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康熙王朝》周培公暗示康熙立襁褓中的胤礽为太子,康熙为什么瞬间言听计从了?

青灯问史


胤礽在历史上两立两废黜。

胤礽是康熙赫舍里皇后生的第二个儿子(嫡长子承祜幼殇),周岁就被康熙打破祖训立为太子,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还先后两次被立为太子,但是最后却在九子夺嫡中失败,被废黜,结局凄凉。在《康熙王朝》中,胤礽也先后两次被立为太子,第一次被立还是刚出生的时候,康熙在周培公的建议下,立了襁褓中的胤礽为太子。为何要立?也不是康熙对周培公言听计从,而是康熙自身愿意立胤礽为太子。

康熙立胤礽为太子时的背景。

当时康熙的处境很不好,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的三藩之乱来势汹汹,已经席卷大清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北边还有察哈尔的叛军,宫中还刚刚爆发了朱三太子联合太监刺杀康熙的事情。而赫舍里皇后,刚刚生下胤礽不久就血崩,也就是说快要死了,眼巴巴望着康熙,可是却不言语。赫舍里想说什么?当然是希望康熙善待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可是后宫不能干政,这个时候周培公就出来说话了,他说他懂娘娘的心思,说了下面的这番话。

皇上,当前外有三藩反叛,内有逆贼作乱,可谓非常之时,今日皇上又得以阿哥,臣叩请皇上在两位皇子中选择其中一位立太子。

周培公希望康熙在赫舍里孩子和明珠妹妹的孩子之间选一个作为太子,虽然说没有明着说就立赫舍里的孩子,但是赫舍里的孩子是嫡子,很明显就是支持赫舍里的孩子为太子了,康熙也答应了。

康熙为何立胤礽为皇太子?

康熙没有犹豫,马上宣布:

按祖宗家法,坐朝之君不立太子,当此非常之时,朕为固国本,决意建储,立皇子......胤礽为皇太子。

康熙为何会听周培公的话?当然不是言听计从,而是康熙自己内心的选择。

第一,康熙和赫舍里的感情非常好。两个人是政治联姻,赫舍里是索尼的孙女,索额图的女儿(正史中是侄女),孝庄太后选定赫舍里为康熙皇后是为了除掉嚣张跋扈的鳌拜。鳌拜的确被除掉了,但是赫舍里知书达理,康熙对赫舍里真的动了情,愿意立他们的孩子为太子。

第二,刚才已经分析,当时的康熙危机重重,立下太子有利于稳定局势,

第三,也是希望继续得到索额图家族的支持。赫舍里已经去世,立下赫舍里的孩子,索额图还是会为了自己女儿的孩子而支持康熙。不过最后索额图支持过头了,甚至希望灭掉康熙,让胤礽早点登基,把自己弄成了大清第一罪人的结局,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索额图给周培公下跪感激。

索额图听了康熙的决定后,非常感激,出门后就给周培公跪下了。为何要给他下跪?因为索额图的女儿赫舍里虽然已经去世,但是她的孩子被立为太子,赫舍里家族的荣耀又可以继续了,索额图当然要感激周培公了。况且索额图还曾经建议杀掉周培公和明珠,平息吴三桂的叛乱,这决策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是周培公都不记仇,索额图感激的同时,还是有点内疚的,所以就下跪了。

不过太子最后还是被废黜了,索额图也被康熙怒骂为大清第一罪人。


湘西小木鱼


影视剧《康熙王朝》有一段经典的情感戏:适逢三藩反叛于外,逆贼作乱于内,皇后赫舍里舍命产皇子胤礽,在周培公的“建议”下,康熙在青年时期就建储立太子。



康熙瞬间秒懂了周培公的话意,是出于逛青楼的羞愧?还是另一个重要原因,亦或是康熙会错意?还是其中隐藏着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

那么,在听了外臣周培公的一席话后,秒懂的康熙帝为何会将刚出生的二皇子胤礽立为太子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皇后赫舍里在“危命悬一线”之时,周培公对康熙所说之话的内在秘密,这才是康熙为什么会选择把刚出生的胤礽立为大清的储君的主要原因。



首先我们先还原下影视剧《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奉劝康熙康熙立储的原话:

“皇上,当前外有三藩反叛,内有逆贼作乱,可谓非常之时,今日皇上又得以阿哥,臣叩请皇上在两位皇子中选择其中一位立太子。”

此话一出,便立即拉拢了朝廷重臣索额图,为何呢?原来,周培公几句轻描淡写又分量极重的建议,虽然看上去貌似周培公处于中立状态,把两位皇子推上前,让康熙择其一立太子,实则是在趁康熙在皇后因难产即将离世而伤心脆弱之时拉拢索额图,无疑是在偏袒刚出生的胤礽,帮了胤礽就是站在了索党的队伍中。



为什么说此时建议康熙立太子是在偏袒胤礽呢?

