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孩子得了“懶症”怎麼治?家長怎樣激發孩子成為高效的學習者?

“懶症”蔓延

作為家長,常常犯愁,怎樣激勵孩子呢?說多了,怕孩子煩;說少了,又自責沒有盡職。不僅如此,家長自己有時也提不起精神,常被挫敗感折磨。“

懶症”的發病率高呀,大人小孩都傳染。有特效藥嗎?怎樣激勵自己,同時也能激勵孩子呢?筆者為三娃父親,教育領導力碩士,曾以全A成績畢業海外名校,將為大家分享個人經歷,希望能為您帶來真實益處。

孩子得了“懶症”怎麼治?家長怎樣激發孩子成為高效的學習者?

“懶症”蔓延

特效藥

馬雲曾說:

創業者一定缺這個,缺那個,才會去創業。而富二代一定創不好業,因為什麼都不缺。

暫且不去評價馬雲說的對錯。這裡說的意思是,創業者因外在條件限制,需要打開“小宇宙”,充分發揮潛能,竭盡全力拼搏。這裡引入一個概念:自我效能。什麼意思?教育心理學將“自我效能”定義為:一個人對於自身能力的一種信念。“自我效能”高的人,通常有獨特的人格魅力,即便在困難條件下,也能一直堅持,竭盡全力,直到勝利。看看身邊例子,就明白了。比如馬雲,草根企業家,生命力之頑強,讓人敬佩!

孩子得了“懶症”怎麼治?家長怎樣激發孩子成為高效的學習者?

馬雲,草根企業家,生命力之頑強,讓人敬佩!

好了,處方已開,“特效藥”就是“自我效能”。

如何服藥?

服藥有點講究,需要按照以下四個步驟來,做父母的需要注意了。

一、榜樣的力量

若是孩子們看見身邊的榜樣,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就立刻提升了。話說回來了,誰當孩子們的榜樣呢?是鄰居某某嗎,是科幻電影裡的英雄嗎?統統不是,正是陪伴在孩子身邊的父母。

故事分享:

筆者原創文章《 》,曾分享這樣的故事。筆者也曾為教育孩子的事兒,天天發愁。最後感悟到,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正好在創業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讓娃們跟著老爸學習,不僅學習文化知識,還有創業技能,比如產品分析、團隊建設、衝突管理、市場推廣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最重要的,是價值觀的傳承。筆者製作的《 》課程,已經被騰訊收錄為精品內容。同時,也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有益。若是能幫助別人,自身的價值就產生了。筆者就想讓娃們看到老爸的言行,耳濡目染,勵志為善,以後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小結:讓孩子有高效的“自我效能”感,父母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材。都不害怕生娃的痛苦,父母還擔心什麼呢?做一個好榜樣,父母義不容辭。加油!

孩子得了“懶症”怎麼治?家長怎樣激發孩子成為高效的學習者?

榜樣的力量

二、同伴的力量:

若英雄事蹟太“高大上”,那麼同伴的故事則更具感召力,對培養孩子“自我效能”感更有益處。

故事分享:

俺家老大、老二的性格截然不同。老大喜歡獨立思考,如果遇到有挑戰性問題,他會主動需求線索。老二則注重關係,不過遇到問題,通常先哭一場,然後尋找別人幫助。作為父母,我們會對老大說,多關注別人的感受,學習聆聽,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對老二,我們常鼓勵,不要放棄,一直努力。他哥哥的示範,更能幫助到他。比如,我們教孩子識字,使用思維導圖。老大上手快,根據課堂邏輯,很快就畫出來了。

孩子得了“懶症”怎麼治?家長怎樣激發孩子成為高效的學習者?

老大學習漢字“夫”所畫的思維導圖

老二很著急,常生嫉妒心。為此,我們先幫助老二處理好負面情緒,然後幫他學習觀察,特別是他哥哥的樣例。雖然老二的精細肌肉還沒充分發展,但他一直努力,畫出來的效果也很好。

孩子得了“懶症”怎麼治?家長怎樣激發孩子成為高效的學習者?

老二學習漢字“夫”所畫的思維導圖

小結:上面故事,哥倆通過合作,互相學習,激發“自我效能”感,幫助他們專注於任務上。這就是同伴的力量。

三、團隊支持

若是一根柴火,很容易熄滅;但如有一捆柴火,會越著越旺。團隊支持,能幫助我們一直充滿活力。

故事分享:

筆者原創文章《 》曾提到如下論點,或許能為家長提個醒:

1)家庭是最好的團隊:父母作為兒女最重要的老師,影響力巨大。美國有所學校通過10多年的跟蹤發現:孩子在學齡前與父母的關係,能直接影響到孩子初中畢業的學習與行為表現。

2)教育心理學顯示:學習具有積累性、延續性。說得通俗點,即便孩子有幸遇到優秀教師,也無法彌補在年幼時,父母對孩子帶來劣質教育的缺憾!

上述兩個論點,幫助家長提高意識:需要陪伴孩子,注重“家庭團隊建設”,從小提供優質家庭教育,為孩子日後健康成長,打下堅實基礎。要做到這一點,父母需要付出很多。非常理解,父母為了養家餬口,已經身心交瘁,更何況要教育好子女呢?都是凡人呀。說到這裡,筆者身為人父,完全體會家長心腸。所以鼓勵家長們,如有可能,建立團契,彼此問候,彼此擔當。

孩子得了“懶症”怎麼治?家長怎樣激發孩子成為高效的學習者?

家庭是最好的團隊

四、正確處理情緒

有了娃,父母都能感受到挑戰。從娃第一聲啼哭開始,父母就陷入糾結。如果不抱娃,太無情了;但抱多了,娃就要一直要抱著。父母又不是超人,哪能一直抱著不放呢?如果兩個媽都來了,家裡熱鬧非凡,三個女人一臺戲。

等娃長大了,上學識字,父母又為娃的學習操心。焦慮、難過常常襲上心頭。注意,父母的負面情緒,如焦慮、難過,都是抑制“自我效能”發揮的重要因素。如果父母沒有處理好自身的情緒,就不要指望孩子也能處理好他們的情緒。還有,夫妻之間常拌嘴,指責對方過失。這也在無形之中,教會了孩子去推卸責任。

要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父母需要幫助孩子正確處理情緒:

1)專注於任務上,而不是推卸責任,說是外界因素干擾了學習。父母在孩子面前做表率,承認個體的不足,在失敗面前不去發怨言,而是振作起來,勇於面對。

2)當孩子有焦慮時,父母需做一位“聆聽者”,而非“裁判官”。幫助孩子處理好負面情緒,與孩子一起前行。若父母也坦誠自己的軟弱,那麼孩子也能更放鬆。

3)鼓勵孩子勇於面對,激發孩子積極的情緒,如興奮感、存在感。並鼓勵他們保持鬥志,專注於學習任務上。

孩子得了“懶症”怎麼治?家長怎樣激發孩子成為高效的學習者?

總結

在美國的諾貝爾獎得主中,約有一半以上是猶太人。為什麼他們的教育這麼成功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社群學習”。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比如大人討論問題,孩子可以自由加入,不會拒絕。這樣,孩子能全方位地學習,比如:溝通技巧、批判思維、為人處事、衝突管理,還有價值觀培養,等等。

最後,引用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話:

“孩子進取的強烈動力,來自別人對他們所獲成功的真心和絕對的認同。”

對於孩子的每一次進步,父母都由衷發出稱讚吧。

敬請關注:甲骨遊學

打開手機淘寶,搜索"甲骨遊學發紅包",領限時紅包福利,領到的小夥伴記得使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