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古代正一品和從一品是什麼區別?

清風77373966


在古代,讀書就是為了做官。大家也知道古代是等級森嚴的,大家身份不同、官位不同,享受到的待遇就會不同。古代官員的職稱特別複雜,再加上官員職位又多,如果我們想要去弄明白它們的話,也是頗有難度的。有時候官職名稱只有一個字的差別,但它們卻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比如古代的正一品和從一品,它們從表面上看就是一個字的區別。但實際上,它們的不同點可多著呢。

㈠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它們兩個無正副之分

一個“正”字,一個“從”字,從表面上看兩個官位是有上下階之分的。但我們要記住,它們真的沒有正副之分。在古代的官場上,一品最大,九品最小,怪不得總有人說九品芝麻官,大抵就是這個理了。其實官員要想封正一品,是很有難度的,大多數人都是在死後被追封成正一品的。尤其是在隋唐時期,想要被追封成正一品那更是有難度,要知道隋唐的宰相也才正三品。正一品就是正一品,從一品就是從一品,二者之間真的沒有正副關係。

㈡ 兩個之間的待遇天差地別

正一品,它是官員在官場場中的巔峰狀態。從一品就是千年老二,任它再猖狂,也不能爬到正一品官員的頭上。沒辦法,古代就是等級森嚴。另外,正一品的官員可以享受很多特權,這些特權是從一品官員無法享受到的。比如說,在朝廷列會中,皇帝會專門為正一品官員準備坐位,他們可以坐著聽。其他的官員都要站著,以表示對皇帝的尊重。每月的俸祿正一品官員都是遠遠多於從一品的。


㈢:正一品和從一品,它們互相牽制

我上面說了正一品官員,他們的官職已經到了官場巔峰,再不能邁進一步。從一品稍微遜色點,就因為這點,他們註定會成為穩固皇權的犧牲品。因為正一品官員,他們大多是位高權重,極其容易威脅到皇帝。所以有的皇帝為了避免自己被正一品官員拉下馬,他們會專門扶持從一品官員。讓正一品官員和從一品官員互相爭鬥,互相牽制,從而大家都沒心思來覬覦皇權。


尚武菌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尚武菌,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尚武菌


南北朝實行的九品十八級官階制度,一直延續到了清朝。

一品最大,九品最小。

正一品就是正一品,從一品就是副一品。

大家常說的七品芝麻官,其實七品不算小,七品是縣令,縣令下面還有主薄,遊擊等低等文武官員。



一般情況下,正一品不是實職,而是一種榮譽,級別高而實際權/力不大。

太師,太傅,各殿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是正一品。

從一品基本都是實/權派人物:提督,將軍,各部尚書,都御史,協辦大學士等。

正二品是大家最熟悉的官職:內務府總管,各部侍郎,統領,總兵,比如吳三桂就是山海關總兵。

從二品官職:副將,巡撫,布政使。

正三品官職:副都御史,通政使,按擦使,順天府尹。

正四平官職:二等侍衛,順天府丞,各省巡道,就是大家最熟悉的道臺大人。

正五品官職:三等侍衛,同知,也就是副知府。

正六品:通判,內閣侍讀。

正七品:翰林院編修,知縣。

正八品:主薄,城門統領,軍校。

正九品:各營營長,把總,知事。

所以,七品官不算小了


王俊傑猛


俗話說“官大一級壓死人”,正一品和從一品,別看差了小小的半級,區別大了去了,從官職、權力、俸祿、服飾等都有明顯區別。隋朝開始,以後的朝代基本沿襲九品十八級,正一品和從一品從官職上,大概是正、副的關係,從榮譽和待遇上,正一品都優越於從一品。

圖為清朝一品文官服飾,補服繡仙鶴,頂戴紅寶石,另外那一撮孔雀花翎,除宗室外,外臣需皇帝賞賜才可擁有。

從官制上,大多數朝代的三公,太師、太傅、太保,絕對是最高級,正一品,而三孤,少師、少傅、少保,是從一品,由於三公太金貴,統治者很雞賊,一般情況下做到宰相級別的只授到三孤,三公是授給死人的,當然也有許多例外,比如南宋賈似道為宰相時,加官到太師,比較少見,明朝的張居正也是特例。

