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一代名相李斯為何會敗於閹宦趙高?

陳煥銳


秦朝丞相李斯,在政治鬥爭中輸給宦官趙高的原因,首先當然是“內外有別”“疏不間親”。

秦始皇時期,朝中大政主要出於丞相李斯代表的外朝。秦始皇對李斯也充分信任,並未如後世很多皇帝那樣,大力扶植內朝親信來制衡外朝大臣。那個時候,作為內廷官員的趙高,對帝國丞相李斯只有仰望和恭敬,絕不敢有絲毫與之爭權的念頭。

郎中令:趙高

在秦始皇死後,李斯因為不能接受如果皇長子扶蘇即位,自己便要讓出相位給蒙恬、蒙毅兄弟之位,所以接受了趙高的教唆,發動“沙丘之變”,選擇了皇幼子胡亥即位為秦二世皇帝。

趙高是胡亥的老師,長年教習胡亥學習律法,兩人之間的親密感情,絕不是作為後來者的李斯可比的。因此,身在內廷,從官職到個人情感都更接近皇帝的趙高,便可以扯大旗當虎皮,挾天子而令大臣,這就讓李斯在和他相爭時,完全處於被動地位。

當然,作為多年輔佐秦始皇,一手打造了大秦帝國國家機器的李斯,在朝中威望無以隆高,親信黨羽遍佈朝野,其長子李由又手握兵權,駐守戰略要地三川郡,要擊敗這樣一個權傾天下的大權臣,單憑胡亥一個幼主、趙高一個宦官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然而,秦始皇死後不到一年,陳勝吳廣起兵了,不過三個月,關東各地皆反,幾十萬起義軍打破函谷關逼近了咸陽。這是秦國數百年曆史空前的慘敗。那麼,誰來為這樣的慘敗負責呢?


無論秦二世還是趙高,顯然不能為此事負責,當時他們遠沒有控制朝政。國家大政主要還是出於李斯。他當政下,秦國差不多丟掉了整個關東大地,還讓六國叛亂者打進了戰國數百年難攻不落的函谷關,所以,這等慘敗的責任,除了李斯這個丞相,誰還夠分量來負責?

對趙高來說,這是時來天地皆同力,

對李斯而言,這就是運去英雄不自由了。


而且,當幾十萬起義軍攻克函谷關,秦朝中樞居然到了此時,才知道關東已經大亂了,就算秦二世諱病忌醫,貪圖享樂,不願聽任何壞消息,可李斯身為當朝權相,就可以眼睜睜的看著關東六國故地皆反,而拿不出任何有效的對應措施?

秦國曆史上,丞相範睢一度深得秦昭襄王信任,甚至聽信他的讒言,自毀長城,殺害了大秦軍神“武安君”白起。可是,到了範睢舉薦信用的鄭安國兵敗降敵,即使是秦昭襄王有心袒護,範睢也不得不因罪去職,按最新出土文獻,終究還是死於“坐法誅”,也就是被連坐而處死。

秦法森嚴,連始作俑者商鞅行到末路,也不得不感慨“作法自斃”。同為大秦丞相,商鞅如此,範睢如此,李斯又怎能例外?

秦國丞相:範睢

少府令章邯組織驪山戍卒絕地反擊,擊敗了周文率領的起義軍,暫時化解了秦王朝這場危機。然而,章邯軍在平叛戰役中越是節節勝利,便越是反襯了此前李斯當政的無能。從二世皇帝胡亥的角度,一個本身權勢就讓自己忌憚、當政還如此無能,險些讓國家萬劫不復的丞相,他還有什麼存在價值?

