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道德經》教會了你哪些道理?

A天道1


通過閱讀領悟《道德經》,我學會了謙虛、柔弱、知足的人生道理。

01 做人要謙虛

《道德經》第四十章指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意思是說,道的運動是循環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也就是說,天地萬物無不遵循物極必反的運動變化法則,任何事物發展到極端,都必然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比如,月盈則虧、盛極而衰、寒來暑往、樂極生悲,等等,所闡明的都是物極必反的原理。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要始終保持謙虛的姿態,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驕傲、不張揚、不放縱,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正如《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所講的那樣:“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在這裡,老子反覆告誡我們:只有謙虛低調,才能保全生命、遠離危險;只有不自我表揚,才能美名遠揚;只有不自以為是,才能得到別人尊敬;只有不自己誇耀,才能彰顯自己的功績;只有不自我驕傲,才能善始善終。

反之,如果“富貴而驕”,就會“自遺其咎。”(《道德經》第九章)也就是說,如果驕傲自大,不可一世,就會自取禍患,招致無妄之災。

02 做人要柔弱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指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也就是說,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的時候就變成僵硬的了。草木活著的時候形質是柔脆的,死了的時候就變成乾枯的了。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存的一類。

因此,老子認為,人要想保全生命、遠離危險,也必須學會保持柔弱的人生態度。更進一步來講,柔弱不僅能保全生命,還能夠勝過剛強。

對此,《道德經》第七十八章是這樣講的:“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也就是說,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衝激堅強的東西卻沒有能勝過水的。

比如,現實生活中,滴水穿石的例子我們都非常熟悉:水是柔弱的,石頭是堅硬的,但就是這最為柔弱的水,卻能擊穿無比堅硬的石頭,這恰恰說明了柔弱勝過剛強的道理。

可見,柔弱不僅能夠保全生命,而且還能勝過剛強,因此,對於保持柔弱的人生姿態,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03 做人要知足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指出:“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道德經》第四十六章指出:“咎莫大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意思是說:過分的愛名就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費,過多的藏貨就必定會招致慘重的損失;所以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帶來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禍患了,也沒有比貪得無厭更大的罪過了;所以懂得滿足的這種滿足,將是永遠的滿足。

但是,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知足常樂呢?

有的人貪得無厭、慾壑難填、驕奢淫逸,人心不足蛇吞象,為了權力、金錢、美色和享樂,無所不用其極,最終卻因為多行不義,自取滅亡,落得個眾叛親離、一無所有的下場。

這就啟示我們:只有知足、知止,才能常樂、常足;如果貪得無厭、窮奢極欲,只會自毀前程、加速滅亡。

總之,《道德經》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它深刻的揭示了天道、人世的普遍規律。

這些規律啟發我們:務必保持謙虛、柔弱、知足的人生態度,只有這樣,才能遠離危險、安享天年。


紫天雲


《道德經》的智慧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這裡簡單談兩個重要智慧,即不爭之爭與無為而為。

這看起來相互矛盾的表述是包含大智慧的,首先,不爭之爭是最高明的爭,我們看看周邊的成功者,包括企業中得以重用的人,他們常常是不與人爭高低,不與人爭輸贏,只是踏踏實實的把各項工作做的很優秀,我自己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人,結果他們都陸續被重用,走向領導崗位,實現了不爭之爭的因果關係。

其次是無為之為,許多人錯誤理解無為就是什麼也不幹,這是錯解聖人的思想,無為也是隨緣的意思,也是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的意思,也是凡是屬於善行惡止的意思,也是不做攀緣的事情的意思,也是不做貪嗔痴的事情的意思,可見無為的境界是很高的。

我四十歲時才開始學習儒家道家文化,曾經很喜歡《道德經》,甚至熟練背誦《道德經》,五十歲時在北京大學深圳國學班上聽到佛法,慢慢學習佛法後,才知道佛法是更高的智慧,從此專心學修佛法。



耀如樂園


老子寫的《道德經》原始本早已遺失,流傳下來的都是後人的手抄本。

手抄本有諸多改動,有的為了避諱皇帝的名字而改,例如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早期版本應是“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漢時因避諱漢文帝劉恆,所以抄經者把“恆”字改成了“常”。

還有一些改動,是抄經者根據自己的理解或其它原因改動,例如減少字或者增加字,甚至句字的位置挪動,使得之後傳下來的《道德經》表達的意思與老子原始所表達的意思有較大差異。

傳下來的版本也很多,一般以王弼的為通行版本,但湖南省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的版本,均抄於漢文帝之前,距離老子生活的年代最近。而且帛書的《老子》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我現在就正在看這個版本,中華書局出版的《帛書老子校注》。

