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子非良人,齐大非偶”是什么意思?

jinwen5145


一哥“俗人读史记”之——

“子非良人、齐大不偶”背后的故事

“子非良人、齐大不偶”用俗人的话解释是:你不是我的另一半,俺这屌丝男配不上你这白富美。说的是春秋齐、郑、鲁之间的一段故事。

春秋小霸郑庄公的太子叫姬忽,是个有理想、有抱负、有军事能力、也有点傲气的青年,《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齐僖公)二十五年,北戎伐齐。郑使太子忽来救齐,齐欲妻之。忽曰:“郑小齐大,非我敌。”遂辞之”。理由是说郑国小齐国大,不般配。而当时随行的郑国大夫祭仲“劝使取之,曰:“君多内宠,太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所谓三公子者,太子忽,其弟突,次弟子亹也(《史记-郑世家》)”。确实是出于好意啊。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一是年轻气盛,《左传-桓公六年》载“北戎伐齐,齐侯使乞师于郑。郑太子忽帅师救齐。六月,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献于齐。于是,诸侯之大夫戍齐,齐人馈之饩,使鲁为其班,后郑。郑忽以其有功也,怒,故有郎之师”。功劳很大,但在领赏的时候却被礼仪之邦的鲁桓公幽了一默,不按功劳而是按爵位排序,这事搁现在也多见怪不怪,没动一笔的领导当主编的多了去了,可太子忽年轻啊,咽不下这口气,几年后还和鲁国在郎地掐了一架。

二是沽名钓誉,“(鲁桓)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君子曰:「善自为谋。」及其败戎师也,齐侯又请妻之,固辞。人问其故,大子曰:「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昏也。民其谓我何?」遂辞诸郑伯”。意思是说我不会因为为你打了胜仗而娶你家的女儿,并且抬出老爸的名义辞谢了。

三是盲目尊大,现在的郑国虽说是新国、小国,可在郑庄公的经营谋略下,渐成众人畏惧的强国,不过对于齐鲁采取拉拢态度的郑庄公在这事上为何没有明确的态度?但太子忽盲目尊大的嘴脸在与齐、鲁大国的交涉中已暴露无遗了。

众所周知,周代姻亲制是周代礼乐、分封、宗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同氏不婚的禁忌外,一般诸侯攀天子、小国攀大国、弱国攀强国、下层攀上层的政治婚姻多的是,甚至出现“烝”“报”“奔”等后人难以理解的乱伦婚姻,但太子忽却对此说了“不”。很快,以姻亲维系诸侯国平衡的天平偏离了太子忽,“庄公又娶宋雍氏女,生厉公突。雍氏有宠於宋。宋庄公闻祭仲之立忽,乃使人诱召祭仲而执之,曰:“不立突,将死。”亦执突以求赂焉。祭仲许宋,与宋盟。以突归,立之。昭公忽闻祭仲以宋要立其弟突,九月丁亥,忽出奔卫。己亥,突至郑,立,是为厉公”。弟弟的姥姥家是宋国,大国,自己的姥姥家是邓地,辖区,自己没有后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跑了,而此时齐鲁肯定在没事偷着乐呢。

附带说一下这个文姜,真不是一块好“姜”。把一个原本好好的良人(古时妻称夫的固定用语,如旧时当家的、外手、孩他大,现今之老公、我的菜,也有用夫称妻的)之词语给弄得让人偏离了原意。太子忽辞婚几年以后,这个美女嫁给了鲁国国君桓公,“四年,鲁桓公与夫人如齐。齐襄公故尝私通鲁夫人。鲁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釐公时嫁为鲁桓公妇,及桓公来而襄公复通焉。鲁桓公知之,怒夫人,夫人以告齐襄公。齐襄公与鲁君饮,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鲁君车,因拉杀鲁桓公,桓公下车则死矣。鲁人以为让,而齐襄公杀彭生以谢鲁”。这事说的较明白了,兄妹少年相通,后来妹夫妹妹回娘家,旧情复发,还弄得舅婿反目,把妹夫给搞掉了,还舍了一个小舅子,自己也很长时间不敢回婆家,长期和哥哥那个,真是有点那个了吧。刘向《列女传》说“文姜淫乱,配鲁桓公,与俱归齐,齐襄淫通,俾厥彭生,摧干拉胸,维女为乱,卒成祸凶。” 

嘿,就这样一个滥鸟、祸水,太子忽辞掉也好。

 





一哥于一


俗话说,木门对木门、竹门对竹门。子非良人,齐大非偶的意思是:我不是合适的人,我身份低微不敢高攀,你不是我合适的对象。

大非偶是什么意思?

