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齐大非偶”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

古代哲学思考


“齐大非偶”这个词来自于《左传.桓公六年》:“公之未婚于齐也,齐候欲以文姜妻郑太子忽。太子忽辞。人问其故,太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是根据孔子所作《春秋》而写成的史书。是鲁国历史,这里的公,是鲁桓公。鲁桓公的妻子,是齐国的公主,名叫文姜。在文姜没有嫁给鲁桓公之前,她的父亲齐僖公(也称齐釐公)曾把她许给郑国太子忽。郑太子忽没有同意这门婚事。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同意,太子忽说,人各有与自己匹配的婚姻对象,齐是大国(郑是小国,)我配不上人家。

耦的本意是耦耕,也就是两个人一起耕种田地。因为要两个人配合干活,两个人的体力等各方面要相互匹配。后来,这个字就被“偶”所替代。成为成词“齐大非偶”。其意思是用来拒绝不满意的婚姻介绍,你家门第太高了,我们配不上。

这个故事,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也有记载:齐釐公二十五年,北戎伐齐。郑使太子忽来救齐。齐欲妻之,忽曰:“郑小齐大,非我敌”。遂辞之。

在齐国遇到外敌的时候,郑国太子前来帮忙。成功打跑敌人。齐国为了感激,打算把公主嫁给他。公子忽说:“郑是小国,齐是大国,不相匹配。”于是,就谢绝了齐公的好意。“敌”,这里是匹配的意思,不是后世意义上的敌人。

在春秋时代,各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大国结亲,以增外援的做法是很平常的。在权利争斗中,大国因为婚姻关系而给予的帮助也很重要。郑国太子为什么会谢绝齐国的好意呢?其原因大约不是自身谦虚,感觉自己是小国配不上大国,更重要的原因,大约是齐僖公的女儿们名声不太好。

文姜许嫁郑太子忽,被拒之后,嫁给了鲁桓公。可是,文姜在齐国的时候,却与自己的哥哥也就是后来的齐襄公私通。文姜在鲁桓公三年嫁到鲁国,十八年,鲁桓公夫人文姜到齐国做客。齐襄公与文姜这对兄妹见面之后,旧情复燃,宫中乱伦。这事被鲁桓公知道之后,非常生气。大约是骂了文姜。文姜告诉自己的哥哥后。齐襄公把鲁桓公灌醉之后,让人把鲁桓公弄死了。

看到鲁桓公的故事,大约就可以明白为什么郑太子不娶文姜了。

齐釐公还人一个女儿叫宣姜。“宣”大约是谥号,或者是因为是卫宣公的夫人之故。卫宣公的夫人叫夷姜,大约也是齐国姜氏,生了个公子叫伋,被立为太子。太子伋长大之后,卫宣公为她娶了齐釐公的女儿为妻。齐女到卫国后,齐宣公发现这女子很漂亮,于是就为儿子别找了一位,把齐女自己笑纳了。这位女子就是宣姜。与嫁给鲁桓公的文姜是姐妹关系。宣姜嫁给鲁宣公之后,自己也生了儿子。后了为了自己的儿子上位,太子伋被害死。

春秋时代,老子抢儿子媳妇的现象,好像挺多的。广为人知的就人楚平王,卫宣公。不太被提起的,《史记》中还有一位是鲁惠公也干过。

小国的公子,娶大国公主,政治上可以做为外援,但是,女子的作风必须正派。如果家风不好,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文姜和宣姜就是例子。史书上说:“宣姜淫于舅,文姜淫于兄,人伦天理,至此灭绝矣。”

明白了上述历史,就知道了,齐大非偶的背后,所表达的意思是,男人找媳妇的时候,不能只看长的漂亮(据说宣姜、文姜都是大美女)和家庭有权势。更重要的还是品德的优异。

关于文姜宣姜的美貌,《诗经》有记载。最后我们欣赏一下: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诗经.郑风有女同车》)


七月流火140400643


正确的写法应该是齐大非“耦”而不是齐大非“偶”。

耦是春秋时期人们常说的一个词,就像今天我们说手机“充电”一样普遍。这与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密切相关。

当时社会是农耕时代,人人都会参与耕作。而耕作最流行的方式是“耦耕”。耦耕就是两个人一起用铁器耕作。它要求两个人要配合默契,而只有体型相当、体力一致的情况下才容易配合默契。所以,同耦的人身体条件必须相近。

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个比喻:同耦的人就比喻合得来的人,和自己体量差不多的人或事物。

