中國武術家如方鎮邦、林家連,無不遭擊敗。

1922年,泰華僑請福建拳師賴鐵虎,壯碩,精通硬功,能徒手碎石。5月13日出

戰乃央,結果僅能支持兩局,渾身受傷,自得敗陣,並住院治療數月。 後有瓊籍武士李德

,流亡泰國,本有武功,拜華裔泰拳宗師金成為師,學成挑戰"高原虎"乃央,人皆以為李必死,豈料惡鬥三局,以拳力迫對方9次傾跌,後雖打和,其武勇令華僑感動不已。

1924年春,泰南董里府春節盛會,安排泰拳師乃桐與中國福建鶴拳高手擂臺比武。 福建拳師為當地腳伕,華人希望其獲勝爭光。 雙方激戰至二局時,中國拳師被腿踢中頸部,奮然抱敵腿前撲。 乃桐危急間,騰身膝肘並用,雙方齊齊倒地。 鶴拳高手天靈中肘昏厥,後竟身亡。 此事轟動泰南,以後多年,中泰沒有進行比賽。

1958年,香港兩名太極拳師胡勝、張耀強,受泰國僑團邀請,徵泰。 二人為當時香港一流高手。其中胡勝曾參加港、臺、澳三角擂臺大賽重量級,四戰全勝,因手指受傷退出決賽獲季軍。 10月17日曼谷叻喃隆拳場,觀眾達萬人,華僑對太極拳師寄予厚望,翼勇挫泰拳,為中國武術界一逞雄風。 首戰張耀強一輪快攻,以太極手法扭倒泰將沙原塞,旋即被一肘擊中胸部,倒地不起。 繼而練太極15年胡勝出場40秒,被泰將巴越一記右肘擊中太陽,頓仆地昏倒。

1961年5月8日,香港體壇名流韋基舜發動組團南下柬埔寨

金邊

,再戰泰拳。柬方 5勝1和。 蔡李佛的楊康被蘇沙利一腳踢昏,時僅45秒。 港、臺、澳三角擂臺大賽丙組冠軍北少林名將黎雄,被炳良打的血流披面,自動棄戰。 蔡李佛李洪與柬埔寨

三界冠軍森沙勒苦戰三局,平手。

1973年12月21日,香港拳手翟光、鄺漢傑在侖披尼出戰泰拳。 翟光大耍銀幕身手(受李小龍

功夫片影響),龍騰虎躍,博得滿場喝彩,一經交手不及分餘鍾,被瑪納勒飛腿踢中太陽穴,倒地不起。 鄺漢傑不堪一擊,半局內,被碰詩裡踢倒,不省人事。 此次擂臺,惹得國術界滿城風雨,香港主辦人衛全再度組隊徵泰。 拳手有衛全及梁輝門人,及香港中國國術總會會員李洪(1961苦戰三局平手)三徒弟,但出發前遭國術總會壓力,遂放棄(國術總會已知必敗)。後另一國總會員,臺灣介紹杯拳賽出色表現區輝,領徒加入。 賽前,泰國陸軍署拳場展開盛大宣傳,大賽命名"功夫拳復仇",雙方達成協議,功夫拳手可赤手空拳打鬥,自由發揮絕招(有的話)。 出陣泰拳師雖為二流,但五場比賽,中國功夫全部擊倒,一觸即潰,最長2分20秒,最短20秒。一萬五千觀眾大感失望,受到華僑痛斥,指為"豆腐拳師" 。3月28日,風波未息,一支強勁星洲國術冠軍隊,以"山東拳"名義,挑戰泰拳。 來頭最大"黑煞金剛"陳德

泉,廣東客籍人,山東泰山派,東南亞

中量級冠軍,28場未負,並有失手打死對手記錄。第二局1分20秒被泰拳師"左拳虎"盛塞左腿踢中下巴,舉掌示降。 "煞神星"呂馬克

,廣東潮洲人,中量級高手,東南亞

各國武術大賽丙級亞軍。首局40秒被巴派左拳擊

中敗北。 "大聖俠"呂協利,廣東客籍人,輕量高手,18戰全勝,時任新加坡

陸軍拳擊

教練,被星洲國術總會挑選,瀝年派往美國

參加空手道

中國武術是假的,用事實證明

2007年5月,中國武協組織國家散打隊五名隊員低調赴日本參加“Shoot Boxing”比賽,以四負‍一勝慘敗

大賽。首局1 分30秒被乃匿左拳擊倒,不支敗北。 同年10月7日,叻喃隆拳場主辦"五國群雄大會戰":美、日、泰、港、臺。 香港大壓劈卦門蒲志堅對泰將馮哈蓮,第二局開始,港方喪失鬥志拒絕出場。香港馮新華第二局被日人川崎擊倒。 香港餘新光對臺灣林海威,第二局港方棄戰。 10日後,叻喃隆拳場特為泰王籌備"永恆燃油基金"舉辦慈善義賽 ,美國