秦二世:胡亥

光二世皇帝一個人這麼想不可怕,可如果秦朝滿朝文武都這麼想,並因此站隊的情況下,李斯的處境立場當然就處於極端被動中。他上書勸諫二世皇帝,停修阿房宮,減輕賦稅徭役,企圖以此緩和秦朝和廣大民眾的矛盾。

【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將軍馮劫進諫曰:“關東群盜並起,秦發兵誅擊,所殺亡甚眾,然猶不止。盜多,皆以戌漕轉作事苦,賦稅大也。請且止阿房宮作者,減省四邊戍轉。”】——《史記·秦始皇本紀》

可這樣的謀國之言,在一心享樂的秦二世看來,(包括趙高別有用心的教唆),等於是李斯把無能禍國的責任,全一股腦推給了同樣大修墳墓宮室、同樣完全不愛惜民力的秦始皇。

所以,李斯被下獄拷打、腰斬於市、全家被殺,又有什麼可奇怪的?


狐狸晨曦


法家人物,皆精通權數,被稱為法術之士。法者,刑法也。術者,陰謀詭計也。

韓非在《定法》中,將法比作衣服,術比作食物:“人不食,十日則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對於君主來說,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從這個角度看,法家學派還有另外一個名稱——術家學派,即陰謀家學派。法家之名如同西紅柿,術家之名如同番茄。一物二名也。但由於“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法家之名便被公諸於世,術家之名便隱遁於無形。

法家之陰謀詭計,內容豐富,博大精深,無所不在,無孔不入:

最低境界的陰謀詭計,是“課群臣之能,察群臣之心。循名則實,因人而授官。”韓非在《內儲說上》中,舉以實例:“韓昭侯握爪,而佯亡一爪,求之甚急,左右因割其爪而獻之。韓王以此察左右之誠否。” 韓非所講此類小詭計,僅用來察人。並無太大危害。而害人的陰謀詭計則豐富多彩,無奇不有:

在《內儲說下》中,列舉了栽贓嫁禍的詭計一籮筐,三天三夜也講不完,不在一一列舉。

在《內儲說上》中,還有指示通姦,安插臥底,以窺隱情之計:“卜皮為縣令,其御史汙穢而有愛妾,卜皮乃使少庶子佯愛之,以知御史陰情。”

在《八經》中,有更令人髮指的投毒暗殺:“生害事,死害名,則行飲食。”

《八經》中投毒暗殺的陰謀詭計,理論基礎便是韓非子“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主張——“主而誅臣,焉有過?!”君主誅殺臣子的理論依據則是韓非對老子之道的理解:君主為道,臣民為萬物,萬物皆循道而生,循道而死。

在《說林》中,韓非講述了一則衛人教女的故事:

衛人嫁女前,教之曰:“為人妻被休者,乃常有之事。與丈夫白頭偕老者,甚為少見。故出嫁之後,要私攢財物。”衛女便依父之言為之,並因此被休。衛女帶回孃家的財產,是其嫁妝的數倍。衛人不以為教女不當,還自以為聰明,生財有道。

故事之後,韓非直言道:“今人臣之為官者,皆衛人之類也。”在此言之後,鄙人再補充一句——“韓非者,今人臣之類也。”

韓非入秦後,遭李斯嫉妒,陷其入獄。又遺毒藥於韓非,使其自殺。司馬遷“獨悲韓子為《說難》,而不能自脫。”鄙人不禁感嘆——“李斯者,韓非之類也。”

羅織罪名,製造冤獄的法家酷吏周興,被法家酷吏來俊臣羅織罪名,請君入甕。

精通權數的韓非子,被李斯害死。精通權數的又被李斯又被趙高害死。

鄙人就四言蔽之——淹死死的,都是會水的;強中自有強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多行不義必自斃;天道循環,報應不爽!