所以,齐大非耦的意思是人家齐国是大国,我们是小国,我们不在一个级别上,我不想攀附它。这个耦不是配偶的意思。

耦在《左传》中出现多次,既非褒义也非贬义,像是一个中性词 。还有一个典型的地方是晋国的骊姬和东郭五、梁五两个人都相好,这两个人帮助骊姬搞阴谋。人们就把东郭五、梁五这两个臭味相投的人称作二耦。《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二五(东郭五、梁五)卒与骊姬谮[zèn]群公子而立奚齐,晋人谓之二耦。

齐大非耦的原文是《左传·桓公六年》:“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太子忽。太子忽辞,人问其故,太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并没有“偶”。


原无


“齐大非偶”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


“齐大非偶”是个成语,但是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这个成语的意思因为价值观和当代公正、平等生命体关系的思维观念不符合,所以如今使用得很少。

其实这个成语有个近义词——“门高非偶”。这个是不是相对更好理解呢?就是指别人家门第太高,不是求偶的适合对象。也就是门不当户不对的意思。

不过“门高非偶”相对要新,虽然好理解一些,却不是成语,顶多算是一个固定词汇。

“齐大非偶”出自先秦左丘明的《左传·桓公六年》:

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这段文字并不难懂。齐侯是齐僖公,他的女儿就是大名鼎鼎的人间绝色——“文姜”,郑大子忽是指郑国世子忽。齐僖公想把女儿许配给当时国力强盛的郑国世子忽,进行政治联姻。结果忽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而且给出的说辞相当的离谱:“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这个“耦”字,通“偶”,并不是人偶的意思,而是指古人在耕作的时候,一般都是两人一起,组成一队。这也是偶数、对偶这些意思的根源。因为要共同承担体力活,所以组队的两个人最好是体型差不多,方便配合。齐国确实在国土上是大过郑国的,所以世子忽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拍档,齐国太大了,我郑国高攀不起。所以拒绝了这桩婚事。

这个世子不是心里有人了,就是有点傻。不论是从个人,还是从国家的角度,他都把齐僖公给得罪了。同时也因为这一点,导致他自己上位后没有大国作为联姻靠山,国内发生叛乱,他也被驱逐杀害。

而这和“齐大非偶”了文姜这个绝世美女当然是有关系的。

文姜的美是得到公认,并写成诗来传唱的,《国风·郑风·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姑娘和我同乘车,容貌就像花一样。体态轻盈如飞鸟,珍贵佩玉泛光芒。她是美丽姜姑娘,举止娴雅又大方。姑娘和我同路行,容貌就像木槿花。体态轻盈像鸟翔,佩玉锵锵悦耳响。美丽姑娘她姓姜,美好声誉人难忘。

“孟姜”就是指姜家的女儿,或即文姜。这首诗就是郑国人写来讽刺郑国世子忽的。《毛诗序》:

太子忽尝有功于齐,齐侯请妻之;齐女贤而不娶,卒以无大国之助,至于见逐,故国人刺之。

齐家那么好的女儿你不取,还说什么“齐大非耦”,结果怎么样,被驱逐了吧?

这就是“齐大非偶”背后的故事。

至于“门高非偶”的故事,则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梁朝廷。东魏叛将侯景投奔南梁萧衍,妻儿被高澄煮杀,便向梁武帝求娶王家或者谢家的女子为妻。可当时王谢二家是名门贵族,别说是一个叛将,门阀政治时期,大家族可是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的。这种门阀集团直到中唐,才被新兴的士人阶层慢慢取代,在隋朝、初唐的影响力还不小,而在南北朝时期,他们的高贵地位简直是不可动摇的存在。

所以梁武帝对侯景说:

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

王、谢家族太高贵,你还是找朱、张二姓之下的人吧。

“门高非偶”就是这么来的,这就是很干脆地挑明了,门当才能户对,你就是不配。

而“齐大非偶”的门第观念还没有那么直白,只是含蓄地打马虎眼,或者还带着一点恭维和客气,不过结果都是一样的。

——就是你没戏。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齐大非偶”这个成语的本意是:身份低微不敢高攀。

这个成语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这个成语主要说的是齐僖公为何要倒贴嫁妆,强嫁女给郑世子?

我国春秋时,齐僖公一心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郑国的太子忽。但是太子忽急忙推辞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配偶,你们齐国是个大国,我的位卑配不上。

后来北戎部落入侵齐国,齐国危机,赶紧向郑国求援,太子忽立即率领郑国的军队,帮助齐国打败了北戎。这时齐僖公又提起这件婚事,太子忽又一次坚决推辞。

别人问他为什么拒绝,他说:“以前没有帮齐国忙的时候,我都不敢娶齐侯的女儿。今天我奉了父王之命解救齐国的危难,如果这时我娶了妻子回去,这不是用郑国的军队来换取自己的婚姻吗?那么到时郑国百姓会怎么说我呢!”说罢就辞别而去。


D东哥


我是史小二记,我来说一说!

