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適合青少年深讀嗎?

蠻風


適合讀,事實上中國讀書人都演讀一讀道德經。

魯迅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林語堂說: 老子的書,像粉碎的寶石,不需裝飾便可閃耀;

毛澤東說:《道德經》,是一部兵書。

《道德經》,老子所著,以“道德”為綱領,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文采飛揚,深奧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之一。

《道德經》對後世的哲學、文學、政治、宗教、科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被翻譯成外國文字發佈量最多的文化著作。

老子著述的本意,是要在亂世裡,教給人們正確的修道方法,而要想正確修心,修道,德是基礎,猶如大廈地基。道是延伸,也是昇華,道與德完美相合,才能在世上真正立足。

道生成萬物,德潤化萬物,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

結合當下生活狀態,很多時候,人的迷茫,焦慮,都是因為沒有搞清楚一個道與德的融合問題,道德,得道,道可道,非常道。

一部《道德經》,萬物萬事,都有答案。



月滿天心


看了題主的描述,想起十年前一個哭笑不得的事。

一位朋友,去影院看《阿凡達》回來,問他劇情好看不,他說沒看懂,畫面重影,根本看不清,就睡著了,睡一覺就回來了,真的沒意思。

另一位朋友笑著提醒他,看3D電影要戴眼鏡的!

朋友說是啊,進場時每人發一個劣質的塑料眼鏡,可我有眼鏡啊,我戴著好幾千塊一付的近視眼鏡,誰稀罕一付塑料玩具眼鏡那,隨手就扔了。

《道德經》,其實是需要用天眼看的一部電影,真師點破視角,才有內容。否則,看到的只能是凌亂無趣的迷宮。

不分青少年老年。


杜新治


適合,家有13歲寶貝正在讀,去領悟它所講的道理,理解它所講的內容,甚至可以嘗試背誦。能體現道的德性是水,不爭、柔弱、處下是最基本的原則和規範。修身養心的核心是虛靜,寡慾知足、和光同塵、專氣致柔就能長生久視。不擾亂人心、不違背民性和自然規律。《道德經》蘊含的修身治國思想值得當代人反思、繼承。

現在的少年大多都太浮躁,應當適當的平心靜氣。


兒童微觀日記


以我學習研究《道德經》二十多年經驗來看《道德經》:

  • 適合青少年熟讀
  • 不適合青少年深讀

《道德經》能夠當的起“經”這一個字,毫無疑問它是一部輝煌的哲學鉅著,內容涵蓋修身、養生、治國、兵法還有樸素的辯證法等等可以說博大精深。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平民百姓都蘊含著無比豐厚的哲學體系。同時它文詞優美,只有五千字,讀起來朗朗愉悅,容易背誦。對於提升語文這門功課也是大有裨益,青少年階段又是記憶力最好的階段,在熟讀的過程中不需要太多的精力而耽誤正常的學業,而且輕鬆愉快,也不失為繁難數理化之外的一種調劑。

所以青少年多讀熟讀必然是有很大的益處!

正因為《道德經》的博大精深,幾乎一句話就涵蓋了很多的意義。而要理解這些要義,不僅需要廣博的各方面知識材料相輔相成,更要有相當豐富的人生閱歷去體會。青少年階段本身數理化外語等功課繁重,哪兒有時間精力去搜集學習龐大的輔助材料來融會貫通?更遑論未經涉世的青少年有多少人生閱歷來體會理解呢?

因此,青少年即使去深度讀,也深入不到哪裡去,也逃不出在“淺”的層面。縱然執著深入學習,不僅耗費大量時間精力耽誤學業,而且在青少年時期對大義的理解一旦出現偏頗就是根深蒂固。當然也有例外的,就是哪位青少年從小便立志將來做一個道士。

所以,《道德經》真的不適合青少年深讀。

以我個人的淺見,青少年在人生記憶力最好的階段,將《道德經》熟讀背會。它只有五千字背的熟練不難,它文詞優美背起來不僅提高文學修養,也能改變提升個人的氣質。待到走上社會,人生每一個階段都會浮現當年背誦記住的句子出來感悟體會,提升生命的質量。如此,一生都將受益無窮!


格致品天下


《道德經》適合所有人深讀,青少年深讀對他個人成長、個人素養會有很大的影響。讀的過程中可能不明白語句的意思,但是多讀,讀書萬遍其義自現。“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豐富多彩的幸福生活


答:當然值得讀。

胡適曾說,他小時候就將《道德經》背得滾瓜爛熟,長大後還在不斷研讀。

尼采說:《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德國曾流行一句話:左手《道德經》,右手《聖經》,你將無往而不勝。

《道德經》主要講自化,什麼是自化?自化就是自立自強自愛自為自治自賓自勝自樸自救自治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放飛自我組織自我反思自我成就。

弄清《道德經》講了啥之後,我們再來看年輕人和青年如何讀《道德經》。

也就是說,民對應的是“天道無為萬物自化”中的萬物,所以不應仿效天道無為,而應仿效萬物自化,自立自強自尊自愛自為自救自我組織自我放飛自我組織自我反思自我成就!只有這樣,才能造就一個家敦而富志高氣揚的陽剛社會!也才能讓社會無為無不為、無治無不治!這才是真正的柔弱勝剛強無為勝有為

