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從王羲之到馬一浮,尋找那些深藏在古代法帖中的中醫與中藥


題記:

不會寫一手好字的中醫不是一個好書法家!

這是前兩年流行於網絡的錯亂邏輯逗笑句式。實則在中國書法史上流傳下來的眾多書法作品中,很多便是記敘病情、藥方、藥名的法帖,從書聖王羲之到王獻之到蘇東坡、黃庭堅、傅山等再到近當代的陸維釗、諸樂三、張宗祥,馬一浮等都有。有圖,有文,有真相!




從王羲之到馬一浮,尋找那些深藏在古代法帖中的中醫與中藥

王獻之《新婦地黃湯帖》


這場大疫讓中西醫之爭又風起雲湧。當然這不是第一次,更不會是最後一次!套用一句佛系的話來一言以概之:


中醫之於中國,

他就在這裡,

不生不滅!


我之感慨於中醫與中藥,一如感慨於中國的文字與書法!均是國粹,是相通卻也是同病相憐。兩者被非議的時間也都是在清末民初之際,西風東漸,一切帶有中國字樣的東西都是要被懷疑和打到之列。首當其衝的便是中醫中藥與中國的文字與書法。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竟是魯迅!他對廢除中醫與中國文字的言論被廣為流傳:


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

——《吶喊·自序》


方塊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關於新文字》


梁啟超也是反對中醫的代表人物,最終為此而將生命奉獻也在所不惜,但是梁啟超不主張廢除漢字,而且為書法進入到藝術之門還有臨門一腳的功勞的,在其擔任清華大學的國學研究院導師的時候,曾應邀為清華學校教職員書法研究會作過一次演講,在這次演講中他說道:“美術,世界所公認的為圖畫、雕刻、建築三種。中國於這三種之外,還有一種,就是寫字。”又說,中國人的寫字有四美:線的美,光的美,力的美,表現個性的美。並藉此四美而將“寫字”列為“美術”,於是乎“書法”從此名正言順的歸類到“藝術”中來。


書法之於中醫自來是淵源相連,舊時老中醫帶徒有四句話:"一手好字,二會雙簧,三指把脈,四季衣裳"。這其中的第一句話之於我個人是感同身受的體會,我之今日是吃了寫字的飯,實是歸了小時身為中醫的父親對我的庭訓之功!父親寫的一手的好毛筆字,對我們兄弟寫好字很是在意,家裡當時還能見他年輕時學書法的功課作業,那是一本裝訂精美,以蟬衣紙雙溝填墨的《曹全碑》摹本,那是我小時對中國書法之美的驚豔之始。


“不會寫一手好字的中醫不是一個好書法家”!這是前兩年流行於網絡的錯亂邏輯逗笑句式。實則在中國書法史上流傳下來的眾多書法作品中,很多便是記敘病情、藥方、藥名的法帖,從書聖王羲之到王獻之到蘇東坡、黃庭堅、傅山等再到近當代的陸維釗、諸樂三、張宗祥,馬一浮等都有。有圖,有文,有真相!


先來看書聖王羲之涉及病情、藥名的法帖,在其有著“煊赫著名帖”之謂的《十七帖》中便有《天鼠膏帖》、《藥草帖》、《旃罽胡桃帖》等,在這幾帖種均提及藥物名及藥效。這其中有些藥是與王羲之服食有關,因為他在服食五石散這種丹藥的同時,需要服用各類藥草來以抵止副作用的產生。圖並釋文如下:


從王羲之到馬一浮,尋找那些深藏在古代法帖中的中醫與中藥


《天鼠膏帖》(叢帖第9通尺牘)

釋文:天鼠膏治耳聾有驗不?有驗者乃是要藥。


從王羲之到馬一浮,尋找那些深藏在古代法帖中的中醫與中藥


《旃罽胡桃帖》(叢帖第24通尺牘)

釋文:得足下旃罽、胡桃藥二種,知足下至戎鹽,乃要也,是服食所須。知足下謂須服食,方回近之,未許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無緣見卿,以當一笑。


從王羲之到馬一浮,尋找那些深藏在古代法帖中的中醫與中藥


《藥草帖》(叢帖第25通尺牘)


有其父必有其子,二王中的小王——王獻之也有數件言及病情及藥名藥效的法帖傳世,也一併列圖並釋文如下:


從王羲之到馬一浮,尋找那些深藏在古代法帖中的中醫與中藥

《地黃湯帖》局部一


從王羲之到馬一浮,尋找那些深藏在古代法帖中的中醫與中藥

《地黃湯帖》局部二


從王羲之到馬一浮,尋找那些深藏在古代法帖中的中醫與中藥

《地黃湯帖》局部三


《地黃湯帖》,又名《新婦帖》,6行,計44個字,縱25.3釐米 橫24.0釐米。現藏日本東京臺東區書道博物館。帖中所言的“地黃湯”是治療女性月經不調的一個湯劑,這個湯劑裡面主要的藥物是地黃,《神農本草經》列為藥物上品,久服輕身不老。

釋文:新婦服地黃湯來,似減。眠食尚未佳,憂懸不去心。君等前所論事,想必及。謝生未還,可爾?進退不可解,吾當書問也。


從王羲之到馬一浮,尋找那些深藏在古代法帖中的中醫與中藥

《鴨頭丸帖》展出圖


《鴨頭丸帖》,草書,唐摹本,共有兩行15字,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本草綱目》記載:“鴨頭丸,治陽水暴腫,面赤,煩燥喘息,小便澀,其效如神”。