齐大非偶的典故来自春秋时代,齐国国君想把女儿文姜嫁给郑国的太子忽。



郑国比较弱小,担心其中有诈,推辞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配偶,齐国是个大国,与我门不当户不对,不能委屈做在下的配偶。”婉言谢绝了这门亲事。

后来北戎部落入侵齐国,齐国向郑国求援,太子忽率领郑国的军队,帮助齐国打败了北戎。 齐僖公又提起这件事,太子忽坚决推辞。



别人问他,他说:“以前没有帮齐国忙的时候,我都不敢娶齐侯的女儿。今天奉了父王之命来解救齐国之难,娶了妻子回去,这不是用郑国的军队换取自己的婚姻?怎能结亲呢?郑国百姓会怎么说我!”就辞别而去。

这个故事简而言之,说的就是谈婚论嫁的双方门不当户不对。 齐大非偶是指辞婚者表示自己门第或势位卑微,不敢高攀。实质上是婉转地拒婚,说对方不适合自己,再怎么好却不是自己的那盘儿菜。


“齐大非偶”通常与“子非良人”、“井浅河深”连用,一般指人或物不是同一个地位或同一个级别,社会地位、家庭背景、贫富差距相差很多的两个人,通常比喻不适合的人或物。


牧子闲话


门不当,户不对。矮穷挫非要跟白富美在一起,大概率沦为悲剧。

现实里也很多,富婆看中小鲜肉,站在小鲜肉的角度,若小鲜肉贪财,无话可说,从了就是。若小鲜肉还有点奋斗精神的,大可说“齐大非偶”。

典出《左传》,齐国是大国,郑是小国,公子忽说出这么理智的话,其实是犯中二症了。争夺王位,可不是找个女人结婚这么简单,当然是靠山越大越好。事实上也是如此,没有强力后援,公子忽悲剧了。

同样,若是想混官场的,也不要如是想,“齐大良偶”才是正确思路,祁同伟了解下,榜样在前。


荼蘼香晚


“子非良人,齐大非偶”的意思是:

你并非是我的丈夫,我身份低微不敢高攀。

其中“子非良人”意思是指对方不是善良的人,或者不是说话者的夫或妻。

其中,“子”是你的意思,“非”是否定,不是的意思。良人,[(ancient) husband]:古时夫妻互称为良人,后多用于妻子称丈夫。

“齐大非偶”意思是指辞婚者表示自己门第或势位卑微,不敢高攀。

拓展资料:

齐大非偶:

[拼音] [qí dà fēi ǒu]

[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我是肉肉安丶


搬砖的肉肉安丶


后面那个词语正确的写法应该是齐大非“耦”而不是齐大非“偶”。

耦是春秋时期人们常说的一个词,就像今天我们说手机“充电”一样普遍。这与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密切相关。

当时社会是农耕时代,人人都会参与耕作。而耕作最流行的方式是“耦耕”。耦耕就是两个人一起用铁器耕作。它要求两个人要配合默契,而只有体型相当、体力一致的情况下才容易配合默契。所以,同耦的人身体条件必须相近。

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个比喻:同耦的人就比喻合得来的人,和自己体量差不多的人或事物。

所以,齐大非耦的意思是人家齐国是大国,我们是小国,我们不在一个级别上,我不想攀附它。这个耦不是配偶的意思。

耦在《左传》中出现多次,既非褒义也非贬义,像是一个中性词 。还有一个典型的地方是晋国的骊姬和东郭五、梁五两个人都相好,人们就把东郭五、梁五这两个臭味相投的人称作二耦。原文是《左传 庄公二十八年》:二五(东郭五、梁五)卒与骊姬谮[zèn]群公子而立奚齐,晋人谓之二耦。

齐大非耦的出处是《左传 桓公六年》:“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太子忽。太子忽辞,人问其故,太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可以看到,这里没有“偶”。


原无


齐大非偶

这个词严格说来是错误的,因为“齐大非偶”是委婉的拒绝,“子非良人”就太直接了,一个委婉一个直接不能生搬硬套的用在一起。齐大非偶最初源于《左传》,据《左传》记载

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太子忽,太子忽辞。人问其故,太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诗云:自求多福”!

