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國學經典之儒家文化《論語》經典語錄及釋義(學習文言文的基礎)

《論語》是記載孔子和他的弟子們言行的典籍,一般認為,《論語》是由孔子弟子所輯錄。《論語》的內容非常豐富,涉及社會與人的各個方面,有人譽之為“東方的聖經”,並不為過。《論語》的核心內容是“仁”。它既是孔子理想中最高的政治原則,又是最高的道德準則。“仁”的根本的涵義則是“仁者愛人”。《論語》有極高的文學價值,是學習文言文的最好的基礎性讀物。《論語》的記事非常生動,刻畫精細入微,連孔子與學生談話時的不同的神情都能生動地傳達出來。我是國學經典的傳播者 ,關注我您會看到更多精彩內容!

國學經典之儒家文化《論語》經典語錄及釋義(學習文言文的基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出自《論語•學而篇》。意思是:學了而能按時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令人快樂嗎?別人不瞭解自己卻能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嗎?

【巧言令色,鮮矣仁】出自《論語•學而篇》。意思是:花言巧語、滿臉堆笑,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出自《論語•學而篇》。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檢查自己替別人謀事是否做到忠實盡心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做到真誠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溫習了呢?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出自《論語•學而篇》。意思是: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求安逸,辦事靈敏,言談謹慎,向有道德的人學習而改正自己的錯誤,可以說得上是好學的人了。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出自《論語•學而篇》。意思是:不應擔心人家不瞭解自己,應該擔心自己不瞭解人家。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出自《論語•為政篇》。意思是:《詩經》三百篇,一句話可以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論語•為政篇》。意思是: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立身處世確定自己人生的選擇處世原則;四十歲能不懷疑自己的人生選擇;五十歲懂得了自然的規律法則;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出自《論語•為政篇》。意思是:溫習舊知識從而有新領悟,這樣的人就可以當老師了。

國學經典之儒家文化《論語》經典語錄及釋義(學習文言文的基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論語•為政篇》。意思是:只讀書學習而不深入思考,就會糊塗;只憑空思考而不讀書學習,就會困惑。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出自《論語•為政篇》。意思是: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是明智的。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出自《論語•為政篇》。意思是:一個人沒有信用,不知能幹成什麼,好比大車沒有、小車沒有,它靠什麼行走呢?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出自《論語•為政篇》。意思是:做過的事不必再提了,完成的事不用再阻攔了,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出自《論語•八佾篇》。意思是:提拔正直的人,把邪惡的人晾一旁,百姓就會服從了;提拔邪惡的人,把正直的人晾一旁,百姓就不會服從了。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出自《論語•八佾篇》。意思是:(他)用八列的陣勢在自家庭院裡舞蹈,這種事情都能容忍,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容忍呢?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出自《論語•八佾篇》。意思是:孔子稱《韶》這一樂舞說:“美到極致了,也善到極致了。”稱《武》這一樂舞說:“美到極致了,但還沒善到極致。”(《韶》為舜樂,舜以禪讓得天下,所以和平中正。《武》為周武王的音樂,武王以伐紂得天下,音樂裡有殺伐之聲,所以未達到盡善的境界。)

【朝聞道,夕死可矣】出自《論語•里仁篇》。意思是:早上懂得了真理,就是當晚死去也值得了。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出自《論語•里仁篇》。意思是:君子渴求德行,小人渴求田宅;君子做事考慮是否合乎典刑,小人做事只貪圖眼前的小惠。

【放於利而後行,多怨】出自《論語•里仁篇》。意思是:根據私利謀事,會招致更多的怨恨。

國學經典之儒家文化《論語》經典語錄及釋義(學習文言文的基礎)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里仁篇》。意思是:君子曉得道義,小人只知小利。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小人於事必計較利害。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出自《論語•里仁篇》。意思是:見到賢人,應該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應該自我反省。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出自《論語•里仁篇》。意思是:父母在世,不離鄉遠遊;離鄉遠遊也一定有一定的去處。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出自《論語•里仁篇》。意思是: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歡喜,一方面又為他們的年老而憂心。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出自《論語•里仁篇》。意思是:君子希望自己言談謹慎、不會誇誇其談,行動敏捷。

【德不孤,必有鄰】出自《論語•里仁篇》。意思是:有德者不會孤立,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出自《論語•里仁篇》。意思是:人不該煩惱自己沒有地位,該煩惱的是自己沒有真才實學,無法立足;不該煩惱沒人瞭解自己,只要能不斷充實完善自我自然有人會了解自己。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出自《論語•公冶長篇》。意思是:爛木頭沒法雕刻,糞土似的牆壁沒法粉刷。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出自《論語•公冶長篇》。意思是:他(孔文子,衛大夫)聰敏又好學,不把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請教當成是恥辱。

【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出自《論語•雍也篇》。意思是:有一個叫顏回的很好學,不遷怒於人,也從不重犯同樣的過失。

【君子周急不繼富】出自《論語•雍也篇》。意思是:君子救濟急需救濟的窮人而不救濟富人!