楊朱學派


在說起丞相李斯之死時,大家總習慣性的把它歸功於趙高如何玩弄陰謀,李斯如何被算計。總而言之,李斯之死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鬥贏趙高。但真實原因,顯然沒有這麼簡單,因為如果李斯可以控制朝廷的局勢,趙高即便再會玩陰謀,也是沒有用的。

事實上,李斯被殺的命運,從陳勝吳廣的大軍出現在函谷關時,就已經註定了。因為,幾十萬叛軍突然出現在咸陽城附近,就算秦二世不說什麼,李斯作為朝廷的首席執政官,也必須給大家一個說法。但問題是,李斯顯然無法給出一個讓大家信服的說法。

因為這樣巨大的叛亂,絕不可能一夜間,毫無預兆的形成。幾十萬叛軍,也絕不可能從天而降來到咸陽城下,甚至而言,幾十萬叛軍在向函谷關逼進的過程中,這種重大軍事秘密肯定是無法隱瞞的,你李斯在這之前,難道一點消息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你這個丞相是幹什麼吃的?如果你知道,為什麼不通報,不採取措施?你李斯究竟想幹什麼?

更重要的是,叛軍想進入函谷關,必須得越過三川郡,而當時三川郡的最高軍政長官就是李斯的長子李由,在叛軍經過三川郡的時候,李由為什麼不積極阻攔?為什麼不積極向中央彙報?從這層意義上來說,三川郡守那是超級失職,甚至更有通敵的嫌隙!

如果事情僅僅到此,李斯也許還有救,因為現在事情已經發生,幾十萬叛軍現在距離咸陽城已不足一百里,這個時候再追究誰的責任已經沒有任何用處,當務之急是趕緊拿出辦法解決問題。可當時的李斯,卻根本拿不出一個讓大家滿意的辦法。關鍵時刻,還是章邯提議將咸陽城內幾十萬刑徒武裝起來,派他們出去圍剿叛軍。

如果事情僅僅到此,李斯還不至於死得太難看,但問題是,章邯率領這支由刑徒組成的軍隊,輕而易舉就把這幾十萬叛軍趕出了函谷關。事情到此,李斯自然無法挺起腰桿在朝堂上說話了。因為,如果章邯的軍隊,經過千辛萬苦九死一生才把叛軍趕出函谷關,李斯還可以解釋當初叛軍打到函谷關,並不是自己無能,也不是自己通敵,而且叛軍實在太厲害,一路勢不可擋,才造成今天的結果。

但問題是,章邯率領一支臨時武裝起來的刑徒,衝過去一個照面,就把叛軍打得落荒而逃。面對這種結果,李斯還敢說當初是因為叛軍很厲害嗎?現在,不要說別人,就是李斯的嫡系親信,在看到李斯時,恐怕也會覺得,李丞相要麼是老年痴呆,要麼是嚴重失職,要麼是通敵叛國。總而言之,李丞相已經不再是當年的李丞相了。在這種背景下,大家自然會紛紛與李斯劃清界限,在李斯在帝國影響力越來越弱的情況下,趙高收拾他自然輕而易舉。


我是趙帥鍋


李斯是很聰明,他從一個小民,一下逆襲成了大秦的宰相。可謂是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這是何等的風光呀。

在李斯獨得秦始皇寵幸的時候,一個小小的趙高,怎麼敢去招惹李斯呢?

但是,為什麼到了秦始皇快死的時候,或者死了以後,他就敢了呢?