这件事是这样的,公元前706年,齐国被北戎攻打,郑庄公派太子忽去援助齐国。齐僖公想要把文姜许配给太子忽,被太子忽拒绝了。有人问他这是为什么,太子忽回答说:“人都要有适合的配偶,齐国是大国,我高攀不起”。《诗经》上说:凡是求诸于己,才能有福报。说人话就是我弱小,你强大,娶了你是听你的还是听我的。

鲁桓公之死

太子忽这话有道理吗?有,事实证明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娶了文姜的鲁桓公就被齐襄公给杀了。在春秋时期,齐国盛产美女,文姜和她的姐姐宣姜就是其中的代表。《诗经》上就提到说:“岂其娶妻,必齐之姜”,意思就是要是娶妻的话,一定要娶齐国的姜氏之女。齐姜有多美丽呢?《诗经》对她的描绘是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在《诗经 郑风》有一篇《有女同车》,毛诗认为这就是描绘的郑国太子和齐姜同车的一段,里面是这样描绘的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意思就是有女和我同车,她像花一样美丽。她体态轻盈像是要飞舞一样,她佩戴着美玉,耀眼夺目。她就是美丽的姜姑娘,举止优雅大方。环佩叮当,像美丽的音乐一样让我难忘。

但是事实证明的人美是非多,文姜被太子忽拒绝了以后,不知道怎么就和她的哥哥后来的齐襄公勾搭上了。后来齐僖公把文姜嫁给了鲁桓公,被鲁桓公立为夫人。

鲁桓公十八年,桓公前往齐国,文姜想要同去。申繻对桓公说:“妇人无大故则不归”,在古代诸侯夫人一般是被休了才会归家。其实可能申繻知道文姜和齐襄公有染,才委婉的劝谏不要让夫人同去。结果桓公不听,到了齐国之后,文姜和齐襄公私通的事情被鲁桓公知道了,桓公非常气愤,但是由于齐国强大,鲁国弱小,所以鲁桓公也无可奈何。后来齐襄公更是派人杀掉了鲁桓公。


在鲁桓公死后,文姜就一直居住在齐国。后来鲁国人拥立文姜的儿子为鲁庄公,当时鲁庄公才13岁,文姜不得不离开齐国辅佐鲁庄公管理鲁国朝政。不过文姜并没有回到鲁国都城,而是在齐鲁交界的时候遥领鲁国国政。

在文姜的治理下,鲁国国力大大增强,为了表彰文姜的功劳给她的谥号也非常高的“文”,一般来说古代夫人的谥号要随她的丈夫,比如文姜的姐姐宣姜就是卫宣公的夫人,但是文姜却独自得了一个谥号“文”,可见她高超的理政才能。

文姜强鲁,宣姜灭卫

其实和她的姐姐宣姜相比,文姜还是不错的。文姜是叛逆的,她的命运由她自己掌握,而且还开创了鲁国的盛世。而宣姜则是逆来顺受,但是还是因为宣姜的美貌,引发了卫国的动乱,卫宣公为太子伋迎娶了宣姜,但是他看到宣姜的美貌却自己霸占了宣姜。

宣公想要立宣姜的儿子公子寿为太子,于是派太子伋出使齐国,然后让人在路上扮成强盗准备杀掉太子伋。但是这件事被宣姜知道了,她不忍太子伋被杀,派自己的儿子公子寿去通知太子伋逃出卫国。


但是被太子伋婉拒了,他说既然父亲要杀掉儿子,儿子还有什么可以拒绝的呢?公子寿没办法,只好灌醉了太子伋,然后假扮成太子伋出使齐国,结果在路上被强盗杀害。太子伋看到公子寿的尸体,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公子寿,于是自己也自杀了。两个继承人都死了,卫国焉能不乱?最后卫国经过几次动乱,还被山戎灭了国。

从这里可以看出,齐大非偶实际上是婉拒,但是你第一句子非良人,就不是说的太直接了,在原文中是没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