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什么一些农村这么多特产,很多人还要去打工?

农人DJ华仔


在我国一些偏远的山村,相对来说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因为这些要去打工的农民,并不知道他们所种植的一部分农产品和养殖的畜产品属于特产。主要原因是信息不灵通,虽然现在的农民都在用智能手机,但是手机在他们的手中。只不过就是通话和聊天与游戏的工具,他们并不知道手机上的一些互联网平台,可以进行买卖交流能给自己创造财富,即使有一些农民知道这些互联网平台,他们也没有信心和耐心去认真学习和做好,这是他们主要的缺点。这些农民主要认为打工挣多挣少来钱快,却没有想到通过互联网的买卖所创造的利益是无穷无尽的。


农村人双囍多


为什么农村这么多特产人们还出去打工?

我是一名90后结婚以后就不愿意出去上班了,所以就在家里面包地干活,到今年干了六七年了手里还是没有多少积蓄,每到年底一算账抛去化肥种子农药剩不下几个钱,要是运气不好碰上天灾还得赔钱,我们这的水果蔬菜很多,也许是市场饱和吧!一年到头收不了几个钱,每到冬天地里没活了我就出去打工,我想很多人跟我的想法差不多吧!





新农村佳哥


为什么农村这么多特产很多人还要去打工?说说我的亲身经历吧。

我是去年五月从大城市回到农村的,细节原因就不说了,回来后总要生存,小县城上班工资低得可怜,唯一自由还有收入的大概只有农副产品了。

但是,深入了解过后,就会慢慢发现,那种城市六块钱一斤的青菜,农村多得喂猪是实际情况,无法改变现状也是实际情况。

我们老家有一座山是茶叶产区,口感非常好,高山无污染,阳光日照充足,水资源丰富,但是茶叶品质一般。

为什么呢,没有品牌,没有统一的采摘和制作方式,山上野猪多,其他野生动物也多,种不出来农作物,山民把田地和开荒的山林都种上了茶叶,油茶等,另外每户分的一座山,勤快的人家都伐了杂树,种了茶叶,懒的就荒着,所以一眼望去,山林中茶叶和各种树木交杂在一起,可以算是野茶了。

另外还有一些天麻,蜂蜜,偎葫芦,板栗,珍珠花,香椿芽等纯天然特产。

茶叶是大头,产量也挺惊人,至于销售渠道,就各凭本事了,熟人,亲戚朋亲戚朋友,朋友圈等,只有一两家开店,其他都是打游击,卖不掉的,自己喝,送人,没有其他渠道。

我婆家也在其中,但是公婆性格比较随意,基本放任不管,所以别家茶叶产量几百斤的时候,我家只有30斤,留够自己喝的剩不了几斤,邻居家成立养蜂合作社,蜂蜜年产千斤,天麻等长势喜人,我家啥也没有,这里不讨论其他。

我之前在外面做金融和房地产,微信好友积累了八百多经济较好的好友,于是,我尝试做起了农副产品增加一点收入。

我婆婆在山上砍柴遇到了电力架线的工人,掏了一窝野蜂蜜,有20多斤,用一大块塑料布拢着被我婆婆碰到买了下来,回家后我们过滤打包,我试着发了朋友圈,半小时抢光了,我婆婆拿出前一年的几斤家养陈蜂蜜说,卖也没人要,喝也不爱喝,掺在一起多卖几斤吧,被我坚决拒绝了。

但是虽然抢手我也没赚到什么钱,卖高了人家不一定相信,还有交通不便快递贵,包装成本等,今年卖了几十斤茶叶,帮村里那些没有销路的老人家卖的,茶叶不能久放,她们非常感激我,我自己也一斤赚个30块钱左右的差价,天麻大概卖了50斤吧,还有其他杂七杂八的,只要是方便邮寄的,没赚到多少钱,但大概摸索出了农民的农作物为什么往往不好销。

一是不成规模,不能保证品质稳定,炒茶机一般一百斤活叶一炉,炒出20多斤干茶,采茶是个季节性很强的细活,哪怕种植多的人家请工人一天也采不到一百斤,还有成千的散户呢,人家一天采个十斤八斤的活叶就不给做了么?