雍正寵臣,鄂爾泰,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居內閣首輔,乾隆時加銜太傅,正一品。

從勳階上,也有明顯區別,以明朝為例,《明史·職官志》記載,文官散階的正一品為特進榮祿大夫,可升到特進光祿大夫,從一品為榮祿大夫,可升到光祿大夫,區別在於“特進”二字;文武官員的勳級,正一品為左右柱國,從一品為柱國,區別在於“左右”二字;官員的俸祿更有著明顯的差別,以洪武25年修訂的歲給俸祿制度來看,正一品俸祿為1044石,從一品為888石,相差156石。

雍正寵臣,田文鏡,官至魯豫總督,加兵部尚書、太子太保,從一品。

中國古代官制,我們熟悉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九品十八級就是從九品中正制演變過來的,北魏時就在變,北周繼承,隋統一後沿襲確定了九品十八級,同一時期的南朝也在變,南朝各國從九品中正制改為“十八班官制”,班就是品,十八班最高,一班最低;還有一個遼國官制也有特點,分為南面官和北面官兩個系統,南面官和咱們一樣,九品十八級,北面官依然延續契丹宮帳部族管理辦法,沒有品級,最大的官叫“大於越”,類似於三公,下面有總知軍國事、大王院事,類似於從一品,夷離畢左右、敵烈麻都等類似於正二品。


圖文繪歷史


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正就是正,從就是負的意思,和現在正部級和副部級意思相近,但要強調一點,從一品中的從,在古代讀作【zòng】而不是【cóng】。古代官員品級共分九品,一品最大,九品是最低一級,每一品又分正和副兩級,這樣九品就演化出十八個級別,這就是九品十八級的來歷。


但需要注意一點,品級不是官職,甚至有的人有品級沒有官級,品級是發放俸祿的參考基礎,但還會和相應的官職掛鉤。品級與官級有大致的對應範圍,什麼官職需要什麼等級是有一定要求的,但這個界限不是很明顯,有時候會出現從一品不如正二品職務高的情況。當然還會出現一些特殊環境下品級比較低的官員臨時賦予比較高的官職。

古代的品級有時也會濫用,為了顯示皇恩浩蕩,很多官員死後會連升三級。反正俸祿也不會再發,虛名而已,為此還衍生出一套和品級對應的虛銜,比如四品的中憲大夫,五品的中儀大夫,更高的還有三品的資政大夫,二品的光祿大夫或光祿寺卿(三品)這些虛線不同朝代會稍有不同。

另外品級很多時候會用於封贈或誥封,就是某人取得功名,他的家人,比如父母妻子等也會獲得品級,一般和當官的本人品級相同,但只有品級,一般沒有職務,可領取相應品級的基本俸祿。


山野論史


這個問題下面二十多個答案竟然沒有一個是專業的。簡直太讓我驚訝和扼腕了……

首先必須要說明就是:正一品和從一品沒有正副關係

沒有正副關係

沒有正副關係

從唐代開始,品級就有了兩種概念。即散官品級和職官品級。

當然了,大部分答案都提到了,無論是散官品級還是職官品級,都是九品十八級,即一品到九品一共九品,每一品中分為正從兩級。

至於正一品和從一品是什麼關係,其實就是正一品比從一品高了一級,從一品比正二品又高了一級的關係。

就散官系統而言,實際應用中僅僅涉及到品級,完全不涉及實職和實權,當然不存在正副。



即使是職官,也並非正某品就是正職,從某品就是副職。

舉例而言

元代的御史臺,從至元二十七年開始成為從一品衙門,最高長官御史大夫為從一品,其次御史中丞為正二品,侍御史為從二品,治書侍御史為正三品,殿中侍御史為正四品。可以看出正和從只是品級高低的關係。

如果說從這些職位的名字,非專業研究人員覺得看不出正副關係的話。還可以看看崇福司。

元代崇福司是個管理基督教事務的機構,是個從二品衙門,最高長官崇福司使是從二品,同知從三品,副使從四品,司丞從五品,經歷從六品,都事從七品,照磨正八品。如果按照品級正從來看正副的話,就只有照磨是正職了……

地方官系統也一樣。

譬如宣慰司,宣慰使從二品,同知從三品,副使正四品。

下級州,達魯花赤和知州是從五品,同知是正七品。

所以品級的正從和官職正副毫無關係、毫無關係、毫無關係!