其實很重要的一點,一定不要忽視,那就是年齡。

要知道李斯比秦始皇大二十多歲,秦始皇死的時候五十歲。那時候的李斯已經七十多歲了,七十多歲的人,腦袋肯定不如年輕人的好用。

恰恰這個趙高的年齡,正在最好的時間,趙高是和劉邦是一年生的人,劉邦是四十七歲開始鬧革命的。

也就是說,當時是一個五十歲的趙高和一個七十歲的李斯在鬥。

這麼大歲數的李斯,肯定玩不過趙高了。

若是李斯在年輕十幾歲,說實話,十個趙高都不是李斯的對手。

趙高這個人品行肯定不咋地,他之所以敢無法無天,就是仗著自己是二世胡亥的老師,胡亥這個人又很沒出息,他早就把胡亥給看的透透的了。

趙高若是想把持朝政,他必須要弄死李斯才可以。

這時候的李斯雖然老了,但是,他還是大秦帝國的宰相,他還能分的清誰好誰壞。

有這樣的人在,趙高深知自己是不能為非作歹的。

所以,他就對李斯痛下殺手了。

趙高要殺李斯,他還不能以自己的名義去殺,他必須要經過秦二世的同意,假借二世的手來除掉李斯。

二世雖然有點二,但是他也不傻,秦始皇這麼重用李斯。這至少說明李斯是一個很有能耐的人。趙高每次向二世說李斯要謀反,一定要殺了他的時候,二世都覺得不可能。

所以二世派人三番五次的去審李斯的案子。

結果是無恥的趙高,派自己的人動用了手腳。李斯被拷打的害怕了,所以他就承認了自己謀反了。

趙高把李斯認罪的證書拿給二世看,二世這才相信李斯卻是謀反了。

就這樣李斯被趙高滅了族。李斯之所以輸給趙高,其實就是年齡太大了。


史學達人


眾人皆知丞相李斯精通權術,卻不知宦官趙高文武全才。

不要把趙高看成一般的宧官奸臣,趙高確是個有才能的人。

趙高原為秦國宗室遠親,後進入秦宮為宦官,秦始皇聽說趙高有才能,任命趙高為中車府令,掌管皇帝車馬的官員,為何任中車府令?一是趙高身強體壯,二是趙高懂車會駕馬,三是趙高會辦事,四是趙高得到秦始皇的信任。



趙高還是秦漢時期的書法名家,是秦國除李斯之外最有名的書法家,趙高所做《愛歷篇》六篇成為秦朝政府的識字教材。趙高精通法律,自幼鑽研秦法,因此秦始皇讓趙高教胡亥讀書寫字、研習判案。

趙高能得到秦始皇的信任不是沒有道理的,除了自身能力出眾,是個人才外,趙高的出身和性格也有很大原因。出身秦國宗室遠親更容易得到信任,趙高自身性格察顏觀色,善於逢迎獻媚,都讓趙高得到秦始皇及胡亥的信任。



沙丘政變後,胡亥即位,李斯是丞相掌外朝,趙高是郎中令掌內朝,三人本有一定的分工,權力掌握在三人手中,形成相對平衡。

趙高是胡亥的老師,對於秦二世胡亥再熟悉不過,當上皇帝后,胡亥大開殺戒,屠殺秦國宗室及不聽話的大臣,多半有趙高的教唆,之後胡亥偏重於享樂,對於政事並不用心,而丞相李斯稟報政事給皇帝,由於胡亥不上心就交趙高處理,時間一長,李斯見不到皇帝,並且所有大事都是通過趙高向胡亥傳達,而胡亥沉迷享樂,政事都交趙高處理,這樣一來,趙高掌握朝政大權,儼然成為皇帝的代言人,權力大大超過李斯,三人權力格局變成趙高一家獨大。



此時趙高想殺李斯易如反掌,趙高為了除掉李斯獨攬大權,設計圈套誣告李斯謀反,秦二世顯然相信趙高,顯然也不關心李斯的死活,更重要的是李斯根本見不到秦二世,於是趙高用皇帝名義逮捕李斯,腰斬於市,滅三族。

趙高和李斯的權力均來自皇帝,誰掌握了皇帝,誰就是權力鬥爭的勝利者。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李斯是歷史上很令人迷惑的人物。李斯的成功,有著如此奪目的光輝。但李斯在歷史上最引人注目之處:他是當時最有名的政治哲學家荀子的高徒,也算是在當代大師那裡拿到了政治哲學博士學位,但最後卻敗於一個宦官之手。

李斯為什麼會敗於趙高?


