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中国历朝历代皇帝都喜欢研究和“玩”瓷器么?为什么?

声之形星之梦


因为瓷器是一个非常高雅的艺术品,它不同于金银玉器,它采用最为普通的原料加工而成,他的贵重、高雅体现在加工技艺上,而不是本身材料的价值。

也正是皇帝的喜爱,推动了中国瓷器艺术的高度发展,历史上著名的官窑有:

一、汝窑

位于古代河南汝州而得名。

“汝窑器釉厚,釉中有少量气泡,古人称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汝窑瓷片的断面,肉眼可见一些稀疏的气泡嵌在釉层的中、下方。用放大镜于釉面上观察,中层的这些气泡,于釉层内呈稀疏的星辰状,大的如星斗。但是,蕴藏在釉层最底下的另一部分气泡,从釉面上则很难透见。汝瓷在其胎体的釉层间,有一排肉眼可见的大小气泡,这类同宋龙泉、南宋官窑等青瓷体系釉内气泡排列有异的景象,属玛瑙釉为釉的又一特征。同时表明,玛瑙的粘度很强,以致釉内与胎体中的空气,在烧制过程中无法正常溢出,较多的被封闭在釉的下层;芝麻支钉釉满足。

现传世的汝窑瓷器仅有60余件,所以十分珍贵。

宋汝窑三足樽。

二、官窑

官窑,是南宋宋高宗时期一些窑口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供御捡退,在当时俗称"官窑“。官窑,毛公洞第一(今 江苏扬州一带)。南宋官窑瓷器沿袭北宋风格,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另外”肉腐留骨“(露胎处象死人骨头,俗称”骨董“)也是那时所造。我们今天所称官窑泛指历朝官府烧造瓷器,其实,历史上仅指南宋时期烧造的瓷器,后世再无此称呼。

三、哥窑

为今天杭州老虎洞“,哥窑”宋代(也说元代)名窑,哥窑器物胎色较深,胎质细腻,足边及口沿釉薄处也可见深色胎,制作工艺精湛,装烧方法亦采用支钉支烧或垫烧,一些盘炉器物的足底有极为规整的圆形支烧痕。釉色以青灰、米黄为多,釉质肥润,釉面有细碎的片纹,纹分两种,一种开较大的黑色片纹,另一种是在黑色片纹中又开细小的黄色片纹,俗称“金丝铁线”,是哥窑器物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四、定窑

定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涧磁村、野北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

定瓷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定窑以装饰见长,其刻花奔逸,印花典雅,辅助以剔花、堆花,各得其趣。定窑以白色为多,之外有红、黑、紫、绿诸色。

五、钧窑

钧窑在今天河南禹州一带,钧瓷以釉色窑变见长,素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双”的特点。同样的釉色,入窑经1350度高温烧成后,每件瓷器呈色不一样,并出现人们意想不到的景观效果。

六、景德镇窑

位于今天江西景德镇,“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早以“假玉器”之美称名冠天下,并创造了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素三彩、玲珑、高温色釉等精巧绝伦的名瓷。

七、耀州窑

位于今天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耀州窑瓷以刀代笔的刻花装饰最为精湛,运刀挥洒如行云,刀下线条如流水,讲究一气呵成,刻成后纹饰奔放遒劲,线条活泼流畅,立体感极强,再施以透明的青绿色釉,烧成后更显器物淡雅秀丽,格调高峻。装饰技法以刻、印、划、雕、堆、镂空为主。

八、磁州窑

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一带,磁州窑以黑釉剔花瓷和铁锈花瓷著名,黑釉剔花瓷是在上有黑釉的瓷胎上剔刻纹饰,将纹饰以外的黑釉剔去,留出原始白地,烧成后黑白对比分明,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装饰效果。


无嗔无狂


中国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历朝历代皇帝和国人的审美追求是一种意境的表达,

而将这种自然风韵之美发挥到极致的,就是宋瓷。

宋人不尚奢华,不好奇巧,钟爱自然,细嚼生活。

对精致生活的执意追求,

便成就了宋瓷经世之美!

