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苏德战争中,被解除职务的莫德尔,为什么仅用4个月晋升为元帅?

白杨树下谈历史


莫德尔相比于其他德军将领,他的声名与军事成就极不相称,以致于很多人会认为莫德尔是浪得虚名,完全依赖希特勒的信任才成为德军最年轻的陆军元帅,才在1941年10月中旬到1942年2月中旬短短四个月的时间,从一名师长连续两次越级提拔,擢升为指挥实施万人的兵团司令。

莫德尔在德军中一开始就是个另类,德军将校大多出自普鲁士容克贵族,而莫德尔却和隆美尔、凯塞林一样出身中产阶级的小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一所女子学校校长,祖上也没出过职业军人,他的身材矮小,体质羸弱,看不出会成为职业军人的可能。

可偏偏莫德尔就上了军校,并参加了一战,由于作战勇猛,他在二战前晋升少将,并在二战开始不久就晋升中将,被调任到第3装甲师担任师长。这个师是德军最早组建的三个装甲师之一。现任师长斯腾普夫和第5装甲旅旅长布莱特是初创元老,并且都有卓越的表现,因此莫德尔当上装甲师的师长,已经让人意想不到。还是因为德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对这位昔日的下属照顾有加,莫德尔才当上了第3装甲师师长。

1941年6月,莫德尔的第3装甲师编入中央集团军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并担任古德里安的突击箭头,入侵苏联。德军在这片土地上铩羽而归,但莫德尔却在这里两次越级提拔。

莫德尔第一次被提拔,应该是与他的基辅之战有关。古德里安奉命率装甲集群南下,迂回到基辅背后,配合南方集团军围歼基辅附近的苏军西南方面均。莫尔德再次担任突击箭头,率领着只有41辆坦克能够作战的第3装甲师单刀直入,渡过三条河流,深入苏军防线275公里,期间没有其他部队提供侧翼掩护,后勤补给也只能依靠空投。

莫德尔花费了两周的时间,从苏军第13、21集团军中间穿插而过,抵达基辅东面180公里的罗姆尼。但此时德军的第24装甲军在乌克兰的泥泞土路上挣扎前进,队伍拉长到了230公里,途中不断遭到苏军炮火甚至轰炸机的攻击。第24装甲军军长强烈要求古德里安转攻为守,花几天时间聚拢部队。

古德里安有些犹豫,他决定视察莫德尔的第3装甲师后再做打算。可是当他到达第3装甲师师部时,早就没有了莫德尔的影子。因为莫德尔早已带着仅有的10辆坦克和一个连的装甲掷弹兵发起最后的冲刺,在9月14日的下午,与北上的第16装甲师胜利会师,这标志着基辅包围圈的合拢。

基辅战役是德军开战一来最大的一次围歼战,被围苏军包括西南方面军司令部及第5、21、26、37四个集团军共70余万人。虽然斯大林在9月17日勉强允许突围,但已为时已晚。经过一星期的激战,只有1万5千人成功突围。

这次激战莫德尔由于部队打垮了,所以负责掩护侧翼。但在战役结束的第二天,莫德尔就荣升装甲兵上将,并调任第41装甲军军长。

只是时间来到12月时,气温骤降到零下40摄氏度,德军的进攻陷入瘫痪。第6装甲师师长劳斯在回忆录写道:

“酷寒天气下,德军士兵冻得浑身僵硬,无法端起步枪瞄准射击。步枪枪栓卡主,撞针一击即碎,机枪结了一层冰壳,润滑油冻在枪膛里,弹药供给中断,迫击炮钻进深深的雪窝里发出一声空洞无害的爆炸声,地雷完全失效。”

可是死脑筋希特勒不允许德军撤退,必须坚守阵地。事实上德军早就确立了“弹性防守”的战术原则,并不死守固定防线,而是逐步后退,依靠纵深部署的防御阵地集中火力消灭敌人。希特勒的命令自然遭到了大批高级将领的反对,但希特勒不仅不听,还相继撤换了包括总司令布劳希奇和古德里安在内的30多位高级将领。

莫德尔率领着第41装甲军且战且退,在拉玛河一线用炸药开掘出防御工事,打退了苏军多次进攻,坚守了十天阵地。最终在1942年1月初因为西面防线被苏军突破,不得已后撤到安全地带。不久后,莫德尔就在满腹牢骚时收到了第9集团军军司令的委任状。

