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图说清史:乾隆皇帝传位嘉庆皇帝时实施了一次官员子弟荫官活动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乾隆皇帝自称太上皇帝,顒琰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嘉庆。


图说清史:乾隆皇帝传位嘉庆皇帝时实施了一次官员子弟荫官活动

▲乾隆皇帝画像。


图说清史:乾隆皇帝传位嘉庆皇帝时实施了一次官员子弟荫官活动

▲嘉庆皇帝画像。


这一年的十二月,宗室耆英奉恩诏荫六品官,时年仅十岁。


清代的六品官是什么概念,清代六部的主事即为正六品,六品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官服补子用鹭鸶。


图说清史:乾隆皇帝传位嘉庆皇帝时实施了一次官员子弟荫官活动

▲大清官员的顶戴,从左到右分别为一到七品。


顶戴是清代时用以区别官员品级级别的帽饰。以红宝石为最高,而后依次为珊瑚、蓝宝石、青宝石、水晶、砗磲、素金、镂花阴文金顶、镂花阳文金顶。如若被革职或降职时,即必须要革除或摘去所戴顶子。


图说清史:乾隆皇帝传位嘉庆皇帝时实施了一次官员子弟荫官活动

▲大清官员的帽子。


据清代学者崇彝所著《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一书记载,清代每逢庆典之时,皇帝便会普行封赏,在京官员自一品至四品京堂,皆可得荫及子弟或侄辈的一次机会,得一荫生,入监读书。待年及20岁后,由吏部带领引见。凡满荫生用途有三项,即以侍卫、文职和本旗旗员用。


另据清史著名学者王钟翰所著《中国民族史》中“第四节之满族的贡献与自身发展”考证,在满族肇兴的时代,“无论长幼,争相奋励,皆以行兵出猎为喜”,娴于骑射,疏于文教。


大清入主中原并建国大清以后,满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中原之地的统治,逐步沿用明朝遗留下来的法律和制度,改革了原有的大金国和前清旧制,使之更适合于全国的行政管理,同时开始注意巩固提高具有满族民族特色的文化教育。


清太宗皇太极在位时,曾下令满族王公子弟满8岁以上、15岁以下,俱需就学读书,“使之习于学问,讲明义理,忠君亲上”。


图说清史:乾隆皇帝传位嘉庆皇帝时实施了一次官员子弟荫官活动

▲清太祖皇太极画像。


清朝的满族统治者提倡八旗子弟年长后要就学读书,旨在维护自己的特权地位,但是,同时对于提高本民族的文化水准,去除落后的思想意识,其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此举在当时的确起到了开八旗风气之先的作用。


清朝入关伊始,为八旗子弟接受教育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如规定满洲官员,文官在京四品以上,在外三品以上;武官在京在外二品以上,各可送1子入监。护军统领、副都统、阿思哈尼哈番、侍郎、学士以上之子,俱为荫生。其余各官之子,俱为监生。


1665年(康熙四年)发布谕旨规定,恩荫子弟,先送国子监读书,后授官职。


图说清史:乾隆皇帝传位嘉庆皇帝时实施了一次官员子弟荫官活动

▲康熙皇帝画像。


首先,清廷为了扩大八旗子弟受教育的范围,1644年于满洲八旗中各觅空房一所,立为书院,用于教习八旗子弟。第二年,又定牛录各取官学生2名,以20名习汉书,余俱习满书,使得普通八旗子弟逐步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图说清史:乾隆皇帝传位嘉庆皇帝时实施了一次官员子弟荫官活动

▲顺治皇帝画像。


1656年(顺治十三年),清世祖顺治皇帝谕旨中说:“今见八旗人等,专尚读书,有子弟几人,俱令读书,不肯习武,殊违我朝以武功定天下之意”。


为改变这种现状,顺治皇帝遂规定说:凡额外私自读书子弟,不准选用考试。


由此可见,清朝的统治者担心八旗子弟重文偃武后,会逐渐销磨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的勇气,所以要采取限制措施。但这正好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重视文化教育、喜好读书开始在八旗中已蔚然成风。