所以,都是称好自家活叶跟人拼一锅,然后按比例分干茶,你哪怕采得再精细,能保证别家不混一点老叶子或大片叶子拉低品质么,既然无法保证,大家看得过去就好啦,包装么,自己觉得怎么好看怎么包,我很多朋友看我发纯天然美食美景很羡慕我的乡村生活,想找我买点产品自己尝鲜或送人,一问你这茶叶叫什么名字啊,我说这茶叶没名字,但是名气你知道的,我知道,可是我送人人家不一定知道,定位不清晰这不就无法形成规模。

二是当地不重视,不扶持,推广宣传缺失,我大概统计了一下,我们县的特产有60多种,比喻说煨葫芦(图三)全国只有我们一个小镇能制作出来,工艺,气候等各方面原因,以前没冰箱,新鲜蔬菜无法保存,冬天大雪封山没有菜吃,于是农户们试着把八斤左右的嫩葫芦放柴火灶里烤熟烤干水分,用石条压扁,风干,冬天的时候用水泡两天,泡

了肥肉油一起炖,跟肥肉相互融合,入口柔软香浓又带点筋道吃过的人绝对念念不忘,可是知道的人太少太少了,农民自己吃不完的就扔了,反正自家种的没花成本。

三是物流,我从镇上寄一瓶蜂蜜到武汉12块钱(开车两个半小时路程)好点的包装瓶两块一个,哪怕我卖的是纯正的土蜂蜜,一点没掺假,可是成本,物流等算下来价格偏高,在市场上并没有优势。

所以,农村物产是真的丰富,但不解决基础问题,没有形成规模和完善的销售渠道,是无法养活一个人的,更何况大部分人拖家带口的,家乡生存不下去,就只有外出打工了。










红安小晴


不能及时销售出去,最重要的就是看行情,就像今年种大葱的,好多都让他烂地里了,太便宜了都不够费劲的去刨。

我小时候家里种桃树,种果树真的很累人,从正月就开始忙活,每隔两周都要给树打药,不打树就长虫,到3月份还得对花,刚开始那几年根本不结果,等结果的那几年,桃子才4毛多一斤,还是大的,折腾一大年也赶不上行情,我和我哥还得上学,家里也得吃饭,无奈爸爸还得出去打工,因为种果树没办法一个人弄,我是保定兔牙🐰喜欢记得关注哦




保定兔牙


我回农村快十二个年头了,当年也是因为金融危机返乡创业的。一路走来,有辛酸有喜悦,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充实的。在这里我针对性的回答一下农村有这么多的特产,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人要出去打工了?我个人的感受是,农村创业也是具有相当大风险的,如果没有良好的经济条件做支撑,没有运气,个人没有比较敏锐的经济头脑,这几个条件相结合,在农村创业也是不容易成功的。而我们大多数农村人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是不太容易允许自己有太多的时间来折腾的,大部分的农村人都没有太多的经济积蓄,而都有要养小孩、要养老人,要人情支出、要成家立业等生活现实问题。所以大多数的农村人,都选择外出务工,谋求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


越努力越幸运的我


主要还是不知道自己怎么发展,手里有资源握着,但不知道怎么变现,如果有个带头人,带领大家一起做,那么很少有人愿意出远门打工!

我是在四川平武那边发展农业,种李子树,养藏香猪,在我们乡上我还算是较大的一个产业,对当地的就业困难起到了一定的帮助,每年都有几十人(在家闲置的中年人,留守的老人,都有安排工作)在我们产业工作!







於不煩


大家好,我是一个三农领域创作者,我了解很多三农作品,在三农领域方面,我有着丰富的经验 是我的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为什么这么多特殊产品在农村,这么多人必须工作?告诉我我自己的经历。

  去年五月,我从一个大城市回到农村。我将省略细节。回来后,我会一直活下去。在一个小县城工作的工资低得可怜。唯一的自由和收入可能是农副产品。

  但是,深入了解后,会慢慢发现,在农村多养猪是为了那种在城市每斤6元的绿色蔬菜的实际情况,也是不可改变的实际情况。

  我们的家乡有一座山,那是一个茶叶产地。味道很好。这座山无污染,阳光充足,水资源丰富,但茶叶质量一般。

  为什么,没有品牌名称,没有统一的采摘和生产方法,山上有许多野猪,有许多其他的野生动物,也没有办法种植庄稼。村民们在已开垦的田野和森林上种植了茶叶和油茶。此外,在每户分开的山上,勤劳的人们砍倒了杂树,种下了茶叶,并且无所事事。所以乍一看,森林里的茶叶和各种各样的树混合在一起,可以说是野生茶。