娶妻的时候,常蹦出这个词语——门当户对。门不当,户不对。两家人绝大多数情况,成不了亲家。硬气一点,有点文化的人这时会说,齐大非偶。

齐大非偶是个成语,什么意思呢?表示自己位卑,不敢高攀。通俗一点就是“对不起,我高攀不起。”



恰恰这一个成语,牵扯出了一段比小说更狗血的孽缘……

齐国是个大国,齐国的女子长得好看,美貌动人。而且性情大度。所以,在当时的春秋时代,有很多列国君侯、世子太子纷纷追捧。

《诗经》里就有这么一段话,说:

我们平常时候吃的鱼,难道一定要吃河里的鲂鱼?娶妻,难道非得娶齐国的姜姓姑娘?

恰好国君齐僖公有女初长成。姓姜,叫什么,不知道。反正世人都称她“文姜”。文姜貌美,绝色也。生得那是秋水为神,芙蓉如面。更神奇的是,比花,花解语;比玉,玉生香。倾国倾城,绝世佳人。国色天香呀。长得美丽外,文姜还贤良淑德,比较的有才情。



想想,列国谁人不眼红?不过,文姜有心上人了。少女怀春,慕英雄,该英雄是郑国的太子,太子姓姬名忽。长得玉树临风,并且十分的勇健,骁勇善战。

既然这样,朗有心,妹有意的。齐僖公也满意女婿,要不两家人缔结儿女亲家?行,这样办吧,门当户对,十分美好。但是,这对被看好的情侣没多久,便散伙了。

怎么回事呢?姬忽拒绝迎娶文姜,什么理由?齐大非偶。



《左传》记载:

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耦,通假字,通偶,配偶。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人呐,都将会有自己的配偶。然而齐国是个大国,不是我的配偶。这个理由荒唐不?齐国是大国,以之为姻亲,等姬忽继位,齐国稳稳地靠山,姬忽稳稳地郑国国君。

姬忽拒绝的真正原因恐怕跟文姜姐姐宣姜有联系。宣姜,同样长得漂亮。嫁给了卫国太子公子伎。可是,公子伎父亲卫宣公动了歪心思。想纳娶宣姜,原因很简单,宣姜漂亮。并为她修筑新台,截胡过来。新婚前,卫宣公遣派公子伎出使宋国。史称“新台纳媳”。一时,宣姜登上“头条”。齐僖公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这个荒唐的女婿。



莫须有的理由,文姜那叫一个失落。黯然伤神,郁闷极了。此时,异母哥哥姜诸儿跑来安慰妹妹,嘘寒问暖。不小心,两人对眼,爱恋上了。齐僖公知道后,差点没被两人气死。两个女儿都这样,不被气死才怪呢?

齐僖公只能匆忙为文姜择夫君。选中刚继位三年的鲁恒公。临走之前,姜诸儿以诗传情,道:

桃树有华,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直,吁嗟复吁嗟

花美,开在我的窗前。我摘还是不摘?还是远远观赏?坐卧不安。



文姜读后,直白回复:

桃树有英,烨烨其灵,今兹不折,证无来者?叮咛兮复叮咛

呆子,没看见花是为你盛开的么?趁着花开,采摘,采摘……有谁知道,来年的春天,花依然灿烂?

姜诸儿心里或许有了答案,这一等便是十五年。直到他登基为齐国国君,是为齐襄公。齐襄公想,鲁恒公愿意?所以,又等上三年。重逢时,两眼神一对,心里顿时激起阵阵涟漪。两人旧情复燃……鲁恒公知道后,怒斥。估计着鲁恒公给了文姜一个耳刮子……



总之,文姜直接将情况告诉齐襄公,齐襄公谋划,布下鸿门宴,灌醉鲁恒公,派人将他杀害于车上。

两人又鬼混在了一起。

后来,有诗感叹道:

妖艳春秋首二姜,致令齐卫紊纲常天生尤物殃人国,不及无盐佐伯王

三叔小记


齐大非偶,这典故的背后还真是有一段孽缘。

周王朝礼制森严,社会生活都被安排管理的妥妥帖帖,连宗庙祭祀的昭穆制度都被安排好了。周礼和宗法制度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周天下的国际社会的《联合国宪章》,周天子作为当时的超级大国维护这套礼法制度。后来经济发展了,发动战争的成本越来越高,而且人心也开始不再古朴,不愿意再打仗,周王室维护这套国际秩序越来越吃力(跟现在的美国相似),所以周王室渐渐不大方了,要各地索要方物和财物。遇到一些外族攻打时,周王室也没有力量去攘除外夷了。