十月怀胎待产期满,康熙被公公蛊惑屡逛“红灯区”,羞愧之心油然而生。

康熙在皇后赫舍里将要生育之时,竟然多次夜出偷腥,听闻丈夫夜逛青楼的赫舍里因此内心伤心难过导致难产,太皇太后孝庄令太医在万不得已之时选择保住皇上的大业,不料赫舍里刚产下皇子胤礽便出现大红,太医们束手无策,派人叫来康熙见赫舍里最后一面。



而善于揣摩的周培公透过赫舍里奄奄一息的表情看出其死前遗愿,果断直谏康熙此时为内忧外患的非常之期,即朝廷内部有人有不臣之心,外有三藩不愿撤藩,反而有举兵造反之心。

另外,提醒康熙赫舍里身为皇后,已然产下皇子,是嫡长子,外加皇后赫舍里为了产下皇子而危在旦夕,死前唯一想看到的就是在自己走前,能够看到自己的孩子被立为太子。

康熙羞于自己既没能陪伴好皇后走完最后一程,反而是赫舍里的难产,是自己出宫渔色造成的,是上天给自己的惩罚,况且皇后确实产下男子,理应立其为皇太子。另外,赫舍里的叔父索额图又为朝中重臣,介于三者的综合考虑,康熙此时此刻只能选择把刚出生的胤礽立为皇太子。

周培公一语道出赫舍里想说而无法说出口的遗愿,其通过自己的口说出赫舍里心中所想,而康熙对赫舍里是满满的歉意,事到如今,唯有把刚出生的胤礽立为皇太子,才能弥补对结发妻子的愧意,皇后赫舍里才能死而瞑目,由此可见,康熙立胤礽为太子的原因其实就是为了弥补这位刚诞下皇子的皇后赫舍里。

所以,为了稳定风雨飘摇的朝廷,为了大清的繁荣昌盛,更为了弥补对爱妻,当周培公说出让康熙立太子的想法时,康熙直接当众宣旨:

按祖宗家法,坐朝之君不立太子,当此非常之时,朕为固国本,决意建储,立皇子......胤礽为皇太子。

周培公在皇后难产之时的大胆“建议”可谓是一石二鸟,即拉拢了重臣索额图,又抬升了在康熙心目中的形象,稳固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只可惜长大后的胤礽,贪图美色,不务正事,在两立两废之后,终没有成就大事.....


独舌视界


胤礽是康熙的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生下胤礽的时候发生难产,结果因为医疗条件所限,保全了胤礽,而其母亲赫舍里却死了。

赫舍里的娘家可不简单,爷爷是康熙四位辅政大臣之一索尼,父亲则是索尼的儿子索额图,显赫的家族背景是赫舍里登上皇后的先决条件。当然,有史料证明,康熙帝与这位赫舍里的感情也十分不错。

周培公,在正史里面只是一个微末小吏,但是在《康熙王朝》里摇身一变成为康熙的重要汉臣,轻率几千家奴,灭了吴三桂的大功臣,后被康熙贬驻盛京。这位汉臣是吸汉文化长大的人,对封建王朝的权术政治思想看得透透的,大清已经立国多年,从皇太极之后就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对于明朝的政治体制几乎是全盘接受。

康熙自小聪明,当然也是受汉文化侵染很重的一位皇帝,对于帝王权术玩弄得一套一套的。

所以,当赫舍里死不闭眼的时候,周培公却暗示康熙,立胤礽为太子。这么重大的决定,连基本的讨论和程序都没有,且关乎国本的重大事宜,康熙为什么瞬间就言听计从了呢?这不得不说明,康熙与周培公之间是有着某种默契,或者是说康熙在国本问题上早就有深思熟虑的考虑,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清入主中原,以一占比不足百分之一的少数民族能够统一全中国,统一占比百分之九十的汉族,不可谓没有他的先进之处。而努尔哈赤创建的八旗制度,这种原始的带有民主色彩的政治制度,就是早期女真族能够统一女真各部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皇太极被推举为上女真汗位,随后皇太极建立大清,在意识到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后,皇太极逐渐全盘接受明朝的政治体制,八旗制度这这种冲击下逐渐淡化为议政王会议制度,皇太极死后,由于八旗旗主势力的逐渐强大,逐步影响和威胁到皇权,推举制度在旗主势力的妥协下发生质变,顺治帝福临就是这种妥协的产物,可以说,皇权在势大的八旗旗主面前,变得岌岌可危。这种形势,经历到康熙继位。