因为在中央集团军群中有15位将军的资历高过他,所以这是一次破格提拔,特别是在莫德尔刚升任军长不久。但这并不代表着完全得益于希特勒的青睐。在当时的情况下,莫德尔是少数几个可以立刻上任的高级将领,其他人都在率领各自部队苦战,无法脱身。而且莫德尔担任过集团军参谋长,并且表现不俗,这都是破格提拔他的原因。

但是莫德尔接手的第9集团军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26万兵力只剩下不足6万,战斗序列里的165辆装甲战车,只剩下4辆突击炮和1辆坦克。此时一股苏军也已经打到距离集团军司令部几公里的地方。所以,莫德尔虽然被破格提拔,但并不轻松。

事实证明,这次任命是非常正确的。莫德尔打出了三次经典防御战,使得苏军围歼德军的战役目标完全落空,并且损失惨重。


邯郸醉


二战时期的德国军队,可是一让人感觉到非常震惊的一个团体。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军涌现了许多天才的将领,由于他们的战术,最终把对手打得落花流水。最有名的莫过于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和隆美尔这三杰。

事实上在这三个人之外,德军里面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将领,莫德尔就是其中非常耀眼的一个。莫德尔在开始的时候,就不是德国传统的军官团容克贵族出身。他本身出身于一个中产阶级的小知识分子家庭,身体比较差,也比较矮小,一眼看去实在不是当兵的料。不过当时德国是军国主义教育,所以莫德尔比较凑巧进了军校,并且也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且在二战之前已经是少将。

在二战开战不久,他就因功晋升中将,并且成了德国最早的三个装甲师之一的第三装甲师的师长。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后,他率领第三装甲师建立了巨大的功勋,在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合围,基辅大合围中,莫德尔率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几乎是截断了当时苏军的后路,让苏军百万大军陷入合围之中。

因为这次大功,莫德尔被升为上将,在莫斯科会战中,德军虽然战败损失惨重,但是莫代尔的表现可谓是可圈可点,所以战后又被升为第9集团军司令。后来在德军节节败退之后,曼施坦因被解除了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由莫德尔接任,莫德尔在1944年时候晋升陆军元帅,是德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人选。但是后期莫德尔接手的德军是一个破烂摊子,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有条不紊地做好了各项防御,大大延缓了德国的败亡时间。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莫德尔升任元帅是在1944年3月30日,他取代曼施坦因出任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实际上早在2月份就已经有要升任他为元帅的信号。当时苏军在的国境内和前线空投了由德国将军赛德利茨等人签署的传单,在德军中引起很大震动。“为了让元首放心”,希特勒的侍卫长席梦德将军发起了向希特勒个人宣誓效忠的信件,所有元帅都要在信中签名,而此时还是大将的莫德尔也被列入了只有元帅才有资格签字者的名单中。

至于说道解除职务是在1943年11月底,由于对莫德尔指挥的第9集团军连续放弃第聂伯河不满,解除了他的第9集团军司令职务,改为预备役指挥官,听候调用。不过随着1944年1月苏军发起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第18集团军陷入被合围状态。希特勒认为此时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屈希勒尔元帅不胜任,于是2月1日又起用莫德尔大将出任该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到任后,又一次采用机动防御战术,使得北方集团军群免于被击溃。当然,苏军还是取得了不小的胜利,歼敌10万余人并解除了列宁格勒包围。

就在此时,苏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朱可夫指挥下于3月初发起了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战役。战至3月下旬,苏军进至斯塔尼斯拉夫接近地和普鲁特河一线,将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主力和位于西乌克兰的预备队失去联系。这样,德军只有绕道经过罗马尼亚境内铁路线才能跟南方集团军群保持联系,同时德军战略正面已经被分割成两部分。而苏军更大的收获在于3月28日在卡缅涅茨-波多尔斯基以北(距离前线150千米)合围了德军第1坦克集团军(23个师-11个步兵师、10个坦克师、1个摩托化师和1个炮兵师)。

