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 鄭老師說詩:陸游的一首壞詩


鄭老師說詩:陸游的一首壞詩


小朋友問我:“魚躍練川拋玉尺,鶯穿絲柳織金梭。”這個對聯有什麼不好啊?我說主要是喻體不好,玉尺、金梭都是死物,將活靈活現的東西比作死物,就把眼前的景物寫死了。小朋友忽然有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由此想到了古詩詞教學上的一個問題。

我們的古詩詞教學有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作為學習材料的詩詞,都是古代詩詞中頂尖的作品。所謂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因為不知道其他詩詞寫得有多差,當然也就不知道所選的那些詩詞寫得有多好了。

《紅樓夢》裡林黛玉教育香菱“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是不應該學的,這個情節選入了中學的課本,算是告訴我們不好的詩句究竟是怎樣的。但是黛玉並沒有說清楚這詩句有什麼不好,為什麼不應該學。

鄭老師說詩:陸游的一首壞詩


其實這一句詩出自陸游《書室明暖,終日婆娑其間,倦則扶杖至小園,戲作長句二首》之一。

美睡宜人勝按摩,江南十月氣猶和。

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風高時送雁聲過。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

說實話,詩歌裡面的句子是很難說哪一句好,哪一句不好的,因為一首詩就是一個整體。那麼這首詩整體上怎麼樣呢?這首詩當然不算好,因為這首詩要說單純,不夠單純,要說複雜其實也不復雜,整個一個不尷不尬。什麼是單純呢?“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就是單純,單純到就像一汪清水,它的可愛其實就是清澈。陸游的這首詩意思也很簡單,不過是在一個溫暖的午後,詩人發出的慵懶的感慨,雖然簡單,但是沒有那樣的清澈勁兒,這首詩讀起來的感覺比較“霧數”(這是一個南方方言,說的是因為空氣溼熱而產生的那種不舒服感)。也有一些詩是言簡義豐的,比如“日暮鄉關何處是”之類,既有形而下的悲哀,也有形而上的感傷。況周頤說:“吾聽風雨,吾覽江山,常覺風雨江山之外有萬不得已者在。”而崔顥的這首詩就是有那麼一點“萬不得已者”在的。那麼,陸游的這首詩裡有沒有這些呢?似乎有一點點。“月上忽看梅影出,風高時送雁聲過。”有那麼一點生命流逝的感傷,但是這樣的詩句卻像硬塞在這首詩裡面的樣子,顯得不倫不類。這句詩本身還是很有些清癯的意思的,但擠在一堆油膩的句子裡,就好比一個油膩中年男圍了一條特別文藝小清新的圍巾一般。

鄭老師說詩:陸游的一首壞詩


這裡面就有一個“氣韻”的問題,詩的氣韻就好比是人的氣質,是有高下之分的。氣韻表現在意境和用語之中,是詩人內在精神氣象的反映,那麼,陸游的這首詩氣韻又如何呢?就是“油膩”二字。開首的句子就很俗氣,接下來的頷聯設景厚重渾濁,在一個密不透風,簾幕重重的環境了,古硯的宿墨也顯得腌臢不堪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樣的環境裡,暄暖的天氣已經不是舒適,而是難受了,任你再說多好,感覺都是混混沌沌的。這樣,這首詩歌的氣韻自然就不高了。

除了“氣韻”之外,還要談“意脈”。也就是說,詩歌裡面要有一些一以貫之的,或者是相互照應的東西,讓整首詩成為一個整體,這種整體感既可能是具體內容上的,也可以是情感方面的。而這首詩首先是情理上的聯繫不夠。如果是重簾不卷,又怎麼能夠感受到“月上”和“風高”呢?既然那麼留戀室內的氣氛,又為什麼要去感受月上、風高的清冷呢?所以說,邏輯上缺乏內在的聯繫。那麼在情感上的關聯如何呢?在這個方面同樣沒有,這首詩前後並不一致,比如最後意欲表現出的灑脫,在前面並沒有照應。首聯想要表達溫暖和煦(雖然也表達的不夠好),但是頷聯卻根本無法喚起讀者這樣的感覺,那個沉悶渾濁的場景與頸聯的梅影、雁聲之間也不存在關聯。所以,這首詩最後的情感既沒有邏輯上的必然性,也沒有情感上的可能性。就變成了一句一句湊出來的東西了。

錢穆先生也曾經批評過這首詩,當然主要是要解釋“重簾”那一句為什麼不好。他的意思是,這一句背後沒有一個“面目清晰”的人在。其實就是從這首詩的整體上來看的。那麼就算從對偶句的一般要求看,究竟好不好呢?同樣是不好的。原因是,對偶句從來都不是完全並列、意思重疊的兩句話。好的對偶應該是有“對”的,就是內容上、情感上或者是虛實上的相對性,也就是所謂的“張力”。形式上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但是意思上卻有著內在的“對抗性”,這樣才有意味。但是“重簾”這一句呢?上聯的關鍵詞是“留”,下聯的關鍵詞是“聚”,從情態上講,都是停留凝滯的意思,聯句內部缺乏變化,自然也就缺乏意趣了。

陸游的詩才是有目共睹的,不過水平發揮不穩定也正常不過。說這首詩不好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證明陸游詩寫得不好,而是想通過一首具體的詩做個反例,來說明應該怎樣來看一首詩的好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