宋瓷之美,美在收敛、温厚、含蓄,强调内心的感受。

宋瓷那种朴素无华而蕴含独特的气韵。元,明,清三代瓷器美轮美奂…

深深地吸引着各朝皇帝和世人。时至今日也为人所艳羡。











谢大康


我国古代可供帝王们欣赏把玩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古籍,字画,玉石,瓷器…

但是像是瓷器这种,真正意义上它从来不是拿来我们所之谓狭义上的“玩”的,而是欣赏,或者说满足虚荣心的欣赏。

瓷这种物件,以其五光十色而又细腻入里的釉色而为人称道,以其所蕴含的人文与历史价值而价值连城。它脆而易碎,你无法把它当做蹴鞠来踢动玩弄。即使它坚如磐石可以拿来踢弄,那也是令无数文人雅士发指的村夫行为。暴殄天物!

所以这个“玩”,并非我们所理解的简单的狭义上的把玩,应该是属于像是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那种广义上的玩,玩出境界,玩出高度,玩出新意。


(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

请恕我咬文嚼字,但在“玩”老物件这一圈里,便已经涵盖了研究,收藏,乃至修复仿赝等种种。倘若非此,并不能当得起一个“玩”字。

从瓷器诞生的过去4200年以来,倒不能说每朝每代的皇帝都爱“玩”瓷器,但每朝必有一个重量级的“玩”瓷高手。原因很简单,琴棋书画诗词茶花酒玉石。古代可供皇帝们“玩”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这样可供选择的多了,每一个皇帝也就都不可能都照宋徽宗那个模子刻出来酷爱书法与瓷器了。

这里提到宋朝,不得不多说一句,那才是一个空前绝后举国上下最会“玩”的朝代。光是点茶,焚香,插花,挂画文人所称道的四雅所“玩”出的高度便已经让人高山仰止空前绝后了。你不会想到一个简单的喝茶过程,他们从时间,地点,人物,场合,到茶叶的粉碎成末,汤水的温度,茶具的选择,动作的规范,礼仪坐姿等都有金规玉律。换句夸张的话,就是点茶时茶沫星子的大小,数量和旋转方向都评入雅量范围。


(宋人点茶)

一句话“技术活儿,该赏!”

所以说,古代皇帝不可能独赏一门的。

以下我们就简单说一说那些古代“玩”瓷的代表帝皇。

准确意义上,陶从人文诞生就有所规迹了,而瓷却是约摸在东汉末年开始萌芽,从东汉末年的三国到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这一段时期都属于瓷器的萌芽期,那时候的瓷器多是用来盛放食物的器皿,颜色与釉色工艺单调,以南青北白的单调复古特色而见著,如图:


所以,彼时的瓷器实在没有多少可供帝王把玩欣赏的地方,玩玉石美女显然更香。

但从唐开始,画风就不一样了。除了精进青与白之外,唐的人文作风奔放豪迈空前绝后,这段时期诞生了而今很多引为经典的瓷器如多见于皇家陪葬的“唐三彩”。

人们对瓷器的定位与认识也从炊具上升到了文玩乐器与宗教图腾崇拜等。

古代那些皇帝里的收藏大家并不多,伸手不过十指,酷爱“玩”瓷的就更少了。

唐太宗爱的是字画,对王羲之《兰亭集序》爱不释手,每晚必伴枕入睡。唐玄宗爱的是牡丹与美人,玄宗甚至青出于蓝把牡丹“玩”出了七种颜色,后主李煜酷爱诗词,这几个还算文艺的南唐皇帝算是收藏大家,却还未窥得“玩”瓷的门径,充起来不过是对瓷器文化与工艺乐得其见地推波助澜一番罢了。

倒是五代十国的周世宗柴荣一鸣惊人,玩出了经典之作“柴窑”。

(柴窑)

而后到了宋就是不甘屈居人后的宋徽宗了。把宋徽宗列为古今第一文艺皇帝绝对令人心服口服。



(文艺皇帝宋徽宗)