華僑功夫冠軍與日本空手道

拳師阿部

比賽,首局2分30秒日本拳師勝,功夫冠軍被踢倒2次,失去牙齒4顆,日本武士額破血流。

1985年4月港泰聯隊到上海訪問,首場上海體育館,港泰拳師自行對打表演。 次晚香港陳志達與上海全國散打冠軍陳明

輝三回合友誼賽,以散打規則:禁高腿、肘膝,頭部只可用拳輕擊。(技術壁壘)結果武警陳明

輝避重就輕,以抱摔取得主動,獲得勝利。4月5日,改閘北體育場舉行,泰"黑猿"盛叻對42歲上海武術高手徐小龍作交流賽,徐67kg,泰57kg,徐為著名氣功大師,精通綿掌與鐵掌,日前在會場常表演氣功及徒手斷石。兩局比武,徐屢進無功,頻受泰將腿踢、膝撞,漸氣力不支,二回合時,泰將以膝猛攻,徐胸部中膝跪倒,既聞鐘響,比賽結束,賽會本著"友誼第一"宗旨,裁定平手,歷史一戰,遂告和氣收場。

1988年國家散打隊在北京和香港泰拳手,以散打規則(88年規則),8戰全勝。 在香港以泰拳規則,5負2勝1和,負的比賽輸的很慘。

中國武術是假的,用事實證明

神話般的散打明星柳海龍的海外征戰,有據可查的只有一例。1999年,成名前的柳海龍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與不

神話般的散打明星柳海龍的海外征戰,有據可查的只有一例。1999年,成名前的柳海龍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與不入流拳手較量,結果輸掉比賽。

2001年9月8日,北京體育館,前衛體協散打選手 VS 世界泰拳理事會泰拳手,此為雙方第一次正式較量,在折中的規則下,前衛體協以4:3的微弱優勢獲勝。 其後,廣州,武協散打選手 VS 泰國泰拳理事會泰拳手,這是中泰第一次正式較量,在相對較開放的規則下,中方5:2獲勝,其中柳海龍

將泰方選手兩次扔出拳臺 。該年底上面兩次比賽移師泰國舉行,前衛體協以2:6負於泰方,武協以1:4負於泰方(中方派出了格日樂圖和苑玉寶兩位剛獲得散打世界冠軍的選手出賽均告負,其中苑玉寶第二局被對方膝法KO,而後不久苑獲得該年度國內的散打王)

中國武術是假的,用事實證明

李小龍近視500-600度,從醫學的角度講,近視到了這個程度,頭部受到重擊容易導致視網膜脫落甚至粉碎

是看其理論,連基本的實戰概念都沒有,比如體重,身高,站立,地面...... 中國人體型比不上西方人,力量比西方人小。為了能夠讓自己相信在徒手格鬥中能戰勝西方人,於是意淫出了兩樣東西,“氣功”和“招數”.

力量不夠?我練“氣功”,練了“氣功”,開碑裂石,力量就比西方人大了。可惜,所謂氣功就是一個忽悠而已,用來表演的。證據有兩個,一是國內散打運動員沒人練這種東西,這些人難道不想提高自己的力量嗎?二是如果氣功能夠成數量級地提高人的力量,為什麼在奧運比賽中見不到?比如舉重,扔鉛球,跳高?這沒叫你踢褲襠插眼珠,會傷人的藉口沒有了,總能表現一下吧?如果你說會氣功的人不想出名,那麼請參見上面第二條。

力量不夠?我練“招數”。一招“漫天花雨”,再一招“神龍擺尾”,嘿嘿, 怎麼樣,怕了吧?可是一旦讓這些人和職業選手對打,藉口又出來了,什麼我專門攻擊褲襠一招致命啊,什麼我要插眼睛它不允許啊等等,反正就是不打。好了,現在我給你們找了一個用武之地,就是綜合格鬥。這是接近與街斗的。可結果傳武大師連徐曉東都打不過。

這就足以證明中國武術是假的,應當廢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