如果我們瞭解了以下幾點,對這個問題就不再會感到不可理解。

  


第一,李斯沒有把趙高作為敵手,而趙高把李斯當做了敵手。

  

第二,趙高掌握了跟皇帝的聯絡權,李斯想見皇帝一面都難,更談不上在皇帝面前剖白自己,揭發別人了。

  

第三,還有一個不是那麼不重要的原因:趙高用威逼利誘的方式很快建立了自己的勢力集團,而李斯始終沒有自己的勢力集團。

  

先說第一點。


在始皇時期,李斯的地位已經達到了最高一級,不可能再升高了。而趙高,雖然身份是宦官,品質是小人,也懷有升官掌權直至位極人臣的心思。這也不能說是錯誤。李斯要保,趙高要爭,要鬥,這個李斯是知道的。


李斯不知道的是,趙高的野心,並不像李斯估計的那樣小。也就是說,李斯低估了趙高。趙高的最終目的,至少是獨攬朝廷大權。這樣子的趙高,李斯根本就沒有想到。李斯“知己不知彼”。


第二點:趙高獨佔了跟皇帝的聯絡權。


當初在沙丘的時候,趙高問李斯:“如果扶蘇繼位的話,跟新皇帝的關係,您與蒙恬相比如何?”李斯說:“不如。”李斯未曾細想:“胡亥繼位之後,跟新皇帝的關係,自己與趙高相比如何?”二世繼位之後,長期不見群臣,他幾乎就只從趙高那裡獲得關於國家局勢的報告。趙高也極力攛掇二世荒唐遊幸。

  

有擁立大功的李斯,反而見不到皇帝。這個情況,李斯都知道。那李斯怎麼能指望,通過一份書面報告,說趙高謀反,皇帝就會相信自己呢?皇帝接到報告,可能會這樣想:“趙高先說你謀反,你後說趙高謀反。你的話不能信。”“趙高,我天天都見,他的建議,都是讓我高興的事情,怎麼可能謀反?”


李斯當初在荀子那裡學的是帝王之學,在他跟秦始皇的關係中,他獲得了成功,他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在二世手下,他的帝王學基本就沒有什麼用武之地:李斯對秦二世幾乎沒有影響。

第三點:政治鬥爭需要自己的班子。


李斯貴為丞相,百官之首,但沒有自己的私人勢力集團。這也許是秦始皇沒有懷疑他的原因。在始皇帝活著的時候,靠著皇帝的完全欣賞與信任,李斯的地位是牢固的,韓非出現的時候,李斯略施小計就去除了這個威脅,李斯不需要結黨。


始皇帝活著的時候,李斯也不能結黨?如果被皇帝發現,李斯將無以自辯。但始皇帝死了。新皇帝最信任的人不是李斯自己。這一點,李斯很長時間以來都沒有認真考慮。即使認真考慮了,也沒有認真採取行動。


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算得上是一個大政治家,但很多時候,他的作為又跟最無恥的政客差不多。李斯的才學、手腕,都是歷史上第一流的,他的沒有好下場,也在歷史上有其特別的代表性。


路之意


李斯,戰國末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由小吏出身,到千古一相,可謂傳奇一生,功勳卓著,後被趙高陷害,腰斬於市,夷三族。

一句話總結李斯一生☞ 生的卑微,活的傳奇,死的慘烈!李斯之死,和趙高、秦二世及自己性格都相關。


內鬥,趙高優勢無人可及

趙高為宦官,即近身帝王、為帝王辦事之官。但趙高不是太監,早期宦官有的是太監,有的不是,太監在當時叫宦閹,而並無史料稱趙高為“宦閹”。西漢後宦官才逐漸都由太監擔任。

趙高優勢在於親近帝王,傳聖旨,辦理日常雜務等,必深諳權術和心術。長期歷練讓趙高對帝王心思、君臣之道、宮廷之事瞭如指掌,明招暗箭運用的爐火純青。這是讀書人李斯遠所不及的。


李斯,贏天下贏千秋,贏不了趙高

李斯初為小吏,後拜師荀卿學帝王之術,輔佐秦王成就一統大業。大秦初定,李斯提出了君主立憲制加強中央集權☞ 後來2000多年封建制度的模板。後,李斯統一了度、量、衡、文字☞ 本質是統一全國思想。