為什麼非得在九品裡面分正從呢?其實就是為了細化品級,給官員更多的升遷機會。原本九品是從魏晉的九品中正制來的,但是明顯不夠用,所以在裡面分了正從,變成十八級。實際上十八級也並不夠用,在宋代用職官的名字行使散官的用途,一共分出四十二級,即使是金朝早期,沿用唐和五代制度使用九品十八級,在每一級中還設置了多少不同的散官名,共四十二級,來延緩官員的升遷速度。直到元朝這些品級才逐漸簡化,又迴歸九品十八級,每一級中間的上下或者上中下等就意義不大了。

當然了,如果一定要說正一品比起從一品而言,除了高出一級還有什麼區別的話,因為正一品是最高品級,所以各種榮譽性官職也是正一品比較多,這也算區別之一吧。


pku小動物


所謂正一品和從一品,是官員的品級。在古代有九品十八級的官員品級制度。用以衡量官員的尊卑,權力的大小,強調秩序。

正一品的發音應該是“整”一品,從一品的發音應該是“縱”一品。

古代的正一品基本是三公級別的:太史、太傅、太保,還有王爵也在這個級別。最後全都演變為虛銜。為什麼呢?與皇帝的集權有關。比如漢代時,皇帝封丞相,是稱作拜相。到宋朝之前,丞相與皇帝議事時,還有座位。到明朝時,因為胡惟庸案,把丞相這個職位也撤掉了。改為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

而皇帝處理不了這麼多事情,就會有一個內閣。但內閣成員都是兼職,類似皇帝的秘書處。到清朝時,連內閣大學士也被晾在一邊了,組成了軍機處。軍機處的臨時性,比內閣還要強。隨時有什麼事情發生,皇帝臨時把相關負責的大臣找來,在軍機處商議。事情處理完,該幹嘛幹嘛。

皇權的一步步集中的另一面,就是官員的品級一步步降低。到清代,真正有實際職務的一品大員,寥寥無幾。只有:

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光祿大夫,殿、閣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鑾儀衛掌衛事大夫,建威將軍,子爵、衍聖公。

從一品:少師、傅、保,太子太師、傅、保,協辦大學士,六部尚書,理藩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內大臣,八旗都統,駐防將軍,烏魯木齊都統,察哈爾都統,提督,榮祿大夫,振威將軍

可以看到,其中太師,太傅,太保,子爵、衍聖公,是徹底的不掌實權的虛銜,殿、閣大學士也是常常空缺。

真正有實權的,是從一品的六部尚書等。但為了顯示尊貴,會給這些從一品的官員,加封一品的職位,為的只是抬高身價,而乾的活還是從一品的活。就比如,清初的權臣鰲拜,在被抓捕前,全部官銜是:太師加賜一等公世襲二等公免死二次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輔政大臣。

其中太師、一等公、世襲二等公、免死二次,就是代表榮譽的虛銜,後面的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輔政大臣才是實權。

正一品和從一品的關係,也不能單純的理解為正副的關係。應該分清官員的品級與官位的區別。

太師和少師,雖然有正副的意思,但作為從二品的太子太師卻是太子府的一把手。

但,六部尚書、理藩院尚書、八旗都統,作為一個部門的正職、一把手,駐防將軍、烏魯木齊都統、察哈爾都統,作為一個地方的最高軍政長官,品級卻是從一品。

從一品,有的是二把手,有的是一把手,不一定是副職。

正一品和從一品,不能單純的理解成正一品和副一品。兩者相差不是半級,而是一級。

最初,正一品就是最高級別了。但在清朝又獨創了高於正一品的超品,包括親王、貝勒、貝子、公侯伯等爵位。

還應該注意到,即使同為一品,武職官員也要比文職官員低。有的朝代是低半級、有的甚至是低三級。

而現在的行政級別,一共有27級,對應的職務層次分為:

正國級、副國級、正省部級、副省部級、正廳局級、副廳局級、正縣處級職、副縣處級、正鄉科級、副鄉科級。每一層,對應四個級別。

所以,與古代的品級又有不同。


參習處


正一品和從一品只有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這絲毫也不誇張,這一字之差決定了你享受怎樣的待遇,而且是涉及各個方面的。小部分的分別累計起來就將遠遠超過其本身的一點細微的差別,最終產生質的差距。

因此,用“天上地下”來解釋正一品和從一品之間的關係是頗有道理的。或許也會有人覺得正一品和從一品的關係就像現在的正副級,其實不然,這二者間的差別並不如此簡單,且聽筆者慢慢細說。