如果不解决这样的问题,皇权淡化,八旗势大,八旗就有可能因为争夺权力和地盘,再生战火,生灵涂炭。对于这一点,康熙是再清楚不过,当初,康熙的继位就是在孝庄太后和诸王、大臣在折中的情况下,推翻了顺治打算传位兄弟的计划,将康熙玄烨推上帝位的。

康熙是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的。周培公自然也清楚这一点,皇权要是得不到加强,八旗势力做大,最终政权不稳,就很难控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周培公暗示立胤礽为太子,是很合适宜的,加之胤礽皇后所生,属于嫡出二长子(长子已死),和汉族王朝立皇太子如出一辙,有章可循,对于加强皇权,提升皇权地位有百利而无一害。

康熙此举有效的化解了后嗣皇权与旗主权力的矛盾,并建立起皇权的绝对地位,对于康熙平三藩,收台湾等大有好处。

另外,一个假朱三太子杨起隆三郎香会势力庞大,康熙不是不知道,“太子”之威如此强大,康熙不可能无动于衷。也是因为如此,康熙杀死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以绝后患。在这种思维下,康熙当然也知道,自己建立起太子制度是何等重要,所以,立胤礽为太子,既是他的棋局,也是他强化皇权政治的需要。

至于以后的结果,发生太子胤礽两立两废,九子夺嫡等情况的发生,那是后话。至少,在开始,康熙是这样想的。


青灯问史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按照电视剧《康熙王朝》的场景来说,当时是皇后赫舍里难产,费尽了力气才剩下了

胤礽,当时来说,已经到了要保大人还是保孩子的境地,产后的赫舍里已经奄奄一息命悬一线了。

在这种情况下,周培公暗示康熙立胤礽为太子,而康熙马上明白意思,立了胤礽为太子,表面上看起来是仓促的决定,实际上是古代皇权的一种必然选择,因为在经过了千年皇位继承问题的各种斗争之后,历代王朝都形成了一个共识——立嫡长子,也就是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为什么要立嫡长子?

一是因为所有的拥立标准都不靠谱

实际上无论是夏商周时期的邦联制时代还是秦始皇之后的帝国时代,各朝的君主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都是最为费神的事情。因为继承人的选择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一个好的继承人能讲江山坐稳,把国家发展强大,而一个昏庸的继承人则很可能会断送江山,把祖祖辈辈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拱手让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既然要选择继承人,那么就要有标准,以什么为标准呢?

立贤能的?实际上不靠谱。因为贤能有很多方面,比如能识人,善于用人还是聪慧,有很高超的智慧?这些对于一个皇帝来说都很难讲。

如果以贤能为标准来立储君的话,那么皇帝手上往往有很多皇子,每个皇子都会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的贤能,有的会主动要求去打仗立战功,有的会主动分担皇帝的政务显示自己的政治才能,有的会写文章显示自己的修养高,等等,但是作为一个皇帝来说,能不能做好实际上是综合才能的体现,并不只是某个方面强的问题而已,而各方面的才能如果要综合起来也很难分出高下,分出谁好谁不好,反而容易引起朝中的派系斗争,更容易引起政治动荡,历史上因为皇子争位而引发的政变层出不穷,几千年来案例非常多,实际上如果以贤能为标准,始终都是无解的。也经常出现当皇子的时候很贤能,但是当了皇帝以后很昏庸最后丢了江山的情况,如隋炀帝。

如果以道德为标准就更不靠谱了,历史上曾经有过“举孝廉“为标准来选拔官员的情况,基本是在汉朝,但是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人充当了伪君子,他们只是表面上孝顺,实际上只是为了当官,获取利益,历史曾经证明以道德为标准选拔官员不靠谱,就更不用说选皇帝继承人了。