國學經典之儒家文化《論語》經典語錄及釋義(學習文言文的基礎)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出自《論語•雍也篇》。意思是:多有修養的顏回呵!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房子裡,別人熬不住這種窮苦,顏回卻毫不改變他的志向和樂趣。多有修養的顏回呵!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出自《論語•雍也篇》。意思是:樸質勝過文采就會顯得粗野,文采勝過樸質就會顯得浮華。只有樸質和文采配合適當,才是君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出自《論語•雍也篇》。意思是:知道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出自《論語•雍也篇》。意思是:聰明的人喜歡水,仁德的人喜歡山;聰明的人喜歡動,仁德的人喜歡靜。聰明的人快樂,仁德的人長壽。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出自《論語•述而篇》。意思是:默默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時不感到厭煩,教導人不知道疲倦,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出自《論語•述而篇》。意思是:教導學生,不到他冥思苦想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說不出時不去啟發他。教會他一種事情卻不能據此推知更多類似的事情,就不再教他了。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出自《論語•述而篇》。意思是:吃粗飯,喝白水,彎著胳膊作枕頭,即使貧困如此,對自己的志趣仍舊樂而忘返。通過不正當的途徑獲得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像浮雲一樣沒有意義。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出自《論語•述而篇》。意思是:他(孔子)的為人啊,就是發憤用功時會忘了吃飯,學問上有所獲益就會滿心歡樂忘了憂愁,甚至不知道老年就要到來了。

【子不語怪,力,亂,神】出自《論語•述而篇》。意思是: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悖亂、鬼神這類事情。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論語•述而篇》。意思是:三個人走路,一定有能做我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點學習他,看到他的缺點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出自《論語•述而篇》。意思是:君子心胸坦蕩不計較個人利害得失,小人經常憂愁。

國學經典之儒家文化《論語》經典語錄及釋義(學習文言文的基礎)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出自《論語•泰伯篇》。意思是:鳥將死時,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將死時,他的話是善意的。

【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出自《論語•泰伯篇》。意思是:他的才華可以輔佐幼君,可以將國家的命運託付給他,他面臨重大考驗而氣節卻不可改變。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出自《論語•泰伯篇》。意思是:讀書人不可以不寬容剛毅,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長遠。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出自《論語•泰伯篇》。意思是:人要堅定信念和喜愛學習,用生命捍衛好的道義,危機四伏的國家不進去,綱紀紊亂的國家不居住。天下政治清明就出來做官,天下政治黑暗就隱居不仕。國家安定太平而自己竟貧賤,這是恥辱;國家民不聊生,而自己竟富貴,也是恥辱。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出自《論語•泰伯篇》。意思是: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插足那位置上的事。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出自《論語•子罕篇》。意思是:只要是君子住的地方,怎麼會閉塞落後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出自《論語•子罕篇》。意思是:孔子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呵,日夜不停地流走!”

【吾未見好德者如好色者也】出自《論語•子罕篇》。意思是:我沒見過喜歡道德就像喜歡女色一樣的人。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出自《論語•子罕篇》。意思是:年輕人是可敬畏的,怎能知道後一輩比不上我們現在這一輩呢?人活到四五十歲還默默無聞,這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出自《論語•子罕篇》。意思是:做人重要的是忠信。不要和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犯了過錯不要怕改正。

國學經典之儒家文化《論語》經典語錄及釋義(學習文言文的基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出自《論語•子罕篇》。意思是:三軍可以被剝奪統帥,但人不可以被剝奪志氣。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出自《論語•子罕篇》。意思是:季節變冷了,然後才知道松柏是長青不凋落的。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出自《論語•子罕篇》。意思是:有智慧的人不會迷惑,仁愛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縮。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出自《論語•鄉黨篇》。意思是:糧食不怕舂得精,魚肉不怕切得細。形容飲食要精製細做。

【食不語,寢不言】出自《論語•鄉黨篇》。意思是:吃飯時就不再說話,睡覺後就不再談天。

【寢不屍,居不客】出自《論語•鄉黨篇》。意思是:睡覺時不要像擺死屍那樣不雅觀,居家時不必像作客或接待客人那樣客套。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出自《論語•先進篇》。意思是:不能侍奉好人,怎能侍奉得好鬼呢?