題外話,補充一個小知識點,從一品中的“從”在古代不念“cóng”,而是“zònɡ”。這一點是現今的人常常忽略的。由此可見,古代讀音演變到現在已經發生了許多的變化。

言歸正傳,筆者這就將視野轉回到正一品和從一品兩者的區別上來。

這兩者的官階等級有所區別,呈依次遞減趨勢。正一品和從一品最初都出現在北魏年間,之後的朝代一直延續這樣的官階劃分。正一品是官員等級中的最高點,次之便是從一品。這樣的兩個層次的不同,就體現在許多方面。

皇帝會給予正一品官員一定的特權,例如在進行朝廷例會時可以坐著聽,而從一品就不會擁有這樣特殊的待遇。正一品官員每月的俸祿也和從一品有較大的差距,幾乎相差一半。正一品官員可以自行在朝廷下屬的一些行政機構中走動,但是從一品官員卻沒有這樣的權利。還有一些細節方面的,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正一品官員在收穫的工資、允許走動的國家機構範圍等處都要優於從一品官員。

正一品官員已經到達了官職等級金字塔的頂尖,沒有可以繼續進步和昇華的地方了,而從一品官員雖然位於正一品官員之下,但是隨時有可能威脅到他們的地位。這一點也巧妙地成為了皇帝掣肘某些位高權重的正一品官員的利器。

一般情況下,正一品官員會不自覺地形成一個梯級部隊,姑且稱之為老臣陣營,他們代表的是朝廷中的舊官員勢力。而新皇帝上任後,這部分人就會成為他著重關注的對象,因此扶持從一品官員就成了重頭戲。可能有人會問,那為什麼不扶持更低等級的人呢,這樣會不會更方便?假設扶持更低等級的官員,他沒有在高位官員圈混的經歷,很有可能欠缺經驗,這樣一定程度上也將影響到對原來的正一品官員的制約效果。也不會更加方便,皇帝要花費一定的精力和物力、財力來培養他們成為經驗老到、有望成為正一品官員的那麼一批“心頭大患”。這樣也很可能造成“人財兩空”的悲慘局面。

那麼如此說來,正一品官員是不是就真正無時無刻凌駕於從一品官員之上呢?其實不然,理想和現實總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而正一品官員在現實中所擁有的實權並不像官階等級規定的如此之大。

正一品的職務若單和從一品比,前者高於後者它。但是如果有輔助工具呢,這情況就將大有不同。當從一品官員身上兼有其他的職務類型或者負責某一事宜,這樣掌握在手中的權力就將遠勝於正一品官員。當然這也不是說正一品官員就超不過從一品,若正一品官員同時兼有從一品職務,這時候就將成為“王炸”一般的存在。而且地方上的某些從一品官員權力會勝過在朝廷中的正一品官員。

舉個例子,或許會生動形象些。封疆大臣是中央派遣到地方上去的從一品官員,但是在當地實際掌握的權力決非朝廷中一個正一品官員可以匹敵的。分析以上三種情況可以得知:在官階上可以確信無疑的是,正一品高於從一品。

但是在實際的情況中,這二者的權力比較會出現複雜的局面,這和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皇帝都有所關聯。不能輕易地對這二者下什麼哪者必定比另一者權力大的結論,這種說話過於絕對、也不夠客觀。

因此,從這裡可以清晰地發現一個道理:古代的官階和官員實權並不是對等的。在探究不同官職時,需要謹慎對待,也要考慮到當時的實際狀況。


無筆


官員的品級制度,起源於曹魏時期的九品中正。魏文帝代漢自立後,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實行了九品中正制,就是把人才分為九個等級,分別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這樣的九品。

其中上上、上中、上下可以直接做官;中中、中下、下上則成為候補官員;下上、下中、下下則直接淘汰。

到了北魏時期,對品級制度進行了改進,不再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的,而是直接從一到九,把官員分為就個等級,其中一品最高,九品最低。而且每個品級還分正、從,也就是說官員等級最高為正一品,最低為從九品。

這裡的正、從有點類似現在的正職和副職,但不是完全一樣。“正”就是標準的意思,“從”就是次等的意思。

正一品就是標準的一品官員,從一品就是次一等的一品官員。

歷朝歷代都差不多,但是具體到某個特定的官員就不一樣了。如宰相在唐朝只是正三品,六部尚書是正四品,六部侍郎是從四品,因為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官員,都是榮譽性職務,如太傅、司徒、司空,品級特別高,但是沒有實權。