前面已经说过,整个宋重文轻武,崇尚文雅与桑间濮上之音,连喝茶挂画都那么讲究的一个朝代,自然对喝茶污插花的器皿重视非常。在这个旷古绝今的文艺朝代,诞生了令世人称奇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大窑,其中汝窑更是如瓷中神仙般成为旷世经典,神龙见首不见尾,拍卖动辄以亿为单位。


(台北故宫博物馆镇馆之宝宋汝窑)

元朝忽必烈简单粗暴,玩的是红白瓷。忽必烈以武著称,玩的是韬略与刀剑,瓷是副业,这里一笔带过。

到了明,收藏大家几乎没有,但是“玩家”可就多了,玩瓷的如成化帝朱见深,玩出了高度,玩出了情怀。还有一位朱瞻基,玩的则是蟋蟀哈,那个罐子只是其次,他看中的那是那个蟋蟀。

(朱瞻基玩的蟋蟀瓷罐)

清朝康熙爱折腾洋玩意儿,乾隆倒是乾隆雍正父子玩瓷有所建树,将青花瓷“玩”到了巅峰,和他们父子相比,之前从唐开始的青花玩家都是弟弟。其他皇帝在“玩”瓷界不过蜻蜓点水,不足为道罢了。

现在我们回到话题,古代皇帝到底为什么喜欢“玩”瓷器。

首先,它所蕴含的人文与历史价值不说,大多是欣赏,或者说满足虚荣心的欣赏与攀比。我们列举几图,美不美,香不香,诸君来定。




不书


瓷器在成为收藏品之前,就是普通厨房用具。皇帝吃饱了没事会喜欢研究和把玩那东西?

正史如《二十四史》中从来就没有记载过哪个皇帝喜欢瓷器,就连瓷器也几乎没提过。野史中的行业史,如专讲瓷器的,肯定是不足采信的。譬如官窑,没那么高端,相对于现在也就是个国营企业,国营企业的产品,中央会采购,百姓也会去买,有什么可稀奇的。当下玩收藏的,所讲的也不足信。为了自抬身价,牵强附会,怪力乱神。

俺就是个碗,吃饭用滴!

历代皇帝不玩瓷器,喜欢玩别的,譬如:

秦始皇喜欢玩出巡,到不了的地方如日本,就派徐福去。

汉高祖喜欢玩弄人,拿个空红包参加婚宴吃白食,尤其喜欢玩弄读书人。

汉武帝是双性恋,他喜欢的有兄弟,如韩嫣、韩说; 有兄妹,如李延年、李夫人; 有姐弟,如卫子夫、卫青。

魏武帝喜欢写诗,横槊赋诗,很有成就,后代帝王堪比肩者寥寥。当然,还喜欢玩别人家的老婆。

晋武帝喜欢玩驾着羊车找宫妃,宫妃一万多。

晋惠帝什么都不会玩。

北齐后主喜欢玩音乐,自己填词作曲,自弹自唱。有时也把太监、宫女组成皇家乐队,在皇宫里大合唱,场面不亚维也纳金色大厅。

南朝齐废帝喜欢玩做生意。后宫有市场,宫女太监当服务员、收银员,潘爱妃是市场总管。没事就喜欢逛逛皇宫市场,撩一撩女服务员。

南朝梁武帝喜欢玩舍身的游戏,就是把自己舍给寺庙,由大臣把他赎回来。

隋炀帝喜欢旅游,大运河就是他开发的5A旅游项目。

唐太宗喜欢吃丹药,后来吃死了。

武则天喜欢和尚。

唐玄宗喜欢玩戏剧,据说是梨园祖师。还喜欢玩音乐歌舞,专业水准,据说作过《霓裳羽衣曲》。当然,他更喜欢玩杨贵妃,跑到马嵬,不能玩了,只好把杨贵妃杀了,还把自己的帝位给玩没了。