【未知生,焉知死】出自《論語•先進篇》。意思是:不能懂得生的道理,怎能懂得死呢?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出自《論語•先進篇》。意思是:人要麼不講話,講話就必定符合道理。

【過猶不及】出自《論語•先進篇》。意思是:事情做得過頭就像做得不夠,都是不足取的。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出自《論語•顏淵篇》。意思是:不符合禮的不要看,不符合禮的不要聽,不符合禮的不要說,不符合禮的不要做。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顏淵篇》。意思是:自己不想的,不要強加給人。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出自《論語•顏淵篇》。意思是:死和生有命數,富和貴看天意。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出自《論語•顏淵篇》。意思是:君子敬業而不犯過失,對人恭敬有禮,那麼四海之內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為什麼要擔心沒有兄弟呢?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出自《論語•顏淵篇》。意思是:人自古以來都不免一死,國家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站不住了。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出自《論語•顏淵篇》。意思是: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助長別人的壞處。小人相反。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出自《論語•顏淵篇》。意思是:君子通過文章學問結交朋友,通過朋友提高自己的仁德。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出自《論語•子路篇》。意思是:名分不正,說話就不順當;說話不順當,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就無法興盛;禮樂不興盛,刑罰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百姓就會茫然無措。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出自《論語•子路篇》。意思是:君主自身正直,不下命令百姓也會執行;君主自身不正,即使下命令百姓也不會服從。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出自《論語•子路篇》。意思是:貪求快速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幹不成大事。

【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論語•子路篇》。意思是:說話必須誠信,做事必須果斷,言出必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自《論語•子路篇》。意思是:君子和諧共處而不盲目附和,小人盲目附和而不能和諧共處。

【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出自《論語•子路篇》。意思是:君子容易侍奉,但很難取悅,不以道義取悅他,他是不會喜悅的;但當君子用人時,仍然能量才而用。小人不容易侍奉,但容易取悅,即使不以道義取悅他,他也能喜悅;但當小人用人時,卻是求全責備。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出自《論語•子路篇》。意思是:君子安泰而不驕肆,小人驕肆而不安泰。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出自《論語•衛靈公篇》。意思是:可以和他交談卻不和他交談,會錯過朋友;不可和他交談卻和他交談,會說錯話。智慧的人既不錯過值得相交的人,也不會說錯話。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出自《論語·衛靈公篇》。意思是:有志氣和仁義的人,不會貪生而損害仁義,只會犧牲生命來成全仁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自《論語•衛靈公篇》。意思是:工匠想要做好他的活兒,必須先使工具鋒利。比喻做好一件事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出自《論語•衛靈公篇》。意思是:人沒有長遠的考慮,就必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慮。即指現在面臨的憂慮是肇因於以前沒有深思熟慮的作為。因此人要能深謀遠慮。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出自《論語•衛靈公篇》。意思是:君子苛求自己,小人卻苟求他人。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出自《論語•衛靈公篇》。意思是:君子不因為誰擅長說好話就提拔他,也不因為誰品行不好就廢棄他的好建議。

國學經典之儒家文化《論語》經典語錄及釋義(學習文言文的基礎)


【小不忍,則亂大謀】出自《論語•衛靈公篇》。意思是:小事不隱忍,就會敗壞大事。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出自《論語•衛靈公篇》。意思是:犯了錯誤卻不改正,這就真叫錯誤了。

【當仁,不讓於師】出自《論語•衛靈公篇》。意思是:在仁這個問題上,不必謙讓老師。

【有教無類】出自《論語•衛靈公篇》。意思是:無論哪類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道不同,不相為謀】出自《論語•衛靈公篇》。意思是:目標不同,就不必一起謀事。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出自《論語•憲問篇》。意思是:君子視說得多做得少的行為為恥辱。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出自《論語•季氏篇》。意思是:不憂心財富少,而是憂心財富不均;不憂心人口少,而是憂心國家不安定。

【既來之,則安之】出自《論語•季氏篇》。意思是:既然招徠了他們,就讓他們安心住下。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出自《論語•季氏篇》。意思是:有三種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和正直的人交友,和誠信的人交友,和見多識廣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和習於邪門歪道的人交友,和擅長阿諛的人交友,和慣於花言巧語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出自《論語,季氏篇》。意思是:陪君子說話有三種錯誤:還沒問到你卻先說了,這叫急躁;已經問到你了你還不言語,這叫隱瞞;不看君子的臉色而擅自說話,這叫瞎眼。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出自《論語•季氏篇》。意思是:生來就知道的是上等人;通過學習知道的是次等人;遇到困難才學習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卻還不學習,這樣的百姓就是下等人了。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出自《論語•季氏篇》。意思是:見到善的行為,就像生怕來不及追求一樣,馬上去學習,見到不善的行為,就像碰到燙水一樣避之唯恐不及。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出自《論語•子張篇》。意思是:每日懂得一些他所不懂得的,每月不忘那些他已經掌握的,這就可以叫做好學了。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出自《論語•子張篇》。意思是:做官優秀也要學習以求更好,學習優秀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

【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出自《論語•子張篇》。意思是:紂王的惡行,其實不像世人說的那麼嚴重。所以君子厭惡處在下等品類,那樣的話天下惡事都會歸在他的身上。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出自《論語•子張篇》。意思是:君子的過錯,就像日蝕月蝕一樣:犯下過錯,人們都看得見;改正過錯,人們就都仰望他。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出自《論語•堯曰篇》。意思是:不知道天命,就無法成為君子;不知道禮儀,就無法立身處世;不知道辨別言論,就無法瞭解人。

國學經典之儒家文化《論語》經典語錄及釋義(學習文言文的基礎)


關注我您會看到更多精彩內容,記得關注我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