还有些皇帝是因为宠爱某个妃子,就立了这个妃子的孩子为继承人的情况,当然,这种情况引发的政治斗争更激烈,因此出现的政变更多,也因此在历史上多次引发社会的动荡。

所以,在立储君的问题上,如果要有个标准,实际上并没有靠谱的标准。

二是帝国政治局面稳定的最重要因素是正统

到了清朝时期,以儒家为代表的帝国统治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儒家讲究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社会关系,当君主的就必须要有正统性才能有合法性,有合法性才能维持政治局面的稳定,因为所有人的价值观来说,他们都认同正统,无论是大臣还是士大夫还是老百姓。如果不是正统,那么人们就不会认同这种非正统情况,就容易引起纷争和政治混乱。

而这个正统,就是名正言顺,最名正言顺的人,就是皇后生下来的第一个儿子,因为皇后在所有妃子当中是最正统的,她生的第一个儿子在所有的皇子当中也是最正统的,所以立嫡长子在正统上不会有任何问题。

因此,胤礽作为嫡长子,立为太子就是正统。

三是给逝者安慰

按照电视剧的剧情,当时的皇后赫舍里即将死去,但是她一直还留着一口气。作为母亲来说,她应该知道自己即将死去,但是她最爱的应该是自己刚出生的孩子,这是任何一位母亲的天生的本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的好。

赫舍里作为顾命大臣索尼的孙女,当时朝中重臣索额图的女儿,自小生长在高官家庭,深知在皇室之中,作为皇子也就是她刚出生的儿子来说,只有获得最高权力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而要获得最高权力就要先做储君,这样当上皇帝的概率就非常大。而她本人贵为皇后,生下的儿子胤礽作为嫡长子,即便将来没有成为皇帝,他都是任何一个当上皇帝的皇子的心腹大患,也就是说,胤礽的命运是注定了的:要么当皇帝,要么死于他人之手。作为母亲的赫舍里对这点心知肚明,如果她还能活下去,那么胤礽安全系数就非常大,毕竟还有她这个皇后在保护他。但是赫舍里即将死去,以后也不能保护自己的孩子了,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自己死前当上储君,这样自己也能走的更放心一些。

康熙看出了这点,周培公也明白这些。而周培公提出立刚出生的胤礽为储君,为太子,并不是心血来潮,他明白立嫡长子这种规矩,所以他敢提出这个建议。

要知道在古代皇权社会,大臣提出立储君的事情都是犯了大忌的,因为皇帝最怕皇子和朝臣勾结形成势力,通常如果皇帝问大臣立那个皇子为继承人的话,大臣的标准回答应该是“这是皇上的家事,微臣不该过问,但是不论皇上立谁为继承人,我都会为他效忠“。

当时的周培公看出实际上康熙是要立嫡长子为太子,同时对赫舍里的感情也非常深,但是他不好直接说立胤礽为太子,毕竟自己是皇帝,需要一个大臣提出然后自己准奏,周培公就充当了这个提出建议的角色,康熙自然就顺水推舟准了。

综合以上来说,是因为康熙本身就要立嫡长子胤礽为太子,赫舍里出于保护孩子的母性本能需要胤礽当太子,而周培公看出康熙的意思,而康熙不好自己直接提出,就充当了提出建议的角色,在康熙和赫舍里都想法一致的情况下这个建议被瞬间通过。


老威观史


立胤礽为太子,实际上是康熙一次重要的政治抉择。当时,清朝内忧外患,在三藩反叛的时候,朝中意见不一,康熙削藩大业受到索额图一党掣肘,虽然索额图尚不能威胁皇权,却能严重拖后腿。康熙虽然有明珠和汉臣的支持,但是忽视索党和八旗元老贵族的利益是他刚愎自用,周培公暗示立储实际上是建议康熙理智的对待索额图,加强团结,巩固朝廷稳定,才能一力镇压吴三桂。康熙立储,实际上是放弃很激进的扶持满族新贵和汉臣,试图全面从满族元老手中接管权力的打算。满清立国以后,由于过去发源于部落联盟的八旗制度,皇权受制于满族勋贵,皇权分散,康熙重用明珠和汉臣实际上是想改变这种局面,但是他手段过于激进。周培公作为汉臣其实同样非常支持这一方略,但是他有大局观,知道满洲勋贵势力不可猝然消除。周培公的建议,为康熙所用,实际上是康熙改变或者调整自己政治意图和行动的一次重大抉择。而索额图则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瞬间感受到与皇权对抗的巨大压力消除了,一方面感动于自己的政敌周培公的胸怀和大局意识。所以要感动流涕,下跪谢周培公。而且索额图这样做,表面上是对周培公致谢,其实也是通过这一行动表达对皇权的臣服。他对康熙下跪谢恩只是仪式性的,但是对周培公下跪是表达对康熙的内心的臣服,表达自己将全力以赴支持康熙平叛大略的态度。