唐僖宗是个玩家,无所不玩,最喜欢玩骑马、斗鸡、打马球、踢蹴鞠。吹过牛:如果朝延科举设马球进士科,状元非朕莫属。

唐朝皇帝都喜欢诗,也写诗。

南唐中主、后主,都喜欢写词。把国家写没了。

五代南平王高从诲,喜欢当土匪,经常带人到南北通衢设卡,要想此路过,留下买路财。

后唐庄宗喜欢玩摔跤,跟大臣李存贤比赛,输了一个郡给李爱卿。还喜欢看戏、演戏,还喜欢男戏子,当然,那时候好像也只有男戏子,封了许多戏子做大官,然后就把天下玩没了。

宋徽宗喜欢写字画画,专业水平,独创瘦金体书法。还喜欢踢蹴鞠,水平当在国足之上。当然,必须说的是他还喜欢李师师。

元太祖喜欢玩摔跤,专业水准。蒙古人嘛。

明太祖喜欢杀人。杀人花样百出,最拿手的是剥皮揎草,剥完皮填入稻草,制作成人皮稻草人,摆公堂上吓唬人。

明武帝喜欢玩御驾亲征的把戏,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亲征时,叛乱已被地方武装消灭了,武帝下令,放着我来!还喜欢游龙戏凤抢民女。

明世宗喜欢玩猫。给他的猫册封为“虬龙”,册封仪式十分隆重。虬龙死的时候,他还举行过隆重的葬礼,以金棺材入葬。

明熹宗喜欢干木匠活儿,喜欢盖房子,专业水准。

清康熙皇帝喜欢骑马、射箭,他是前期的八旗子弟嘛,这技能都还熟练。

清乾隆皇帝,貌似只有他喜欢玩瓷器,但那是电视剧里面演的。有史可考的最大喜好是写诗,是写诗达人,平生写了四万多首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中国第一,世界第一,宇宙第一。


历史的犄角旮旯


真正意义上的陶瓷成熟于东汉末期,之前的从烧结率和玻化程度来说只能算是陶器。东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皇室用的瓷器多为品相较好的青瓷。

唐代帝王,最好之瓷当属千年来只闻其声不见其物的秘色瓷,秘色瓷属越窑青瓷系,仅为皇室烧造,釉料配方也秘不示人,历来只有文献记载而不见实物,直至1978年陕西宝鸡法门室地宫出土十四件秘色瓷,世人才见其实物。

宋代帝王,最好之瓷当属五代大名窑之魁首,---汝窑。汝瓷以玛瑙入釉,釉色恬静雅致,天青无纹者为个中上品,宋朝帝王彼时就因拥有汝瓷而喜不自胜,现如今汝瓷存世不过三十余件,十分名贵,在拍卖上亮相都是以亿元来计量了。

元代帝王,最好之瓷当属素胎青描的元青花了。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游牧民族性格豪放,元青花大多器形大气,纹饰层次繁多,极具少数民族的审美特色。

明代因为瓷器烧造水平大幅提升,瓷器品类繁多,帝王喜好之瓷除了青花外,还有诸如高温铜红釉瓷,甜白瓷,五彩瓷等等。

清代帝王,最好之瓷当属创烧于康熙晚期的粉彩瓷,粉彩瓷自产生以后贯穿于整个清王朝,并在帝王的喜好之下不断推陈出新,譬如吸收希望珐琅技术的珐琅彩,造型别致的粉彩转心瓶。

时至今日粉彩因其雅俗共赏的特质,仍为大众所喜爱,不少画家仍在新粉彩领域里探索技艺与工艺的革新。

图一是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唐代越窑秘色瓷莲瓣碗

图二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宋代汝窑无纹椭圆形花盆

以上为个人之见,小舒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望请楼主见谅。




话瓷说sue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距今有4200年历史,唐代以前瓷器一直是实用器的代表,但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了达官显贵文人墨客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各种精美的瓷器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中,从那时起就流传了一句话叫做“家无瓷不贵,室无瓷不雅”。





未知的古今历史


瓷器本身就是中国的代名词,所有的中国文化都可以在瓷器上体现。

从世界文化角度来看,瓷器只有中国才有,是中国人将瓷器和茶叶运送到欧洲,让中国成为世界人们向往的黄金遍地的世界。

从瓷器本身来看,整个世界只有中国发明了这种“陶器上釉”的器皿,其他国家只有陶器,进而转为金属器皿。但千百年来人们发现瓷器一旦烧成,就再也不会变化,而金属器皿会生锈,依然不如瓷器。

