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何一些南宋士兵寧願餓死也不吃小米?

鄭道慶


這事是假的,就算是有專門的記載,也是假的,古人說得好“盡信書不如無書”。

但是既然人死了,我們就一起來詳細分析一下,到底是不是餓死的,以及是怎麼餓死的。

“南宋士兵寧願餓死也不吃小米”的記載

這件事情記載於南宋史學家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四十六》,原文如下:“是時,黽山沿路有金人遺棄粟米山積,獨成閔之眾多福建、江浙人,不能食粟,因此日有死者不下二三百人”。

什麼意思呢?說,金軍攻宋失敗後,成閔將軍手下的將士們,因為大多都是福建、浙江、江蘇一帶的人,他們吃慣了大米,吃不慣小米,因此每天有二三百人餓死。

除了《三朝北盟會編》有記載,在《宋史》當中也有記載:委棄戈甲、粟米山積,諸軍多仰以給。惟閔軍多浙人,素不食粟,死者甚眾。

看起來,南宋士兵被餓死是真的,但這是真的嗎?

我們先不下定論,我們繼續往下分析。

南方人喜歡吃大米,北方人大多吃小米

不得不說,遠古時代,中國的文化經濟中心在黃河流域,這也使得後來各個朝代建都大多在北方。

粟,俗語叫穀子,或者叫小米,是黃河流域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下到販夫走卒,上到達官貴人,都將其作為主要的食物。除此之外,小麥也是黃河流域,北方大部分地區主要的食物之一。

而水稻,因為不耐旱,所以廣泛種植在南方,於是南北兩地,在主糧的攝入上有了區別,南方人大多吃大米,北方人主要吃麵和小米。

那麼,是不是南方人對小米難以下嚥?而北方人對於大米完全吃不下呢?

從現代來看,完全不是,很多南方人到了北方,什麼蘭州的拉麵,什麼山西的刀削麵,什麼新疆的拌麵,吃得那叫一個香。而北方人到了南方,大米是吃得是習慣的不能再習慣。

問題來了,是不是九百多年前的南宋士兵,就完全吃不下小米,甚至不惜餓死,也不願意吃?

這怎麼可能?北方人吃得那麼歡實,就連王公貴族都會吃,而南宋士兵就這麼挑食嗎?他們是士兵,不是享受的公子,適應不了吃小米?純粹扯淡。

關鍵是,軍隊都是有軍糧的,南宋軍事一般,經濟還是不錯的,軍糧應該能保證的,那麼軍庫中的大米呢?跑哪去了?

南宋士兵的大米去哪裡了?

南宋士兵大多是南方人,因為北方人在金宋“紹興和議”時直接劃給了金國。但南方士兵吃不了小米,餓死都不吃小米,這絕對有點扯。

我們先看,為什麼餓死的南宋士兵僅僅是成閔的人馬?他們軍隊的軍糧哪裡去了?為什麼他們軍隊要被逼著吃小米?

看一段記載:十一月,詔回援淮西。閔喜於得歸,冒雨兼程趨建康,士卒多道死,朝廷所給犒師物奄歸己,不及士卒。士卒有怨言,閔斬之。

這段話說明,成閔是個貪汙犯,貪汙錢糧,那也不在話下。如果貪汙了錢糧,還讓士卒冒雨趕路,士卒因為飢寒交迫,半道死了,那是再正常不過了。如果成閔貪汙了軍隊的大米,那麼軍糧怎麼辦呢?不著急,金軍留下的代替品小米就出現了。

按理來說,正常的小米,煮了雖說沒有大米鬆軟可口,但絕對不會讓士兵無法下嚥,畢竟人在餓極了時,連樹皮、草根、皮帶、皮鞋,甚至觀音土都能吃,小米怎會吃不下呢?