而到了宋朝,正宰相(同平章事、樞密使)是正二品,副宰相(參知政事、樞密副使)是從二品。六部尚書是正三品,六部侍郎是從三品

明清兩朝由於沒有宰相,皇帝直轄六部,使得六部的地位迅速上升,品級也迅速提高。明朝的六部尚書是正二品,清朝的六部尚書是從一品,而位高權重的軍機大臣則是正一品。

至於明朝的內閣首輔的品級,往往根據官員入閣後的加銜來定,如官員入閣時是正二品的吏部尚書,入閣之後可以給他加一個正一品的太傅、太保或者或者從一品的少傅、少保。故而內閣首輔的品級可以是正一品也可以是從一品,要根據他入閣後的加銜來確定。

如明朝最有名的內閣首輔張居正,他自身職務的品級並不高,但是入閣以後加銜為太師,品級立刻提升為正一品。

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時期的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是品級最高的職銜,但一般只在官員死後才會追贈,很少有官員活著的時候就被授予此類職銜,但特別牛逼的人物除外,如明朝的張居正生前就有太師之銜,清朝的袁世凱生前就有少保之銜。


袁衛宇


清朝官員一直都是很難讓人摸懂得一個職業,他和我們現在的官職不同,看似簡單,但其實裡面卻藏了不少玄機。

最明顯的就是正一品和從一品的區別,正一品和從一品只有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在清朝時期,又是個注重等級制度的朝代。

正一品和從一品最初都出現在北魏年間,之後的朝代一直延續這樣的官階劃分,之後就一直被各個朝代沿用。

首先正一品是官員等級中的最高點,次之便是從一品,正一品的待遇和俸祿都是朝廷中最高的,甚至還可以在上朝的時候坐著聽皇帝說話。

另外,正一品官員可以說是朝廷中的舊官員勢力,簡單點來說就是上一代皇帝遺留下來的元老級人物,但是要說權力,他們或許就並不如自己寫下面的官員了。

說白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不喜歡的老官員,但又不能直接讓人家捲鋪蓋走人,就給賜個高一點的虛職,騰出位置給自己的人做,明升暗降,官高不高無所謂,有沒有權才是關鍵。


飛奔的五花肉0


古代的九品官員制度源於曹魏時期的陳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曹丕欣然接受了陳群的建議,實行了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據使名士的才能和家室訂立,分別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中、下上、下中、下下這九品,九品中正制後在南梁時期慢慢轉變成了九品官員制。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對等級和權利劃分是很重要的,因為,你不在不同的位置上就會有不一樣的權利,因為正一品官員可以獲得皇上的重視他們可以為國家政策有一定的決定權,這個是從一品官員是享受不了的,另外他們在待遇上也不一樣,享受權利也不一樣,正一品可以在內閣,從一品不可以,說白了就是統治者為了方便統治,給了這群人身份、地位、就是要他們一切權利都是皇帝給的。

我們知道正一品和從一品雖說都是一品官員,但是從最早開始的時候九品中正制就已經區分了登基制度,這種制度確定了正一品享有正職,從一品是副職,因為,古代官員一旦到了正一品基本就沒有上升的空間了,如果你想要有上升空間,你必須要有足夠的頭銜和爵位。

正一品是國家中間力量,從一品是國家少壯派,這些人是未來國家的中間,因為,正一品官職一直比從一品官職大,他們基本上是國家主要負責人,從一品主要是尚書或者各個機構負責人,因為,他們更需要鍛鍊這樣未來才可以更好的成為國家最高幕僚。

因為,我們仔細來看股價的皇權制度,我們知道那個時候權利是高度集中的,我們知道內閣中的正一品官員基本上都有從一品尚書職務,因為,這樣他們就可以完全壓過從一品官員,後來,由於時間變化那些封疆大吏雖是從一品官員但是他們的權利會超過正一品。

但是,我們仔細分析其實我們不能以官員的官階、官職來看高低,每個朝代的情況也不一樣,他們也會根據不同情況來調整他們的官職。

綜合來看,正一品和從一品在等級上進行區分後,可以發現正一品比後者大,如果按照權利來看的話其實我們可以發現每個朝代會根據不同情況給他們不一樣的官職,還有就是局勢的變化也會影響官職和官位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