(周王朝初年的势力范围)

这样,周王室的威信逐渐丧失了,礼崩乐坏的时代就开始了,各个诸侯国里都发生了有悖于礼法、宗法的事,周王室也管不了了。

在滨海地区的齐国的国君齐僖公有两个被诗经百般赞颂的两个女儿,一个叫做宣姜,一个叫做文姜,双双成为当时闻名的绝色美人。关于这姐妹俩的美,《诗经》里有记载:“有女同车,颜如舜花,将翱将翔,佩玉琼踞;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车,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这样的姐妹花,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上掀起了一番求婚热潮。

这姐姐宣姜本来许配的是卫宣公的儿子伋,但是卫宣公是个老流氓,听说齐宣姜艳若桃李,顿时垂涎三尺,居然来了个“掉包计”,在黄河边上筑了一座新台,把新娘拦截了下来,自己钻进洞房当了新郎。虽然我们知道春秋时期的男女关系确实乱得够呛,但是卫宣公的这种行为在当时也是为世人所不齿的,《诗经·邶风》中有一篇叫《新台》,讲设网本为捕鱼,却事与愿违,得了个癞蛤蟆,说的是这件事。

(宣姜入卫新郎被掉包)

这宣姜算是毁了,齐僖公便将希望寄托在了小女儿齐文姜身上。为示郑重,齐僖公向国际上发布了外交照会:我家次女文姜已长成,各国诸侯、世子可前来提亲。各国公子、世子早就垂涎文姜的美色,来齐国提亲的人络绎不绝。这文姜几经比对,最终她看上了郑国世子姬忽。这个郑国世子,长得高大威武,行端礼正,很有男子汉的气魄。按理说,也是门当户对,郎才女貌。

齐僖公心里的石头算是可以落下了。可是这姬忽回到郑国后,竟然听信了别人说的“齐大非偶”的话,要毁婚。这个进谗言的人是这么解释“齐大非偶”的,郑国是小国,娶了齐国这样大国国君的女儿,日后必定受欺负,不如不娶。姬忽竟然也听从了,放着国际上盛名已久的美人不要,向齐国提出退婚。

其实,姬忽之所以毁婚,可能还跟文姜的姐姐宣姜有关。宣姜早有艳名,而卫国就在郑国边上,郑国肯定也是知道的。这么混乱的关系,让郑国人觉得这个齐国毕竟是个外姓(姜姓、吕氏)诸侯国,没有受过周礼熏陶,不会是一个好媳妇。

春秋时,男女关系还是比较开放的,郑国、卫国的民歌都有说到野合的事,而且几乎在同时在蔡国、息国还发生过因为息夫人而亡国的事,所以公子王孙世家对于找媳妇这事还是比较慎重的。

本来,这在春秋时候的开放风气下也没什么,姬忽不愿意抱美人,自然会有人上门来提亲。可是这文姜却是生性刚强,从小锦衣玉食,从来没有被违逆过,一下子被拒绝婚事,心理上接受不了,就病倒了。

(文姜也是当时的国际名媛)

她这一病下,他的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姜诸儿来探望她。这一来二去,兄妹感情迅速升温,竟然就因此如胶似漆了起来。随着事情的发展,他们两的行为越来越名目张胆。很快,被他们的父亲知道了。家门不幸,齐僖公在气愤之余,很想把事情快速处理妥当,不然这桩丑闻流传出去,齐国在国际上就没法混了。

这时,齐国旁边的的鲁桓公新登基,想攀求齐国这样的大国给自己当外援。于是,便派人到齐国向齐文姜求婚。齐僖公立即答应了这桩婚事,还迅速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迫不及待地要把文姜嫁出去,为了防止再出纰漏,他还命人严加看管,不准诸儿与文姜再见面。文姜要嫁出去了,姜诸儿可急了,让他魂牵梦饶的妹妹要去给别人当老婆,他心里有着一万个不愿意,但他却不能阻挠这场婚事,只能暗地里伤心着急。

在文姜出嫁的前一天晚上,姜诸儿终于找到机会在一把纸扇上写了一首诗,传递给了齐文姜。诗句是这样的:桃树有华,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直,吁嗟复吁嗟!齐文姜的答复是:桃树有英,烨烨其灵,今兹不折,证无来者?叮咛兮复叮咛!这意思再也明显不过了,他们还有再见的机会。