去理解時隔兩千多年前的文字,確實需要悟性,不能單句單獨地理解,要整篇系統地去理解,而且整部《道德經》也不能用現代人的思維去理解,要把它放在當時社會的大環境中去理解。這樣才能比較接近地去理解老子想表達的意思。

而且《道德經》所寫很多句子都是開放式的,每個人讀它都會有自己的體會,理解上可能會不盡相同。

老子確實是個聖人,老子認識相對論比愛因斯坦要早兩千多年,不僅如此,老子還總結出了宇宙的統一規律,這個規律就是“道”。愛因斯坦兩千年後,在他寫給自己女兒的信中也提到了宇宙的統一規律,他把它叫做“愛”。偉大的人在不同時空,不同地域,認識世界驚人的相似。

我還在繼續研讀《道德經》(即《老子》),之後會在頭條號裡分享給大家,請大家關注。

其實,我們不管讀哪一部國學經典,都應該用思辨的方法去讀,這樣我們才會有分辨地吸收。

前幾天沐木一寫了一篇《把放在當時的大環境中去讀,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內涵》發表在頭條號裡,大家可以看看,或者有幫助。

我所講是方法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沐木一9


《道德經》短短的八十一章文字,就包羅萬象,其中有無盡的智慧。相傳作者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但其主張“無為”,並無著書立說之念,所以《道德經》成書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而《道德經》的傳世,其哲學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經》的傳世,也是後世之大幸也。

我讀《道德經》所得如下:

第一,人與自然的關係。

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再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告我我們世間萬物都在無時不刻的變化,認識事物要客觀;再有就是萬物變化應遵循自然規律,人也要遵循自然規律。

第二,人與人的關係。

如“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如“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再如“降欲取之,必固與之。”

告訴我們為人處世不要爭強好勝;要懂得奉獻;人生難得糊塗等等。

第三,人與自身的關係。

如“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如“致虛極,守靜篤。”

再如“見素報樸,少私寡慾。”

告訴我們要注重內在的自身修養;要多與內心溝通,做真實的自己;要少些私心,多些善良等等。

以上為個人拙見,簡要概述,獻醜獻醜。


雲自流


《道德經》是被翻譯的最多,傳播最廣的中文文字作品。短短五千言,字字珠璣。後者為其註疏,每個字都解釋不下萬言。在不同時代,不同的人眼裡,《道德經》會呈現不同的含義。就我個人理解,包含了三方面的心得。一是做人。自伐者無功,自見者不彰,自矜者不長。做人要踏踏實實,不要誇誇其談,自以為自己多了不起。水常處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放低自己的身段,多看多學多做。不用自誇,別人也能看見你的成就。二是做事。功成而弗局。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聖人行不言之教。我們不論做什麼事情,無論成敗,不要去追逐。只要自己做好了,你的一言一行都能感染別人。越是去爭,越是得不到,別人也不會認可你。第三是持家。甚愛必大廢,厚藏必多亡。金錢權力人人都喜歡,可是我們得到越多失去也越多。買一件漂亮衣服,牌子款式材質越好,花的錢越多,其實功能是一樣的。對於家庭來說,衣食住行夠用就行了,家庭和睦才是最重要的,有句俗語“幸福指數與金錢無關”。有個著名的收藏家,一生收藏無數,臨終前全部無償捐獻。他說“我的這些藏品大多是從敗家子手裡收來的。”留給子孫的越多,子孫越不珍惜。以上是我個人粗略的談了一下。如果要深究,那是幾天幾夜都說不完。


負舟客


道德經教給我們進取的道理, 順應天道而行,我們是人,行的是人道,有些時候我們不是那麼強大的時候違背了天道自己也不知道,所以行不通,失敗也是不可避免的,道德經教給我們的就是這些道理 就是人們在這個世界人類社會生存的道理,為什麼有些時候我們說有些人上道了,做什麼都很順呢? 這裡的道就是這個道德經的道,道理 ,道路,天道的道。我們人行的是人道,我們犯錯,我們學習,我們總結,我們改進,我們適應,我們改變事物。 儒家思想不是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交人們成為平凡的人,然而道家思想是比較儒家思想更加理性,比較有擴張性。有進步的意識在裡面。 其實我們中國人從小就是受儒家思想薰陶成長的,禮儀仁智信已經根生地固,我們不妨也可以學學道家文化。








Huangyong32506766


其它關於天地自然人道等等不說僅說說“大直若屈”:老子根據前人傳統的倫理文獻結合自己觀察所謂那些大直的人事物參悟得出的哲學術語.譬如超過一定長度的橫豎斜的不同的質地物體,就會有不同的彎曲度,古時可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牛頓被樹上掉下的蘋果砸到了頭,從自古人之不稀奇常理中就發明了“萬有引力”的科學道理了!如為人處事中亦是如此大直的人不能一點都不曲孔子說的權宜剛直易折也是人道的大道理呀!毛主席的重慶談判活學活用終成正果!