图说清史:乾隆皇帝传位嘉庆皇帝时实施了一次官员子弟荫官活动

▲图为清代满文课本。


除了八旗官学以外,清廷此后又逐步开设了景山官学(内务府旗人子弟)、咸安宫官学(内务府旗人幼童及官学生中的俊秀者)、宗室学(八旗左右翼各一),觉罗学(八旗各一),八旗义学。各地驻防八旗也纷纷兴建学校。


这样,到雍正年间,基本健全了八旗子弟的教育制度,使得不同阶层、不同旗属的八旗子弟,普遍获得了学习的机会。入学的八旗子弟,得以课读经史,学习满文、汉文,兼习骑射。


清代除了各类官办学校外,私家教育也渐有起色。乾隆年间由前因居士所撰写的《日下新讴》诗中云:“学贴标门教满洲,旗童秋爽竟来投,跏趺满炕喧功课,‘阿厄呜窝’念字头。”


此诗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北京城内私塾先生教授满族幼童的情景。


清朝时的私塾先生训蒙,往往标贴于门,大书一“学”字,以招学人,如果是满洲师傅,则贴一满文“学”字。学习满文,须先从十二字头念起,阿、厄、呜、窝,便是字头起首之音。私学与官学相结合,使满族人享有比一般汉族人优越的受教育条件和较多的机会,满族的文化素质因此而普遍有所提高。

荫任制度是以父亲或祖父的官爵来确保其子孙能够为官的一种制度。此制度是世官制度的一种遗存形式,始行于汉代,此后的历代沿行之,为入仕的杂途之一。


宋朝的荫任制度还同时要采用考试和学习之法,以防止贵族子弟的游惰。


辽朝实行官职世及的制度,如皇族四帐世选北宰相,国舅五帐世选南宰相。


金朝在金海陵王时确定了荫叙法,一品至七品各限其人数,削八品用荫之例。


元朝于成宗时定诸职官荫叙之例,正从一品子为正从五品,依此比叙至正从五品,正六品以下另有规定。


明朝于洪武中定荫叙法,在京三品以上,考满成绩显著者方得请荫。


清代荫任制度分为世任、恩任、难任等方式。世任指勋贵之家子孙袭承先人的官爵,均先选为侍卫、拜唐阿,不过数年即可授显职。恩荫指恩诏赐荫,例应视父亲或祖父的品级,入国子监肄业,经考试合格后再授以官职,并分发六部历事学习,分别优劣确定是否去留。难荫是指官员因战争或意外去世者,依应升品级赠衔,并荫一子入监肄业,期满后等候选拔任命机会。


耆英的任职六品官,可见是第二种恩荫的方式。


清代六品官是何级别呢?按照清朝官制,正六品级的官员可任以下职务。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太医院左右院判、国子监司业、堂主事、各部院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耆英所担任的就是六品的文职京官宗人府主事。


官员补服出现于明朝朱元璋时期,前胸后背各一补子图案,用以区别官员的品级。六品官顶戴的标准为镂花金底座,中间是小蓝宝石,最上面是砗磲。补服文官与武官不同,文官为绣鹭鸶,武官为绣彪。


图说清史:乾隆皇帝传位嘉庆皇帝时实施了一次官员子弟荫官活动

▲清代文职六品官官服。


图说清史:乾隆皇帝传位嘉庆皇帝时实施了一次官员子弟荫官活动

▲清代文职六品官官服补子。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图说清史:乾隆皇帝传位嘉庆皇帝时实施了一次官员子弟荫官活动

▲清代武职六品官官服。


图说清史:乾隆皇帝传位嘉庆皇帝时实施了一次官员子弟荫官活动

▲清代武职六品官官服补子。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图说清史:乾隆皇帝传位嘉庆皇帝时实施了一次官员子弟荫官活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