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千年手藝面臨失傳:他9歲苦練技藝,64歲仍守絕活,花一生做好一事

千年手藝面臨失傳:他9歲苦練技藝,64歲仍守絕活,花一生做好一事

回首華夏五千年的歷史,從原始的氏族公社到封建王朝,陶器在人們的生活中一直佔據著重要的實用價值,陶器雖然外表樸素,卻有著耐用且經久不衰的好質量。然而,到如今信息爆炸的科技時代,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我們的生活用品也日新月異,粗瓷大碗、塑料、玻璃,它們精緻卻廉價,又極易被生產,使得陶器這一物品,逐漸走出了人們的視野,悄悄地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消失。或許是一種匠人的堅持,年紀已經64歲的山東柘溝鎮的大叔劉敬傑,卻仍然守護著,日復一日地燒製打磨著,快要被人們遺忘的陶土。他花費一生做好這一件事

土陶歷史與大汶口文化

陶器的發明,對於人類而言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原始先民生活、生產經驗積累的結果。由於人們從早先居無定所的遊牧生活到逐漸安土重遷的定居生活轉變,在生產實踐中,人們發現瞭如何使用火種,而定居地的泥土能因火燒變得堅硬,這便為後來發明陶器創造了物質條件。是故製陶這一工藝,

逐漸流傳、進步、完善,而陶器的面貌也日益複雜。例如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磁山、裴李崗文化,以及紋飾裝飾典型代表的河姆渡文化等。

千年手藝面臨失傳:他9歲苦練技藝,64歲仍守絕活,花一生做好一事

而山東的大汶口文化、東夷文化,是柘溝鎮土陶文化傳承的早期淵源。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從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中,早期的陶器以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為主的特點,中期泥質紅陶熟練減少黑陶、灰陶數量增多到了晚期,彩陶數量減少,以灰陶為最多,其次為黑陶和白陶。如今柘溝鎮劉敬傑大叔生產的土陶,技藝越發成熟,製作出來的陶器也更為耐用。

柘溝鎮土陶與劉敬傑

柘溝鎮位於山東西南部的縣城泗水縣,小鎮在泗水縣的西北部,與曲阜寧陽縣接壤,因村傍河兩岸多生柘樹而得名。柘溝鎮歷史悠久,是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早期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的歷史傳承之地,同時,柘溝鎮因依傍河水,河水中裹挾的泥沙淤積較多,本地陶土資源也十分豐富且屬於非金屬礦物,比例適當是製作陶器的絕佳土壤。

其製陶業也因此肇始於此,這裡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千年製陶之鄉”。在唐宋時期,柘溝鎮的陶器 就已經能通過販運,送到京師腹地出售,出售者能獲得百倍的利潤。而在玻璃塑料製品還未佔據市場之前,柘溝鎮的陶製品曾暢銷國內十幾個省市,可見當地的製陶業是多麼的發達。

千年手藝面臨失傳:他9歲苦練技藝,64歲仍守絕活,花一生做好一事

劉敬傑他是柘溝鎮製陶業的家傳第五代傳人,也是當地為數不多的土陶工藝傳承人。土陶技藝在外行看來,好像看似並不困難,但其中需要力氣、耐心、技巧的環節卻不為外人所知這些各種門道,沒有個三五年是很難完全掌握的。所以,在受到家傳手藝的影響下,劉師傅從9歲起便開始接觸陶土,而經過七年的時間才從他父親那裡學會了全套的製陶技藝。在幾十年後的今天,年過半百的劉師傅儼然已經成為了柘溝及周邊地區遠近聞名的“土陶宗師”。

當有人探訪到劉敬傑製作陶器的作坊時,與城市機械化生產的工廠截然不同,劉師傅的工作地點簡陋,燈光晦暗,在常年生產陶土的房間裡,泥牆斑駁,塵土蒙面,一位掌握著有幾千年歷史的製陶技術的匠人,便是在這樣樸素甚至簡陋的鄉下小房間裡,製作著工藝複雜的陶器。隨著土陶用品的淡化,

堅守土陶的藝人也寥寥無幾了。同時,令人不禁遺憾的是,製陶這一技藝如今大部分由鄉里年事漸高的老人們掌握,年輕人不願意呆在破舊落後的鄉村,學習這個似乎看不到前景的技術。

千年手藝面臨失傳:他9歲苦練技藝,64歲仍守絕活,花一生做好一事

每當製陶時節,劉敬傑老人和他的一位徒弟,靠著各自分工,和泥拉胚,撐起了這一事業。

雖然生產條件簡陋,但他們製作陶器技藝越顯純熟。他們生產的陶器外表看似樸素,其貌不揚,還顯得有點笨重,但製作一個陶器的工藝卻絲毫不簡單,由於工藝複雜,技術要求十分嚴格,製陶要經過曬土、澄泥、製坯、弓削、晾曬、成型、燒製、出窯等10餘道工序。而柘溝鎮的陶器也因此具有耐酸鹼、不滲水、不起潮,且品質細膩等特點,而由劉師傅製造出的陶缸研製的醬菜更是酸脆可口,故而能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暢銷北部、中部各省。

與我們平常在市場上常見的陶製工藝品不同,劉敬傑師傅所製造的陶器主要以滿足百姓日常生活實用需求為主,例如可盛水盛米的大缸,或是飼養魚類花草的魚缸、花盆等,大多外表古樸,卻結實耐用。雖然如今陶製生活用品在日益減少,但是劉師傅製作的陶器也因品質優良,依然受到一些人的歡迎。在2017年,劉敬傑師傅也以土陶傳承人的身份,入選為泗水縣第二批農村優秀實用人才。但即使是這樣,

千年手藝面臨失傳:他9歲苦練技藝,64歲仍守絕活,花一生做好一事

卻也依然不能忽視這一技藝目前面臨的困境,這15天出一件的活兒,千年技藝卻無人繼承。

古樸的歷史傳承與現代保存的迷思

土陶作為古老的漢族製作工藝文化,其源遠流長,藝術積澱豐厚。而土陶因為它獨特的歷史文化與紋飾、裝飾工藝,

在中國藝術史、器物史上有著鮮明地特點,他們質樸地顯示著中華民族四五千年豐厚的文化歷史底蘊和明顯的時代特徵。然而,隨著現代生產力水平的發展,這一古樸的技藝正在經歷著被時代拋棄的困境。

我們看著年過半百的土陶老師傅們,在偏僻的鄉野守著這古老的技藝,若是想保護這一文化,離不開社會的重視,我們也不希望看到古老的土陶技藝走向後繼無人的那一天,所以更希望社會上的有識之士能重拾起對土陶的記憶,讓千年的文化能延續它古老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