瓷器本身也代表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论是中庸道德、还是成熟内敛、礼义廉耻皆可以在瓷器上体现。它不仅仅是一个摆设,更是 一种文化的传承,是德行和美感的综合。


半夏锦年似夏天


瓷器本身就是中国的代名词,所有的中国文化都可以在瓷器上体现。

从世界文化角度来看,瓷器只有中国才有,是中国人将瓷器和茶叶运送到欧洲,让中国成为世界人们向往的黄金遍地的世界。

从瓷器本身来看,整个世界只有中国发明了这种“陶器上釉”的器皿,其他国家只有陶器,进而转为金属器皿。但千百年来人们发现瓷器一旦烧成,就再也不会变化,而金属器皿会生锈,依然不如瓷器。

瓷器本身也代表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论是中庸道德、还是成熟内敛、礼义廉耻皆可以在瓷器上体现。它不仅仅是一个摆设,更是 一种文化的传承,是德行和美感的综合。

所以瓷器才如此受人喜爱,更受到皇帝的青睐。


头号看电视


不请自来,我来回答

其实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没几个正真喜欢和研究瓷器的。

瓷器的发展

瓷器最早出现在中国商代大约公元前16世纪,后来经过一系列改进与发展到了唐宋时期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制造技术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唐朝时期的唐三彩,宋朝时期的景德镇瓷器都因技术精美而广为流传。

宋朝时期是中国的瓷器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瓷器通过海上贸易更是传遍整个阿拉伯世界与欧洲大陆。中国的英语名称就来自于瓷器的发音china。

瓷器的主要作用和他的价值

但对于中国皇帝来讲瓷器显然没那么视若珍宝只不过是一件精美的生活用品而已。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生产只不过是用来使用和发展经济,除非瓷器具有收藏价值但一般为前朝瓷器很少有帝王收藏和研究本朝瓷器,只会去重视和发展毕竟需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是人民生活必需品。

民间有句话叫做,和平年代收古董,动乱年代收黄金,(这里的古董我们暂且用属于古董的瓷器代替,)都是因为其当下价值所在,和平时期除非个人爱好和贪恋钱财但和平时期整个天下都是皇帝的他要古董做什么!而个人爱好好像没听说哪位皇帝爱好瓷器!动乱年代那就更别说了古董也没人要。古代皇宫里放有大量瓷器基本只是又来装饰。

所以瓷器只要不是古董具有收藏价值,除了艺术爱好者没有多少人正真去爱瓷器,更别说帝王了!生活用品,具有技术含量艺术精美的工艺品仅此而已。

我想就跟现代政治家们没人整天去研究手机吧!但他们会鼓励社会去发展,毕竟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民生也需要!

总结

中国历朝历代正真喜欢瓷器的皇帝没有,重视和发展瓷器的皇帝倒是层出不穷。


外太空的首富



历史上没有说明哪个皇帝喜欢玩瓷器。

但是明清皇帝多数都用景德镇陶瓷。

早在东晋时期,景德镇已经开始烧造瓷器,制瓷历史悠久。

至北宋时期,景德镇烧造的瓷器质地精良,深得皇帝喜爱。宋真宗下旨将景德镇瓷器进贡朝廷,并将自己的年号“景德”赐作景德镇瓷器底款。

久而久之,便有了“天下咸称景德镇”之说,当时的“昌南镇”亦更名为“景德镇”。

明清两代瓷器,大家通常说的“御窑”就是特指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瓷器。

景德镇御窑厂是明、清两代皇家御用瓷器的专门制造场所,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结束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历经明清两朝27位皇帝,为皇帝烧造御瓷长达542年,生产出无数精美的瓷器。

鼎盛于明清两朝的景德镇御窑厂,六百多年来,由初设到兴盛再发展到鼎盛时期,倾注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太监窑工等的心血,才成就了登峰造极的景德镇御窑。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元官窑:元帝始设浮梁磁局