可見,李斯謀略和精力都在朝廷,社稷。李斯非帝王身邊之人,他是個讀書人,這和一門心思玩宮廷權術的趙高沒得比。李斯殫精竭慮、披星戴月,或不及趙高在秦王面前一句話管用。


趙高指鹿為馬,李斯明哲保身

始皇崩,趙高和李斯合謀廢扶蘇立胡亥。朝中人盡皆知趙高是帝王近臣,擅權術,後趙高指鹿為馬立威,更讓朝內勢力站隊趙高。

扶蘇賢能主見,與大將蒙恬甚好,繼位必重用蒙恬為相,而不會是舊臣李斯,而相對愚笨的胡亥才更需要他。故,李斯為自保與趙高合力滅扶蘇。

然而就是這個私慾讓李斯遭滅門之災,因為扶蘇被害後,趙李二人必然形成了直接交鋒局面。

趙高借刀殺人

秦二世胡亥修阿房宮,耗財耗力,百姓苦不堪言,眼見反秦起義星火閃閃。讀書人脾性來了,李斯上書秦二世,讓這個二貨減少徭役。結果讓正在酒宴作樂的秦二世大為光火,把李斯關進黑屋子。

趙高的機會來了。李斯牢中多次上書秦二世,但書信都被趙高攔截了。彼時李斯之子李由正駐兵在外,趙高藉機陷害李斯父子欲謀反。李斯被屈打成招,最後千古名相就這樣被腰斬於市。李由後來也在對戰項羽、劉邦起義中犧牲。


↑公子扶蘇

總結

李斯的權力慾望和性格,趙高的宦官優勢和陰險,或許還有秦二世想拿李斯立威,都是李斯悲劇的原因。而趙高則充分發揮了自己優勢和姦才,同時利用了李斯的“天真”、秦二世的權力。真特麼是個人才!

太史公說,李斯初為小吏,見廁所之怯鼠瘦弱,而糧倉之碩鼠悠然,視人若無睹。於是感慨,立志做一隻糧倉碩鼠。但局勢在變,李斯若晚年釋然、淡然、安然,禍或避矣。李斯,成也倉鼠,敗也倉鼠。阿門。


上弦月A


李斯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從最基層一步一步爬到了仕途的最高層,成為大秦王朝的丞相,可謂一萬之下萬人之下,權高位重。

趙高原本是一介宦官,因為善於察言觀色,工於心計,深得秦始皇的寵愛。特別是當秦始皇長子扶蘇有蒙恬等名將支持的情況下,他極有眼光的選擇追隨秦始皇最寵愛的幼子胡亥,併成了他的心腹。


秦始皇病死出巡途中後,趙高決定把胡亥推上皇位,他通過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李斯,二人合謀,通秘不發喪、假傳聖旨等方式,逼扶蘇自殺,直接把胡亥推上了皇位。

胡亥即位後,大權旁落趙高手裡。原因有兩個,一是趙高一直是胡亥的心腹,並且是推胡亥上位的第一功臣。他比"外來人"李斯更具政治支持等優勢。二是趙高比李斯更厚黑。趙高心狠手辣,為了權力無所不用其極。而相對來說李斯"善良"許多,再加上趙高有胡亥的充分信任,很快便掌握朝中實權。

一山不容二虎。趙高為了權力的需要對李斯痛殺下手,因為李斯在朝中是孤家寡人,沒有後臺和支持,成了趙高手下敗將,被屈冤至死也就不足為奇了。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李斯是一位聰明的政治家,同時也是一位心懷大志的野心家,但趙高卻是一位陰謀家,政治家是玩不過陰謀家的。

都說人生最重要的東西不是運氣,而是選擇。人生的選擇不同,所邁向的人生之路也不盡相同。李斯最後的失敗,無非是她做出了錯誤的選擇。

他原本是楚國的一個小縣城的小官吏,每天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庸庸碌碌本該就這樣過了一生。可李斯為茅廁老鼠所明悟,他明白處在陰暗不良的條件裡,限制住了自己的發揮,即便有著再大的才華也會最終泯然於眾人。