張加林11


如果說道德經教會了我那些道理!現在想想,其實還真簡單!道德經教會了我如何做人,是的,就是怎麼樣做人!以前說什麼做什麼幹什麼,則都是隨心所欲,心中只有自己再無其他,說什麼只圖自己痛快,不顧他人感受,做什麼要看心情如何,幹什麼大都不計後果!心中以為這就是人生,人活著就應該這樣,誰不是為自己活著。當研習道德經以來,才漸漸懂得了很多道理,人的一生,無論說什麼做什麼幹什麼,則都要有個理字!說什麼,也要有道理,做什麼則也要有道理,幹什麼則更需要有道理,好象這一切若沒道理的事,還真的不能去做,沒道理的話還真要少講,想幹的若沒道理還真的一點都不能幹,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好象被什麼困住了手腳,行為思想意識以經被什麼約束了,心神清醒時,才發現這是道德二字,在心神意識中,播下了一棵道德的種子,以經生根發牙,也已經對心神身體意識,起到了支配,衡量和主導作用!現在無論說什麼做什麼幹什麼,則都要想一下,這樣說和做道德嗎,每天干什麼好象是為了生活,可靜下心想想,這一天只是為了做人而已,只是為了能做一個真正的人而已!事情的結果並不重要,因事情的變數誰也無法掌握,但不管事情如何變化,他是否影響了做人的標準,任何事情的發生,則都是為我如何做人,而提供的場景和環境而已,好象整個身心意識,都被道德所綁駕,而且綁的緊緊的,不道德的事情則跟本不能去做,則也幹不了,最後連起一絲的念頭,都覺得是罪過,則道德二字,真的是有種神奇的力量,他能改變人的所有!很多人都不願人用道德來綁駕所有,可當人真心甘情願的,被道德所綁駕時,你會感覺這才是人生!慾望和執著再也不能支配你,名利情愛仇怨,再也不能把你左右,讓這些隨風去吧,願道德長伴!我自然成長。上善!


手機用戶宣德


道德經.作為一箇中國人.都會幾句.甚至西方國家也很推崇.本身是一本寫給執政者的關於治國的理論.

但是因為大道相通.任何行業領域的人讀到都會有同感.啟發.所以.這是一本經典.智慧的書.對擴建智慧.改良思維都有非常大的益處.

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講一下.那道德經主要講了什麼呢?這需要總結.宏觀講結構.細節如果說枝幹瞭解了.是一個邏輯下來的.

首先講的就是道.什麼是道呢?一陰一陽之謂道.講完了.就這麼簡單.道的屬性就是簡單.換句話說世間所有事都是陰陽一體又一分為二的.有點繞嘴.比如高和矮.是2個概念.但是如果都高.變一樣了.矮就消失了.也就沒有高了.這個角度.高矮是一體的.

道的規律是.道者反之動.弱者道之用.它的發展是循環的.這也就說明任何事物盛極而衰是必然的.然後又重生.循環.咱們讀道德經不要糾結細節.而是要用心體悟老子的思維方式.比如.老子講處弱勢.守柔.止武.無為的目的和思維軌跡是什麼呢?

有弱就有強.有柔就有剛.有無為就無不為...

弱者道之用.目的是達到對立面.天道循環.這是一種方法.到達你想要目的的方法.

整本書寫的都是什麼就可以理解了.有些時候智慧不夠.就把事情變複雜.就遠離了自然規律.能化繁為簡.看清事物本質.才算順其自然.

然後從結構上看.會有幾個層次.分為道.法.術.器.

舉個例子.你想去海南.

道的層次.是方向.指導思想.你往黑龍江開肯定是錯誤的.根本上的問題.

法.是方法.路徑.選擇.走高速和土道肯定不一樣.

術是技術層面.技能高低.新手和老司機肯定不一樣.

器就是工具.開奧迪.和坐牛車肯定是不一樣的.

從道.法.術.器.來看.重要性不言而明.

道德經明白這些思維方式.看的就會順暢很多.只記住幾句話.對你的人生就會有很大的影響.當時不解.在某年某月.突然圓融.貫通也是有可能的.

讓你改變最大的是哪句呢?


小狠解讀


學習《道德經》最主要的就要理解何為“道”,以及“無為”思想。《道德經》反映的思想是中國的智慧結晶,在當今世界仍可為中國方案貢獻力量。《道德經》討論的“道”即自然規律,“道法自然”即要求尊重自然,尊重規律。其“無為思想”不是不作為,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胡為。有時胡為的結果還不如不為。正因為尊重自然規律,才能知道哪些能為哪些不能為,才能更好地作為,才能無為而無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