面对如此局势,希特勒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解职改由莫德尔接任,同时集团军群名称改为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在到任后的4月2日,他立即着手指挥解救被朱可夫指挥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围困的胡贝第1装甲集群,两人是军校同学。由于朱可夫对于德军撤离路线的判断失误,最终该装甲集群得以突围,不过所有重型装备全部丢弃。虽说如此,不过由于整个乌克兰右岸的解放,朱可夫在4月10日获得了第1号胜利勋章。


荣华之武器堂


因为,莫德尔跟希特勒一样,都是嗜杀成性的刽子手!希特勒希望扶持这样的人来帮他挽救败局。

莫德尔虽然在我国不怎么出名,但是,他在二战德军中的排名不低。在德国三大名将(曼施坦因、隆美尔和古德里安)之后,就能论上莫德尔了。但是,他这个人嗜杀成性,在战败撤退时,经常搞焦土政策。可能,正是因为他手段残忍,才会在二战末期受到希特勒的重用。

就算是刽子手,也要尽量将自己打扮成绅士。而且,希特勒确实很注重军人的形象,连德军军装的设计都要他亲自把关。因此,在德军疯狂扩张的时候,最受希特勒重用的是曼施坦因、古德里安这样重视自己名誉的、“洁身自好”的将领。这些人睿智刚毅,又风度翩翩(一脸正气),能够代表德军的“正面”形象。

可是,等到德军不断溃败之际,希特勒开始使用莫德尔这样不择手段,杀戮成性的将领。莫德尔这样的,不仅对自己手下的士兵也是冷酷无情,对占领区的老百姓更是下死手。希特勒想用这种“屠城”防御,来威胁被占领国百姓,挽救自己的败局。

例如:在波兰华沙,他遵照希特勒“将华沙夷为平地”的命令,对华沙进行无差别炮击和轰炸。最终,有25万人被莫德尔杀死。跟南京大屠杀中的日军刽子手柳川平助、谷寿夫,都是一丘之貉!

莫德尔能够升任元帅,也在暗示,败退中的希特勒变得更加嗜血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如果说苏德战场上苏联一方最出名的战将是谁,那一定是朱可夫,他像“救火队员”一样奔波于各个城市,解除危机、化险为夷;如果说德国一方有谁也能堪当大任的,一定是莫德尔,尤其是战争后期,他几乎可以称之为“东线司令官”了。

1943年7月,库尔斯克会战失败后,莫德尔带领部队后撤200公里,尽管给苏军造成47万人的损失,但第9集团军也损失了10万人。此时面对苏军的凌厉攻势,德军的防线千疮百孔,莫德尔只得违令一退再退。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一纸命令,他被解职了。

反观这段历史,莫德尔尽管一路撤退,但基本保证了防线平移后撤,没有给苏军穿插、围歼的机会,从战术角度讲,是合理、完美的。然而,德军最高统帅部却不这么看,他们认为撤退是轻率的,甚至是违抗命令,自行其是,于是解他的职务,转入预备役。

11月5日,莫德尔回到了德累斯顿的家,终于可以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了。但他一直耿耿于怀的是,“预备役指挥官”在德军传统里,意味着“已经退休了”,对于好战的莫德尔,不能不说是一种折磨,整天度日如年。

3个月的“假期”,让赋闲在家的莫德尔极不适应,关注着东线战局成为他每天的“必修课”,他渴望战争。机会来了,苏军发动了解除列宁格勒围困的战役,北方集团军群承受巨大压力,部队要求撤退,遭到德军统帅部的拒绝,并由莫德尔接替指挥。

赶赴前线的莫德尔,依然是骂骂咧咧、粗话连篇,他命令禁止撤退,坚守防线。对于“新来乍到”的指挥官,北方集团军群的将领们既不服气,又在感情上不愿接受他,但莫德尔似乎不在意这些,不断地在各部队奔走,并组织反冲锋。

在他的严令下,德军的战斗素养被激发了出来,发疯似地进行抵抗,将苏军的攻势阻滞下来,形成僵持。但莫德尔十分清楚,现在这一切都是暂时的,苏军更犀利的攻势还在后面,如果提出撤退,他可能会被再次解除职务,该怎么办?

