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千年手艺面临失传:他9岁苦练技艺,64岁仍守绝活,花一生做好一事

千年手艺面临失传:他9岁苦练技艺,64岁仍守绝活,花一生做好一事

回首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从原始的氏族公社到封建王朝,陶器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实用价值,陶器虽然外表朴素,却有着耐用且经久不衰的好质量。然而,到如今信息爆炸的科技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我们的生活用品也日新月异,粗瓷大碗、塑料、玻璃,它们精致却廉价,又极易被生产,使得陶器这一物品,逐渐走出了人们的视野,悄悄地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或许是一种匠人的坚持,年纪已经64岁的山东柘沟镇的大叔刘敬杰,却仍然守护着,日复一日地烧制打磨着,快要被人们遗忘的陶土。他花费一生做好这一件事

土陶历史与大汶口文化

陶器的发明,对于人类而言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原始先民生活、生产经验积累的结果。由于人们从早先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到逐渐安土重迁的定居生活转变,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发现了如何使用火种,而定居地的泥土能因火烧变得坚硬,这便为后来发明陶器创造了物质条件。是故制陶这一工艺,

逐渐流传、进步、完善,而陶器的面貌也日益复杂。例如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裴李岗文化,以及纹饰装饰典型代表的河姆渡文化等。

千年手艺面临失传:他9岁苦练技艺,64岁仍守绝活,花一生做好一事

而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东夷文化,是柘沟镇土陶文化传承的早期渊源。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从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中,早期的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的特点,中期泥质红陶熟练减少黑陶、灰陶数量增多到了晚期,彩陶数量减少,以灰陶为最多,其次为黑陶和白陶。如今柘沟镇刘敬杰大叔生产的土陶,技艺越发成熟,制作出来的陶器也更为耐用。

柘沟镇土陶与刘敬杰

柘沟镇位于山东西南部的县城泗水县,小镇在泗水县的西北部,与曲阜宁阳县接壤,因村傍河两岸多生柘树而得名。柘沟镇历史悠久,是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早期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历史传承之地,同时,柘沟镇因依傍河水,河水中裹挟的泥沙淤积较多,本地陶土资源也十分丰富且属于非金属矿物,比例适当是制作陶器的绝佳土壤。

其制陶业也因此肇始于此,这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千年制陶之乡”。在唐宋时期,柘沟镇的陶器 就已经能通过贩运,送到京师腹地出售,出售者能获得百倍的利润。而在玻璃塑料制品还未占据市场之前,柘沟镇的陶制品曾畅销国内十几个省市,可见当地的制陶业是多么的发达。

千年手艺面临失传:他9岁苦练技艺,64岁仍守绝活,花一生做好一事

刘敬杰他是柘沟镇制陶业的家传第五代传人,也是当地为数不多的土陶工艺传承人。土陶技艺在外行看来,好像看似并不困难,但其中需要力气、耐心、技巧的环节却不为外人所知这些各种门道,没有个三五年是很难完全掌握的。所以,在受到家传手艺的影响下,刘师傅从9岁起便开始接触陶土,而经过七年的时间才从他父亲那里学会了全套的制陶技艺。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年过半百的刘师傅俨然已经成为了柘沟及周边地区远近闻名的“土陶宗师”。

当有人探访到刘敬杰制作陶器的作坊时,与城市机械化生产的工厂截然不同,刘师傅的工作地点简陋,灯光晦暗,在常年生产陶土的房间里,泥墙斑驳,尘土蒙面,一位掌握着有几千年历史的制陶技术的匠人,便是在这样朴素甚至简陋的乡下小房间里,制作着工艺复杂的陶器。随着土陶用品的淡化,

坚守土陶的艺人也寥寥无几了。同时,令人不禁遗憾的是,制陶这一技艺如今大部分由乡里年事渐高的老人们掌握,年轻人不愿意呆在破旧落后的乡村,学习这个似乎看不到前景的技术。

千年手艺面临失传:他9岁苦练技艺,64岁仍守绝活,花一生做好一事

每当制陶时节,刘敬杰老人和他的一位徒弟,靠着各自分工,和泥拉胚,撑起了这一事业。

虽然生产条件简陋,但他们制作陶器技艺越显纯熟。他们生产的陶器外表看似朴素,其貌不扬,还显得有点笨重,但制作一个陶器的工艺却丝毫不简单,由于工艺复杂,技术要求十分严格,制陶要经过晒土、澄泥、制坯、弓削、晾晒、成型、烧制、出窑等10余道工序。而柘沟镇的陶器也因此具有耐酸碱、不渗水、不起潮,且品质细腻等特点,而由刘师傅制造出的陶缸研制的酱菜更是酸脆可口,故而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畅销北部、中部各省。

与我们平常在市场上常见的陶制工艺品不同,刘敬杰师傅所制造的陶器主要以满足百姓日常生活实用需求为主,例如可盛水盛米的大缸,或是饲养鱼类花草的鱼缸、花盆等,大多外表古朴,却结实耐用。虽然如今陶制生活用品在日益减少,但是刘师傅制作的陶器也因品质优良,依然受到一些人的欢迎。在2017年,刘敬杰师傅也以土陶传承人的身份,入选为泗水县第二批农村优秀实用人才。但即使是这样,

千年手艺面临失传:他9岁苦练技艺,64岁仍守绝活,花一生做好一事

却也依然不能忽视这一技艺目前面临的困境,这15天出一件的活儿,千年技艺却无人继承。

古朴的历史传承与现代保存的迷思

土陶作为古老的汉族制作工艺文化,其源远流长,艺术积淀丰厚。而土陶因为它独特的历史文化与纹饰、装饰工艺,

在中国艺术史、器物史上有着鲜明地特点,他们质朴地显示着中华民族四五千年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明显的时代特征。然而,随着现代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这一古朴的技艺正在经历着被时代抛弃的困境。

我们看着年过半百的土陶老师傅们,在偏僻的乡野守着这古老的技艺,若是想保护这一文化,离不开社会的重视,我们也不希望看到古老的土陶技艺走向后继无人的那一天,所以更希望社会上的有识之士能重拾起对土陶的记忆,让千年的文化能延续它古老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