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专为皇家烧造瓷器,并兼造漆器、棕藤、马尾、笠帽等。

景德镇当时隶属浮梁县,故称“浮梁瓷局”。在浮梁瓷局的监管下,景德镇创烧的卵白釉、元青花和釉里红瓷器,成为举世闻名的精品。

公元1368年,元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覆灭,浮梁瓷局也随之消失。

白瓷在元代的景德镇有很大的发展,优质的白瓷引起朝廷的高度重视。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镇设立第一个官窑——浮粱磁局,专为元皇室烧造瓷器。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枢府瓷、青花和釉里红瓷,取得卓越成就,为明清两代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景德镇并因此在日后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赢得了瓷都的桂冠。

明洪武景德镇窑釉里红缠枝莲纹玉壶春瓶

景德镇窑釉里红缠枝莲纹大碗

洪武大帝建御窑

明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在景德镇设“御器厂”,此为景德御窑之始创。凭借皇家授予的特权,御器厂汇聚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极大推动了瓷器工艺的革新。

洪武帝需要以瓷器换马用于战争,还要用瓷器扩大贸易和安抚邻邦。御厂烧造出器型硕大的青花、釉里红大盘、大碗、大罐,素朴雄浑,粗豪而不失风韵,形成了洪武官窑瓷器的独特风格。

戏说燕王红战袍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朱棣身着鲜红的战袍指挥作战,第二天清晨,士兵们发现朱棣的红战袍上霜花自然凝结成一条腾空飞舞的白龙,三军以为瑞照,士气大振,战果辉煌。

1402年,朱棣登基为永乐皇帝。御厂的技师们依据燕王战袍的故事,设计烧造出鲜红地白龙纹瓷器,以表对永乐皇帝的敬意。而这种集“鲜红”与“甜白”于一身的瓷器,则成为永乐官窑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以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久负盛名,被称为我国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

宣德青花

宣德青花

明皇怒斩督陶官

宣德官窑有极为严格的管理制度,朝廷派官员督陶,负责宫廷用瓷的生产,特别是对贡余品、次品管理近乎苛刻。

督陶官张善“贪酷虐下人不堪,所造御用器,多以分馈其同列”。

宣德二年(1427年),为了整肃纪律,杜绝官窑贡余品的外流,宣德帝将督陶官张善处以极刑,将所有贡余品、次品一律集中打碎,就地掩埋,既维护了皇权的威严,也“打”出了官窑瓷器的至精至美。

明宣德 青花瑞兽纹蟋蟀罐

明宣德 青花海水怪兽纹蟋蟀罐

明宣德 青花樱桃小鸟纹蟋蟀罐

明宣德 青花汀洲白鹭纹蟋蟀罐

明宣德 青花松竹梅纹蟋蟀罐

宣德皇帝蟋蟀罐

明宣德皇帝朱瞻基喜好玩蟋蟀在文学名著--《聊斋志异》“促织”篇中有所描写,而宫廷正史却无记载。

1993年的珠山宣德官窑遗址考古发现却证实:御厂为朝廷烧造了数十种纹饰精美的蟋蟀罐,其中青花双角五爪龙纹蟋蟀罐就是贡宣德皇帝观赏斗蟋蟀的“斗盆”。

这位“太平天子”不仅有玩蟋蟀之好,而且酷爱养鸟赏花,宣德御厂为朝廷烧造的花鸟虫鱼器皿就达几十种。

宣德青花龙纹缸

太监督造青龙白瓷缸

明代永乐年间,北京谨身、华盖、奉天三大殿被大火烧毁,正统六年(1441年)三大殿重建工程完成。

太监王振命令景德镇为大殿烧造青龙白瓷缸,因缸大而且壁厚,屡烧不成,三大殿前的陈设便以铜缸代替。

而几十口有裂痕的龙缸则被打碎掩埋在御厂西围墙下,直到1988年被考古工作者发现,青龙白瓷缸才得以重见天日,现陈列在龙珠阁展厅。

明宪宗创导斗彩新风

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对景德镇御厂的生产相当热心和执著,这位具有深厚艺术修养,又善于绘画的帝王,对小巧精致的工艺品情有独钟。