涵江66261669


应该要从正史解答才完整。其一,太子无德,两立两废,赫舍里九泉之下有知会作何想。赫舍里留下的这个皇子,也是康熙皇帝唯一的嫡子,康熙皇帝对他百般宠爱,把自己对赫舍里的感情全部也是全部倾注在这个孩子身上。公开册立胤礽为皇太子。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康熙对太子胤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为他制订了周详的培养计划。在太子很小的时候,康熙就亲自教他读书。胤礽当然也没有让他的父皇失望,无资过人的他在各方面都表现优异。随着胤礽的不断成熟,康熙皇帝给他的特权也越来越大。他让胤礽和江南士绅们频繁交往,示意胤礽和外国传教士相互往来,并且安排朝廷重臣索额图做胤礽的指导老师。索额图是皇后赫舍里的叔叔(不是电视剧所说的父亲),胤礽的叔祖父,索额图在铲除鳌拜和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此时已经成为康熙皇帝的左膀右臂。索额图认为康熙交给自己的任务是尽快把太子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皇帝,他利用各种机会提升太子的地位,帮太子树立权威。他又主持制订了一整套的太子仪制,授太子的衣服一律使用黄色,几乎与皇帝相同,康熙皇帝反对吗?皇帝这些并没有表示反对。在康熙皇帝的宠爱纵容和身边大臣的帮助怂恿下,胤礽变得越来越嚣张和暴戾。他开始大肆扩充自己的势力,到处索要贿赂。他经常随意打骂自己的奴仆和随从,连王公大臣也不放在眼里,平郡王,和贝勒们都遭受过他的亲手鞭打。还有等等的坏事做尽。这已经是封建社会中不可容忍的超越行为。康熙皇帝对胤礽的所作所为都有所耳闻,他开始对这个太子感到担忧和不满。康熙四十年(17o1),康熙将索额图以《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的罪名拘禁,株连逮捕了大批相关人员,希望以此给胤礽敲响警钟!虽然胤礽暂时有所收敛,但是当了三十年太子却还无法继承皇位的他已经失去了耐心,他对康熙皇帝已经产生了深深的怨恨。再加上他的特殊身份,他与其他皇子的关系也很冷漠。康熙皇帝又发现胤礽在夜晚靠近他的帐篷,并且往里面窥视,他怀疑胤礽有心剌杀自己,顿时感到非常难过和愤怒。他不等回到京城,直接在布尔哈苏台行宫中召集群臣宣布废除胤礽的皇太子身份!并且将他拘禁起来。最终,胤礽在51岁那年凄惨地死在了郑家庄。总结:因为赫舍里氏的缘故,康熙皇帝对胤礽寄予厚望,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够执掌大清江山。如果胤礽真的做了皇帝,那么赫舍里皇后可以含笑九泉了。唉!可惜造化弄人,胤礽做了三十多年太子,却被两立两废,最后的结局:在监禁中终老。如此,赫舍里皇后若在地下有没有知道呢?若她知道又会作何感想呢??她只能以泪水洗面,大概只有无尽的遗憾也吧!!!


茹叔敬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周培公是什么人?

能让康熙听从并定是股肱之臣,这个人虽然有功然而却不得善终,也许是他和太子的关系导致的。。。。

清太子爱新觉罗·胤礽,是清朝唯一一位明立的太子,因为清朝老祖宗为了防止皇子和大臣们结党营私都是秘密立太子的。可见康熙是真的喜欢这个儿子。

胤礽从小聪明,并有万千宠爱于一身导致他恃宠而骄。

那么为什么会康熙会喜欢这个儿子呢?