“狡猾的”莫德尔想到了“诱敌深入”的战术。他解释到,部队后撤,与苏军脱离接触,然后集中兵力突然反击,不但可以恢复战线,还能歼灭对手有生力量。这个想法得到最高统帅部的同意,并且很欣赏这种“进攻性的策略”。

其实,这是莫德尔为撤退找的“托辞”。他的真正目的还是将“破损的”德军带到相对安全的地方,保存仅有的力量。于是,20万人的部队开始后撤,为体现进攻,他多次命令主动出击,尽管损失1万人,但拯救了整个北方集团军群。

莫德尔得到官兵们认可,晋升为陆军元帅。

1944年3月,北方集团军群从极端不利的战局中摆脱出来,莫德尔功不可没,他成为德军中最年轻的陆军元帅,达到了其军事生涯的最高峰。从上校到元帅,莫德尔用了6年,尽管晋升时间不是最快的,但获取元帅衔是顺理成章的。

北方刚刚“消停下来”,南方又出现了大的危机。苏军4个方面军200多万人的部队,突破了乌克兰的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的防线,2个集团军群中66个师被击溃,10个师被围歼,被完全驱逐出苏联领土,德军在东线面临着全线崩溃。

德军统帅部将失败的责任归咎于曼施坦因等人,变相解除了他的职务,并将两个集团军群分别改为南、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莫德尔接任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这样的任命,预示着德国国防军“容克军团”彻底失宠。

莫德尔到任后,立刻着手解救被苏军围困的第1装甲集团军,经过14天的努力,20万德军冲出包围圈,并与接应部队相互配合,经过260公里的长途行军,脱离了危险。这件事成为朱可夫日后遭到批判的内容之一。

1944年6月,随着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成功,解放欧洲的战役打响。在东线的苏军也在积蓄力量后,开始向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发起了反攻。此时的德军可谓是江河日下,中央集团军群只有不到60万人,却要防守着长达1000多公里的战线。

苏军24000门大炮进行了2小时的炮火准备,166个师分三路突击,将7万德军围了起来,原定8天完成的任务,提前了4天。德军最高统帅部又指示莫德尔接替中央集团军群指挥,一个人指挥两个集团军群,这在德军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然而,莫德尔的防御战术,在朱可夫面前不灵了。

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莫德尔深知中央集团军群很难大有作为,他要做的就是撤退,保存实力,直至到达苏军补给的极限位置,并在撤退中,以“攻对攻”的战术,迟缓苏军的追击。当他曾经的老部队第9集团军被围困时,莫德尔竭尽所能地派兵支援。

但在苏军全方位的打击下,增援部队只解救出1万多官兵,也就是说第9集团军已经不复存在了。面对苏军的进攻,莫德尔依然采取“弹性防御”战术,一旦有苏军突入,就会以攻对攻的反冲锋,打乱对手追击节奏,从而加强战线防御。

可是,经过多次交锋,朱可夫已经吸取了经验教训,他不再进行战术侦察,直接发起全面进攻,“弹性防御”失去了“弹性”,并且对其身后的道路或者退路进行破坏性轰炸,迟滞德军撤退的速度,从而完成包围、歼灭的任务。

现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机动性比苏军差了很远。莫德尔不得不面对一次次包围、突围、再包围的局面,短短35天撤退700公里,28个师被击溃,伤亡54万人。德军最高统帅部命令进攻,莫德尔也不予理会,指挥部队逐次撤退,缩短防线。

事后看,莫德尔的做法是正确的。中央集团军群撤出苏联国土,在波兰华沙附近建立了新防线。当然,苏军也到达了他们发起战役的极限,急需后勤的补充。于是,双方的搏杀暂时告一段落,都在为下一次进攻或防守而准备。

8月17日,莫德尔被紧急调往法国担任西线德军总司令。原来自“7.20事件”后,一批参与谋反的德军将领被解决,其中就包括原西线总司令。他虽然对这项任命毫无准备,但却反映了德国高层对他信任。这让莫德尔很受用,并且跃跃欲试。

从苏德战争后期来看,莫德尔总是出现在德军最危急的时刻,他就像朱可夫一样,成为“救火队员”。尽管他粗话连篇、粗鲁的毛病饱受德军官兵们的争议,但有他在,混乱的局面能得到控制,活下去的希望更大,是人们不争的事实。

大家认为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的救火队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