只有保存不好,發黴變質的小米,才讓士兵難以下嚥,而且一不小心就會拉稀得病,送了小命。

士兵送了小命,總得有一個說法吧,朝廷需要一個理由,最好的理由莫過於:食物不吃,導致送命。

也許,這才是宋兵死去真正的理由。

綜合來說,南宋士兵餓死也不吃小米,有點扯淡,就算是有記載,也當不得真。畢竟,黃河流域,北方大地都能吃的食物,南宋士兵就算不習慣吃,又怎會舍了老命也不吃呢?畢竟不是毒藥。

所以,唯一的可能是,軍糧大米被貪腐,繳獲的小米,很多因為保存不易,發黴變質,導致吃了並且身體虛弱的人,疾病高發,死於非命。而吃了正常小米的人,以及身體強健的人得以生還。


藍風破曉


問這個問題的我感覺你們都沒腦子,我不說我餓過多久,就說我當兵時,吃過晚飯體能加五公里,半夜再站班崗,第二天早上出操接著五公里,回來打掃內務,我看見桌子腿都想啃兩口。你問餓急的人不吃小米,你肯定是沒有餓過吧。


瓦里伊娃


南宋士兵寧肯餓死也不願意吃小米,是有歷史記載的。宋高宗紹興末年,金兵攻宋失敗後北撤,遺棄粟米山積,而宋軍“多福建、江浙人,不能食粟,日有死者,不下二三百人

”。大家都知道,人餓急了什麼都吃,樹皮、草木、觀音土,都不在話下。可為什麼宋軍中的江浙、福建人,寧肯餓死也不吃小米呢?這不是很奇怪嗎?

原因是什麼呢?

南宋人生活條件一直很好,平日裡最差也就吃白米,從沒見過小米和麥飯,認為那是牲口才吃的東西

原本宋軍中頗有一些北方人的,是隨著朝廷南遷而來。然而自從宋金簽訂了紹興和約以後,南宋便相繼遣返了北方籍貫的百姓和士兵,根據和約,亦不許逃難而來的江北百姓投奔南宋。故而,在紹興末年的時候,南宋軍隊中的士兵,基本全都是南方人。南北之隔閡已經非常深,北方之小米和麥子,對南方吃白米的軍民來說,頗有些“難以入口”。他們平日裡不吃麥飯,認為麥飯是貧民才吃的東西。而小米比麥飯還不如,就和吃糠一樣。


需知,吃小米一直是清苦的象徵,所謂“小米加步槍”,就是用來形容條件艱苦,態度樂觀的。宋軍士兵寧肯餓死,也不吃“那玩意兒”,是其習氣使然。

宋軍的驕墮習氣:朝遊暮宴,奉養奢侈,不可盡述

南宋士兵,自紹興講和以來,風氣非常差。《宋史》上說,“自講和以來,將士驕惰,兵不閱習,敵未至則望風逃遁,敵既退則謾列戰功,不惟佚罰,且或受賞”。又說,“二十年間,享其富貴尊榮……黃金白璧,歌童舞女,充其私室。朝遊暮宴,其奉養奢侈,有非言之所能盡者。孰肯披甲冑,執鋒鏑,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哉?”一天到晚歌舞昇平,朝遊暮宴,酒足飯飽,不可盡述,這是南宋朝廷內部自己都有的認識,覺得這樣的將士若是上戰場,是不行的。果不其然,即便是打了一次勝仗,到頭來居然守著粟米餓死。這就好比你喂一條小狗,天天給他吃香的喝辣的,忽然有一天給它個幹饃,它就不吃。但餓久了,它什麼都吃。

至於說南宋士兵,除了平日裡驕縱抑或吃不慣小米這一類食物的原因外,更有可能是根本不認識小米。不認識小米,可以試著嘗一嘗,然而連嘗也不嘗,直接進入等死這一程序,不可謂不可悲了。


豆子人民藝術家


別看“小米”品牌現在行銷全國,種類也很跨領域,但雷老闆膽敢推出一款“小米”品牌的小米,作為主食,南方人還真敢不認賬!

