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苏东坡宁死也要吃一口的鱼中极品:河豚,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魅力?

前言:

被誉为“长江三鲜”之首的河豚,从古至今,总能受到人们猛烈的追捧,究其原因是其独特的美味,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道几乎能让所有人垂涎三尺的“人间极品美味”却含有剧毒,真是印证了那句古话“无毒不美味”。

苏东坡宁死也要吃一口的鱼中极品:河豚,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魅力?

“长江三鲜”之一河豚

尽管河豚有剧毒,但这并未能阻挡那些美食爱好者冒险去品尝,从古代开始,就有许多包括文人墨客在内的河豚肉爱好者,苏东坡就是其中代表之一,甚至愿为得此美味,甘愿一死。河豚肉为何具有如此大的魅力,让许多美食者敢为其铤而走险?

令人垂涎的美味:不吃河豚,不知鱼味

  • 我国的河豚饮食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大禹治水时期

我国食用河豚的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敦水山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其中多鱼,食之杀人。

这是出自《山海经·北海经》中的一段话,描述的是大禹治水时期的场景,其中“鱼”就是指今天我们所说的河豚,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就食用过河豚,只是不知道其毒性,食用后有死亡的现象发生。

苏东坡宁死也要吃一口的鱼中极品:河豚,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魅力?

一种河豚鱼

  • 春秋战国时期,河豚精巢被誉为“西施乳”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吴国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此区域是河豚的盛产基地,因此,这里的人们大多喜欢食用河豚,由于河豚精巢烹饪后软嫩洁白、入口鲜美,加之当时西施被誉为“天下第一美女”,为表达人们对于这道美味的喜爱程度,将其誉为“西施乳”。北宋张耒《明道杂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吴人把河豚腹中的白腴(精巢)呼为“西施乳”,珍美之极。

苏东坡宁死也要吃一口的鱼中极品:河豚,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魅力?

美味的“西施乳”

  • 宋朝时期,食用河豚之风盛行,苏东坡是河豚肉的狂热爱好者

说起河豚肉,就不得不提美食家苏东坡,大家都知道苏东坡最喜欢吃的就是那些极品美食,因此,河豚肉是必不可少的。关于苏东坡对河豚肉的评价有这样一则小故事:有一位自认为对烹饪河豚有独特之处的人士想请苏东坡品尝下自己的手艺,当苏东坡吃完后,将放下手中的筷子又拿起,说道:“也值得一死。”苏东坡对河豚肉的喜爱程度已经超出生死,即使死,也值得品尝一口。

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这是出自苏东坡《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中的诗句,这句话的意思是荔枝的美味只有河豚腹(西施乳)才能与之媲美,再一次印证了苏东坡对于这道美味的狂热喜爱。除了苏东坡喜欢食用河豚肉,其他人同样也是河豚美味的爱好者,比如宋代诗人梅尧臣在其《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中这样说道: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苏东坡宁死也要吃一口的鱼中极品:河豚,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魅力?

河豚描绘

  • 今天人们仍没能忘记河豚的美味

河豚的美味,不仅受到古人的喜爱,直到今天,仍是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美味,他的那种鲜美,真的是让很多人陷入其中都无法自拔。比如,文学家鲁迅先生当年在日本留学时,就品尝过其中的美味:

故乡黯黯锁玄云,遥夜迢迢隔上春。 岁暮何堪再惆怅,且持卮酒食河豚。

河豚饮食发展到今天,引得无数人争相品尝,更印证了那句俗语“不食河豚,焉知鱼味?食了河豚,百鲜无味。”

苏东坡宁死也要吃一口的鱼中极品:河豚,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魅力?

河豚美味

河豚美味亦有毒:拼死吃河豚

  • 河豚毒性之大自古就知之甚详

明清时期之前人们对河豚的毒性已有了解,如晋朝时期的《吴都赋》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鮜鲐鱼状,如蝌蚪,大者尺余,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黄纹,性有毒

鮜鲐就是指河豚,外形像鱼,大的有一尺多,腹部呈白色,背部多为青黑色纹状,本身含有毒。宋朝时期的《太平广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鮜鲐鱼文斑如虎,俗云煮之不熟,食者必死

苏东坡宁死也要吃一口的鱼中极品:河豚,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魅力?