1.母亲仁孝皇后赫舍里氏难产而死,皇帝心有内疚。而且皇后的身份尊贵,其皇亲的势力有助于皇太子巩固权位。

2.怕各旗各自拥立新王,使朝纲崩乱。

3.强化皇权,巩固统治。

4.康熙总结经验,学习明朝的立储制度。从小培育皇太子成为皇帝做好准备。

以上原因就是康熙这么早就拥立胤礽为太子,但是皇帝心思海底针。后来一想又感觉不对,太操之过急,一个襁褓里的娃娃还不知道长大怎么样子就立了。然后又想了下周培公举荐太子是不是别有图谋,将来会不会挟幼帝威胁大清的国运呢?而且他又是平定三潘的功臣。

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是汉人,他是汉人,他是汉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康熙虽然表面上满汉都任用,但是心底里对汉人大臣是不信任的。万一他老人家百年后朝政大权落在汉人手里,那老祖宗的基业都毁在他康熙手里。

所以周培公错就错在多管皇家事,皇家的事情哪能容你一个汉人决定,因此呢周培公的死也是必然的。即使周培公的心是坦荡荡的,但是康熙从小在鳌拜手里吃得苦他永远不会忘记,周培公有可能是第二个鳌拜,宁可错杀也不能放过一个威胁清朝政权的人。


尼采广寒宫中坐


我们先还原一下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皇后赫舍里难产奄奄一息,周培公奉劝康熙立储的片段。


皇后赫舍里生育时难产,虽生下皇子却出现大红,生命危在旦夕,孝庄太后下令急召还在宫外渔色的康熙皇帝回宫见赫舍里最后一面。

康熙皇帝面对奄奄一息的赫舍里,万分羞愧,询问她临终遗愿。此时的周培公从皇后的眼神中看懂了她的临终遗愿,果断直谏。

周培公:皇上,当前外有三藩反叛,内有逆贼作乱,可谓非常之时,今日皇上又得以阿哥,臣叩请皇上在两位皇子中选择其中一位立太子。

周培公是聪明之人,他将两位皇子推至康熙面前进行抉择,看似公平,实则偏袒了皇子胤礽。为何?原因如下:


按清朝祖训,坐朝之君不立太子,当此非常之时,为固国本,康熙打破祖训,决意行非常之事:立太子。


周培公知道,此刻的康熙对赫舍里满是歉意,唯有将刚出生的胤礽立为皇太子,赫舍里才能死而瞑目。赫舍里是朝中重臣索尔图的女儿,索尔图一家对大清的重要性,康熙自然明白,周培公又岂会不知。


所以当周培公建议康熙立太子时,康熙已经明白周培公的意思,瞬间言听计从。周培公这一招实在高明,既替皇帝分忧,又拉拢了索尔图,进而稳固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任小白


康熙立襁褓中的胤礽为太子就是为了收买皇后赫舍里氏家族,确保大清王朝千秋万代。

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家族显赫,她爷是四位辅政大臣之一索尼,索尼的三儿子索额图助康熙将祸乱朝纲,图谋乱政的鳌拜一网打尽,随后成为康熙的心腹大臣,朝中大臣多依附索额图,也就是所谓的“索党”。

索额图世袭一等公,收台湾;沙俄勘定边界,签订《尼布楚条约》;随康熙亲征噶尔丹;裁撤“三藩”等重大事件中运筹帷幄,发挥了重大作用,被誉为“本朝第一功臣”。

扳倒鳌拜,康熙亲政,不顾众臣反对,决意裁撤三藩。圣旨一下,朝局动荡,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横扫南方半壁江山,与朝廷军队隔长江对峙,西边王辅臣携兵马自重,待价而沽,北边察哈尔蒙古的叛军逼近北京,海上的郑氏家族已经拔锚起航,西藏的达赖喇嘛蠢蠢欲动。

京畿重地“朱三太子”杨起隆设下展美人计,欲用毒酒除掉康熙,吴三桂儿子吴应熊策动宫内太监造反,一时间内忧外患,让康熙焦头乱额,一度产生退位想法。

恰逢此时皇后赫舍里九死一生为康熙生下嫡子胤礽,生命垂危。康熙匆匆赶来,赫舍里已无法言语,一双凤目圆睁,似有心愿未了。周培公见状挺身而出:

“皇上,当前外有三藩反叛,内有逆贼作乱,可谓非常之时。今日皇上又得一阿哥,加上大阿哥胤禔已有两位皇子,臣请皇上选择其中一位立为太子,布告天下,以示大清繁荣昌盛,源远流长。”