在古代,小米叫做“稷”,也被叫做“粟”,去殼後,黃橙橙金燦燦,熬粥倍兒香,做成乾飯稍有些硬,咀嚼後有微澀的口感,但營養價值豐富。北方婦女坐月子就離不開這口兒,北方人民生病了也講究這口兒,北方嬰兒趕上運氣差老媽沒有奶或奶水少,小米粥是天然替代品。現在在超市裡的價格,比大米至少貴上百分之三十。

甭來這套,你喊破天也沒有用,咱們南方人民吃慣了稻米,對任何北方糧食物種都不感冒。

小麥是不是好東西?現在南方人也吃小面、漢堡,磨成麵粉倒是行,但麥粒飯堅決不認。

有歷史為證。

兩宋之際,江西人民最討厭麥飯,那是因為本地“出米多,厭賤麥飯,以為粗礪,既不肯吃,遂不肯種。”只要有稻米可食,堅決不碰麥飯。

宋高宗時期,金兵南犯,後來北撤的時候一路留下大量糧草,這些糧長的可真像草啊,南宋士兵大都是閩浙一帶趕來的,本來都糧餉不繼,看到堆積如山的粟米,真真犯了愁。

“遺棄粟米如山積,而宋軍多福建江浙人,不能食粟,因此日有死者。”

很餓,想吃飯。

這些東西能吃嗎?

看上去能,但著實讓人沒胃口。

於是每天都有餓斃倒地的士兵。

在“餓死”和“吃小米”這道雙選題上,絕大多數人肯定沒有像題目所說的選擇餓死不吃小米飯,但因為口感差、吃不慣從而給差評的宋兵甲宋兵乙一定不在少數。行軍打仗,是對體力有很高要求的一項運動,吃得少自然撐不住。

這幫閩浙一帶的南宋士兵中的伙頭軍,一定不知道小米飯裡摻加大棗、紅豆會改進口感的事實(當然他們也有可能搞不到)。紅薯和南瓜當然更好,但南宋時,它們還在南美洲呢。


歷來現實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就這事,這叫唱歌沒有譜,那叫不著調!還餓死不吃小米,您這說話還真不經過腦子。這事就算是別人說的,可您也的過過腦子不是。

就這問題咱先撩一邊,舉幾個餓肚子的年月,老百姓如何生活,打個底,然後在說題主的事。

舉例

大傢伙都讀過歷史,擱過去遇到災荒的年月,平頭老百姓家裡頭,連一粒米都沒有,那不能消化的觀音土都吃。

啥是觀音土呢?用官方那普通話講,這是製造瓷器的原料,也就是黏土。您要是掰開了擱顯微鏡下往裡邊瞅,啥硅,啥鋅,啥鎂等等都有,唯獨就是沒有可以讓人體吸收的營養。

整一塊吃下去,這玩意根本就不消化,吃多了肚子脹的跟一面鼓似的。這東西因為有粘性,從那九曲十八彎的大腸裡很難掏出來。您要是整的少點,還不致命,這要是整多了,直接就得憋死。

人死的時候,您敲他那肚子邦邦響,跟塊石頭似的,這就是吃觀音土吃多了。

那會家裡沒東西的,直接整那觀音土吃。這能找到東西的,把這觀音土篩成細面面,加水和那野菜揉成菜糰子,擱鍋裡蒸熟了,像整窩窩頭一樣的吃。

還有那樹皮,一般情況不是直接就去啃,那是眼珠子都餓綠了的人才乾的事。通常先扒那樹葉子,這樹葉子擼光了,這才削樹皮。

和那觀音土的吃法一樣,煮熟之後曬乾,然後整成粉末狀,接著把那野菜像揉麵一樣的揉成菜糰子一起吃,

當然這樹皮也分好歹,好的吃到嘴裡也就發苦發澀的,但好歹能入口,能頂個一頓半頓的。差一點的那樹皮吃進去和那觀音土差不多,拉都拉不出來,吃久了結果也一樣,也得憋死。

還有吃木頭的,有人說是把木頭煮的稀爛然後吃,不是那樣的。同樣是磨碎了,慘到其他的食物裡一起吃。

就那感覺,您自己個琢磨去吧,口味能好了嗎?這也就是個望梅止渴畫餅充飢而已,現在的人都知道那爛木頭那就是木質纖維,塞到肚子裡只能感覺飽了,但根本就不頂事。

聽過鋸末麵包嗎?歐洲那地從中世紀一直吃到了上個世紀。當年老毛子咬著牙和希特勒對懟,資源極度匱乏,吃的也有鋸末麵包。

如果您想嚐嚐啥叫餓?