成化皇帝的审美情趣和个人喜好直接影响到御窑厂的生产,在他的创导下,成化官窑烧造出瓷质精美、彩饰优雅、小巧别致的斗彩瓷器,成为明代官窑之冠。

成化斗彩一直被人视为拱璧,古时就有“神宗(万历帝)御前尚食,有成杯一双,价值十万”的记载,而在成化朝之后的510年——公元1997年的香港索士比拍卖会上,一只成化斗彩鸡缸杯竟拍出2917万港币的天价,这恐怕连成化皇帝自己也始料未及。

2014年,又创造出一只成化斗彩鸡缸杯竟拍出2.8亿港币的记录。

青花“红拂传”图棒槌瓶

青花山水人物棒槌瓶

文房用瓷与康熙

康熙时期,御窑烧制了大量笔筒、水洗、臂搁、瓷砚等文房用瓷,这与康熙皇帝实行尊孔崇儒的文化政策是分不开的。

作为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康熙清楚地认识到,满族的武力不足以统治中国。唯有遵孔崇儒,学习汉民族文化,才能巩固满清帝国统治。

因此,即位伊始,康熙即把程朱理学确定为官方哲学,采取怀柔汉族知识分子政策。对文化的推崇自然促进了文房用瓷的烧制,康熙刻意求精地让御窑厂的窑工们烧制各类文房用具,这其中以笔筒烧制地最为出色,在清代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雍正斗彩缠枝花卉纹碗

雍正斗彩蝠云纹碗

四爷最爱素雅器

雍正皇帝为康熙第四子,有“四爷”之称。这位铁面无私的帝王,在艺术鉴赏方面颇具文人气息。

他喜爱文雅素净的瓷器,追求自然、含蓄之美。

雍正皇帝对瓷器制造直接干预,从宫中造办处档案得知,御窑厂生产的瓷器的样式,都要秉承雍正皇帝旨意,做出各等式样之后由皇帝选择。

宋代瓷器以胎质细腻、色彩淡雅、大度秀美而闻名于世,深得雍正喜爱,因此雍正时期御窑厂生产了大量仿宋瓷作品。

粉彩以玻璃粉打底,彩绘图案具渲染效果,颇似中国水墨画意境,雍正对此喜爱有加,故雍正年间粉彩盛烧一时。

乾隆窑冶古今中外于一炉

乾隆( 1736—1795 年)是清高宗弘历的年号。乾隆窑产品,主要指唐英督理窑务时的制品。

唐英原为内务府员外郎,早在 1728 年(雍正六年)即到景德镇御窑厂“驻厂协理”窑务,担任年希尧的副手。在 1736—1749 年(乾隆元年至十四年)、 1752—1756 年(乾隆十七至二十一年),唐英先后任淮安关、九江关监督,兼理景德镇窑务。

唐英不仅一般地管理厂务,完成朝廷交办的大量瓷件,而且深入窑厂,研讨工艺,在仿造和创新上成就显著。

每年贡献给朝廷的大小盘、碗、锺、碟、瓶、勰、尊、彝等,多达 57 种。

清乾隆 唐英烧制礼器

清乾隆 唐英制仿生鸭

《景德镇陶录》记述唐英的成就说:“公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全,又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银、彩水墨、洋乌金、珐琅画法、洋彩乌金、黑地白花、黑地描金、天蓝、窑变等釉色器皿。土则白壤,而埴体厚薄惟腻。厂窑至此,集大成矣。”

乾隆窑继承了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精华,所仿历代名瓷几乎无所不有,同时吸收东、西方艺术,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制瓷工艺,力求新的创造,真可谓集各种技艺之大成,冶古今中外于一炉了。

李鸿章筹银兴复御窑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军队攻打到景德镇,咸丰五年,太平军烧毁御窑厂,御厂被迫停止烧造。

时至同治五年(1866年),清政府军机大臣李鸿章筹银十三万两,命九江关督蔡锦青在御窑厂旧址重建堂舍72间,兴复御窑,所有督陶事务,由九江关监督遥领。

同治七年(1868年)御窑厂为同治皇帝大婚烧造喜宴瓷器。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御厂制度终止,至此景德镇珠山御窑厂经过了近六个世纪的漫长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