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

於是李斯不甘平庸,不再留戀“郡小吏”的位子,而是辭官不做投奔了儒學大師荀子,學習治理天下之道。這是李斯人生當中的第一個重要選擇。

李斯學有所成之後,立刻拋棄了儒家提倡的“仁愛思想”,轉而提出“依法治國”的法家思想。這說明李斯是一個堅持自我的人,他認為對的事情,哪怕天下人都反對,他也一定要去做。

李斯花費了整整一年的時間,仔細研究天下大勢,他認為六國皆弱,唯有秦國一家獨大,於是李斯選擇了秦國。

這是李斯人生當中的第二個重要選擇。

李斯先是投奔呂不韋,然後利用呂不韋的地位去巴結秦王嬴政。

李斯向嬴政述說一統天下的方法,李斯的言論恰巧迎合了嬴政的野心,從此李斯成為嬴政的心腹之臣。

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李斯被拜為丞相。這是李斯人生當中的第三個重要選擇。

李斯的人生如同一場主題為“飛上枝頭變鳳凰”的勵志電影。(從一郡小吏到一國丞相這絕對稱得上勵志了。)

李斯的成功之路源於他總是能選擇正確的方向,而李斯的“死亡之路”也和“選擇”有關。 秦始皇是一位“短命”的皇帝,他在第五次巡遊的時候不明不白的死了,而死的時候只有趙高、李斯、胡亥這三個人知道。

趙高主張立胡亥為新君,便極力拉攏李斯入夥。李斯非常瞭解秦始皇,深知秦始皇喜歡的兒子是公子扶蘇,所以李斯一開始並沒有登上趙高的賊船。

由於公子扶蘇寵信蒙家兄弟,而李斯和蒙家兄弟向來不合,趙高便挑撥李斯和扶蘇之間的關係,同時威脅李斯,告訴李斯如果扶蘇當了統治者,一定會重用蒙恬、蒙毅,到時候李斯的丞相之位將會被剝奪。

陷於權勢,無法自拔的李斯別無選擇,只好坑害扶蘇支持胡亥登基……

此刻,李斯終於走錯了他人生當中的第一步棋。

如果李斯與蒙家兄弟冰釋前嫌,共同幫助扶蘇登基,李斯雖然不一定能保住自己的丞相之位,但最起碼能夠功成身退,不至於慘死在趙高的手裡。

話說胡亥登基為帝之後,趙高便盯上了李斯的位子,趙高屢次在胡亥面前給李斯難堪,離間胡亥與李斯之間的關係。李斯畢竟位高權重,門生滿天下,趙高並不想逼死李斯,他只想逼迫李斯告老還鄉,可李斯卻不甘心被趙高玩弄,一直處心積慮的想要反擊。

李斯在一次宴會上得到了和胡亥獨處的機會,李斯抓住機會向胡亥大吐苦水, 告發趙高的違法行為,企圖致趙高與死地。

事後,胡亥將李斯的話全部告訴了趙高,自此趙高對李斯動了殺心。

這裡,李斯又走錯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步棋。

其實以李斯的地位和勢力來說,弄死趙高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暗殺、兵變……等等,可李斯偏偏選擇了最愚蠢的方法。

動了殺心的趙高,通過種種手段偽造李斯企圖謀反的證據,胡亥輕信了趙高的讒言,一怒之下將李斯下了大獄,不久之後李斯被處死。

李斯並不是被趙高害死的,而是被自己蠢死的,人生很簡單,也很複雜,一步對步步對,一步錯步步錯,李斯在關鍵時刻選擇了錯誤的道路,走向死亡是必然的結果,也是無法逃脫的結果。


白話歷史君


李斯畢竟是外來人,是孤臣。趙高是皇上貼身秘書,誰不巴結。兩人都是千年狐狸,聰明得很,玩手段不相上下。但是,趙高可以借皇帝狐假虎威,李斯就沒這個優勢了。總體上看,李斯力量弱得多,只求自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