您可以三天之內只喝水,不吃飯,最後俺保證您那眼珠子都是綠的,恨不得把自己個的腳指頭塞到嘴巴里吃下去。

所以老一輩人的扣扣索索,您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那些個老壽星,在他們的眼珠子裡,您浪費糧食那是犯罪,該打!

昨個吃剩下的菜湯湯,他們也能給你留下來,到今個給你下碗掛麵,把那菜湯湯捯飭起來一起整到胃裡,他們可不管餿不餿。

俺就被這幫子老壽星折磨過,瞅著老壽星殷切的眼神,俺是憋著氣給整下去的,好在俺的腸胃好,沒整出啥大毛病!不過這腸胃也撐不住,也有幾次整了個跑肚拉稀的,但咱表示理解。

現在的年輕人不理解老年人扣扣索索的習性,您如果真的想體會,就按照俺的說,把自己個餓上三天,光喝水不吃飯,前提跟前有人看著,別到時候連拿起筷子的勁都沒有,把自己個給整沒了,有個人看著能幫您把東西灌倒嘴巴里。

首先聲明一點,三天光喝水不吃飯,俺就幹過。

原因就別提了,挑食!俺媽不慣俺這毛病。

你不是不喜歡吃青菜嗎?得,俺那嫡親的老媽,頓頓燒青菜,上頓沒吃完,下頓熱熱接著來。俺那會估計是腦袋起包了,堅決對著幹,就不吃。

三天頭上那大中午的,擱家沒有二百米的距離,呱唧俺這腿肚子發軟直接就整地上了。就感覺眼跟前直冒火星子,而且還是綠色的,那大腦殼像是被人掐住了,讓人家玩命的捏,就一個字——難受!

最後好不容易把這勁緩過來,挪著步子回的家。就那大米還半生的呢,俺直接往嘴巴里摳,就那筷子嘎嘣一聲就被俺給咬下一個頭,俺到現在都沒整明白,當時咋就能把筷子給咬折了,這得多大的勁。

就這架勢把俺媽給嚇的一哆嗦,等那青菜炒熟了,俺已經吃下一大盆半生的白米飯,這頓糟啊,糟完了自己個樂的像個傻子一樣。打這起,啥青菜沒啥問題,您只要味道不是太怪了,俺都能吃下去。

估計說道這裡,有人提啥零花錢!俺就告訴你,俺那會的童年就不知道零花錢是個啥物件。

好了,有這打底,咱再來瞅題主的事。

他這事是記錄在《中興遺史》中,說江西老百姓這輩子最討厭的就是麥飯,只要眼跟前有稻米,他們絕對不吃麥飯。

原因是麥飯扎嘴,硌牙,整著不舒服。

得,這到了宋高宗的時候,那金兵頭硬南下,被整趴下了,這不就又開始北撤,這一路上就把糧草都丟棄了。

他們這些糧草都是粟米,也就是咱說的小米,也就是前邊說的蒸熟能吃的麥飯。

這宋朝的士兵都是閩浙一帶的人,追金兵追到這裡,那糧餉就跟不上來了。而這部隊瞅著金兵丟下來的粟米,就犯傻了,就因為不習慣吃這粟米,愣是將這擱在眼跟前的糧食當垃圾的給扔了。這傢伙這麼一弄,每天餓死的不下兩百人。

哎呦俺了個去!人餓了啥都能吃下去,這事得有個腦子的人才能寫下來。就俺覺的,這寫書的人這得多討厭粟米啊,本著自己的好惡,就這麼寫,那得多實誠啊!