这文姜嫁到了鲁国,成了嫡室夫人,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鲁庄公。过了几年后,齐僖公去世,公子诸儿成了新的齐公。这样一来,他就要求鲁国让文姜经常来齐国探亲。由于保密工作做的好,鲁桓公不明所以,就一一安排了。文姜到了齐国后,很快齐襄公与文姜就又出双入对,颠鸾倒凤了。对于文姜的迟迟不归,鲁桓公也驾着车去接她,结果撞见了这段不伦之恋。鲁桓公气愤不已,夺路而走,齐襄公就派了公子中的大力士叫做彭生的,跳到鲁桓公的车上,捏断了他的肋骨,鲁桓公活活痛死了。

(鲁桓公头上有点绿)

鲁桓公去世后,他的嫡子,就是文姜的孩子做了鲁公,文姜也不方便久不归国,就说思念故土,希望在鲁国边境上长期看着齐国。鲁庄公就让人在边境修了一个宫室给母亲文姜居住。这齐襄公经常打猎来到边境,晚上就住在这里。

后来齐国发生了叛乱,齐襄公被人杀死,齐国大乱。公子小白最后做了齐君,就是齐桓公。文姜见齐襄公去世了,就彻底收心了,回到鲁国都城,全心协助儿子治理鲁国,表现出了出色的军政才能。所以,后世对文姜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如果当初姬忽不悔婚,顺利嫁入郑国的文姜,是否还会有这种不伦之恋?那又是未知之数了。


而知而行的历史


“齐大非偶”这个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是一个辞婚的理由,即认为自己与对方在身世、地位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不愿意高攀对方。举个例子应该能更形象地说明这个成语,一个企业的老总看上了一个穷小子,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这个穷小子,但是这个穷小子却拒绝了,理由就是自己高攀不上,这个穷小子的理由就可以用“齐大非偶”来表示。

但,倘若对这个成语的出处有所了解,对当时的政治格局有所了解,就会明白,这个“齐大非偶”根本就不是高攀不起的意思,这里四姑娘就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大体上说一下。

“齐大非偶”这个事件的相关人员有:郑庄公、郑公子忽、齐僖公、文姜、齐襄公、鲁桓公等等。齐僖公看上了郑庄公的儿子郑公子忽,于是想将自己的二女儿文姜嫁给郑公子忽,但是郑公子忽拒绝了,理由就是:

“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这就是著名的“齐大非偶”出处。

不过关于这件事的具体时间则不好说,只能大体上推测一下。按照《左传》的记载,郑公子忽是在公元前716年与陈桓公的女儿定亲并于第二年成婚,而文姜是公元前709年嫁给的鲁桓公,这两个时间跨度比较大,那么很可能就存在两种可能,其一就是发生在公元前716年之前,即郑公子忽未婚之时,其二就是发生在公元前公元前715年之后,即郑公子忽已婚之时。

四姑娘倾向于发生在郑公子忽未婚之时,齐僖公在明知道郑公子忽有夫人的情况下,是不太可能让自己的女儿嫁过去的,毕竟他堂堂齐国的公主总不能去做郑国太子的妾吧?也不可能让郑公子忽将文姜扶正,而让已娶的陈桓公之女做妾。陈国一直是公爵国,实际上地位上比齐国还要高,当然实力上来说要弱于齐国,即便如此,在春秋初期,这样的等级制度还是比较严格的。

所以,这个时间只能是在郑公子忽还未婚的时候提出来的,男未婚女未嫁,一个是强郑的太子,一个是大齐的公主,身份上来说是门当户对,姬姓和姜姓又一直通婚,这简直是皆大欢喜,并且是强强联合,但是郑公子忽拒绝了,他认为“齐大非偶”。

齐国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大的诸侯国,但称不上强齐,齐国从西周初期开始就成为东方的大国,但是扩张也好,内部的发展也好,并没有特别出色,只能算是一个大国,实际上一直到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在位的时候,齐国才开始强盛,并在后来齐桓公继位之后成为当时的霸主。

这都是后来的事,而在公元前八世纪,齐国并不强盛,在公元前706年被犬戎攻打的时候,还向郑国求救。而郑国则是真正的春秋初期的强国,郑国在郑桓公、郑武公和郑庄公的经营下,已然成为春秋初期的诸侯国老大。

郑武公和郑庄公本身都在周王室担任卿士,为郑国的迅速发展谋求了很多私利,镇服了很多小的诸侯国,连周天子也畏惧郑国,公元前720年还发生了著名的“周郑交质”事件,郑国的强盛可见一斑。