大多數年輕人,青少年因為正在成長當中,成為管理者的機會並不多,基本上屬於被管理者的範疇,所以讀《道德經》,應該重點汲取民自化的思想,自立自強自愛自為自治自賓自勝自樸自富自救自治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放飛自我組織自我反思自我成就,做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同時,也不要一味自化一味單打獨鬥,適當的時候,也要無為而治,做到:“無為,所以用眾為也。無智,所以用眾智也。無能,所以用眾能也。”靠眾智眾能成就自已的事業。

所以《道德經》非常適合青少年研讀!


winner謝永勤


我是【雙溪小築】,【雙溪小築】的觀點是:《道德經》不僅適合青少年深讀,更適合每一位喜歡傳統文化、喜歡道家思想的朋友深入研習。


在中國數千年來的文化長河中,老子被道家奉為道家始祖,確實是道家第一!老子寫出來的《道德經》,被尊為道家第一經,那是何其寶貴!非常值得深入學習!


老子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號聃。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哲學家。老聃曾擔任守藏史(藏書室室長)。他的學說後來被莊子繼承並發展光大。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料記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過後孔子向弟子們介紹老子時,非常推崇敬佩。後世認為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

西出函谷關,留下《道德經》

老子修行圓滿之後,感覺天下沒有人能夠了解並接受他的思想及學問,於是準備騎青牛西出函谷關而去。在老子到達前一天晚上,函谷關關令尹喜晚上做夢夢到有紫氣從東方而來,推斷是有聖人西來。於是第二天早早起來,守在關口等了一天,終於等到一個騎青牛的老者,於是是就跪下求老子留一些“真言”,老子拒絕,但是尹喜不會輕易錯過與聖人相遇的千古良機,於是再三懇求留住老子三個月,最終老子寫下了千古奇書《老子五千言》——《道德經》,流傳於世。寫完之後,便出關西去,從此後世再老子音訊。


《道德經》做為道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

《道德經》融匯了老子之前所有道家相關思想的精華,是一部大集成。說是大集成,不是說《道德經》是老子蒐集前人的理論彙集而成,而是道家思想發展到一定程度,已經圓滿成熟了,必定會有一位這樣的奇人出現,寫出《道德經》。或者說道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是順應天時而出,這是必然的。由老子出面書寫,並定名為《道德經》這是偶然。老子不出來寫這個書,肯定還會有其他的人出來寫。


在中國文化中,儒家思想是說做人的理論和方法,依照實行,可以成為人中聖賢。

道家思想更高一層,是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依照而行,就能超越人道層面,上升到天道層面。

孔子曾經問教於老子:

“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

孔子把老子比做“......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之龍,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孔子認為老子像龍那樣神秘而不可測度。

儒家聖人對老子有如此之高的評價,可見得老子的學識與修為,非常人之所能想像的。


《道德經》,不僅值得青少年深讀,更值得有心瞭解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每一位朋友去深入研習。


想學習《道德經》中的智慧,可以參考南懷瑾老師的《老子他說》。


雙溪小築


當然值得讀。

胡適曾說,他小時候就將《道德經》背得滾瓜爛熟,長大後還在不斷研讀。

尼采說:《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德國曾流行一句話:左手《道德經》,右手《聖經》,你將無往而不勝。

不過在讀《老子》的時候,我們要弄清他說了啥。

首先,《老子》一書,是以天道論人道。

那天道的本質是什麼呢?

老子的答案是:

天道無為,萬物自化。

即天道本身是無情無義無所作為的,它靠萬物的自為無為無不為,靠萬物的自化無化不不化。相應地,人類社會應仿效天道,“我無為而民自化”,靠萬民的自為無為無不為,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

其次,《老子》一書,不是寫給普通民眾看的,而是寫給各級侯王和各級管理者的。對各級侯王和管理者來說,他們對應的是“天道無為萬物自化”中的天,所以應該仿效天道,無為而治,正如《呂氏春秋》所說:“無為,所以用眾為也。無智,所以用眾智也。無能,所以用眾能也。”靠眾智眾能才能成就偉大事業。相反,事必躬親一方面弄得自已焦頭爛額,另一方面打擊下屬積極性,造成“一夫為剛萬夫柔”的局面。

第三,既然《老子》一書主要是寫給統治者看的,那麼,老子對民眾是什麼態度呢?老子說得很清楚:官無為而民自化

注意!是民自化而不是民無為!

什麼是自化?自化就是自立自強自愛自為自治自賓自勝自樸自救自治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放飛自我組織自我反思自我成就。

也就是說,民對應的是“天道無為萬物自化”中的萬物,所以不應仿效天道無為,而應仿效萬物自化,自立自強自尊自愛自為自救自我組織自我放飛自我組織自我反思自我成就!只有這樣,才能造就一個家敦而富志高氣揚的陽剛社會!也才能讓社會無為無不為、無治無不治!這才是真正的柔弱勝剛強無為勝有為!