也對,擱過去南方有些人對這粟米一直就有偏見。那北宋的時候,有個叫方勺的傢伙,就這名字真不得勁。他就一直認為這大華夏的人只要吃粟米,就一定會生病。開那嘴炮就說這粟米是個壞東西,不能吃的。

這就和那周立波老說這大蒜不好,真不好嗎?不好咋還種,還有人吃呢?這就是個人的偏見,俺就感覺寫這書的人,對這粟米有極大的偏見,造成了這結果。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就要問了:“那這每天死二百人,這也是假的了!”

那到未必,那個時候兵荒馬亂的,擱那都亂,士兵打仗還能有個不死的,這不受傷死的,生病死的,包括那些個兵油子,瞅著能撈一筆跟著你去溜達溜達,瞅著這啥也沒有,指不定回頭就逃了,當逃兵去了。

所以您把這些個事,都歸結到粟米也就是小米的身上,這也太不靠譜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這也是謠傳。

就問你,如果你馬上要餓死了,別說小米,就算是草根、樹皮也有很多人搶著吃。

怎麼可能有人看著糧食不吃,活活餓死呢?

但南宋士兵厭惡小米和小麥,這是事實。

早在北宋時期,因北方缺糧,通過運河將大量的南方大米運到北方。

當時北方人不習慣吃大米,寧可吃麵。


所以大米分配給官吏,很多人家寧可貼錢換成小麥,也不願意去吃。

其實人的飲食習慣是很難改變的。

薩沙記得最初在歐洲的時候,吃各種麵包,無論怎麼吃總覺得不飽。

相反,北方的同學相對就適應一些。

後來有段時間,去北方出差,連續1個多月吃麵食,當時覺得忍無可忍,寧可不去食堂吃飯,也去街上吃蓋澆飯。


薩沙知道有一對同事,女的是陝西人,男的是浙江人,夫妻感情是不錯的,但經常為吃飯吵架。

女人很喜歡做麵食,也很喜歡吃麵食。但男人吃來吃去,就是不適應,希望媳婦煮飯。

但女人很厭惡吃米,夫妻兩人磨合很多年才互相適應。

道理也是相同。

南宋時期南方清一色的都是稻米,畢竟產量高,口感好,很少有小麥出現,小米更是少。

所以,突然讓南方士兵吃小米,他們是受不了的。

更重要的是,小米也要分級別。

新鮮的小米口感還算湊合,吃一吃也勉強。但陳年的小米是非常難吃的,即便北方人也不愛吃,吃起來味同嚼蠟,難以下嚥。


南宋士兵去北方打仗,本來就是很艱難的。現在連飯都吃不飽,非要去吃什麼小米,他們當然抱怨,難以忍受。

其實,我軍歷史上也有很多這種事情。

中央紅軍大部分是南方江西、福建、湖南士兵,長征到陝北吃麵食和小米,很多人差點就崩潰了。

開始他們也不會做麵食,就像米一樣煮成一鍋麵糊,只能捏著鼻子吃。

後來新四軍去東北也是一樣。

當時一群新四軍江蘇士兵到了大城市哈爾濱,去了飯店開洋葷。誰知道端上來的是幾碗高粱米!士兵寧可付錢不吃,也轉身走了。


薩沙


南宋士兵寧願餓死也不吃小米,雖然是傳說,但是可以說明一種態度(戰場士兵)、一種狀態(生活水平)。

從我們已知的,宋代實行募兵制,軍人一般都帶家屬,營房一般是每家1至2間。蘇軾曾說廣東惠州的駐軍嚴重缺乏營房,一半士兵散居民間,另一半“皆兩人住一間,頗不聊生”。可見正常條件下是1人1間。


宋孝宗時,四川有官員“乞於本道選內郡精兵千人,集之成都,建營屋一千二百楹以居之。”1000人的營房是1200間,每人至少平均1間。南宋中期真德秀言:泉州某寨“元管軍房一百二十九間……見存一百一十間,今欲添屯作二百人,尚欠寨屋九十間,合行添造。”標準是每人1間;某寨“以一百五十人為額……今見存軍房一百五十間,淺隘太甚,火道又狹,軍人自言家口稍多者,難以安存,春夏之交,多苦疾病。近日上戶復為添造二十間,稍堪居止。其舊軍房舍量行展拓,每三間並作二間,庶幾地步稍寬。”每人平均1間多。


這條件比號稱世界第一的美國軍隊,如何?


