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高中歷史:中國古代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時間軸記憶法

高中歷史:中國古代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時間軸記憶法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中國史部分向來是上海高考歷史的重中之重,等級考第一年更是如此。

而中國史的三部分裡,古代史出題要求較低,但記憶量較大,最容易失分。即使到了等級考明確要求掌握大脈絡,不深究細枝末節,中國古代史這部分仍然要求很大的記憶量,至少什麼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情不能錯吧?

2017年等級考第一年,大題的第一題考的就是中國古代史的填空,考得就是記憶,特別是其中的第21題,考得仍然是細枝末節,只不過用連連看的題型之後簡單了一些。

中國古代史的政治史,經濟史,民族關係往往是大跨越聯繫出題,因此年代判斷是攻克古代史題目的關鍵,而年代記憶恰恰是古代史記憶的難點,有一些比較容易搞混的年代往往讓同學落入陷阱。

但實際上,根據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竅門去記憶,那麼中國古代歷史的記憶還是比較簡單和明確的,只要記住了歷史時間線這條

大龍,那麼相應的制度,事件也不算什麼問題。

那麼,我們來看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趨勢。

分裂節點與結合情況

中國古代朝代更替如果從政治史的角度來看是相當複雜的,十六國變化,五代十國變化這兩個最搞的點在大學裡都要求記清楚,高考歷史要求顯然沒有那麼細。

上海歷史教科書不是每個朝代都考,大致分為下面這麼幾塊。

早期中華文明:史前文明、夏、商

歷史大變革時期:西周,春秋戰國(東周),秦

第二個統一分裂時期:兩漢,三國,南北朝

第三個統一分裂時期:隋唐、兩宋與少數民族政權並立、元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強化時期:明、清

主要大型朝代基本都有涉及,具體集中考察最多的是漢朝,而且特別喜歡考漢武帝,其他的考試均是大串線,很少在同一個時代裡出題,而且到了明清基本都會聯繫世界史。

中國古代史基本只有兩種狀態:分裂和統一

分裂和統一是有規律的,也就是開頭提到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本來是《三國演義裡》總結的。

簡單來說,中國歷史上經歷了三個大分裂時期,形成3個大型歷史循環。

第一個大分裂時期是從史前文明一直到秦朝,最典型的是西周分封制以及春秋戰國,而中國的社會在這個時期也發生了大變化。

秦朝之前稱為先秦時代,其中的孔孟思想和社會大變革兩點很容易考到。

每一個大分裂時期被統一之後,統一的王朝都比較短命,都會在其內部產生繼承者,秦朝之後是漢朝。

這樣我們構成了中國歷史的第一個“分久必合”週期,先秦(分)—秦(合)—漢(鞏固)

漢朝內部的新莽不是考點跳過,在漢朝長期統一之下,國家問題積重難返,又開始分裂,合久必分,迎來了第二個大分裂時期。

第二個大分裂時期持續的時間非常長,從三國政權開始,到兩晉(確切來說還要算上北方十六國政權),再到南北朝,整個國家的主基調都是分裂,僅在西晉短暫統一,然後到了隋朝,北方統一南方,之後又迅速崩潰,由唐朝鞏固。

這樣我們構成了中國歷史的第二個“分久必合”週期,三國兩晉南北朝(分)—隋(合)—唐(鞏固)

唐朝有很多考點會融入到選擇題和大題中。

唐朝時間久了,合久必分,注意,這裡的分不是簡單的五代十國,而是整個大時代的分裂,對抗的兩方是兩宋和北方民族政權,先是遼,然後是金,再是蒙古,當中穿插党項,遼早於北宋建立,元朝統一全國,然後由明清來鞏固。

這樣我們構成了中國歷史的第三個“分久必合”週期,兩宋與北方民族政權(分)—元(合)—明清(鞏固)

那麼,我們可以看到循環往復,一共有三個週期。

比較複雜的是分裂時期,分裂時期的朝代比較多,三個時期對峙情況都不同。統一的節點主要是秦朝、隋朝和元朝,其實也可以加入西晉,特點都是在制度上有所創造,但是王朝存在時間短。繼任的都是大型朝代,漢朝、唐朝和明清,制度上都有所繼承和發展,當然明清在制度上有所改變,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都有了新的發展。

把這三個循環記住,那麼古代史的基本脈絡就不容易錯了,也不會搞不清楚民族了,因為三個循環中的民族政權都是不太一樣的,第一個循環主要是匈奴,第二個循環最重要的是鮮卑、匈奴和吐蕃,第三個循環多一些,有契丹,女真,党項(西夏),蒙古。

民族問題還會延續到明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