听完周培公所奏,康熙恍然大悟,康熙当机为刚刚诞生的皇子取名为胤礽,即刻颁旨立为皇太子。康熙言犹未毕,赫舍里身子一动,缓缓吐出一口气来,含笑而逝……

康熙深知,此时内有奸细,外有强兵,册立太子后国有储君,自己如有不测国家根本不会丧失,一心对外,不会因为国本问题而产生争论。

结发之妻赫舍里皇后与自己共渡鳌拜专权的困难岁月,又是为自己生子难产而死,康熙的内心极度的悲伤,所以胤礽是他与赫舍里皇后的感情的化身,同时胤礽本具备嫡子的身份,按照汉族政权的规矩册本应立胤礽为太子。

当时索额图位列朝阁之中,掌管着兵部,并自撤藩伊始,索额图就明确反对,主张是与吴三桂谈判,甚至可以划江而治,甚至在得知吴三桂叛乱时,企图用明珠、周培公等人的项上人头平息吴三桂的怒火。

作为赫舍里家族和康熙联系的纽带,此时赫舍里皇后去逝,索额图唯恐自己在朝堂之上的地位会因为“三藩之乱”而被周培公等人取代,更怕就此失去康熙的信任。

册立胤礽为皇太子,有索额图家族血缘的太子将来就是大清的皇帝了,此时两大家族家就是命运共同体,所以索额图改变了原来的政治立场,由主和转向主战,支持皇帝其实就是等于支持自己的外孙,正是由于索额图家族的全力支持,康熙的平三藩战略才得以实现。

千古一帝之称岂是白来的吗?康熙可了见了兔子都未必撒鹰的主!


美丽青春您真痘


康熙立刚出生的胤礽为太子一方面是由于大清面临内忧外患之险境,为固国本和安定民心;另一方面则是安慰因难产而奄奄一息的皇后赫舍里氏,满足她生前的最后一个愿望

传旨,按祖宗家法,坐朝之君不立太子,当此非常之时,朕为固国本,决意建储,立皇子胤礽为皇太子,布告天下,咸使闻之。

赫舍里氏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索额图的女儿。鳌拜祸乱朝纲,图谋乱政之时,为了让康熙早日亲政,也为了笼络索尼由孝庄太皇太后作主,迎娶赫舍里氏为皇后。

少年康熙却对苏麻喇姑情有所钟,大婚之夜跑到苏麻房中试探她的心意。
只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苏麻喇姑宁死也不愿成为皇上的女人,她的心早已被伍次友占据,即使孝庄以懿旨相加,也拒不从命,宁愿与青灯古佛相伴,了此残生。

扳倒鳌拜之后,康熙决意裁撤三藩。圣旨一下,朝局动荡,三藩蠢蠢欲动,潜伏于京城的钟三郎香会也趁机活动,假扮朱三太子的杨起隆不惜牺牲妹妹紫云,求她施展美人计,用毒酒除掉康熙。

身怀六甲的皇后遭到冷落,康熙整日出宫渔色,看上了眠月楼的头牌紫云,此举差点使得杨起隆的奸计得逞。幸亏紫云关键时刻良心发现,替康熙喝下了那杯毒酒。

回到宫中的康熙接到广西粮道哈赤塔的奏报,平西王吴三桂斩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公然起兵发动叛乱,康熙痛心疾首,后悔不该轻言撤藩,大清顿时面临前所未有的危险局势。正在布置措施,应对叛乱之际,皇后赫舍里氏因产后出现大出血的症状,性命垂危。康熙匆匆赶来,赫舍里已无法言语,一双凤目圆睁,似有心愿未了。任凭康熙和索额图百般宽慰,赫舍里始终不肯咽气。

见此情状,周培公挺身而出:“皇上,臣知道娘娘的心思!必定是为皇子之事,放心不下。”

皇上,当前外有三藩反叛,内有逆贼作乱,可谓非常之时。今日皇上又得一阿哥,加上大阿哥胤禔已有两位皇子,臣请皇上选择其中一位立为太子,布告天下,以示大清繁荣昌盛,源远流长。

听完周培公所奏,望着不肯咽气的发妻,康熙恍然大悟,见太皇太后没有反对的意思,康熙当机立断,为刚刚诞生的皇子取名为胤礽,即刻颁旨,立胤礽为皇太子。康熙言犹未毕,赫舍里身子一动,缓缓吐出一口气来,顿时合上双目,溘然长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