在这样的情况下,郑庄公的儿子和齐僖公的女儿成婚,还真不存在高攀的情况,这简直就是强强联合,祭足也劝说郑公子忽接受这桩婚姻,因为这样的话会有利于郑公子忽的继位,毕竟他的弟弟公子突很优秀,《史记·郑世家》记载:

祭足对郑公子忽说“君多内宠,太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

但是郑公子想要靠自己,想向父亲学习,靠自己的能力创造霸业,所以拒绝了这桩婚姻,但他光有郑庄公的野心,能力和谋略半点没学来,后来在郑国连自己的国君位子都保不住。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长远的目光也没有啥谋略,说白了就是比较天真。

在这一点,郑公子忽是完全没有继承郑庄公的智谋。郑公子忽拒绝了文姜,转身娶了陈桓公的女儿,而文姜在齐国又单身了好几年,并于自己的亲哥哥齐襄公产生了私情,然后于公元前709年嫁给了鲁桓公。

时间到了公元前706年,犬戎进攻齐国,齐国向郑国求救,“郑大子忽帅师救齐。六月,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献于齐。”郑公子忽取得了大胜,齐僖公又动了联姻的心思,想让齐国的宗室女嫁给郑公子忽做妾。

实际上,与其说齐僖公看中的是郑公子忽这个人,不如说他看重的是郑庄公和郑国,但是郑公子忽再次拒绝了。这一次的理由是“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昏也。民其谓我何?”真是一个耿直的boy,齐僖公两次被拒,也是真的很郁闷。

后来的事情就有意思了,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去世,郑公子忽继位,是为郑昭公,郑国陷入内乱,开始没落,很快就成了晋楚争霸夹缝中的一棵墙头草。而公元前698年,齐僖公去世,齐襄公继位,很快开始对外扩张,让齐国强大起来,为接下来齐桓公的争霸创造了条件。

公元前694年,齐襄公为了妹妹文姜让公子彭生杀死了妹夫鲁桓公,而几个月之后,齐襄公又杀死了郑子亹。郑子亹是郑昭公的三弟,二弟则是郑厉公,即原来的公子突。兄弟三人在七年的时间里都做了做郑国的国君。将郑庄公的心血破坏的丁点不剩。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郑国就这样出局。

郑国本来在郑氏三公的统治下隐隐有了称霸的机会,但可惜郑庄公生了一个不争气的儿子,郑公子忽实在难堪大任。


尚宫女史


“齐大非偶” ,是春秋时期,郑国郑庄公的太子忽说的。什么意思?那意思是,齐国是个大国,郑国是个小国,让我娶齐国国女,门不档、户不对,我不敢高攀。

太子忽为什么说这个话?有故事。

公元前706年,北戎到齐国找麻烦,势头很大。齐国看样子难以对付,就派使者向郑国求援。郑国也不含糊,派太子忽领郑军救援齐国。齐僖(xī,西)公看样子很喜欢这个太子忽,或者就是想与逐渐强大的郑国拉关系,反正齐僖公提出,想把女儿嫁给太子忽。

这本来是好事,齐国是个大国、强国,是个将来可以依靠的靠山。有政治盘算的人都会认真考虑,但郑国的太子忽并不领情,他辞谢说:“齐大非偶” 。齐国是个大国,郑国是个小国,门不档、户不对,我不敢高攀。

后来讨伐北戎取胜后,齐僖公又提出了联姻之事,执着地想把女儿嫁给太子忽。忽又一次拒绝了。这一次的理由是,到齐国是为了讨伐北戎,虽然打了胜仗,但有了一点功劳就娶人家女儿,容易被人认为是占人家便宜,不是君子所为,因此又拒绝了。

当时,老谋深算的大臣祭仲与太子在一起。祭仲到底是有眼光,规劝太子答应亲事。他提醒太子说:我们国君您的父亲有很多宠爱的姬妾,妾骄子就贵,你虽然是太子,但如果得不到大国的援助将不能即位。过去即位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现在周天子不行了,但要继位还是要得到大诸侯国的承认与支持,否则就是即位,地位也很不牢固。郑国不是就您一个太子,还有二位公子都很能干,都有势力,都可以成为国君,你要想清楚。