河豚腹白背黑

明清之后人们对河豚的毒性就已知之甚详,尤其是明朝时期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就有详细的记载,如:

味虽珍美,修治失法,食之杀人……吴人言其血有毒,脂令舌麻,子令腹胀,眼令目花

河豚虽然味道鲜美,但是食用后,会令人死亡,原因是其血有毒,可以让人的舌头麻木,腹部胀痛,眼睛失明。除此之外,河豚的毒性在《本草拾遗》中也有描述,大意是:食用之后,当毒性发作时,会令人舌头烂掉、肠胃毁掉,没有任何药可以解救。通过以上可以看出,河豚毒性之大自古就有认识。

苏东坡宁死也要吃一口的鱼中极品:河豚,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魅力?

美味的河豚却含有剧毒

  • 面对如此剧毒,梅尧臣曾奉劝人们戒食河豚,然而听者甚少

河豚的美味无需再多赘述,虽被称为“江中第一鲜”,但其毒性之大已让那些喜食河豚的人们逐渐丧失性命。面对如此窘状,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就曾在其《戒河豚诗》中劝诫人们不要再食用河豚,得不偿失。然而面对这敦敦教诲,听者甚少,还是阻挡不了人们拼死吃河豚的现状,清人杨光辅在其《淞南乐府》中就形象记录了人们这种拼死吃河豚的精神:

淞南好,命险一杯羹,生愿西施乳下死,死凭和尚腹中生,生死眩奇情。

河豚为何具有如此大的魅力

一种食物能让食客们宁愿舍命食用,必有其自身的魅力。被誉为“鱼中极品”的河豚,为何具有如此大的魅力?

(1)每年二月份才是河豚最佳食用季节。物以稀为贵,河豚并不是一年四季都能品尝上其鲜美的味道,就像如今同样受到人们追捧的大闸蟹一样,这种季节性的鲜物总是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其次,只有长江中下游才是河豚的生衍之地,因此,季节性、地域性的限制让河豚格外受关注。

(2)河豚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河豚体内蛋白质的含量可以达到18%左右,且含有多达8中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属于人体必需但自身不能合成。除此,河豚体内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也较高,这些营养物质摄入后,对于人体非常有益,其营养价值要远远高于其他食物。

苏东坡宁死也要吃一口的鱼中极品:河豚,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魅力?

一种河豚鱼

河豚“禁食令”让食客们不再明目张胆

面对如此的美食诱惑,人们总是不能自觉地控制口中的流水,由于其剧毒对人体带来的巨大损害,因此,人们总能听到关于食用河豚后死亡的消息,面对如此大的风波,卫生部在1990年出台的《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河豚有剧毒,不得流入市场,这是关于河豚的第一则“禁食令”。

继这之后,2011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餐饮服务提供者经营河豚有关问题的通知》,这则通知中又一次明确要求任何餐饮服务提供者不得加工制作新鲜的河豚肉。这些“禁食令”的颁布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河豚肉的暗中消费,但这让那些疯狂的河豚食客者们不再明目张胆。

苏东坡宁死也要吃一口的鱼中极品:河豚,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魅力?

河豚被禁止出现在餐桌上

总结

河豚以其独特的美味以及巨大的营养价值,自古以来,就深深受到美食家们的疯狂喜爱,尤其是苏东坡,俗称河豚美味的“代言人”。然而河豚除了其独有的美味之外,却含有剧毒,其毒性之大足以让人死亡,但这还是不能阻挡人们冒死吃河豚的热情。步入20世纪后,国家也明确规定河豚有剧毒,不得流入市场。

国家之前发布了河豚“禁食令”,但为什么今天的河豚又可以在市场上流通了呢?是河豚“禁食令”失效了还是河豚没有剧毒了呢?欲知后续,可继续关注我的下篇文章,将进一步讲述关于河豚相关的美食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