那麼一名宋朝普通士兵月薪是多少呢?

大致而言,如果隸屬於禁軍,月俸“自一千至三百,凡五等”,薪俸分五等,最低者300文,最高者1000文;如果隸屬於廂軍,“教閱者有月俸錢五百至三百,凡三等,下者給醬菜錢或食鹽而已”,接受軍事訓練的廂兵,月俸分三等,下等300文,上等500文,未參加軍事訓練的廂兵,只發將菜錢或食鹽。


幾百一千文的月薪,似乎很微薄,需知宋代下層市民的日收入在100文左右,而且,除了俸錢,軍隊還提供口糧,一名普通士兵的月糧一般不少於二石米,宋時一個五口之家,每天大約需要口糧6升,二石月糧足以養活一個五口之家了。

此外,宋政府每年還給每一名士兵發放兩次衣物:“春冬賜衣有絹棉,或加綢布、緡錢”。 領這樣一份薪水,至少一家人的溫飽是沒有問題的。


俸錢、月糧、衣物之外,軍人還有各種名目的物質補貼:1)戎邊補助:“凡軍士邊外,率分口券,或折月糧,或從別給”;2)郊祀賞賜:“凡三歲大祀,有賜賚,有優賜”;3)節日津貼:“每歲寒食、端午、冬至,有特支,特支有大小差,亦有非時給者” ;4)特殊天氣補助補助:每年十二月與正月發“柴炭錢”與“雪寒錢”;5)特殊駐地補助;6)特殊兵種津貼。

合計下來,宋朝一名廂兵的年收入不下30貫錢,一名禁兵的年收入不下50貫錢。宋人提供的統計數據可佐證:治平年間,張方平說:“略計中等禁軍一卒,歲給約五十千,十萬人歲費五百萬緡。” 蔡襄說:“禁軍一兵之費,以衣糧、特支、郊賚通計,一歲約費錢五十千,廂軍一兵之費歲約三十千。”張、蔡都當過三司使,掌管過天下財稅,他們列出的數據是可靠的。


囉囉嗦嗦的意思是,宋朝的士兵是“老爺兵”。想想今天美國大兵在沙漠中作戰,宿舍帳篷是有空調的,食譜與在國內兵營是(基本)相同的。再想想,如果給沙漠中的美國大兵提供中國的烙餅、饅頭、米粥、鹹菜,你以為他們會怎麼養呢?


我想他們肯定不會餓死,但一定會投降了。


北京李三牛


南宋士兵守著糧食被餓死?這種超現實魔幻主義的事情,如果是真實存在的,那就只能這樣祝福他們:希望他們下輩子還以這種方法死去。

這件事最先被記載於《三朝北盟會編》,書裡是這樣說的:

“遺棄粟米如山積,而宋軍多福建江浙人,不能食粟,因此日有死者。”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路上被(金兵)遺棄的粟米,像山一樣堆積,但是,宋朝軍隊大都是福建、浙江一帶的人,他們從來都不吃粟米,因此,每天都有人餓死。

《三朝北盟會編》是一本怎樣的書籍,這裡不做更多評論。南宋時期,浙江、福建一帶人真的不吃粟米嗎?