當然,很長時間,由於統治者和幫閒有意無意的誤導,老子的“官無為而民自化”變成了“官有為民無為”、“統治者雄才大略,人民屈尊跟隨”,這就成另外一個問題了,在此不贅。

弄清《道德經》講了啥之後,我們再來看年輕人如何讀《道德經》。

大多數年輕人,因為正在成長當中,成為管理者的機會並不多,基本上屬於被管理者的範疇,所以讀《道德經》,應該重點汲取民自化的思想,自立自強自愛自為自治自賓自勝自樸自富自救自治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放飛自我組織自我反思自我成就,做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同時,也不要一味自化一味單打獨鬥,適當的時候,也要無為而治,做到:“無為,所以用眾為也。無智,所以用眾智也。無能,所以用眾能也。”靠眾智眾能成就自已的事業。




星辰易經


首先是肯定的答案!道德經適合青少年來讀,而且覺著正式最好的時候。大家初中讀書,都知道培根有一篇經典隨筆——談讀書,讀書可以怡情,可以博彩,可以長才。

讀書人之所以讀書,其目的或多或少都可以被這句話代表。

那麼聊起《道德經》適不適合青少年來讀,

也可以嘗試從這幾點來想下。

讀道德經,一開始是不知其然,之後是不知其所以然,最後是不求甚解。

大部分人的古文水準巔峰是高中水平。拿來讀道德經,第一反應就是不知其然,因為好些字都不認識,更何況引經據典,那更不知要說些啥啦。

能夠把字都認識,把典故都查明白,好歹是能夠翻譯一版自己認識的道德經。好似把西遊記拍成動畫片,放給孩童看。這時候大約能知其然。

道德經,煌煌鉅作,太宏大了,太深奧了。哪怕只是表現手法,也要耗盡精神才能一知半解。所幸我們是為了怡情,博彩,長才,不是為了成聖。能知道他是講個什麼事之後,人成長的過程中能夠與其共鳴,慢慢感悟理解,最終先賢的智慧能夠才真正變成自己的,能夠影響自己對待生活甚至生命的態度。這時候算是知其所以然。

最後是不求甚解,我們寫不出道德經,不夠成聖的標準。大部分人所追求的是普通人的幸福,是開解自我,能夠面對人生的智慧。佛家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們平凡人就沒舉起過刀來。我竊以為能夠守理明智,不忘初心,也能算上在所處方丈之地,立身成聖了。

不要讀經做痴人,看過一節目,青年終南山隱居五年,只在琢磨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言此間之大玄奧,五年亦不能言知之。什麼呀,他能不能飛昇,不好說,只怕他老孃親,苦苦等著,怕兒墜那無根山澗。此處應不求甚解。

青少年有能夠閱讀的文化底子,有求知的慾望和好奇心,有血氣方剛,一往無前的氣力。初時讀,再時理解,最後能坦蕩處之。聖人雖然沒有親臨,但依然可以被扶頂授慧。當真是美極了。

寫在結尾

自從書籍出現,人類有了除言傳身教之外又一個傳遞智慧的方式。與言傳身教不同的是,書籍更具有傳播性,和普及性。讀書的人不受時間,地點,人物等因素限制,更不必有那種面對面傳授的弊端。像是古人學習時,教授要先給自己綁上君子柱,他不能放開自我,君子倫倫理道德的匕首就頂在他的腰眼。

書籍兩端的作者和讀者,就像現代人用手機網戀一樣,神與神一對碰,互相看著頭像共赴愛情的美好,撇去諸多束縛後,反倒一個個智商在線,無爭無吵,能自得其樂。





曰如斯乎


對於道德經這一書籍來說,它是中國的名著,它講述的是人們的禮,義,利,德,政治,哲理以及自然現象,遵尋事物的發展本質,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所以一直傳存於後世。

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雙重性,道德經是孔子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而做著的,著為我們現代人去閱讀,這寶典,應該理性去理解和認識,要結合自已的實際,這樣才能有巨大的收穫。

例如本書中的: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熟病?甚爰必大費,多藏必後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意思是貨利與人的價值哪一個更可貴?爭奪貨利還是重視人的價值,這兩者與得失,哪一個弊病多呢?這也是每個人都必須遇到的問題,對寵辱榮患和虛名貨利來說,不要貪圖虛榮與名利,要珍惜自己的價值與尊嚴,不可自賤其身,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任何事物都有自已的發展極限,如超出了這種極限,則事物就會向它的反面發展,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已的言行舉止有清醒準確的認識,凡事都不可求全,貪求的名利最多,付出的代價也就越大,積劍的財富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

人們對財富的佔有慾要適當可止,要知足,如果一個人對物資利益過份去追求,這樣就會產生以身試法,這不僅僅是物資方面的損失更嚴重的是人的精神,人格,品質方面的損失,雖然短短几句話,但它溫含的意義很深刻,對世人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我確得《道德經》很適合青年去學習的,但少年可以學裡面的禮,義,方面,總之適合自身的就是最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