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代養費激增,仔豬產能不足,公司+農戶模式遭遇大挑戰?

3月6日,豬肉板塊在昨日的漲停狂歡潮過後,走勢出現分化,其中牧原、新希望等豬肉股繼續上漲,牧原盤中再創歷史新高,市值突破2900億元,距離3000億大關只差一步之遙,新希望市值突破1200億元,而溫氏等豬肉股則出現快速的回落,溫氏市值也再度回落至2000億元以下。春節以來牧原估計從低點累計上漲超80%,而溫氏股價低點累計上漲約30%,兩者市值差距快速拉大。

代養費激增,仔豬產能不足,公司+農戶模式遭遇大挑戰?

2020年已註定是金豬之年,而溫氏和牧原作為目前國內養殖規模最大的兩家豬企,2020年出欄量或不相伯仲,更是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和自繁自養一體化養殖模式這兩種養殖模式的典型代表,也註定會一直被拿來比較。從資本市場的表現來看,顯然,現階段,市場更加看好牧原這種大規模自繁自養一體化的養殖模式。

3月5日晚,牧原發布2020年1-2月份銷售數據,同時也在月報中首度披露種豬數據。今年1-2月,牧原共銷售生豬139.5萬頭,同比下降31.15%,生豬出欄量表現一般,但種豬數據喜人,截止2月底,公司能繁母豬存欄達到154萬頭,後備存欄74萬頭,而兩個月前,能繁母豬存欄不過128.32萬頭,後備74萬頭,能繁月度增量接近13萬頭,增速驚人。

而溫氏,近期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外購仔豬一事。在年初再次率先下調2020年出欄目標,也就是低於2019年的出欄值之後,2月初,溫氏發文鼓勵下屬公司外購豬苗,並給予5元/頭的獎勵,其實也透露著一絲絲的無奈。據公司表示,外購仔豬是基於豬價預計仍繼續維持在高位,在種苗不平衡的區域鼓勵外購豬苗,彌補自身產能不足,盤活公司合作農戶資源,增加出欄量。或許也是變相的承認,產能不足,農戶資源存在流失的情況。

而在現階段豬價高位,各大企業加速擴張的背景之下,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或許正遭遇著最大的挑戰?

代養費激增,仔豬產能不足,公司+農戶模式遭遇大挑戰?

以溫氏為代表的“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公司投入的主要是種豬、飼料、動保、服務等環節,而將育肥環節交由合作農戶完成,農戶需提供養殖場地和相關人力等,將公司交予的豬苗育肥完成後由公司統一回收,農戶領取一定的代養費用。這是一種輕資產的發展模式,與自繁自養一體化養殖的重資產模式相比,在豬價相對低價時擴張更有優勢,而在豬價上漲盈利豐厚階段,一體化養殖模式擴張反而更有優勢,企業有充裕的資金去支撐規模擴張。而對於“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而言,豬價大漲階段,如果代養費不能相應提升,開發和維護農戶資源的難度自然會提升,而代養費的增加,意味著養殖成本的增加。

在2月初的機構調研中,對於公司合作農戶的委託養殖費用變化的問題,溫氏表示合作農戶的委託養殖費大約250-260元/頭。去年肉豬價格較高,對合作農戶進行補貼獎勵,對長期合作的農戶也進行了額外獎勵。而日前天邦在機構調研中坦承,公司2020年育肥成本會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其中就包括代養費的提升,公司現在平均代養費已經提升到400-500元/頭。500元和250元的代養費,對應的養殖成本提升至少是1元/斤。

代養費激增,仔豬產能不足,公司+農戶模式遭遇大挑戰?

目前國內上市的多家豬企,除了溫氏依然堅定不移的執行公司+農戶模式外,其餘像正邦、新希望、天邦這些企業,原本就是自繁自養一體化和公司+農戶這兩種模式兼而有之,但公司+農戶模式佔比較大,而近一兩年,這些企業都在加速自繁自養一體化養殖規模的擴張,因為現階段,要想實現產能翻倍式增長,搶佔、穩固市場佔有率,可能更需要依靠一體化養殖模式的可控和執行力。

比如新希望,公司2019年出欄355頭,其中農戶合作育肥佔比達到90%。但隨著公司新建項目的投產,自繁自養的比重將快速提升,公司預計2020年出欄800-1000萬頭,其中自繁自養比重將提升到一半。

比如天邦,公司在2019年還是以“公司+農戶”模式為主,自有的育肥場和租賃的豬場主要用來培育後備母豬。但公司表示,到2020年,租賃養殖和“公司+農戶”模式存欄量可能各佔一半,未來租賃方式將是公司的首選,家庭農場有合適的也會繼續發展。

代養費激增,仔豬產能不足,公司+農戶模式遭遇大挑戰?

對於溫氏而言,要實現後期年出欄7000萬頭的目標,2021年起每年1000萬的增量,對應的就是需要合作農戶數量的穩定且持續大幅的增長,而這個,可能也將是最大的變數,尤其是在經過環保和非瘟雙重洗禮之下,市場優質農戶資源越來越少的背景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