釋文:“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


從王羲之到馬一浮,尋找那些深藏在古代法帖中的中醫與中藥


《承服帖》也叫《腎氣丸帖》,王獻之書,拓本,3行,28字,行書,入刻《淳化閣帖》。據考證王獻之帖中所言的“腎氣丸”源自東漢醫聖張仲景(約150-219)《傷寒雜病論》,是中醫經方派最有名的方子之一,今日常見的“六味地黃丸”便是從這個“腎氣丸”衍生而來。

釋文:承服腎氣丸,故以為佳。獻之比服黃耆甚勤,平平耳。亦欲至十齊,當可知。


從王羲之到馬一浮,尋找那些深藏在古代法帖中的中醫與中藥

蘇東坡《覆盆子帖》


到宋代,書家知醫者最有名的便是蘇東坡了,據說他創辦了中國第一所公私集資合辦醫院“安樂坊”,他貶謫到黃州,也就是現在的疫情重鎮黃岡的時候,正好也碰到了大瘟疫。結果他以一劑“聖散子方”予以治療,所全活者不可勝數(《東坡全集》卷34《聖散子敘》)。不過可惜的是東坡的這件藥方沒有墨跡流傳。但是作為他的最好的朋友,有著“蘇黃”合稱的黃庭堅卻有一件《藥方帖》留傳至今!


從王羲之到馬一浮,尋找那些深藏在古代法帖中的中醫與中藥

黃庭堅《藥方帖》


《藥方帖》行草書,北宋黃庭堅書,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書香藥方一則,記載調配嬰香香方之藥名與和合之法,或稱《制嬰香方》。收入《宋賢書翰冊》第三幅,紙本,縱28.7釐米,橫37.7釐米。凡9行,每行字數不一,共81字。無書寫時間,從筆法、書風判斷,應是黃庭堅早年所書,時間大約在1086—1093元祐年間。鈐有“安氏儀周書畫之章”等印記。《裝餘偶記》、《石渠寶笈續編》等著錄。首行僅“嬰香”二字,說明香方之名。後接三行,為香藥五種,以行書為主,中鋒用筆,亦見側鋒。中三行寫香方和合之法,書體從行書轉為行草,至第七行“作雞頭大”已是小草書法,藥方書寫至此結束。空一行,接末二行字留空矮於前文,這是為香方所做的補充說明:“略記得如此,候檢得冊子,或不同,別錄去。”已轉為草體,書寫速度轉快,至末行五字渴墨枯筆一氣呵成,已成連綿大草。通篇藥方以書簡形式呈現,書勢由緩行轉而疾草,行文中塗改畫圈補字,更添書卷之氣,墨色變化豐富,藝術感染力很強。


從王羲之到馬一浮,尋找那些深藏在古代法帖中的中醫與中藥

傅山所開藥方墨跡稿本圖


明末清初的傅山傅青主是集書法與中醫之大成者,傅山的書法成就與地位不必多言,殊為人知的是傅山在杏壇的地位較之其在書壇地位是隻高不低,尤其是在內科、婦科、兒科、外科均堪為 “大師”級別。上海辭書出版社所出《辭海·醫藥衛生分冊》在“醫學人物”欄目中,收入上自傳說中的岐伯、黃帝,下至當代約5000多年的中國中醫藥史上重要人物共計71人,其中山西僅有一人,即是傅山。其醫著《傅氏女科》《青囊秘訣》,至今仍是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傅山現留存在世的還有很多的藥方及醫書的墨跡手稿,這些無論是作為對中國古代醫學的研究還是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研究都很有價值。


到了近當代,一些積學即深的書家學者中,如:陸維釗、諸樂三、張宗祥,以及國學大師馬一浮等也都旁通醫術,我們現在還能看到他們開方子的墨跡,這些藥方墨跡作為書法藝術作品及中醫藥方研究也均有很大的價值。


從王羲之到馬一浮,尋找那些深藏在古代法帖中的中醫與中藥

諸樂三藥方單


從王羲之到馬一浮,尋找那些深藏在古代法帖中的中醫與中藥

馬一浮藥方單


中醫與中國書法作為中國之國粹,實則在精神的根源上是一脈相承,比如中醫至今留傳有無數的單方與藥品。但是診斷與醫治卻仍有在症狀之外還注重節氣的陰晴燥溼,人事的悲歡離合,中醫以為人的疾病不像動物的只是生理的,而亦是人生的。這就好比書法自古到今,留下法帖和字體繁多,但在書法的學習和創作上更有功夫在書外,還有五乖五合之謂,人書俱老,書如其人等等。又如處方重在和合增減。同一症狀,高手與低手的醫法出入甚大,而這正如同一篇文章、詩詞,書法高手與低手書寫出來的感覺是有著天壤之別的!其實中國的無論何種學問皆留有餘地讓人可以無窮的加工與創造。注重的是人來用物,而非完全的唯物是用!現在來貶中醫者,多是因庸醫過多所致,實是與中醫無關,這也便是現如今江湖書家滿世界跑的如江湖郎中一般,這叫世人如何看得起,尊敬的了?“醫者意也”這句話亦是可以和“書者如也”來對上,其實中醫之開藥方診治亦是像書法作品及文章的創作一般的妙手偶得之。又比如中醫開方子講究“上病下取、陰中求陽、提壺揭蓋、逆流挽舟、甘溫除熱、引火歸原”。書法的書寫筆法上也講究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快先慢、欲揚先抑、無往不收,無垂不縮、帶燥方潤、虛實相生等等……


書法與中醫之類比還可以舉出更多,甚或成為一專門的論文,然,以唐人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裡一句詞也是可以概之的:


照花前後鏡,

花面交相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