但是太子主意很正,就是不娶齐国国女。用我们今天美好的想法看,当时,太子忽已经有了夫人,那是他在周天子那里做人质时从陈国那里娶的陈国国女。但是,当时一个太子更立几个夫人并不是越轨的事,太子忽拒绝齐僖公的好意,曾经被人称赞,我们甚至可以穿越地说,太子忽对于自己的爱情忠贞。但正如祭仲所说,后来,没有齐国这样大国的支持,他的君位的确保不住。这也许是他不够老辣。但是,事情得从两面说。齐僖公让他娶的这个女儿,应该很漂亮,但这个漂亮的齐女,就是后来在齐鲁两国惹事的庄姜,嫁给了鲁桓公,还与自己的哥哥齐襄公私通玩兄妹恋。从这个意义上说,太子忽的拒绝又似乎是正确的,不然,被齐襄公戴绿帽子,甚至被杀的可能就是他了。

历史,真的让人看不透。

但是别人看不透,祭仲还是把郑国的前景看透了。他已经看出,除了太子忽之外,他的弟弟公子突、公子亹(wěi,伟)都是国君的有力争夺者。

太子忽的母亲是邓国的美女,邓国在今天的邓县。邓国是一个小国,与周天子的关系也比较疏远,所以说,太子忽的舅家势力并不大,而且距离郑国有些遥远,因此,虽然被立为太子,但缺乏牢固的靠山,地位并不牢固。祭仲的分析是非常正确的,也是很有见识的,后来,太子忽也就是由于没有靠山而吃了苦头,栽了跟头。但太子忽很有个性,就是不愿意与齐国结亲,娶齐僖公的女儿。执着的有些可爱,也有些傻。在政治上玩正直多少有些不合时宜。

郑庄公除了这个邓国的美女外,还娶了宋国贵族雍氏家的女子。这个宋国雍氏生下一个儿子,名叫突。不是忽,就是突,这名字挺奇怪的。雍氏女子很受郑庄公的宠爱,公子突也是一很能干的人,繻葛之战时打败周王室军队的建议就是他提出的。他的舅家宋国相对邓国,国大爵尊,又是郑国的邻国,山水相连,因此,虽然突没有被立为太子,但并不是没有机会做上国君。尤其是到了这个时候,没有多少人再遵守大宗小宗的规距,没有人还那么执着地信仰周公的嫡长子继承这一套了。只要是公子,都可以做国君。不让做,就想办法,实在不行就杀人。于是当国君的又必须增加一种能力,就是防范被杀被废的能力。太子忽在这方面好像是有欠缺的。

郑庄公在位四十三年,公元前701年逝世。郑庄公生前让自己宠信的大臣祭仲辅佐太子,太子忽被立为国君,这就是郑昭公。


平说平论


这个成语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很难从字面上直接理解它的意思,它本原的断句应该是:齐大、非偶。齐指齐国,偶是耦演变而来,指配偶。源自春秋故事。以助纣为虐方式忽悠死弟弟共叔段、又与母亲发誓不到黄泉绝不相见的腹黑先驱郑庄公,竟会生出了一个完全不类似他,却又文武双全、志气高昂的儿子子忽,在帮助齐国解除北戎的威胁后,得到齐襄公的赏识,想把女儿许配给他,子忽便说“齐大,非吾耦也”,推辞了,后就变成了成语齐大非偶。

周武王灭殷商后,国土大增,王室鞭长莫及,还有一些异族为祸,就采取分封制,以血缘亲疏、功勋等为凭大封诸侯,以之翼护天下,平王东迁之后,王室渐衰微,诸侯国蠢蠢欲动,有争雄之心,首先出现郑庄小霸,郑庄公在武公之前打下的基础上进行扩张,逐渐盛极一时,出现射王中肩等事,成为春秋五霸之外的小霸,对外则联结诸侯国,合作取利,与齐国的交集就是这样发生。(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齐国是武王岳父、成周大功臣、武圣姜子牙的封国,也是不折不扣的强国,虽然有时弱势,但家底摆在哪里,一有机会立马崛起,五霸之首就是齐桓公。其时齐襄公在位,见到郑国武德强盛,有心结纳,正好子忽前来为齐国解围,临阵智勇双全,齐襄公便想把大女儿后来称为文姜的许配给他为妻子,子忽拒绝了,理由是齐国是大国,郑国是小国,雄起一时,不是门当户对的对象。大臣祭足等人苦劝也无法说服他。(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郑庄公几位儿子各具雄才野心,对国君位虎视眈眈,臣下便劝子忽要立足大局,认清形势,如果有齐国为姻亲之国,君位可保无虞。或许是不想当齐国的附庸,或许是子忽自负才高,不必仰仗他人,以大小不匹配的现由回绝,后来庄公死后,子忽继位,果然发生系列争位乱事,子忽虽二度为君,最终还是死于逆臣之手。大方面看,可以说是没有攀上齐国高枝所致,不然大有回旋余地。