罗姐1157


最重要的就是看行情,就像今年种大葱的,好多都让他烂地里了,太便宜了都不够费劲的去刨。

我小时候家里种桃树,种果树真的很累人,从正月就开始忙活,每隔两周都要给树打药,不打树就长虫,到3月份还得对花,刚开始那几年根本不结果,等结果的那几年,桃子才4毛多一斤,还是大的,折腾一大年也赶不上行情,我和我哥还得上学,家里也得吃饭,无奈还得出去打工,


沪漂外卖员


什么叫土特产?土特产是指来源于特定区域、品质优异的农林产品或加工产品。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富有特色的特产。一般都是自己做给自己吃,也有人拿去集市上去卖,如果是在本地市场销售,这样的销售量是很少的,因为当地的小零食加工和其他的土特产加工等,当地人都会做,有时候别人做的东西还不一定有自己做的好吃。所以,所谓的土特产在当地的市场不大,导致很多村民不得不背井离乡的外出找工作。



拓展销售渠道

想要自己当地的土特产销售范围扩大,必须要拓展销售渠道。没有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所谓的特产是卖不出去的。社会越发展,销售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目前我们正处于电子商务白热化的阶段,各种销售手段也是层出不穷。线上淘宝和京东,短视频,直播,展销会,赞助,免费试用等都能为自己的产品开拓渠道,这只是销售方面,更重要的是注重产品品质,做放心产品。



做好品牌效应

要把土特产外销出去,其中一个要做的就是注册商标和设计包装,要不然自己的土特产永远都是三无产品。现在是短视频时代,可以适当的拍摄一些产品的制作过程呈现给大家,这样可以自己通过直播的形式销售或者找网红来推销产品,都是不错的途径。另外可以通过代理批发等形式将产品投放到超市或者档口销售,这样可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总之,把土特产品牌和销售渠道做好了,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村民出去打工,没有人愿意为了赚钱远走他乡。我希望我家乡的土特产也可以被很多人吃到,还有很多蔬菜做成的小零食,我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期待自己能够成功。


湘女朱丫头


核心点在于现金转化效率,包括转化速度、赚取金额和转化确定性。这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农村青壮劳动力大规模进程打工的重要原因,农村的增长空间无法满足这么多人实现梦想的需求。

农村种地,自给自足完全没问题,粮食存量可以很大,但现金确实是个问题,这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尤为明显。种经济作物可以有效提高现金收入,但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在外打工来得快。小规模养猪、养鸡、养鸭也是积钱(时间、体力和粮食),如果要喂饲料的话基本上赚不到什么钱。产业化运作的粮食种植大户和养殖大户不在此行列。

地方特色农产品(非工业产品)的现金转化率和附加值跟4P(产品、价格、渠道和营销)紧密相关。(1)产品质量跟土壤、气候和关联物产有关,比如辣椒、葛根、土腊肉、脆李、干盐菜、红薯淀粉等等,毕竟像松茸这种贵价货并不太多;(2)价格就跟周期产量和产品品质相关,产量过高容易价格低滞销,每年都能看到新闻讲某地的水果又滞销了啊之类的;(3)传统的收购—批发—零售渠道有其优点,电商可以省去很多中间环节,但农户基本上都玩儿不好电商,除非是年轻人;(4)还有很多特产地域性很强,消费者也主要是本地人,市场空间并不大且价格也上不去,比如农村老家夏季会有不少鸡纵菌及乔巴菌,老头老太太捡了一大堆也卖不到什么好价格,因为大家在房前屋后都能比较容易捡到,没什么可稀奇的。

即便是现在农村电商已经比较发达,一个小地方没有足够大的市场空间允许太多大卖家并存,否则大家都挣不了多少钱。况且绝大多数农民的思维并不能跟上平台经济的发展速度,当然还是有少数留在老家以特产为生的人做得风生水起的。

城镇化是大趋势,工商业社会变化速度快,竞争虽然比较大但机会也多,只要有技术、愿意吃苦,挣钱并不难,并且比此刻正在拼命敲字的我高出许多,比如建筑工人、快递员、装修工、外卖员、空调维修工等等。

个人浅见,望诸位批评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