答案是否定的。

同樣是宋人真德秀的著作《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裡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 江南地區……高田種早,低田種晚;燥處宜麥,溼處宜禾;田埂宜豆,山舍宜粟。隨地所宜,無不栽種。”

南宋時期,皇帝為了防止水旱災害,在江南地區大力推廣粟米的種植,在不同的種植環境裡,種不同的農作物。這些農作物裡,就包括“粟”——不過,適宜種粟的地方環境較惡劣,只在山舍乾旱之處,好在什麼地方都有種。

粟米種出來,肯定不是用來餵豬的,要麼是自己吃,要麼賣掉換錢使。

因此,南宋的士兵雖然不一定見過地裡長的粟米,但是把這玩兒擺在眼前,一定知道這是食物,而且是五穀雜糧之一。

俗語有云:人是鐵,飯是鋼,一天不吃餓得慌。

人要是真的餓極了,甭說小米,就是小米手機都敢啃兩嘴。泱泱南宋士兵的大隊伍,只要有一個人認識小米,並且去吃一口,士兵在餓極了的情況下,就都會去吃,定然不會出現餓死人的情況。

有人就會說了,南宋富庶至極,天天大米白麵,看不上小米。這種說法真的是……何不食肉糜?天天大米白麵的人,會去前線賣命?封建社會,能去當兵賣命的人,哪個不是窮苦人家?

於情於理於史不通,那就只有一種情況:這件事另有蹊蹺。

那麼,南宋士兵既然不是被餓死,這200—300有零有整的人數,究竟又是從哪來的呢?

請看《宋史》對這件事的細節追加:

“時虜氣已奪,日虞王師之至,委棄戈甲、粟米山積,諸軍多仰以給。惟閔軍多浙人,素不食粟,死者甚眾。”

這一段話與《三朝北盟會編》大同小異,只是多了一個角色:閔。

閔,即南宋大將成閔。這位成大將軍,是跟著宋高宗趙構一路從北方逃到南方,算是南宋的“元老級油條”。成大將軍最大的本事不是在戰場上,而是在朝堂上,他能一路升遷至太尉,全憑一張嘴。

《宋史》記載了成閔一件很經典的事情:

“閔喜於得歸,冒雨兼程趨建康,士卒多道死,朝廷所給犒師物奄歸己,不及士卒。士卒有怨言,閔斬之。”

翻譯過來就是,話說有一次,宋高宗派成閔去打仗。仗還沒開打,又調他回來。成閔非常高興,就下令三軍快速回撤,生怕後面有追兵。因為逃得急,很多士兵就被活活累死了,朝廷發下撫卹金給“烈士”家屬,全被成閔貪汙。這件事在軍營裡傳開,導致很多士兵都有怨言,成閔則把有意見的人統統處死。

這種視三軍將士性命如“糞土”的大將軍,他手下的士兵出現這種“餓死”的情況,也就不覺得奇怪了。因為,士兵如果餓死的話,朝廷一定會發撫卹金,這錢,最後一定會落在成閔的腰包。

但是,成閔這謊話扯得太沒羞沒臊了,竟然栽贓被他壓榨而死的士兵,是因為拒絕吃粟米而餓死!

唉!真真是興亡皆是百姓苦啊!南宋百餘年滅亡,不是沒有原因的。


祗樹


南宋將領王之道曾說“吾之將士,比自講和以來,初無尺寸之勞、毫髮之功。二十年間,享其富貴尊榮”“黃金白璧,歌童舞女,充知私室,朝遊暮宴,其奉養倍侈,有非言之所能盡者,孰肯披甲冑、冒鋒鏑、奮不顧身以拘國家之急哉”這種情形導致後來南宋士兵一上戰場就爭相逃命,並家中有錢有糧有小妾,根本沒有死戰的必要。

最終在多方原因之下,南宋士兵變得十分嬌氣甚至可以說是“嬌生慣養”,這才有了岳飛北伐時南宋士兵以趙構曾經下達過命令為理由拒絕食用粗糙的小米這一奇葩現象,甚至為了抵制岳飛強迫大家吃粗糧的“粗暴”行為,南宋士兵曾集體絕食整整兩天示威,而岳飛也只能就此選擇妥協。