但细看齐僖公要许配给郑昭公子忽的女儿文姜,却也不是善茬,历史上也是有名人物,在家便与兄长诸儿私通勾搭,在被子忽拒婚之后,嫁给了鲁桓公,因奸情而害死亲夫,以致齐鲁交恶,如果子忽娶了她,也未必是福。


南方鹏


一哥“俗人读史记”之——

“子非良人、齐大不偶”背后的故事

“子非良人、齐大不偶”用俗人的话解释是:你不是我的另一半,俺这屌丝男配不上你这白富美。说的是春秋齐、郑、鲁之间的一段故事。

春秋小霸郑庄公的太子叫姬忽,是个有理想、有抱负、有军事能力、也有点傲气的青年,《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齐僖公)二十五年,北戎伐齐。郑使太子忽来救齐,齐欲妻之。忽曰:“郑小齐大,非我敌。”遂辞之”。理由是说郑国小齐国大,不般配。而当时随行的郑国大夫祭仲“劝使取之,曰:“君多内宠,太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所谓三公子者,太子忽,其弟突,次弟子亹也(《史记-郑世家》)”。确实是出于好意啊。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一是年轻气盛,《左传-桓公六年》载“北戎伐齐,齐侯使乞师于郑。郑太子忽帅师救齐。六月,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献于齐。于是,诸侯之大夫戍齐,齐人馈之饩,使鲁为其班,后郑。郑忽以其有功也,怒,故有郎之师”。功劳很大,但在领赏的时候却被礼仪之邦的鲁桓公幽了一默,不按功劳而是按爵位排序,这事搁现在也多见怪不怪,没动一笔的领导当主编的多了去了,可太子忽年轻啊,咽不下这口气,几年后还和鲁国在郎地掐了一架。

二是沽名钓誉,“(鲁桓)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君子曰:「善自为谋。」及其败戎师也,齐侯又请妻之,固辞。人问其故,大子曰:「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昏也。民其谓我何?」遂辞诸郑伯”。意思是说我不会因为为你打了胜仗而娶你家的女儿,并且抬出老爸的名义辞谢了。

三是盲目尊大,现在的郑国虽说是新国、小国,可在郑庄公的经营谋略下,渐成众人畏惧的强国,不过对于齐鲁采取拉拢态度的郑庄公在这事上为何没有明确的态度?但太子忽盲目尊大的嘴脸在与齐、鲁大国的交涉中已暴露无遗了。

众所周知,周代姻亲制是周代礼乐、分封、宗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同氏不婚的禁忌外,一般诸侯攀天子、小国攀大国、弱国攀强国、下层攀上层的政治婚姻多的是,甚至出现“烝”“报”“奔”等后人难以理解的乱伦婚姻,但太子忽却对此说了“不”。很快,以姻亲维系诸侯国平衡的天平偏离了太子忽,“庄公又娶宋雍氏女,生厉公突。雍氏有宠於宋。宋庄公闻祭仲之立忽,乃使人诱召祭仲而执之,曰:“不立突,将死。”亦执突以求赂焉。祭仲许宋,与宋盟。以突归,立之。昭公忽闻祭仲以宋要立其弟突,九月丁亥,忽出奔卫。己亥,突至郑,立,是为厉公”。弟弟的姥姥家是宋国,大国,自己的姥姥家是邓地,辖区,自己没有后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跑了,而此时齐鲁肯定在没事偷着乐呢。

附带说一下这个文姜,真不是一块好“姜”。把一个原本好好的良人(古时妻称夫的固定用语,如旧时当家的、外手、孩他大,现今之老公、我的菜,也有用夫称妻的)之词语给弄得让人偏离了原意。太子忽辞婚几年以后,这个美女嫁给了鲁国国君桓公,“四年,鲁桓公与夫人如齐。齐襄公故尝私通鲁夫人。鲁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釐公时嫁为鲁桓公妇,及桓公来而襄公复通焉。鲁桓公知之,怒夫人,夫人以告齐襄公。齐襄公与鲁君饮,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鲁君车,因拉杀鲁桓公,桓公下车则死矣。鲁人以为让,而齐襄公杀彭生以谢鲁”。这事说的较明白了,兄妹少年相通,后来妹夫妹妹回娘家,旧情复发,还弄得舅婿反目,把妹夫给搞掉了,还舍了一个小舅子,自己也很长时间不敢回婆家,长期和哥哥那个,真是有点那个了吧。刘向《列女传》说“文姜淫乱,配鲁桓公,与俱归齐,齐襄淫通,俾厥彭生,摧干拉胸,维女为乱,卒成祸凶。” 

嘿,就这样一个滥鸟、祸水,太子忽辞掉也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