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 《素书》——人类的最高智慧

这本书以《素书》为名,那素是什么意思呢?这要从宇宙的起源,道生天地万物说起。道是如何造化出来天地万物的呢?《列子》中阐述地比较详尽而具体。

昔者圣人以阴阳因统天地。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

故曰: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

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

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气质具,未相离,故曰浑沦。

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

——(《列子·天瑞》)

《素书》——人类的最高智慧

把这段经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如下:

上古圣人,以阴阳二气为根因,来统御天地间万物。有形者都是从无形之中造生出来的,那天地具体是怎么从无形中生出来的呢?

天地是这样造化出来的:

最开始有太易,太易之后接着是太初,太初之后接着是太始,太始之后接着是太素。太易,是未见气的状态。太初,开始有气,但这时候的气尚未有形。太始,气开始表现为有形之气。太素,有形之气继续变化,变成有质之物。有了气和质,这时候气和质尚未分化,处于混沌状态。所谓的混沌,是指万物相浑为一而未分化的状态。

气与质本为一气,只是后来才有所分化。混沌继续变化,清扬之气上升,变成天。沉浊之气,也就是质,下降变成地。天地诞生之后,以阴阳二气交合,继续创造出来万物。天地万物便是这么诞生的。

由此可见,素是指有形有质万物,最原初的状态,最本始,最精真的状态。老子所说见素抱朴之素,内经《素问》书名中的素,和《素书》书名中的素,皆为同义。它们阐述的,也都是最根本的未被人为所支离的大道至理。

《素书》——人类的最高智慧

《素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很多人一说到谋士和策士,就会想到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就会想到魏蜀吴三国谋士策士如云的盛况,进而以为,三国时期,是中国韬略之术的巅峰。实际上并非如此。

中国历史上,韬略之术的巅峰,在秦汉和先秦。真正的谋圣,也是出在秦汉和先秦。比如姜太公,比如张良,比如鬼谷子,他们才是真正的谋圣。至于诸葛亮这些后来的贤才,于大道可能未曾得一皮毛。他们只是天分高一些,但并未得道。

在武庙七十二子中,姜太公排第一,张良排第二。张良为什么会如此神乎其神呢?原因就是黄石公传道给张良,把《素书》传给了他。张良对《素书》之道也只能掌握和运用其中的一两成,就已经可以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了。可见素书之道,有多么的深不可测。

本书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原始章,开明宗义阐述本书主旨,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道儒法兵,四家并举。第一章是本书的总纲,提纲挈领地阐述大道之理。后面的几章,则分别更具体地,针对道德仁义礼五方面,加以阐述。

之前讲《道德经》时,很多同道问,请问具体应该怎么操作?《道德经》中并不是讲的不具体,比如致虚极守静笃,这是非常具体的操作方法。再比如执大象,天下往。这也是非常具体的操作方法。只是这样说,好像依然还是显得不够具体,还能不能更具体些呢?

《素书》相比《道德经》,是一本在操作层面上更加具体的书,每句经文,都非常具体非常强烈地导向经世致用之能。并且每一句,都能把道理说的极其透彻。

《素书》——人类的最高智慧

学习本书的目的是什么?

学习本书的目的,书中有两处写的非常明确。

第一处: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这段经文是说,学习本书的最高目的,是为了辅佐圣王,成为帝王师,成为像张良那样的人,治国安民,造福天下,名重于后代。

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张良那样的人,那对于普通人来说,学习本书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我们来看第二段经文。

第二处: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这段经文是说,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管是治身,还是治家,还是治业,道理和治国都是相通的。只要掌握了书中的道理,无论是理身理家还是理业,都可以无往不利。张良只是掌握了本书的十之一二,就已经能够改天换地。那对于普通人来说,哪怕学习掌握了本书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是万分之一,也已经能成为自己领域里中的一方人杰了。

《素书》——人类的最高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