那是易烊千璽jfs


這就讓我想起來了一件事,就是在看《舌尖上的中國》的時候,曾經記載到陝西的窩頭,有些窩頭呢,就是拿小米做成的,當時紀錄片也給了一個解釋,那就是小米如果煮成飯口感略差,一般來講把它做成窩頭更加好吃一點。

中國是一個縱橫跨度十分遼闊的國家,即便是在古代封建歷史社會時期,只要你這個政權是中原政權,那你基本上會面臨著南北兩方飲食的巨大差異。

中國以秦嶺淮河作為自己的分界線,這也是中國南北的分界線,在當時,南宋就適合女真人以淮河為界,按照道理來講,這個時候的南宋人應該只吃大米,不應該出現小米,但是等到女貞人攻陷臨安以後,卻發現臨安的倉庫裡面存在著很多的小米,並且根據歷史記載這些小米當地人不怎麼吃,在糧食出現緊缺的時候,有的人甚至於餓死都不願意去吃這個東西。

你要說小米這個東西,因為他出現的比較奇怪,並且當地人不認識,所以不願意去吃這一點可能性不大,為什麼南宋是一個商業社會?他靠著自己的運河體系組建了中國歷史上較為完善的商業圈,也正是因為這個商業社會,所以北宋即便幅員和土地並不比唐朝大多少,但是GDP水平還是屬於中國封建時代的前列。

發達的貿易體系也會讓整個中國的古代社會見識到天南海北的各種各樣的作物,(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即便是依靠著古代的絲綢之路,中國人依然可以拿來,葡萄,老麥等等一系列西方的作物,所以小米出現在中國南方並不是一件讓人感覺不可思議的事情,相反中國南方的人肯定也見過小米,畢竟有一些北方的人過來經商有可能會吃小米。

那有人就會說了這些小米為什麼一直放在倉庫裡面不動,而且當地的人餓死都不願意吃這玩意兒?

就好像《舌尖上的中國》說的那樣,小米這個東西煮成飯口感略差,這個差究竟差在哪兒?我反正沒吃過,只不過能夠想象的出來,畢竟小時候家裡面的人也一直在說窩窩頭,這東西不好吃,比窩頭更加難吃的東西,那可以想象的出來。

所以說要使用小米就必須得掌握一套魔法什麼魔法就是一套優秀的處理工藝,能夠把這些小米轉變成為人們可口的美食。

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甚至於在某些窩頭的製造上面,每一家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秘方,但是從各種角度上來講,這個秘方也不可能流傳給南方人,畢竟南方人不吃這玩意兒,隨著北方地區淮河到黃河流域之間的廣大區域被女真人給佔領南宋,事實上和北方之間的來往就極其的少。

以前存儲在南方倉庫裡面,用來招待北方過來的商人的鉅額的小米,一下子就沒人使用了,因此也就被人堆起在那裡,漸漸的時間一長就忘記了這些東西的所放地點,南方的人不吃這個東西,北方的商人又來不了,吃不了這玩意兒,所以這個東西就堆積在倉庫的裡面,一直被人遺忘,以至於當時的人並不是不想吃這些小米,而是根本不知道這個小米究竟放在哪裡!

所以說具體來講,為什麼當時南宋臨安會出現這麼多的小米,並且沒有人去吃呢?這些小米的來源有可能是兩點,第一北方的士兵南下的時候帶了一些小米,但是按照禮拜攻勢,北方的士兵南下所攜帶的小米數量不會太多,所以這並不是主要的觀點,第二個觀點就是南方的這些倉庫原先是北方商人所擁有的,而北方的商人為了照顧自己的夥計合自己的口味,所以在這個地方臨時儲存了大量的小米。

為什麼在這之後這些小米沒有人去吃呢,很大一個原因就是當地人已經忘了這些小米究竟存儲在哪裡,北方的商人來不了,夥計全部逃光了,所以這些小米漸漸地堆積在倉庫裡面,沒有人知道究竟放在哪裡,後來等到女真人過來搶劫的時候,才從倉庫裡面把這些小米給翻了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